首页 理论教育 每天学点管理学:制定清晰目标,激发动力

每天学点管理学:制定清晰目标,激发动力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海尔人的心中,一切以目标为第一,凡阻碍目标实现的都不做,凡有利于目标实现的都可尝试。这是一个最终的愿景,海尔的每一项改进都是为了这个目标的达成。如果没有方向一致的目标指示每个人的工作,一个团队人越多,分工越细,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就越大。尽管每一次他都将目标准确、清晰地传达给部下,但在执行过程中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每天学点管理学:制定清晰目标,激发动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说目标一旦定好了,工作就已经落实了一半。

一开始心中就怀有一个高的目标,意味着从一开始你就知道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以及自己现在在哪里。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至少可以肯定,你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正确的。有了正确的奋斗目标,你的人生也就成功了一半。

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请你告诉我,我该走哪条路?”

“那要看你想去哪里?”猫说。

“去哪儿无所谓。”爱丽丝说。

“那么走哪条路也就无所谓了。”猫说。

这个故事讲的是人要有明确的目标。当一个人没有明确的目标的时候,自己不知道该怎么做,别人也无法帮到你!天助先要自助,当自己没有清晰的目标方向的时候,别人说得再好也是别人的观点,不能转化为自己的有效行动。

杰克·韦尔奇在推行一项变革或实现一个目标时,会用出色的表演天赋和演讲能力,在通用电气公司的每个角落,向每一位通用的员工宣讲。由于韦尔奇的坚持不懈,他所规划的每一个变革都得到了实施。这绝对是他成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

海尔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竞争力的品牌。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海尔集团是由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当今亿元的中国第一品牌,并最终成为世界名牌,而这一切都来源于海尔人有明确的目标。在海尔人的心中,一切以目标为第一,凡阻碍目标实现的都不做,凡有利于目标实现的都可尝试。

创业初期,海尔人就提出了“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而且他们把这个目标当作整个工厂和所有员工的目标。这其实就是一个共同愿景,这样的目标很明确地表达了海尔的方向。

当时没有人能提出这样的目标,因为当时是供不应求的时代,所有的产品都要排队购买,何必还要把质量做到极致呢!海尔要做世界一流的产品就必须保证产品质量,结果在1988年海尔就获得了中国冰箱史上第一块金牌。

随着冰箱市场的发展成熟,很多企业的产品开始不好卖,因为当时供求已达到平衡。所以产品质量成了关键,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开始抓产品质量,但是海尔又提升了一步,从抓产品本身的质量这种狭义的质量提升到一种广义的质量,延伸到服务。其实从生产线下来的产品质量再好,也不是完整的质量,应该把产品的质量延伸到用户的家里去。

海尔当时在全国第一家提出了星级服务,起因是青岛市一位老太太买了一台海尔空调,让一辆出租车回家。结果到了家,她上楼找人的时候空调被出租车拉走了。海尔得知后赔偿给她一台空调,因为海尔认为这是自己的责任,应该把一切服务都做到位。由此海尔拉开了星级服务,在全国建了几十个电话服务中心。在后来的多元化过程中,这个服务平台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而当其他企业也感到应该重视服务,而且也采取了海尔式的服务时,海尔又开始了新的提升,即永远满足用户的需求,永远使用户满意,提出为用户创造需求,满足用户潜在的需求,提出“只有淡季的思想,没有淡季的市场”。这是一个新的目标,一个全新的发展方向。

诸如,洗衣机的一般销售淡季在夏季,海尔集团当时提出这个淡季是不应该存在的,因为用户并不是在这个季节不需要洗衣机,而是没有可以供这个季节使用的洗衣机,由此海尔创造了“小小神童”产品。这款小型的洗衣机正好满足了夏季每天洗衣量少的问题,不仅解决了淡季没有产品卖的问题,而且这个产品经过十几代的改进,现在在日本、美国都大受欢迎。

先做正确的事情,然后才是把事情做对。海尔很会根据发展的趋势确定目标,用目标来指引企业的前进。

海尔还有一个核心的理念,就是海尔的“真诚到永远”,永远接近用户,与用户零距离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这是一个最终的愿景,海尔的每一项改进都是为了这个目标的达成。“只要你能梦想,就能成功。”沃尔特·迪斯尼这句在艾普科特中心首演时讲的话是正确的,到今天仍然同样中肯。

从海尔的成功,我们不难发现:获得成功,从确定一个目标开始;一个通往成功的目标带来一条为你量身定做的成功之路。(www.xing528.com)

1952年7月4日清晨,加利福尼亚海岸下起了浓雾。在海岸以西21英里的卡塔林纳岛上,一个43岁的女人准备从太平洋游向加州海岸。她叫费罗伦丝·查德威克。

那天早晨,雾很大,海水冻得她身体发麻,她几乎看不到护送他的船。时间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过去,千千万万的人在电视上看着。有几次,鲨鱼靠近她了,被人开枪吓跑了。

15个小时之后,她又累又冻得发麻。她知道自己不能再游了,就叫人拉她上船。她的母亲和教练在另一条船上。他们都告诉她海岸很近了,叫她不要放弃。但她朝加州海岸望去,除了浓雾什么也没看到……

人们拉她上船的地点,离加州海岸只有半英里!后来她说,令她半途而废的不是疲劳,也不是寒冷,而是因为她在浓雾中看不到目标。查德威克小姐一生中就只有这一次没有坚持到底。

这个故事讲的是目标要看得见,够得着,才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目标,才会形成动力,帮助人们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据说,只有3%的人在生命中拥有明确而具体的成就计划;10%的人对于自己的目标拥有相当不错的概念;50%的人曾经想过;而剩下的37%的人则是想都没想过,没有任何目标。

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最早出现在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的著作《管理实践》中,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他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他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

每个团队的存在都有一定的使命和任务,而所有的任务和使命必须转化为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否则就有可能被忽视。如果没有方向一致的目标指示每个人的工作,一个团队人越多,分工越细,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就越大。只有完成每一个目标,团队的整体任务和使命才有实现的希望。

一位经理为部门目标经常得不到实现而备感苦恼。尽管每一次他都将目标准确、清晰地传达给部下,但在执行过程中总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设计了很多种方法,但总是收效甚微。甚至在他反复强调目标的时候,下属总是表现得很不耐烦。

后来,他发现下属们有一个共同的习惯,午餐后喜欢坐在院子里的石头上聊天。他突发奇想,把目标刻到了石头上。

最初,人们发现院子里的石头出现了一行字的时候,都以嘲笑的态度对待。但不久之后,刻在石头上的目标就释放出了魅力,下属们开始自我反思,相互提醒:

“我这么做是不是和目标不太一致啊?”

“兄弟,你好像有点偏离目标了吧?”

这样的沟通逐渐增多,团队的目标也逐渐深入到每位员工的心中。更为重要的是,员工们开始思考自身正在采取的行动是否与目标相一致。

把目标刻在石头上,将再也不能轻易抹去,这就是在告诉员工们:“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去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且不因时变、不因人变、不因事变。”

或许这种方法不是每一个管理者都可以采取的行动和措施,因为你不可能有同样的院子、同样的石头,但是,你可以有同样的思维。只要善于动脑,你总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石头”。诸如,办公室的一面墙、员工的休息室,都是你描绘目标的好地方。

因此,管理者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应该比较明确,要用具体的语言清楚地说明要达成的行为标准。目标模棱两可,下属就不能有效地理解这个目标。

如果管理者制定的目标没有办法去衡量,就无法判断这个目标是否能实现,这样自然会对目标的实现标准产生分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目标都可以衡量,有时也会有例外,如对那种方向性的目标就不能以数字作为衡量标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