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红旗渠:史学视角下的精神传承

红旗渠:史学视角下的精神传承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红旗渠的修建是林县人民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艰苦创业精神的典型体现。但是,红旗渠精神的形成和宣传,有一个曲折的过程。红旗渠建成功后,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中发扬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在河南省乃至于全国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一个宣传典型。林县人民的创业精神受到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的关注和表扬。林县的红旗渠事迹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支持,周恩来总理对红旗渠评价很高。

红旗渠:史学视角下的精神传承

红旗渠的修建是林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生存能量的一次集中释放,改变了林县历史上严重缺水的状况,使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红旗渠的修建是林县人民优秀品质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艰苦创业精神的典型体现。

这是一种卓然不群地屹立在天地之间的民族之魂,这种最优秀的文化因子凝聚起来的民族之魂,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压倒一切困难的巨大力量。

历史忠实地记录了这一切,时代的强音和潜质在林县人民的奋斗中凸现出来。林州人民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孕育和形成了红旗渠精神。1500公里的红旗渠,是一份沉甸甸的记忆,一个个鲜活感人的故事,是一种永恒的精神。但是,红旗渠精神的形成和宣传,有一个曲折的过程。

“引漳入林”工程一开始,就引起全国关注,林县人民“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迅速得到从中共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认同。20世纪60年代初,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伟大创举,通过新闻报道、画册、书籍、展览、电影等形式得到广泛宣传。在那个经常树立典型的年代,林县红旗渠和山西大寨田一起被树为中国农村的两面旗帜。

红旗渠建成功后,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中发扬的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在河南省乃至于全国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一个宣传典型。林县人民的创业精神受到党和国家各级领导人的关注和表扬。1965年,林县被中共中央、国务院列入全国大寨式的先进县。1965年底,《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向读者介绍了林县县委在这一场改天换地的斗争中所起的主要领导作用。同时还配发社论,全面叙述林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重新安排河山的业绩,说:“林县,是一面大寨式先进县的红旗。扛起这面红旗领导全县人民在斗争中前进的,是林县县委。正像大寨有一个坚强的党支部一样,林县也有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核心。它用毛泽东思想武装林县人民,充分发扬大寨人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把一个缺水缺粮、吃糠咽菜的县,建设成为一个高产的余粮县。”[34]

此后不久,《河南日报》也为林县县委专门发表了《县委革命化的根本途径》的社论。社论说:“中共林县县委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用毛泽东思想改进领导,指导工作,武装全县人民,促进了县委领导革命化,干部群众思想革命化,工作生产革命化。正因为林县有了一个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核心,在它的坚强领导下,林县人民成为改天换地、无所畏惧的英雄人民,贫困落后的林县一跃成为我省大寨式的先进县。”[35]

1965年5月16日,中共河南省委在林县召开全省山区工作会议,中共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向参加会议的全体代表汇报了《林县山区建设情况》。会议将林县确定为全省红旗单位,号召全省人民开展学林县赶林县活动。

1966年4月22日,中共河南省委在林县召开地、市、县委书记会议,中共安阳地委副书记兼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杨贵向会议汇报《关于红旗渠建设情况》,全面介绍林县人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建设红旗渠的全过程。会议号召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人民掀起学林县、赶林县、超林县的“比、学、赶、帮、超”运动。从此,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改变河南面貌,全省人民掀起学习林县的热潮。

林县的红旗渠事迹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支持,周恩来总理对红旗渠评价很高。1965年国庆节期间,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农展馆观看了《林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展览,他对红旗渠的修建连连称好,并指示要加强对红旗渠的宣传。[36]

1966年初,在一次全国抗旱会议上,周总理指示:搞农田水利建设,要认真推广先进经验。林县红旗渠的经验很好,一个那样严重干旱的县,水的问题解决得很好,这个经验现在还没有被大家所认识,也还没有推广开。他称赞红旗渠是“人工天河”,是“中国农民的骄傲”。1968年7月,周总理在一次关于外事的谈话中说:“第三世界国家的朋友来访,要给他们多看看红旗渠是如何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建设起来的。”[37]他还曾多次表示,要亲自到林县看看红旗渠,但终未实现。

1966年5月6日,《河南日报》发表社论说:“中共林县县委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领导核心,是强有力的战斗司令部。他们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把林县建设成为大寨式的先进县,是突出政治、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光辉榜样。”[38]

1971年,林县展览馆、河南省博物馆、北京农业展览馆、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等都举办了《红旗渠》展览。1971年5月,我国在阿尔及利亚举办新中国成立以来成就展览时,专门展出了红旗渠的内容。[39]

1973年12月,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一个会议,见到杨贵后问:“红旗渠引的是浊漳水还是清漳水?”当告知是浊漳水后,周总理说:“那红旗渠水源就有保证了,浊漳水水源充足。”这时他对红旗渠评价仍很高,他曾经对外国友人说:“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40]并希望外宾到红旗渠参观。

1974年2月25日,李先念副总理陪同赞比亚总统到红旗渠参观。李先念登上青年洞,看着汹涌澎湃的渠水,高兴地说:“百闻不如一见啊!看过红旗渠电影,也听人讲过红旗渠,总的印象不错。来红旗渠一看,更感到工程雄伟,真是人工天河,不要说是在三年困难时期,就是在丰收年份自力更生修通这条渠,也不可想象。要很好总结经验。登山土路难行,来参观的人很多,红旗渠要流向全国、流向全世界,路要修好,汽车能开上来才行。”[41]他还关切地说:“有了水,还要搞科学种田,把农业和多种经营搞上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42]正是在国家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红旗渠成为万众瞩目的人间奇迹。

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段时间里,建渠之人却遭到不公平的对待,受到指责。人们对红旗渠也有不同认识,被冷落十多年,谁提红旗渠就认为有政治偏见,是为错误路线翻案,政治气氛极不正常。红旗渠的名声也一度在社会上一落千丈。

随着的“文化大革命”的结束,那种不正常的局面终于解冻了。1985年,杜魁兴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后,林县人民修建红旗渠的创业精神使他深受鼓舞。1987年春,杜魁兴在全县三级干部会议报告中说:“前届县委领导全县人民修建红旗渠,改变了水缺贵如油的面貌,我们在林县任一届县委领导,就有责任保护好这一伟大工程,否则就是严重失职。”这段话大胆地赞扬红旗渠,打破多年来对红旗渠闭而不敢谈论的沉闷气氛,当即受到台下全体基层干部的热烈鼓掌和欢迎。1989年4月5日,是红旗渠通水24周年的日子,县委、县政府召集当年修建红旗渠时的领导和劳模座谈,并举行了文艺晚会。

1989年6月,赵玉贤任林县县委书记。赵玉贤和其他县委领导认真考察红旗渠建设的全过程,认为红旗渠建设中蕴藏着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提出要认真总结和弘扬林县人民在红旗渠建设中培育造就的红旗渠精神,这种精神是林县人民自己创造的、经受了多年实践检验的、易于为人们接受的精神财富。县委、县政府第一次明确表示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之后,县领导酝酿、讨论红旗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问题,起草了发扬红旗渠精神的材料,然后在县委常委、县政府领导中反复讨论,将红旗渠精神的提法统一。之后,林县正式发文决定:“宣传、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3]

在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红旗渠精神又受到人们的重视。1990年,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动员全省党政机关、农村、城市和企业,广泛开展“焦裕禄杯”“红旗渠精神杯”“三优杯”(优良秩序、优质服务、优化环境)“兴豫杯”竞赛活动,推动了红旗渠精神的发扬。1991年1月5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出《关于开展向全省农业战线十面旗帜学习的决定》,林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红旗渠精神”成为十面旗帜之一。4月2日至25日,“河南省委组织全省农业战线十面旗帜报告团到全省17个地市作巡回报告34场,直接听众达18多万人次,在全省农村引起了强烈反响。”[44]

1990年3月20日,中共林县县委、林县人民政府作出《关于宣传、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的决定》,对红旗渠精神作了认真总结和概括,这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4月,中央电视台的记者们和农业电影制片厂的工作人员张泽群等,赶来记录红旗渠通水25周年纪念活动。7月,张泽群等人又一次到林县深入采访,做成一部3集、80分钟的电视专题片。恰好此时,新任河南省委书记侯宗宾来林县考察工作,对红旗渠大加赞扬。他们又找到李先念主席,请李主席为该电视片题写了片名《山碑》。

4月7日,《河南日报》发表题为《红旗渠精神激励林县人民创造新的业绩》的长篇报道。[45]红旗渠精神同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一样,重新成为激励人们前进的时代精神

1991年1月15日,河南省人民政府下达《关于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的决定》,规定开展杯赛的具体内容、考评、奖励办法以及加强对比赛活动组织领导的重要措施,并决定“每年评比一次,作为河南省农业线的最高荣誉”。[46]全省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以多种形式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将“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搞得红红火火。水利部副部长严克强充分肯定了河南全省开展的“红旗渠精神杯”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竞赛活动,赞扬“红旗渠精神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然是发展我国农业、水利的宝贵精神财富”。[47]

河南省委和林县县委对红旗渠精神的宣传报道产生了轰动效应,并得到中央领导人的肯定。1991年1月25日,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为林县红旗渠题词:“发扬红旗渠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993年3月,江泽民同志在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讲话说:“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处在艰巨的创业时期。伟大的创业实践,需要伟大的创业精神来支持和鼓舞。”时任中共河南省委书记的李长春认为,在河南全省进一步弘扬红旗渠精神,符合江泽民主席倡导的创业精神,是促进河南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而此时新上任的林县县委书记毛万春和县长李庆瑞,也表示坚决贯彻中央和省委领导的指示精神。

4月27日,河南省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竞赛表彰大会在林县召开,同日,原国家主席李先念的题词“发扬红旗渠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纪念碑揭碑仪式也在林县举行。河南省主要领导出席大会和揭碑仪式,并为荣获奖杯、奖牌的先进单位颁奖。省委书记侯宗宾、省长李长春在大会上讲话,号召全省人民大力发扬红旗渠精神,坚持不懈地大搞以农田水利建设为中心的农业基本建设,强化农业基础,加速振兴河南省的步伐。[48]

7月,《河南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王怀让、董林、李根林合写的长篇通讯《太行浩气民族魂——关于林县的通讯》,介绍林县自力更生建设农村的情况,[49]有力地宣传了红旗渠精神。7月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发表了李杰采写的《红旗渠精神光耀中原》的通讯,介绍林县人民艰苦创业的事迹;中央电视台连续3天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了红旗渠精神的系列报道;7月11日,《安阳日报》也用3个版面的篇幅发表了长篇通讯《站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前列——来自红旗渠畔共产党人的报告》。这样,在安阳、在河南、在全国形成了宣传弘扬红旗渠精神的浓厚舆论氛围。

7月8日至12日,中共河南省委五届七次全体会议在林县召开,会议号召全省广大党员干部学习林县人民的创业精神。8月21日,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在《河南日报》发表《关于林县人民创业精神的调查报告》,8月29日,中共河南省委正式作出《关于学习林县人民创业精神的决定》,将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形成、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丰富和发展了的创业精神,概括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团结实干、无私奉献”。

8月29日,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在《河南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让林县人民的创业精神在中州大地弘扬光大》,他高度评价了林县人民的红旗渠精神和红旗渠建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目前正处在艰巨的创业时期,必须大力弘扬艰苦创业精神。林县人民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所形成的、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发展和丰富了的创业精神,就是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现代意识相结合的体现,是江泽民同志所倡导的新时期创业精神的具体化……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林县各级党组织勇敢地承担起了领导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重任,把千军万马从四面八方组织到一个战场,各级干部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群策群力,战胜了种种困难,创造了红旗渠这个人间奇迹……当你站在那条悬挂在巍巍太行山悬崖峭壁上的红旗渠面前,就会真真切切地感到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有了林县人民当年建设红旗渠的气魄,有了艰苦创业的精神,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50]在此基础上,河南省委作出《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学习林县人民创业精神的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学习林县人民创业精神的活动。”[51]这样,在全省范围内迅速掀起学习林县人民创业精神的热潮。

9月2日,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温家宝,看了河南省委负责人关于河南省委作出的学习林县人民创业精神决定的报告后,做出批示:“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弘扬艰苦创业精神。林县的经验值得重视,建议由中办和财经小组办公室做些调查研究妥否?请泽民、关根同志指示。”丁关根9月22日已圈阅,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也阅读了这一报告。[52]

10月7日至10日,国务委员陈俊生到林县考察工作,并写了考察报告。他对林县人民的创业精神给予高度评价和充分肯定。他指出:“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学习弘扬林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对各级领导干部树立起这种精神,对于促进中西部地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对于树立良好的党风和社会风气有重要意义。”[53]国务委员陈俊生对林县调查报告,得到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0月16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阅后批示:“同意家宝同志意见,俊生同志已去看了一下,有一个调查报告写得很好。”10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对此批示:“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中国是否还需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林县人民作了很好回答。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已经和必将继续产生巨大的力量,希望各地,各行各业,特别是农村各级干部,能从林县的经验受到启迪。”林县红旗渠被推上了举国瞩目的位置,红旗渠精神得到认可,在全国迅速掀起学习林县人民创业精神的活动。

从10月下旬至12月22日,中共河南省委在林县分3批举办贫困村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分别来自全省15个市、地区76个县的685个乡镇,共有2516名支部书记参加了培训。11月11日至19日,河南省委又在林县举办全省县(市)委书记培训班,有118位县(市)委书记参加学习,听取林县县委书记毛万春关于林县艰苦创业和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经验介绍。最后举行大会发言,12个县(市)委书记发言谈了学习体会和收获。省委书记李长春作重要讲话,要求大家要大力弘扬林县人民创业精神,解放思想,艰苦创业,努力开创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新局面。[54]

紧接着,全国建筑劳动力市场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经验交流会等全国性的会议也相继在林州召开。几年间,全国各地有近10万名各级干部相继到林州参观红旗渠,学习红旗渠精神。

11月9日,《河南日报》发表了陈俊生的《关于河南省林县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的调查报告》,并配发《大力弘扬林县人民的创业精神》的社论。陈俊生这一调查报告,又在中共中央主办的《求是》杂志上刊载。[55]

1994年7月25日,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座谈会闭幕后的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学习林州好经验》,号召全国人民向林州市人民学习。

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修建红旗渠的伟大壮举传颂全国,红旗渠的名声响彻了中华大地,全国各地来参观和学习的各级干部和群众络绎不绝,至1980年已达到高峰。当年参观红旗渠工程盛况的人对此仍然记忆犹新:“一座小小的林县县城,每天要超负荷接待8000~10000名参观者。全城大小旅馆包括居民们腾出来的房间,常年客满,所有机关、企事单位、学校的礼堂全部住人,一律席地通铺,每人只有80厘米宽的铺位。从早到晚,每半小时开一次饭,循环不断,按参观团组轮流进餐。不管半小时内是否吃完,一律请离席。抹桌布是在一根长80~100厘米的圆木,顶端像拖把一样地捆吊上一些布条,收完碗筷,抹桌人挥动木棒横扫两下拭桌完毕,紧接着上菜上饭。盛菜的碗和收下桌的碗都是传送带往厨房里输出输进。真是别开生面,秩序井然,叹为观止。当时林县还穷,纪念品除了一些画片,就是方块形的白糖,其销售量惊人。到了工地上每个参观点,讲解员讲说完毕,便催促导游将参观者领走,不能停留,因为后面还有一批又一批等待听讲解。为何红旗渠工程有如此之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没有身临其境,是难以体会其深切。”[56]

红旗渠不仅在中国声誉很高,在海外也有很高的知名度。1971年至1980年来林县参观红旗渠的外国人士达11300多人,涉及五大洲119个国家和地区。外国友好人士参观红旗渠后,对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给予很高评价。不少人回国后写文章,办展览,放电影,向本国人民介绍中国的红旗渠。

从1976年5月到1993年,日本日中技术友好协会理事长深谷克海先后10次来林县访问,他为红旗渠精神所感动,在日本自费放电影、印画册、写文章、作报告,宣传红旗渠精神,使日本人民进一步加深对红旗渠的了解。

著名学者、耶鲁大学著名教授、美籍华人赵浩生晚年毅然踏上回归路,一个重要原因是看了《红旗渠》电影。他在回忆录中写道:“在巴黎期间,我们参加了一次由中国大使馆举办的电影招待会,放映的影片是《红旗渠》。影片讲述的是河南林县人民引水开渠、改天换地的动人故事。我的老家在河南,自然对河南之苦有切肤之感,所以被家乡父老这种愚公移山、敢与天公试比高的精神所感动。当影幕上出现了林县人民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建成了1500公里的水渠,并且迎来了开闸放水那一刻的激动场面时,我的泪水也和这漳河水一样欢快地奔流着。这是我看到的第一部反映新中国和我的老家河南新面貌的纪录片,它在我的心中再次激起了要回祖国去看一看的强烈愿望。”不久,赵浩生辗转回到祖国,亲眼目睹了红旗渠。他返美后在一次讲演中说:“中国有一条万里长城,红旗渠是一条水的长城。参观红旗渠,我实在忍不住自己的热泪滚滚。新中国有这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来改造林县,一定能改造全中国。我觉得这许多年来积下的‘恐共病’,被红旗渠水和我的热泪冲洗得干干净净。”[57]

赵浩生先生参观红旗渠后,美籍华人竞相回国参观红旗渠。他们有:著名物理学家吴健雄和袁家骝夫妇、牛满江夫妇、王俊民夫妇、胡宇平、著名科学家任之恭、著名教授费正清、数学家陈省身、历史学家王靖宇以及社会名人叶楠、袁晓园夫妇等。

联合国工委主席迪曼在参观红旗渠时说:“参观了红旗渠,有必要更改历史的说法,世界上有七大奇迹不对,红旗渠应列为第八。它不仅是技术上的成功和突破,而且是政治上意志上的胜利。”[58]

联合国水利考察组17人参观红旗渠后一致称赞说:“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不会看到这种艰巨的石工建筑。”[59]

1974年2月25日,在李先念副总理的陪同下,赞比亚共和国总统肯尼思·戴维·卡翁达和夫人参观了红旗渠的多处工程。他热情洋溢地说:“感谢毛主席和周总理为我们安排了这样好的参观项目,我建议所有发展中国家,也就是第三世界,都来这里学习。”[60]

1974年,在联合国放映了《红旗渠》纪录片。中国农民自力更生修建红旗渠的创业精神,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精神”“中华民族魂”。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九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45页。

[2]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志编纂委员会编:《红旗渠志》,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473页。

[3]《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43页。

[4]《勤俭花开香万代》,《红旗渠之歌》(诗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23~124页。

[5]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志编纂委员会编:《红旗渠志》,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116~117页。

[6]《河南日报》社论:《改天换地斗争的伟大胜利》,1966年4月21日。

[7]程增泉主编:《红旗渠故事——“人工天河”颂》,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8页。

[8]红旗渠工地诗抄:《一条心》。

[9]刘法修:《红旗渠传》,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年版,第123页。(www.xing528.com)

[10]河南省林县革命委员会编著:《红旗渠工程技术》,河南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18页。

[11]《关于明窑烧石灰情况的汇报》,全宗号:34;卷宗号:40。林州市档案馆藏:《红旗渠工程专题文件》。

[12]林风:《红旗渠的哲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70页。

[13]刘法修:《红旗渠传》,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年版,第126页。

[14]《土仪器》,《红旗渠之歌》(诗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26页。

[15]林县红旗渠总指挥部水土保持局:《红旗渠几项基本数字》,1966年4月26日,全宗号:1;卷宗号:421。林州市档案馆藏:《红旗渠工程专题文件》。

[16]李露亮等:《中国红旗渠资源背景与制度安排》,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8页。

[17]《〈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按语》(二十八),《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49页。

[18]河南省林县革命委员会编著:《红旗渠工程技术》,河南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237页。

[19]林县红旗渠总指挥部:《我们是如何依靠群众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俭修渠的》,全宗号:34;卷宗号:31。林州市档案馆藏:《红旗渠工程专题文件》。

[20]《书记办公室》,《红旗渠之歌》(诗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1页。

[21]《重返前线》,《红旗渠之歌》(诗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25页。

[22]刘法修:《红旗渠传》,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年版,第428页。

[23]王怀让等:《中国有条红旗渠》,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7页。

[24]郝建生等:《杨贵与红旗渠》,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74页。

[25]《指挥长在工地》,《红旗渠之歌》(诗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4~55

[26]王勇:《红旗渠:一个时代的光荣与梦想》,《中国经济周刊》2006年第20期,第21页。

[27]《书记办公室》,《红旗渠之歌》(诗集),河南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2页。

[28]红旗渠工地诗抄:《为革命不怕苦》。

[29]《河南日报》,1960年7月1日。

[30]程增泉主编:《红旗渠故事——“人工天河”颂》,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2页。

[31]刘法修:《红旗渠传》,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32]程增泉主编:《红旗渠故事——“人工天河”颂》,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4页。

[33]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志编纂委员会编:《红旗渠志》,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12页。

[34]《创造更多的大寨式的先进县》,《人民日报》社论,1965年12月18日。

[35]《河南日报》,1966年1月5日。

[36]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志编纂委员会编:《红旗渠志》,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403页。

[37]杨贵:《红旗渠建设回忆》,《当代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3期,第36页。

[38]《学林县赶林县超林县》,《河南日报》社论,1966年5月6日。

[39]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志编纂委员会编:《红旗渠志》,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399页。

[40]王怀让等:《中国有条红旗渠》,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6~77页。

[41]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志编纂委员会编:《红旗渠志》,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404页。

[42]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志编纂委员会编:《红旗渠志》,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247页。

[43]中共林县县委文件:林发[1990]3号,《中共林县县委林县人民政府关于宣传、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的决定》。

[44]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中共河南党史大事记》(下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46页。

[45]《河南日报》,1990年4月7日。

[46]豫政(1991)4号文件:《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竞赛活动的决定》,1991年1月15日。

[47]郝建生等:《杨贵与红旗渠》,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0页。

[48]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中共河南党史大事记》(下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51页。

[49]《太行浩气民族魂——关于林县的通讯》,《河南日报》1993年7月6日。

[50]《河南日报》,1993年8月29日。

[51]《中共河南省委关于学习林县人民创业精神的决定》,《河南日报》1993年8月30日。

[52]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志编纂委员会编:《红旗渠志》,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404页。

[53]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中共河南党史大事记》(下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71页。

[54]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志编纂委员会编:《红旗渠志》,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403页。

[55]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求是》,1993年第24期。

[56]钟维昭:《红旗渠礼赞》,《水利天地》2005年第2期,第28页。

[57][美]赵浩生:《八十年来家国》,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144页。

[58]王怀让等:《中国有条红旗渠》,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77页。

[59]王其善等:《人工天河红旗渠》,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86页。

[60]河南省林州市红旗渠志编纂委员会编:《红旗渠志》,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41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