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的史学视角

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的史学视角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团结协作,就是为了“引漳入林”,改变林县干旱缺水面貌这一共同目标,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红旗渠精神体现了团结合作意识。在红旗渠工地上,处处可以看到群众和干部们团结协作的场面,干群关系、群众之间的关系

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的史学视角

团结协作,就是为了“引漳入林”,改变林县干旱缺水面貌这一共同目标,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团结奋斗。首先,是领导班子的团结。经过长期革命和建设锻炼的中共林县县委,特别是1954年杨贵页。主持县委工作以来,经过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逐步成为久经考验的领导班子,在全县人民心目中,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从拟定红旗渠建设方案到整个修渠过程,遇事同商量、同研究,充分发扬民主,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问题,形成一个坚强、民主、团结的战斗堡垒。同时,各级党组织在县委领导下,同心同德,始终站在群众的最前面,率领群众为改变山区面貌而努力。其次,县委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在关键时刻能够抓住群众的迫切要求,上下团结一致,制定出科学决策,极大地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第三,增强党群团结、干群团结。在最艰难的岁月里,干部与群众始终保持鱼水关系,同甘苦,共命运,团结一心,共渡难关。在整个红旗渠建设中,围绕共同目标,互相支持,步调一致,通力合作,局部服从全局,全县“一盘棋”。前方有求,后方必应,谁也没有互相推诿、扯皮。团结协作是党领导下的政治优势,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在修建红旗渠过程中,兄弟省、县、党政团体和工矿企业,都本着“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给予无私支援,特别是平顺县委及有关基层党组织和人民解放军都给予大量无私的援助,使红旗渠取得了节节胜利。

人是需要一种精神的。以杨贵为代表的林县县委一班人之所以能够凝聚人心,带领千军万马改造山河,就是因为他们始终不忘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决心为林县人民彻底解决千百年来一直困扰心头的干旱缺水问题。正是凭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和热爱,杨贵等领导干部才能深入群众,调查研究,走遍林县的山山水水,描绘出山区建设的宏伟蓝图;才敢“摸大自然的脾气”,“重新安排林县河山”,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才会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建立起党群干群之间的血肉联系;才能抛开个人得失,赢得“人后政声”。

以杨贵为代表的林县党员干部一心一意为全县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精神,感动了上帝,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林县的人民群众。有了这种感动,林县人民才能在改造山河的斗争中万众一心,发挥出冲天干劲和伟大的历史主体作用;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英雄模范人物;造就出整整一代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红旗渠精神体现了团结合作意识。红旗渠是一项跨省水利工程,是10万大军战太行分段施工的成果,其修建的成功体现了合作的作用。修建红旗渠,不仅需要村与村的合作,乡与乡的合作,全县人民的大合作,而且也需要省与省之间的合作。如果不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互相配合,团结协作,就不会有修建红旗渠的伟大胜利。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党同群众同心同德,必然创造出奇迹。因此,林县人民才在当时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吃糠咽菜,风餐露宿,开山劈路,跨壑架桥,不向困难低头,不向高山让路,显示出新时代中国人民的铮铮铁骨;才发挥出惊人的聪明才智,十年如一日,硬是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出数千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了我国乃至世界水利建设史上的奇迹。红旗渠的建成,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奇迹,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奇迹。

修建红旗渠的时代,是处于我国最艰苦的年代,那是一个只讲奉献不计报酬的年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是一个讲求团结协作的年代,我们永远不能忘记当年的英雄们。

无私奉献,就是在红旗渠建设中,中共林县县委和各级党组织以及广大干部,坚持真理,实事求是,心里装着全县人民,不图名,不图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奉献出自己的一切,有的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同时,广大群众为改变家乡“一穷二白”的面貌,临危不惧,前赴后继,为山区水利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红旗渠建设中,广大干部历尽千辛万苦,无私奉献,一心扑在红旗渠建设上,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模范事迹。林县人民将永远铭记创业者的丰功伟绩。

共产党员李改云是“引漳入林”工地上涌现出来的第一位舍己救人的英雄。

1960年2月18日,在工地上,李改云见一个很窄的小崖棱非常危险。她猛地抬起头来,半山坡上有十来立方米的土和石头就要坍塌下来了,裂缝正在迅速扩大,而下面十几个青年人正在紧张地工作,丝毫没有察觉。李改云高声地喊叫着,听到她的喊声,青年们迅速离开了危险地段。这时,只有一个16岁的姑娘郭焕珍还没有跑开。在慌忙中,这个小姑娘一时也不知往哪里躲好。这时,上面的土块和石头哗哗地直往下掉,裂缝也越来越大,如果郭焕珍再不离开的话,就有被砸死的危险。这时,李改云不顾一切地冲了过去,把郭焕珍猛地推到了一边……李改云的手还没有缩回来,只听山风呼响,“哗——”的一声,土和石块全部塌了下来。郭焕珍被推到了安全地方,可李改云左腿刚刚迈出去,右腿还没来得及抬起来,就被土石重重地压了下去。接着,一块大石头从她的小腿上迅速滚过,只听“呼隆隆”一阵巨响,石头掉进了深山峡谷之中。这时,李改云——这个年轻的共产党员,党和人民的好女儿,完全被那土石飞扬的烟雾吞没了。人们迅速地跑过来,拼命地掀开她身上的石块,呼喊着这位女英雄的名字。许久之后,李改云才慢慢地睁开眼睛,但她的右腿已被碎土乱石砸得粉碎性骨折。

李改云舍己救人的事迹引起广泛重视。3月18日,中共林县县委作出《关于开展学习共产党员李改云模范事迹的决定》。4月18日,河南省委派直升飞机把李改云接到河南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她的腿终于被治好了。她满怀战斗豪情,又走上了新的战斗岗位。7月,《河南日报》以《党的优秀女儿李改云》为题,报道了她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并配发了《平凡而灿烂的形象》的社论。[29]一时间,“学习英雄李改云”的热潮在整个修渠工地上兴起。

在李改云英雄事迹的鼓舞下,在那沸腾的红旗渠工地,在林县那大小山村,在全省的各条战线上,又出现了一批批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英雄,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出了一支支令人精神振奋的凯歌。

在红旗渠工地上,处处可以看到群众和干部们团结协作的场面,干群关系、群众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

在鸻鹉崖会战工地上,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参加劳动,与群众实行“五同”(即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大家一起起五更,打黄昏,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第一线,抡锤打钎,装药放炮。总指挥部的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生活很艰苦,都穿着很厚的自行车外带钉的“打掌鞋”,布衫都是肩膀上补丁摞补丁,根本认不出谁是干部,谁是民工。他们也将生死置之度外,哪里工程险恶,那里就有干部坚守工地,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他们奋不顾身,视死如归。因为工程险要,有的上工前把手表摘下来,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身上没有啥值钱的,就这一块手表留在家里吧,一旦‘光荣’了,也是一笔遗产。”[30](www.xing528.com)

由于工地上民工休息没有席子,县委书记带头把自己家铺的席子拿了出来,消息不胫而走,县直机关干部、工厂工人都行动了起来,两天集中席子5000多条。公社党委书记带头,社直机关干部职工和厂矿工人,把身下的席子抽了出来。大队党支部书记带头,大队干部把家里的席子抽了出来;有的群众也主动把自己的席子拿了出来。全县社队大车小辆往工地上送席子,红旗渠总指挥部的物资供应股,5天共收到席子32761条,都全部分发到了各分指挥部和修渠社员手里,确保民工们每人身下有了一条席子。[31]

与此同时,杨贵又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向部队首长汇报了林县人民在太行山上修建红旗渠的壮举和遇到的运输力量不足的困难,部队首长很感动,经过研究表示:以培训驾驶员的方式,派出30辆汽车到工地支援建设。当杨贵带着30辆汽车,满载物资来到工地时,修渠社员再也不用担心因运输不来东西,停工待料饿肚子了。

转入三、四期工程后,副县长马有金来到工地指挥,他身穿补丁衣,脚穿打掌鞋,和民工一起抡锤打钎、放炮砌石。他抡起圆锤打钎子,连打40锤不歇气,锤锤正着钎子顶。几个春节,马有金都是在工地度过的。他的母亲生了病,他放不下工程,没有回家探视。母亲病危时,工程正在节骨眼上,还是离不开。他母亲病故,家人跑到工地来叫他,因施工紧张,也没有回去安葬老人。由于他脸黑,人们都亲切地喊他“黑老马”。

其他英模还有老县长李贵、李运宝、周绍先、秦太生、王才书和后勤指挥部的刘友明、乔尚林等。修建红旗渠的英雄,80%是共产党员,他们用汗水和血肉创造了伟大业绩和不朽精神。

民工们同样发扬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工地上常常出现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让给别人的英勇模范事迹。例如,在征服红石崭的战斗中,“武家水村一个独生子和一个弟兄多的青年争着下洞作业,硬是被兄弟多的青年说服。”[32]

修渠时,妇女在红旗渠工地上处处显示着“半边天”的作用。采桑公社十二姐妹作业班包下凤凰山工段,同男民工一样,凿山石,打炮眼,培养锻炼出了林县历史上第一代女石匠。

在红旗渠建设中,涌现出了许多不怕流血牺牲、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有81名干部和民工献出生命。其中在总干渠建设中(含加高加固)献身的73名,3条干渠建设中献身的8名。[33]这些在修建红旗渠、改造大自然过程中造就的一代英雄,他们的名字将同山河永存,他们的英雄壮举将永远激励子孙后代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奋勇前进。

各条战线都把支援红旗渠工程建设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工业上派来工具修配组;商业上派来物资供应组;交通上调来车辆;邮电部门沿渠线安装电话线;卫生系统在工地上成立医疗室、卫生队,巡回医疗。前后方拧成一股绳,各行各业一盘棋,形成了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保证了红旗渠工程的胜利进展。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县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红旗渠修建成功了。这就成了红旗渠精神的内涵。

就其本质特征而言,红旗渠不是依赖国家、向上伸手的产物,而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扶持为辅的原则,主要依靠林县人民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修建而成的。因此红旗渠工程的兴建,就突出表现了自力更生的精神;红旗渠工程十分艰巨,又是在三年困难时期上马的,在粮食紧张、物资短缺、设备技术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倍历艰辛修建而成的,这就使艰苦创业精神表现得十分明显;红旗渠工程规模较大,参加施工的人员众多,如果不是全县各个地方、各个单位都以大局为重,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如果不是全国有关部门及驻军部队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各级水利部门及工程技术人员和山西省干部群众的大力帮助,就难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所以,修建红旗渠过程中,同样突出表现了团结协作精神;红旗渠修建过程中,无论受益地区和非受益地区都不计局部利益得失,为红旗渠建设贡献力量,特别是81位干部和群众为红旗渠建设献出了宝贵生命,这就集中表现出了无私奉献的可贵品质。可以说,立足本地条件、依靠自身力量的自力更生精神,战天斗地、百折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顾全大局、齐心协力的团结协作精神,不计得失、不怕牺牲的无私奉献精神,最集中、最突出地体现了林县人民在红旗渠修建过程中展现出的优秀品质。因此,就构成了红旗渠精神的基本内容。

总之,红旗渠精神蕴涵着党的领导、群众路线、干部作风、革命精神等十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它是林县人民代代相传的优秀品格的积淀和结晶,是林县人民最有价值、最值得骄傲、最值得发扬光大的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