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创业就是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中共林县县委和各级党组织以改天换地、改变贫困面貌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不畏艰险,艰苦奋斗,在“引漳入林”、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战斗中建功立业。艰苦奋斗集中表现为一种创业精神。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人类社会的一切文明成果,无一不是艰苦创业精神的结晶。
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全国人民生活都非常困难,林县人民也不例外。参加建渠的共产党员、干部和群众,生活非常艰苦。在太行山悬崖峭壁和险滩峡谷中,摆开战场。没有经济、物资自己筹,不会技术干中学,知难而进,坚持苦干,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在这困难时期,林县干部和群众同甘共苦,以少量的粮食,掺和野菜树叶充饥,忍着饥饿,从事开山凿洞,抬石垒砌的重体力劳动,得了浮肿病,坚持不下工地。用自己的双手,一锤锤,一钎钎,一镐镐,顶酷暑,战严寒,用顽强拼搏的愚公精神,苦干10个春秋,换取了艰苦创业之硕果。
红旗渠开工初期,几万人在工地上一无住房,二无道路,只是一片荒山僻野,处境相当艰苦。然而,遵照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勤俭办工厂,勤俭办商店,勤俭办一切国营事业和合作事业,勤俭办一切其他事业,什么事情都应当执行勤俭的原则”[17]的号召,修渠大军住山洞、睡席棚,有的就露宿在山崖下,在这种艰苦条件下,仍然精神抖擞,情绪饱满。他们修道路、搭草棚、运物料、造工具,辛勤劳动,白手起家。在总干渠施工中,大战七天七夜,修通了从任村到渠首60多公里长的简易公路,便利了交通运输。此外,“在沿线设烘炉205盘,加工大锤20000余把,手锤3000余把,铁绳3000余条,修配各种工具24万余种。编抬筐21000多个,纺麻绳38000多斤,利用废料造了2000多辆小车。共节约开支200多万元。”[18]
在修建红旗渠的过程中,他们始终十分注意勤俭节约,物尽其用,反对铺张浪费,提出了“争当老抠门,不当败家子”的口号,各级领导身体力行,民工们节俭成风。
节俭之风从指挥部机关兴起,明确规定,铁锨镢头坏了,以旧换新。笔记本一本一本地领,正反两面用完了,经保管员检查再领新的。技术上用的量尺,在职时使用,工作调整必须交回。办公稿纸用几张领几张,除非存档资料,一般材料稿纸可以正反两面使用,反面起草,正面抄清。蘸笔尖一回领一个,复写笔第一次领笔杆后,以后只发笔芯,而且是以旧换新,复写纸用得不显了,在煤油灯上烤烤再用,直到划破不能再用时才以旧换新。到县城出差,一律乘坐工地运货车,所有乘公共汽车票一概不报销。使用煤油灯时,人走灯灭,点灯火柴自备。暖水瓶一屋一个,谁打了暖瓶谁赔,喝水杯自备;招待客人用的水杯由通迅员保管,少—个赔一个。吃饭碗筷自备,丢了食堂不负责,客人就餐碗筷由炊事员负责保管,丢失者炊事员包赔。招待客人时,不敬酒,不敬烟,客人一律喝白开水,谁请客人吸烟、喝酒、喝茶,谁自己掏钱。干部去工地指挥检查工作必须戴安全帽,安全帽自买。工地配有补鞋工,民工补鞋不要钱,指挥部干部补鞋必须交费,等等。[19]干部们办公条件很简陋,“书记的办公室真是稀奇,没有房顶,没有墙壁。没有电灯、电话,没有门窗、桌椅。哪里需要就设在哪里,说声走,就能马上转移。刚才还在沟底办公,转眼间又搬上悬崖峭壁。”[20]
修渠社员们拾旧利废,废物利用,更是感人。抬扛断了当镐把,镐把断了当锤把,锤把断了当镐砦,镐砦碎了当引火柴烧石灰。钢钎断了当小撬,小撬断了捻钻尖,钻尖断了当铁砦,铁砦崩了再打成铁锤,直至变成铁屑,再交给铁匠另作他用。铁绳断了接好再用,荆筐坏了,拾回来荆条当烧石灰引火柴。抬杠、镐把就地取材,从山上采伐,抬筐、车篓用量大,易磨损,民工们上山割荆条自己编。模型板用罢后,清点木料,一块不少地收回,模型板上的铁钉要千方百计拔出来收回,以备后用。水泥用过后,水泥袋交公,用罢炸药后,装炸药的木箱交公,都妥善保管,以改造利用或退还原厂。对此,社员们都养成了习惯。一首顺口溜,生动地表明了民工们的节俭:“五尺钢钎变短钎,短钎变成手把錾。手把寸铁不能丢,送到炉里重新炼。炼把大锤返前线。”[21]
节流是一方面,重要的还得开源。红旗渠工程浩大,工程消耗费,人员吃喝,哪一天没有几千上万元的经费,就难于维持。
为了筹集经费,县委开会决定在县政府计划委员会机构内新增加一个劳力管理组,统管全县各社、队外出劳力情况,不能乱套,各公社要抽调副社长一级干部负责领导外出劳力做工。第一批先到太原、西安、北京、安阳、新乡等地揽活,由县里出面同当地市政建筑部门联系,县里揽活,县里结算,县里从所得收入中适当提取一些作为建设红旗渠资金,其余收入统一给各社、队结算,钱一律归集体。劳力在外做工,按挣钱多少给个人记工分,参加夏秋两季分配。在外的人多做工多挣钱,可以多记工分,在家的人种好地,腾出劳力外出,把钱挣回来,提高了工分值,县里和各社、队又有了钱往红旗渠上投资。(www.xing528.com)
首批放出10000名青壮年劳力外出做工,头一个月就为全县挣回30多万元的现金收入,县里提取管理费近两万元。[22]以后随着外出劳力的增加,县里每个月有几万元投入红旗渠工程,各社队往红旗渠上投资也腰粗了,劲大了,修渠与资金困难的矛盾缓解了,大大加快了工程进度。
对于修建红旗渠时期的艰难困境,县委第一书记杨贵在日记中写道:“引漳入林工程很大,现在正是困难时期,国家拿不出钱来投资。如果等到形势好转后再修建,那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很难预料。错过这次机会,林县人民可能将永远受缺水之苦。现在修建,困难太多了,最基本的办法是自力更生。如何把自力更生具体化?各公社按渠道可灌面积投工,民工实行包工定额,把工分介绍回队参加分配;上工地民工自带镢头、铁锹、抬筐,个人没有的生产队负责自备,吃粮食每人暂定一市斤或一市斤半,民工自带口粮,不足部分由集体储备粮补足,蔬菜由生产队统一送到工地;工具修理由各公社负责,根据人数多少,建立几个工具修理点,各队搜集废钢铁送到工地,供修理员使用;县里还有200多万元资金,负责购买炸药、钢钎、水泥等大件物料,注重节约,反对浪费。组织民工学习毛泽东主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有关著作,宣传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闹革命、爬雪山过草地、不怕吃苦、战胜困难的革命精神。群众是圣人,只要依靠群众,很多困难都可以解决的。”[23]
1960年3月,在开凿总干渠上的青年洞时,我国正处于国民经济严重困难时期,红旗渠工地资金和粮食非常短缺。又正值严冬,缺粮少菜,缺钱短物,任务繁重,生活艰难,很多人得了浮肿病。
当时河南省规定群众一天供应1斤粮食,国家干部一天供应8两粮食。为了省下粮食支援红旗渠,林县县委做出决定:“机关干部由每月29斤粮食减为27斤。”[24]由于粮食少,生活标准很低,大家吃不饱饭。最困难时,修渠社员每人每天只有6两粗粮。修渠社员干的是重体力活,每人每天没有3斤粮食是不行的。工地上的炊事员们就想开了法子。幸亏他们在旧社会受尽了苦难,也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如做小米饭时,早做饭,稀滚稠,三年下来省条牛。做面条饭时,薄擀细切,多待一客。其他还有很多:吃馍不吃饼,馍比吃饼省;粮食搭配菜,三年把楼盖;不吃干饭吃粉糕,当家不用把心操;玉米碾成面,一斤顶斤半。他们绞尽脑汁,想尽百法,让少量的粮食发挥出最大能量,使年青人填饱肚子,努力干活。他们吃过早饭就做午饭,不论是小米粥还是面条汤,早早做熟在锅里焖着。他们还抽空去山上采槐花、榆钱、小黑叶、刺夹菜、蒲公英、地岛子、股股葱,一采就是几篮子,回来用开水一泼,用蒜调好为大家配饭吃。天晌午了,锅里的饭也焖稠了,盛分给每个人。厨师们能把小米、玉米碾成粉,用酵母发酵后,蒸成米面虚糕,既增加了分量,又比较好吃。面片平时擀5遍,现在擀7遍,把面片擀得像样纸那样薄,切成柳叶大小,放到锅里漂得满锅都是。
由于修渠社员是轮班干活,这样白天休息的人就可以上山剜野菜,帮助炊事员弥补生活上的缺粮。他们挑起箩筐,拿上布袋上山剜莱,凡是能吃的东西都要。洋桃叶、杏叶、槐叶、桑叶、白杨叶、柿叶及各种野菜都可以吃,大家把采来的东西用开水煮后,压掉苦水,放到蒸笼上摊开,撒上玉米面、红薯面和从南方求援购来的木薯面搅拌,蒸熟后就吃。后来,只要是休班,吃过饭掂起箩筐就上山,三五成群,零零星星的都有。男的在树上采,女的在树下拾,男的负责挖毛菜,女的管整理分类。剜回来后交给炊事员,给大家搭配着吃。青年们采回来好多野菜,炊事员再经过细拣分类。有的野菜开水一泼就能吃,有的野菜需要沤一段时间才能吃。他们向房东借了几口大缸,小黑叶、洋草叶、刺夹菜等要沤过之后才能吃。他们还下漳河捞河草,佐以主食充饥。有的连队采取做重活吃好一点,做轻活吃差一点,雨天休息喝稀一点。歇班的喝稀的,上班的吃稠的,饭量小的支援饭量大的,女社员支援男社员。缺少粮食,吃糠咽菜也要干。米谷菜、萝卜缨、车前子、灰灰菜、马齿菜、桑叶、柳叶、红薯叶等野菜照样可以转化成热能。工地食堂上的生活比先前花样多了,吃饭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
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干部和群众一样,不搞特殊。指挥长“吃饭的时候,粗瓷大碗端在手,喝一口山菜汤,啃一口窝窝头;和男女社员们,一把勺子搅稀稠……睡觉的时候,山洞口边摊被褥。和炮手小牛,枕头挨枕头”。[25]红旗渠特等劳模、排险队队长任羊成眼含热泪地回忆说,“那时领导和我们一样吃糠吃野菜。”[26]总指挥部的干部带头执行林县人大三届二次会议决定,每人坚持9市两粮食标准,与群众一样过瓜菜代的艰难生活,勒紧裤腰带,紧缩一切开支,顽强奋战,以渡过难关。就是第一把手书记也和普通群众一样土里土气。“在抬石头的人群中,你很难认出他们是党委书记。活,同民工干在一起,话,同民工拉在一起,晴天,是土和汗水,雨天,是汗水和泥”。[27]县委关心工地的干部民工身体健康,在机关配制治浮肿病药,送到工地。
在这样的情况下,民工们的思想状况都挺好,他们写打油诗,互相勉励:“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不怕风雪寒。饥了想想过草地,冷了想想爬雪山。渴了想想上甘岭,千难万险只等闲。为了渠道早通水,争分夺秒抢时间。”[2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