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儋州市洋浦、峨蔓古盐田
1. 儋州市洋浦盐田
盐田位于儋州市洋浦经济开发区咸塘居委会盐田村东南约100米的海滩上,北、西、南三面环海,地势平坦,占地面积约750亩。自2013年以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儋州市博物馆、海南省文物局和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多家单位考古人员对该盐田进行考古调查和试掘。盐田主要由盐道、晾晒场、蓄水池、过滤池、卤水池、砚式盐槽、导引渠、便桥、盐铺、灯塔等组成。考古调查中详细统计了卤水池和盐槽的数量,现存卤水池122个,盐槽6171个。根据《唐书·地理志》和当地谭氏族谱的记载,洋浦地区制盐的历史最晚可追溯到唐代。但是这些历史记载在考古调查和试掘中,还未得到地层和遗物方面的确认。(47)
2. 儋州市峨蔓盐田
盐田位于儋州市峨蔓镇盐丁村委会境内,北临北部湾,占地面积800余亩。盐田由盐丁村、细沙村、灵返村、小迪村和南湖村五个自然村的盐田组成,它们平均海拔在4-8米之间,彼此连成一片(图3-2-172)。2013年,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员对该盐田进行了考古调查。盐田包括盐槽(图3-2-173)、盐道(图3-2-174)、晾晒场、卤水池(图3-2-175)、蓄水池、导引渠(图3-2-176)、排水沟、盐房等组成。据统计,用于蒸发卤水的砚形火山岩盐槽(图3-2-177)有7000余,大小各异。根据《琼州府志》和当地李氏族谱记载,峨蔓地区的制盐历史最晚可追溯到唐宋时期。相应的考古证据,还需进一步开展调查和试掘工作。
图3-2-172 峨蔓盐田远眺
图3-2-173 盐槽
图3-2-174 盐道
图3-2-175 卤水池
图3-2-176 导引渠
图3-2-177 砚式盐槽
(二) 儋州市洋浦神头港烽堠遗址
烽堠遗址位于儋州市三都镇社兰村,依地形修建在一处山岗上,北面朝大海,是一处由高向下的缓坡,东面为一条自然冲沟,南面为地势较高的开阔地,西面约800米为一高岗,其上原有另一烽堠遗迹,现已不存。遗址北靠高岗,面朝大海,整体是一个上小底大、近似圆台形状的建筑基址,高约2米,顶部直径约8米,底部直径约13米(图3-2-178)。2010年4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图3-2-179)。出土遗物包括施绿釉、青釉和白釉的陶片、筒瓦、板瓦、残铁片和大量建筑石块等(图3-2-180)。
通过发掘,确认烽堠整体是由土石混合构筑的圆台形基础和其上简易土木建筑(供守望用的房屋和燃烟放火的设施等)组成。在遗址的南北两侧,发现一条通道,便于出入其间。北侧通道属台阶坡道(图3-2-181),保留三个台阶,用较为规整的石块筑起,东西宽约1.3米、南北残长约2.4米。南面通道为小型石块铺砌的长方形坡道,宽约14米、长约3米。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和出土遗物比对分析,此烽堠年代应为明代中后期。这一时期如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和日本倭寇不断侵扰、掠夺明朝海域。为应对海防形势的变化,明王朝加强了海防体系的建设,烽堠遗址的发掘情况印证了历史资料。(48)
图3-2-178 烽堠遗址外景
图3-2-179 遗址发掘现场
图3-2-180 发掘出土的筒瓦、板瓦残块
图3-2-181 烽堠遗址发现的踏步遗迹
墓葬位于海口市金牛岭公园西北角的高岗地上。1999年5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海口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对其进行清理发掘,共发现墓葬11座,其中明代墓2座,清代墓9座。墓葬平行排列,墓向均为西北。
陶贵为明初海南卫镇抚,其墓葬为砖石合构墓,平面呈长方形,由封门、前室、棺室组成,长3.76米、宽1.62米、高1.7米。发现陶圹志一盒两块,刻有“故武略将军卫镇抚陶公圹志”及陶贵生平,出土男女陶俑和马、狗、鸡动物俑及带盖陶罐等随葬品。另一座明墓为单券拱顶砖室墓,由封门、前室、棺室、后室组成,长2.46米、宽1.06米,高0.6-1米,出土男女陶俑(图3-2-182、图3-2-183)、动物俑、发簪、金饰片、带盖陶罐等随葬品。9座清墓规模较小,除1座石棺墓保存尚好,余皆砖石合构墓,形制结构简单,墓室内置一长方形石灰质葬具,均为二次葬。随葬品甚少,仅有瓷坛、陶罐、铜泡、筒瓦和“乾隆通宝”等。金牛岭陶氏家族墓葬的发掘,丰富了海南明清时期丧葬制度的研究实例,尤其是陶贵墓志的出土,为探讨海南明代卫所的设置提供了实证。(49)
图3-2-182 陶氏家族墓出土的侍女俑 其一
图3-2-183 陶氏家族墓出土的侍女俑 其二(www.xing528.com)
(四) 定安县明清县衙遗址
定安县衙位于定安县定城镇中南街北面,坐北朝南。现存正门和二堂。二堂为五开间房屋,面宽19.32米、进深9.92米,房前地表散布较多柱础、石鼓、石柱等建筑构件,包括各式石础、石鼓、石柱等。2011年7-8月,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定安县博物馆考古人员对二堂前的空地进行发掘,发现了明代定安县衙始建时的大堂遗址(图3-2-184)。出土遗物包括陶瓷器、琉璃瓶(图3-2-185)、建筑构件和铜钱(币)。瓷器数量最多,包括青花釉、白釉、青釉和酱釉瓷,可辨器形有碗、碟、杯、盘、壶、勺等。陶器数量不多,可辨器形有罐、碟、盆、灯盏和器座。铜钱(币)为清代-民国时期的钱币。根据考古发掘,结合县志记载可知,定安县衙始建于洪武二年,之后历经多次修建(图3-2-186)。清代至民国时期是定安县衙的主要使用时期,各类活动频繁,出土遗物丰富,现存二堂为光绪三年修建。定安县衙遗址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为研究海南的明清官署建筑提供了新的实例。(50)
图3-2-184 明初所建县衙大堂山墙墙基和柱础石
图3-2-185 县衙遗址出土“城”字砖
图3-2-186 县衙遗址出土琉璃瓶
(五) 澄迈县福安清代窑址
福安窑址位于澄迈县中兴镇福安村北约1.5公里,西临美杨河约1公里。20世纪60年代,广东省文物部门在考古调查中发现该窑址(图3-2-187)。20世纪90年代,海南省文管办派遣专业人员对其进行了复查。
2002年6-7月和2004年3-4月,为搞清窑址的保存状况及窑炉的形制结构、烧造特点,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福安窑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图3-2-188)。该窑址共发现残窑5座,从形制特点上来看,均为横室阶级窑,大致呈东-西向依山坡走势分布排列。每座窑炉可分成相连的数间窑室,最多可达7间窑室。每间窑室内用条形砖砌成3-4个不等的阶梯状长台面,用以在烧造时摆放器物。每间窑室前部设有宽约25-33厘米不等的长方形烧沟,其上部用条砖砌成前隔墙,并设有通火孔(图3-2-189)。窑室两壁均设有窑门。窑炉尾端部分已遭破坏无存,仅发现一层条砖平铺的台面,应为窑炉的烟道和出烟口。
出土各类陶瓷器数千件,以烧造青花、青釉、酱釉瓷器为主,另有少量青黄釉、褐釉和青白釉瓷器。器形有罐、壶(图3-2-190、图3-2-191、图3-2-192)、碗、盘、钵、碟、盅、盆、瓮、缸、高足杯、香炉(图3-2-193、图3-2-194)、灯盏、烟斗、瓷权等日用器皿,另有人头像、孔雀、鸭头、龟等造型的瓷塑。陶器种类较少,仅发现有带流缸、橄榄形带孔器、砚和象棋子等。除发现轴顶碗、荡箍等制瓷器具外,出土数套完整的测试窑温的火照实物,此外清理出匣钵、垫具等近万件。
明末清初,横室阶级窑首先出现于福建地区。分析窑炉形制可知,福安窑应当是受到了福建制瓷业的影响。窑址发掘出土的部分青花、青釉瓷器与海南清代墓葬中发现的瓷器十分相似。福安窑址的发现和发掘填补了海南省古窑址考古的空白,对了解和探讨当时海南社会经济有着一定意义,也为研究海南古陶瓷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实物材料。(51)
图3-2-187 福安窑址外景
图3-2-188 福安窑址发现的陶器堆积
图3-2-189 窑室隔墙上设置的通火孔
图3-2-190 福安窑出土的酱釉
提梁壶
图3-2-191 福安窑出土的黄褐釉
四系壶(口径7厘米,高12.5厘米)
图3-2-192 福安窑出土的青花
执壶(口径3.5 厘米,高13.5 厘米)
图3-2-193 福安窑出土的黄褐釉
香炉(口径16.5 厘米,高9.5 厘米)
图3-2-194 福安窑出土的香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