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是典型的海洋群岛省,拥有着海南岛及其周围岛群、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等600余座岛礁。其陆地面积约3.54万平方公里,海洋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是全国陆地面积最小、海洋面积最大的省份。海南岛是海南省陆地的主体,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97%。其平面近似椭圆形的雪梨,长轴作东北-西南走向,是全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屿。由于海南处于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澳-印板块的交会处,地壳运动十分活跃。自地质史上的中元古代以后,经历了多次地质构造升降运动,引起海南岛基底断裂,大量花岗岩浆侵入,致使中部地壳上升形成穹隆状并造成雷琼之间多次断陷。(1) 大约第三纪末第四纪初,雷琼之间的陆桥彻底断裂,形成琼州海峡,海南岛与大陆第一次分离。晚更新世末,南海海平面下降,海南岛成为半岛,再次与大陆重新相连。这一时期,早期人类通过陆桥,从华南大陆迁移到海南岛,成为本岛最早的居民。直至全新世早期,海平面再次上升,海南岛再次与大陆分离。(2)
海南岛的地形,近似一个斗笠,中间隆起,四周低平。环岛滨海平原约占全岛面积的一成,15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众多珊瑚礁岸和茂盛的红树林。滨海平原地势平坦,天然物产丰富,取食便利,哺育了海南早期的人类。考古工作者在三亚至万宁一线的东南部沿海地区,发现了几十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沙(贝)丘遗址,这些遗址中生活的人群以拣拾海产,采集植物根茎为生,偶尔捕猎野生动物。本岛中部1000米以上的高山有600余座,以五指山(海拔1867.1米)和鹦哥岭(海拔1811.6米)为核心,从中间向四周逐级递降,顺次由山地、丘陵、台地、阶地、平原组成环形层状地形。海南岛的中部偏南地区主要是山地。内陆和西北、西南地区主要为丘陵。山地和丘陵面积合计约占全岛总面积的四成。在山地、丘陵周围则分布着宽窄不一的台地和阶地,在琼北玄武岩台地上遍布着成群的火山锥。台地和阶地面积约占全岛总面积的四成。根据考古调查发现,在这些台地和阶地上,分布着众多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遗址,这些人群以渔猎为生,兼营着原始的农业生产。南海上的西沙、中沙、南沙群岛间散布数百座珊瑚岛礁,平均海拔则在4-5米之间。
海南岛的河流有150余条,主要河流有南渡江、昌化江、万泉河等三大河流,其流域面积约占总流域面积的一半。较小的河流有陵水河、宁远河、珠碧江、望楼河、文澜江、北门江、太阳河、藤桥河、春江和文教河等。其中较大的河流都发源于中部山区,较小的河流则多发源于山前丘陵或台地上。海南岛中高周低的地势使河流从中部山区或丘陵区向四周分流入海,构成放射状的海南岛水系。海南岛的河流里程较短,而陡度很大,含沙量小、终年不冻,但降水很难留存,遇到暴雨季节,河流两岸常遭洪水侵害。河流两岸发现的人类遗址平均海拔在8-30米之间,很可能是抵御洪水的一种策略。(图3-1-1)(www.xing528.com)
图3-1-1 海南省全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