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誓言,吹响了招纳爱国者的集结号。一大批为了实现中国核潜艇梦想的干部、技术人员、工人、指战员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了一起。“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是所有核潜艇人心中贯穿的一根红线。他们这种情深似海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攻坚克难的动力,是勇于奉献的源头,是团结协作的基础。以身许国是他们身体里发出来的一种本能和自觉行为。
最初,在核潜艇战线的各个关键岗位上,主要是为共和国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的革命老战士。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大多是第一代核潜艇研制中的各级领导或担任核潜艇部队的中高级指挥员。他们深知新中国来之不易,深切希望国家尽快强大起来。这些老战士一生为国家做两件大事,一是解放全中国,二是保卫全中国。他们把研制核潜艇作为再次拼搏的第二战场。
"094"型弹道导弹核潜艇首次航渡时,部分参试领导在一面国旗上签名
那些老战士们打江山、求解放、爱国家,是研制核潜艇的坚定派,更是率领核潜艇科研、生产、使用大军的领军者。就是这支主力军,在党中央一声号令下,立刻拿出当年闹革命的劲头,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建造核潜艇的战斗中,并把光荣传统传递给年轻的队伍。
在核潜艇建设初期的科技队伍中还有一批爱国爱民的知识分子。比如留学回国报效国家的高级专家钱学森、钱三强、黄纬禄等,他们之前人在海外,心系祖国。新中国成立的礼炮声如同召唤这些海外学子回国的集结号,他们抛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纷纷回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知识。黄纬禄在回答青年朋友的问题时说过一句有代表性的格言:促使自己走上科学之路的最大动力是“希望以科学救国”。(www.xing528.com)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又派出一批留学生,如后来成为核潜艇总设计师的彭士禄等人。之后,国家培养出第一批从事核潜艇研制设计的大学生。当时核潜艇核动力研究设计的主要力量来自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该院1960 年招收了中国第一批核动力装置本科专业大学生,这批大学生于5 年后毕业。核潜艇总体建造厂从事核反应堆安装调试的是清华大学培养的第一批核工程专业毕业生;核潜艇上第一批具有大学学历的核反应堆操作人员也来自清华大学。这些由我们国家自己培养的高科技人才带着强烈的报国之心努力学习高科技知识,毕业后大多成为我国核潜艇和核电站的创始人、领导者或挑大梁的技术骨干。
当然,为国争光的还有造船专家和造船工人。他们很多人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是本行业的行家里手,转入工厂后,如鱼得水,和新中国第一代的造船工人、技术人员团结合作,以国家利益为重,甚至放弃城市和条件较好的内陆生活,聚集到条件艰苦的海岛、深山。他们说,没有什么比国家安危更重要了,一切服从祖国的召唤。
“核潜艇人”的爱国精神具体表现为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在内心都把能从事核潜艇工作看作是为国争光,深感自己肩上有无限的责任和重担,决心不辱使命,为中国核潜艇舍出命去干。他们之所以志存高远,爱国有为,是因为他们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神圣使命看得重于泰山。这是战胜一切困难的基本精神支柱和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