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首艘核潜艇诞生—巨鲸猎洋

中国首艘核潜艇诞生—巨鲸猎洋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74 年8 月1 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问世,那是怎样的激动,那是怎样的对艰辛岁月的回报!从1958 年开始,中国就开展了第一艘核潜艇的初步调查和预先论证研究工作,并分别于1960 年和1962 年完成了潜艇核动力装置的初步设计草案和核潜艇总体初步设计基本方案。该艇于1972 年下水,1974 年服役。1970 年4 月,核潜艇完成总体试水后,进入设备安装阶段。

中国首艘核潜艇诞生—巨鲸猎洋

1974 年8 月1 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问世,那是怎样的激动,那是怎样的对艰辛岁月的回报!

从1958 年开始,中国就开展了第一艘核潜艇的初步调查和预先论证研究工作,并分别于1960 年和1962 年完成了潜艇核动力装置的初步设计草案和核潜艇总体初步设计基本方案。

1968 年,中国完成了第一艘核潜艇设计工作并正式在东北悄悄开工,那是一个被称为葫芦岛的荒芜半岛,对于这个“宝葫芦”中隐藏的秘密,外人一无所知。

核潜艇体积庞大,设计建造工程比常规潜艇复杂得多,而我国在开始研制核潜艇时,连常规潜艇都没有自行设计建造过。为了避免建造中由于缺乏经验发生过多的技术问题和质量问题,核潜艇总体建造厂在开工前,首先建造了一艘“33”型常规潜艇“新中国66”号,主要用于技术“练兵”,练习潜艇耐压壳体的切割、弯曲和焊接等工艺。该艇于1972 年下水,1974 年服役。潜艇的耐压壳体建造质量对核潜艇的安全至关重要,核潜艇潜入深水后,能否经得住强大的海水压力,关系到全艇人员的生命安全。所以在正式建造前,用一艘常规潜艇练练手,不失为一种稳妥的过渡办法。

核潜艇的设备、系统复杂繁多,必须合理地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布置,才能保证核潜艇内尽可能优良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当时,除了极少数人参加过常规潜艇的仿制设计外,绝大多数人都是第一次参加潜艇设计,所以没有十分的把握。为了确保安装质量,设计人员决定再设计建造一个1∶1的木质核潜艇模型,期望通过这样的方法解决潜艇上所有设备、仪表、系统管路、电缆的合理布置和精确定位问题,并取得全艇总布置的协调平衡,以便预先给工厂一个直观形象的核潜艇,做到先暴露矛盾,解决问题,为施工提供准确的设计依据。

1969年,千余名设计人员和工人花了两年时间,用廉价的木料、金属、塑料管和硬纸板等材料,终于建造了一个逼真的1∶1 全尺寸的核潜艇木模型,这个“木潜艇”不仅有外壳,内部还装着千百台与实际设备一样大小的木制设备模型和纵横交错的“电缆管路”。艇内的各种设备好似一块块“积木”,现场人员整宿整宿地待在模型旁,反复挪动摆弄,寻找每一台设备的最佳位置。通过现场设计、模拟安装、模拟操作、模拟维修,反复推敲,不断调整完善,发现和解决了大量安装、维修、操纵等方面的问题,以此来指导实艇的施工图纸绘制,为首艇设备装艇之前提供了样板,保证总体施工设计和建造安装可以一次成功。也就是在这场孩童似的积木游戏后,第一艘核潜艇的建造紧锣密鼓地启动了。

1970 年4 月,核潜艇完成总体试水后,进入设备安装阶段。设备安装前的油漆工程是在十分恶劣的环境下进行的,在短时间内完成12 万平方米的任务绝非易事。六七月的酷暑天气,舱室温度高,通风条件差,油漆毒性大,工人们日夜连轴转,有的工人被熏倒,醒来接着干。安装铅屏蔽时,铅尘的毒性使不少工人身上起红斑,流鼻血,可是没有一人叫苦,没有一人计较待遇和报酬,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两个月的工作量。在敷设消磁电缆时,打破了工种的界限,不分男女,上下一起干,一个月的敷设任务只用了10 天就完成了。

潜艇设计的要素之一是艇的稳性要好,否则就会造成翻艇事故。设备安装“是一种极其高超艺术”,核潜艇的内部空间小,要安装上万台设备,还要达到稳性要求,难度是很大的。为了万无一失,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的科技人员事先都要到设备制造厂弄清每台设备的重量和重心,所有的设备在装到潜艇上之前,全部都要过秤并记录在案。在安装过程中切下的边角余料、过剩的管道和电缆等也都要过秤,并从总重量中扣除。这虽然是一种“斤斤计较”的“笨”方法,但却可以得到精确的重量和重心数据。然后,再经过计算、调整和合理的配置,使艇的稳性达到设计要求。

知识卡

核潜艇下水的方式与普通潜艇不一样,常规潜艇下水一般是在一个船台的斜坡上,把缆绳松开,潜艇靠重力滑下海去。而核潜艇则不是在船坞里建造的,是先在陆地上一个大厂房里基本造好后,让其坐落在几十台小车上,小车沿着铁轨把核潜艇从大厂房里慢慢运到船台,再从船台运到船坞的一个特大浮箱上,最后浮箱被灌满了水沉下去,核潜艇就浮在了水面。

1970 年12 月26 日,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庞大的钢铁身躯终于在东北的寒冬亮相于蓝天之下——造船工人们振臂高呼;艇艏扎着一簇巨大的红花,这在中国是一种极高的“待遇”;艏水平舵上,八面红旗一字排开,象征着“八一”;毛主席的画像高悬在潜艇指挥台正上方,画像下面横拉着一条巨幅标语,体现了造船工人向祖国报喜和表达祝福的激动心情

1971 年4 月1 日,核潜艇完成了下水后的舾装工作和绝大部分的设备安装工作,进入系泊试验阶段。系泊试验分为单机单系统和联合调试两步进行。而启堆试验又是系泊试验中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步:4 月底,反应堆的核燃料等部件被装入压力壳内,进行了反应堆本体和堆顶部件的安装;5 月底,反应堆安全地达到冷态临界;6 月,反应堆达到热态临界。在进行码头启堆联调前,6 月25 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主持中央专委会,听取核潜艇试验情况汇报。这次会议批准了核潜艇码头启堆联试。周总理指示:我们第一次搞核潜艇,试验工作要稳当一些,一步一步把工作做好,多花一些时间充分试验,取得经验;并再三指出,“试验要先码头、水面、浅水,然后再深水,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把试验工作做好,要组织好……要把四个阶段的试验做完,搞好了才能交船”。他还语重心长地说:试验时间要充分一些,不要急,急了漏洞很多。试验本身就是摸索,要摸清楚……要把工作做细,要取得全部必要的数据,要积累经验。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胜利下水的盛况

第一代核潜艇的四位科技“巨人”聚于核潜艇前(左起: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和黄旭华)

1971 年7 月1 日,反应堆提升功率,蒸汽发生器开始向二回路供汽、暖机暖管、启动蒸汽辅机,汽轮发电机组开始供电。这是在潜艇上第一次实现核能发电。7 月6 日,主机在船坞内低速运转,反应堆带功率运行,两台发电机并车,功率为满负荷的3%,一回路系统和设备运行正常。在完成主机跑合试验后,又顺利完成了主机速关、正倒车试验和蒸汽排放试验。整个主动力系统经过联合试验,通过初步考核,在低功率状态下的核反应堆性能达到了设计指标,具备了用核动力推进潜艇的能力。8 月16 日,系泊试验在历时四个半月后结束,共完成试验项目592 项,反应堆启动10 次共运行400 多小时,反应堆功率达到52%,圆满完成了码头试验任务。

1971 年8 月23 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开始进行航行试验。在海上进行了核动力装置的机动性能试验、核动力和应急动力的转换等操纵性试验,进行了观通导航设备性能试验、噪声震动测量、辐射防护测量、综合空调试验以及鱼雷发射装置试验等。

第一艘核潜艇的航行试验并非像人们期待的那样一帆风顺。

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试航

首先,是国内政局的影响。当时正值“文革”期间,航行试验刚刚开始不到一个月,就发生了震惊中外的林彪叛逃事件。这时有人把核潜艇工程与林彪反党集团挂上钩,说它是“黑工程”。叶剑英副主席气愤地说:研制核潜艇是周总理亲自抓的一项重要工程,是“红工程”,谁说是“黑工程”呀!

其次,航行试验中曾经发生过严重的设备故障。核潜艇在进行第16 航次试验时,主机由低速转高速时蒸汽发生器出现故障,技术人员和工人冒着高温、强辐射,奋不顾身地钻入反应堆舱抢修。

遵照上级的指示,核潜艇先后共出海20 多次,进行各种试验接近200 项,反应堆运行数千小时,主机运行数百小时,累计航程6 000 多海里。

1974 年八一建军节这一天,在渤海湾核潜艇的诞生之地,隆重举行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交艇命名大会。临时搭建的简陋主席台上及会场周围彩旗招展,锣鼓喧天。近万人聚集在码头空地上,他们内心激荡,脸上都洋溢着喜悦之情。

核潜艇试航期间,中央领导很关心试验情况。一些中央领导不仅听取核潜艇航行试验情况汇报,观看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核潜艇研制纪录片,还来到核潜艇的停靠码头,视察了处于试航阶段的核潜艇,并与现场科技人员、工人和水兵亲切交谈,鼓励大家努力协作,继续把弹道导弹核潜艇搞上去,为建设强大的海军而努力!

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交艇命名大会现场

大会开始,首先由海军司令员萧劲光代表中央军委宣布《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命名》的命令:“……现决定,将该艇命名为‘长征-1’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并授予军旗一面……”命令宣布完后,许多人都流出了热泪。当时,核潜艇首任艇长杨玺更是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正步向前,庄严地从海军副司令员高振家手中接过军旗。随后,在码头边的核潜艇上庄重地举行了升旗仪式

从此,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人民海军进入了核海军的行列。

时任核潜艇副总设计师的赵仁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很动情地说:

“1974年8月1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交付海军使用。在服役典礼上,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大将在检阅舰上检阅了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我荣幸地作为科技工作者的代表,接受了萧劲光大将的检阅,我是站在核潜艇舰桥上唯一的“老百姓”。军旗飘飘,军号嘹亮,检阅舰彩旗满挂;上下各层舷侧,整齐划一地排列着身着白色军服的海军将士,在舰桥、桅杆、舰炮背景的衬托下,军容整肃,军威浩荡。核潜艇做着各种操作从检阅舰旁缓缓驶过,核潜艇支队长、艇长、信号兵在舰桥上向司令员行举手礼,我行注目礼。此情此景,有幸一遇,足慰终生。”

是啊,那时人们少有功利之心,他们对中国核潜艇的研制使命无比忠诚,信念极为坚定。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伟大缔造者之一、当时已88 岁高龄的朱德委员长得知中国造出了核潜艇后,异常兴奋。1974 年8 月19 日,他在海军司令员萧劲光的陪同下,乘坐指挥舰“223”号导弹驱逐舰,在秦皇岛海区检阅了刚刚服役的“长征-1”号核潜艇等海军新型舰艇。当核潜艇驶过时,老元帅庄重地抬起右手,向雄伟的核潜艇、也是向制造这条“钢铁巨鲨”的科学家和工人们致以崇高的敬礼。(www.xing528.com)

在研制核潜艇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困难时刻和关键环节,毛泽东周恩来都亲自过问,及时做出各种部署,采取果断措施。

后来,在纪念朱德委员长逝世30 周年时,《解放军画报》记者曹雄杰在《朱德视察海军攻击型核潜艇》一文里比较详细地描述了当时的情景:

1974 年8 月19 日,是一个令我难以忘怀的日子。那天一大早,我们带着摄影器材到达北戴河海区军事码头。8 月的北戴河海滨,艳阳高照,微风拂面,蔚蓝的天空下,波涛荡漾,威武的驱逐舰翘首挺立。不久,朱德委员长在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副司令员刘道生等陪同下,驱车来到码头,我立刻举起了手中的照相机,开始了这一历史性时刻的记录。朱老总稳健地登上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并和舰上的水兵一一亲切握手。当我们乘坐的驱逐舰驶进操演区后,朱老总走上总指挥台,检阅了核潜艇、导弹驱逐舰等4 种国产新型舰艇的军事表演。他十分关心核潜艇的发展,我清楚地听到他询问萧劲光司令员:“这完全是自己制造的吗?”萧劲光答道:“艇上所有设备,没一件是进口的!”当他看到经过20 多年艰苦奋斗,人民海军已步入现代化行列时,非常高兴。他在接见全体指战员时说:“我们做的事情是光荣的,是有前途的。谢谢同志们,为建设一支强大海军继续奋斗吧!”并题词勉励海军指战员:“增强革命团结,加速人民海军建设。”

中国核潜艇的研制成功,突破了七大技术难题,被称为“七朵金花”。

第一朵金花:核动力装置——提供水下长期航行的能力。

1974年8月19日,朱德委员长(中)视察核潜艇

我们跟随朱老总在海上航行了几个小时,看到88 岁高龄的朱老总精神矍铄,谦和慈祥,视察过程中一直兴致盎然。通过这次短暂而亲切的接触,他质朴而崇高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一生永不磨灭的记忆。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获198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有人把核潜艇比作“鲸鱼”,其实这只是有些形似而已,把核潜艇比作“鲨鱼”更合适,因为鲸鱼还要不断地“浮”到水面进行呼吸,而鲨鱼更加凶猛,可以长久地潜“伏”在海里。虽然这“浮”和“伏”的读音一样,但从隐蔽性来说差别很大。造成这样的差别,是因为核潜艇上装备了一套核反应堆装置,由于几乎不用添加燃料,也不需要空气,所以可以使核潜艇长期隐蔽在水下,其技术难度是最大的,同时,核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

第二朵金花:水滴形艇型——提高水下航速。

核潜艇外形是设计人员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量身打造的。艇身是大直径耐压艇体,还有相当部分的锥形壳体结构,身体圆滚滚的,比中型常规潜艇大一倍左右,称为“水滴形”艇。它最大的优势是水下阻力比常规型艇体小,利于在水里跑得更快;再就是螺旋桨布置在最后,一根主轴,一个螺旋桨,利于操纵。

第三朵金花:大直径艇体结构强度——提高极限下潜深度。

核潜艇分为7 个舱室,采用水滴形后,艇外形短粗,加上艇的排水量大,从而使其耐压艇体直径比中型常规潜艇增大近一倍,当时现成的设计规范和计算方法已不适用。在深海,必须能承受住海水层的巨大压力,所以对核潜艇的结构强度要求极高,任何一点疏忽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我国核潜艇经过极限条件下的深水试验,证实水下耐压强度完全符合设计要求。

毛泽东先后为研制核潜艇做过近10 次重要批示,其中,仅在核潜艇开工前后的一年里就有5 次。周恩来主持10 余次中央专委会议,讨论核潜艇研制工作,并亲自做出各项部署。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十分关注这项工程的进展情况,不仅下达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还及时解决研制中的重大问题和技术协调工作。中国老一辈革命家为中国核潜艇事业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第四朵金花:远程水声系统——水下远距离接收声信号。

核潜艇在水下采用新技术的远距离噪声测向站,它是被动式的声呐设备,任务是搜索与跟踪本艇周围的噪声目标(主要是接收其他舰船发出的噪声),并测出目标方位,在对目标发起攻击前将目标方位数据送至武器装备指挥系统。

第五朵金花:可发射反潜电动声自导鱼雷的大深度发射装置和数字式鱼雷射击指挥系统——加强反潜攻击能力。

我国核潜艇的鱼雷发射装置及鱼雷在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研制成功;1984 年12 月,先进的“鱼-3”型被动声制导反潜鱼雷生产定型后,使核潜艇在服役多年后装配上了新型鱼雷;1988 年,更先进的“中华鲟-2”型鱼雷通过鉴定,核潜艇更是如虎添翼。

第六朵金花:惯性导航系统——保证水下准确定位。

核潜艇对导航定位系统的要求很高,潜艇在水下,惯性导航系统是唯一能为潜艇准确定位、安全隐蔽航行提供必要数据的设备。惯导系统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工作完全独立,依靠自身的惯性元件进行导航,所以隐蔽性好。

第七朵金花:综合空调系统——人工制造水下长期生存环境。

综合空调系统包括制造氧气的装置、二氧化碳清除装置、有害气体燃烧装置、各种净化过滤器、空气成分监测仪和大容量的船用制冷机组,所以核潜艇的生活设施和条件比常规潜艇要好。

另外,核潜艇还装备了远距离超长波收信机以及大功率超快速短波发信机,可以从1 万多千米以外向国内报告信息;核潜艇使用了自动舵,提高了潜艇操纵的自动化水平。在20 世纪60 年代中期,国家的经济、技术基础都很薄弱的情况下,要在不长的时间里攻克这些技术难关,任务是相当艰巨的。如果没有全国大协作的精神和“一盘棋”的规划,就无法攻克这些坚固的“堡垒”。

著名作曲家雷蕾被“核潜艇人”的奉献精神所感动,曾为歌词《一代核动力人》谱曲。这首歌中写道:

从北京到峨眉山下,又沿长江闯沿海,历尽艰难痴心不改,为了事业埋心头。

激情燃烧干核动力,深山海疆都有你,从设计到建造工地,自主创新核动力。

一代核动力人热血铸就,不计报酬献春秋。为了核潜艇下水,为了核能的发电,建功立业你说为了谁?建功立业无怨无悔!

中国核潜艇是中华民族聚合力的结晶,凝聚着千千万万个科学家、技术骨干、工人、水兵为之付出的心血,正是他们智慧“裂变”产生的巨大能量,才闯过了核潜艇研制中的重重难关,最终为国家奉献出第一艘核潜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