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巨鲸猎洋:核潜艇的最后寄托

巨鲸猎洋:核潜艇的最后寄托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果失事潜艇内的情况并不紧急,营救希望较大,则应等待营救,以减少逃生风险。现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表明,200 米将是失事潜艇艇员能够自主逃生的最大深度,超过这一深度只能采取外援救生。当年,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后,就是因为艇上的救援逃生舱口严重变形,英国的“LR5”型深潜救生艇无法与其对接,再次痛失救援的机会。所以,美国海军利用核潜艇作为深潜救生艇的运载平台,是最为有效的救援系统。

巨鲸猎洋:核潜艇的最后寄托

潜艇具有下潜深度深、隐蔽性好、技术先进等优点。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核潜艇下潜越深,海水对船壳的压力就越大,核潜艇就越危险;核潜艇在水下的观察识别能力较差,稍有不慎还可能发生触礁、触底、碰撞、被渔网或电缆缠绕等事故;至于核潜艇内部的爆炸、失火、人员窒息等事故更是屡见不鲜。所以,各国海军对潜艇救生技术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潜艇救生分为自行逃生和外部救援两种形式。自行逃生为主动式活动,主要凭艇员自救;外部救援为被动式活动,主要依赖外援。

俄罗斯“塞拉”级核潜艇安装漂浮救生舱

一、自行逃生。

美国海军规定,出现下述险情应考虑逃生:进水或起火且无法控制;二氧化碳的浓度接近6%,并仍在增高;氧气浓度接近或低于13%;失事潜艇内部的气压达到1.7个大气压或7 米高海水压力之前、且救援不能有效进行时。如果失事潜艇内的情况并不紧急,营救希望较大,则应等待营救,以减少逃生风险。

不借助耐压容器的逃生在海水深度上有着严格的限制。现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表明,200 米将是失事潜艇艇员能够自主逃生的最大深度,超过这一深度只能采取外援救生。另外,由于艇员在自救上浮过程中要承受海水压力由大到小的变化,所以在200 米以内的较大深度自行逃生,也只有经过严格逃生训练的艇员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因为自主逃生一般从逃生舱口或鱼雷发射管“钻”出来(逃生舱口和鱼雷发射管都有前后两个密封盖,逃生人员备好呼吸器和救生浮标等脱险装具,首先打开后盖钻进;然后关上后盖,并注入海水和压缩空气使内外压力平衡;最后再打开前盖,人员钻出,顺着拴在救生浮标上的浮标绳缓慢上浮)。这种逃生技术必须经过反复演练,防止海水倒灌进艇内,造成更大的事故。另外,要精确掌握好上浮速度,若作用于人体的海水压力减压太快,会使人得上一种置人于死地的“减压病”,因为人体在高压下会吸收较多的氮气,当失事艇员从深水向水面上浮的速度过快(即减压过快)时,氮气会在关节、血管和大脑中形成氮气泡,可造成人员肌体剧烈的疼痛,以致上浮人员瘫痪和死亡。

一名美国海军特种兵在核潜艇“夏威夷”号上进行舱外训练

从水下失事潜艇逃生到海面的艇员,在海洋气象和寒冷条件下的生命力十分脆弱。例如1989年沉没于挪威海域的苏联共青团员”号核潜艇,当时的69 名艇员中,有34 名便是由于在海面上体温过低、心力衰竭以及溺水而亡。目前美国和英国使用的“Mark-10”型潜水服可以把逃生艇员的身体全部包裹和覆盖起来,具有保温功能,使用方便,而且带有一个独立的救生筏。

现代潜艇一般在指挥台围壳里带有可与潜艇脱离的漂浮救生舱,失事艇员可以在毫无外援的情况下使用该救生舱逃生。俄罗斯的“台风”级核潜艇上甚至装备了两个这样的漂浮救生舱,可以容纳全部艇员。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爆炸沉没时,由于舱室和艇壳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使得漂浮救生舱和人员逃生口(如鱼雷发射管和逃生舱口)变形损坏,均无法使用。

有的国家在潜艇主压载水柜内装备了应急吹除系统——当潜艇失事时,系统内的固体燃料快速燃烧,产生高压燃气排出水柜的水,迫使潜艇上浮。

二、外部救援。

目前较为成熟的外援救生技术是深潜救生艇(DSRV)和救生钟(SRC)。

“DSRV-1”型潜艇救生艇准备进入运输机(www.xing528.com)

深潜救生艇——1963 年美国海军“长尾鲨”号核潜艇失事沉没,由于沉没深度远远超过当时救援装置的下潜深度,使得美军迫切认识到研制深潜救生艇成为当务之急。1966 年,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开始为美海军研制“DSRV-1”型(“神秘”号或“密斯狄克”号)深潜救生艇,1971 年服役,造价4 100 万美元;1977 年,深潜救生艇“DSRV-2”型(“阿维龙”号)服役,母港均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迭戈。“DSRV”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深潜救生艇,该艇长15 米,宽2.4 米,排水量38 吨,装银锌电池电动机,航速4 节,最大下潜深度1 524 米,最大救援深度610 米。它的耐压艇体由3 个彼此相通的球形结构组成,前部球形舱是操纵室,布置有控制设备,可容2 名驾驶操纵人员;中部为救生舱,其下部有一个可与倾斜45°的失事潜艇对接的半球形对接口,一次可救出24 人;后部为机械和动力舱。艇的前端装有搜索声呐和导航系统。

“DSRV”的主要任务是为被困在海底的失事潜艇提供救援。平时,“DSRV”停放在机场,当接到呼救信号后,由“C-141”型喷气运输机把深潜救生艇及其附属设备空运到距失事潜艇最近的港口,再由水面舰船或者经过特别改装的潜艇运往失事现场实施营救。作业中,“DSRV”边下潜边以声呐定位,通过水下电话与被困潜艇内的人员取得语音联络。在确定了失事潜艇的救援逃生舱口位置后,即与其进行对接,并根据现场的水深、海流及失事潜艇角度自动调整,确保对接口的水密性,最后利用电磁线圈将深潜救生艇牢牢固定在失事潜艇上。接着排干深潜救生艇对接舱内的海水,失事潜艇的艇员也将救援逃生舱内的海水排干,当两侧的压力一致后,打开逃生舱盖转移到“DSRV”上,同时“DSRV”向失事潜艇内运送氧气瓶、锂氢电池(照明用)、水、食品、药物等。

当年,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失事后,就是因为艇上的救援逃生舱口严重变形,英国的“LR5”型深潜救生艇无法与其对接,再次痛失救援的机会。

美国“洛杉矶”级核潜艇正在对接“DSRV-1”型潜艇救生艇

目前,除了美国海军现有的两艘“DSRV”型深潜救生艇外,瑞典海军的“URF”型、英国海军的“LR5”型、意大利海军的“MSM-1”型、日本的“千寻”号以及中国的深潜救生艇,也都可不同程度地实施深潜救援任务。但这些深潜救生艇都是用水面舰船投放和回收的,救援活动往往受到海面天气条件的限制,并且在冰层覆盖的海面上不能使用,救援深度也有限。所以,美国海军利用核潜艇作为深潜救生艇的运载平台,是最为有效的救援系统。

目前,美国多艘经过改装的核潜艇可搭载“DSRV”型深潜救生艇,英国和法国为了能在必要时借用美国的深潜救生艇,也对几艘核潜艇进行了相应的改装。现在,美国海军正在研制一种被称作“潜艇救援潜水再加压系统”的水下救援系统,准备接替以后退役的“DSRV”型深潜救生艇。

美国“SRC”型潜水救生钟

救生钟装置——这是一种价廉实用的救援装置,必须由水面舰船携带到失事潜艇的上方,利用绞索把救生钟放到失事潜艇上,并与失事潜艇的逃生舱口对接,将连接通道调节到正常压力,然后打开救生钟底盖和失事潜艇的逃生舱口盖,失事潜艇人员便可进入救生钟内。当重新关闭救生钟底盖后,便可由停泊在水面的救援船只把救生钟起吊到救援舰船上。

俄罗斯核潜艇甲板上的橘黄色失事救生浮标

法国海军研制了一种可自航的救生钟,重约13 吨,可对沉没在1 000米深的失事潜艇实施救援。由于利用了拖带电源电缆,因此在动力方面有足够的保证。

救生钟的不足之处是,必须有水面救援舰船的配合才行,且容量较小。但其结构简单,技术成熟,造价低廉,因此仍被广泛使用。

另外,在潜艇的前后甲板上一般都各设一个多为橘黄色的圆形“失事救生浮标”,内装电话、求救闪光灯电源插头等。紧急时可使其脱离失事潜艇上浮到水面,失事浮标与失事潜艇之间由几百米长的钢索和电缆连接,便于救援人员与失事潜艇通信联系,以及提供电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