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核潜艇巨鲸猎洋:5.3号共青团员悲剧

核潜艇巨鲸猎洋:5.3号共青团员悲剧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事故致使42 名艇员死亡,两枚核鱼雷随潜艇沉没。“共青团员”号核潜艇的火灾是局部转立体,还是瞬发就是立体,虽说法不一,但“由于舱室中的高压空气管路在火灾高温下失去紧密性,结果向舱内漏入大量的含氧量很高的空气造成立体火灾”的说法却是一致的。沉没的苏联“共青团员”号核潜艇隔舱顶盖事故发生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应急措施。

核潜艇巨鲸猎洋:5.3号共青团员悲剧

1989 年4 月7 日,苏联“麦克”级(“M”级)“共青团员”号(“K-278”号)攻击型核潜艇在北大西洋以北挪威海的熊岛西南180 千米海域完成了例行的潜艇巡航任务后,在水下350~400 米以8节的速度返航。在整个航行期间,装备的技术状态没有什么问题。10 时55分,各舱室开始检查。艉舱(即第7 舱,推进电机舱)值班员发现左舷首部发生了火灾。他在立即向中央指挥部人员报告了火灾并关上舱室密闭门后,试图用舱室中的泡沫灭火系统将火源扑灭。但由于火势太猛烈,他没来得及将火扑灭,反而被火舌吞没。就在这时,全艇整个电网中的照明灯开始闪烁,电网的电压骤降,在中央指挥舱的控制台上显示“7 舱温度超过70℃”,实际最高时达到800~900℃。第5 部门的部门长通过内部通信系统的广播呼叫第7 舱,但没有回答。

苏联“共青团员”号攻击型核潜艇

苏联“共青团员”号核潜艇舱室分布图

11 时6 分,全艇响起了事故警报,接7 舱火灾报告后,6 舱受命向7舱供给卤化烃灭火剂,遗憾的是不知为什么没能扑灭7 舱的火,许多艇员还将事故警报当成“演习”,轻装上岗,未带任何防护器材。紧接着,3舱、4 舱、5 舱、6 舱也相继发生火灾。由于大火产生高温高压,将尾轴填料函冷却系统橡胶金属软管烧坏,从而辅助推进电机电缆引出口填料函处也失去了密封,使舱室紧密性被破坏。当舱室压力下降后,海水不断涌进舱内,造成艇尾倾。13 时,只有1°的尾倾,15 时便增加到1.5°~2°,艇吃水8 米左右。14 时以后,海水开始进入耐压壳体内,至15 时进入7舱的海水已有20 吨,艇吃水10 余米,尾倾达到6.2°。艇员们进行了约5个小时的英勇扑救和损管,最终在17 时22 分左右,潜艇沉到1 685 米深的海底。潜艇在下沉过程中海水进入1 舱,与蓄电池电解液作用产生大量氢气,在撞击海底时发生爆炸。

事故致使42 名艇员死亡,两枚核鱼雷随潜艇沉没。

火灾的源头在哪里?

经过各方面的反复研究和试验后,关于7 舱的火灾起因,政府调查委员会的调查结论趋于下述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液压操舵泵启动器故障造成接触器烧坏,产生电弧而引起火灾;第二种说法是,滑油离心分离系统的电加热器由于调节控制系统故障造成滑油过热,引起电器设备起火。

核潜艇火灾事故一般源于局部火情,但由于空间狭小、易燃物多,极易在瞬间形成立体火灾。“共青团员”号核潜艇的火灾是局部转立体,还是瞬发就是立体,虽说法不一,但“由于舱室中的高压空气管路在火灾高温下失去紧密性,结果向舱内漏入大量的含氧量很高的空气造成立体火灾”的说法却是一致的。

那么,高压空气管路又是如何失去紧密性的呢?海军方面认为:是因为向舱室供气的控制阀门的聚酰胺密封面烧毁,造成该阀门泄漏,使舱内进入过量的氧浓度较高的空气。设计部门认为:火灾时舱内温度高达八九百度,内部压强达到15 个大气压,此时,进行应急吹除主压载水舱的管子强度不够而破损,使高压空气不断漏入舱室。根据计算,从11 时6 分至11 时58 分的52分钟内,从高压空气系统中进入7 舱的空气约6 500 千克,比该舱的容积多20 倍。由于容纳了这么多的空气,使之比一般的火灾火势强三四十倍。在如此高的温度下,铝合金铜合金都能被熔化,而耐压壳体的钛合金也可热到再结晶

就这样,在高温的作用下,高压空气总管的密封在几分钟内就被破坏。高压空气冲入舱室起到助燃的作用,释放出来的大量热量使6 舱和7 舱及其相邻的主压载水舱上的一系列系统和设备丧失紧密性,导致海水进入耐压壳体内和尾组主压载水舱中。结果潜艇丧失了纵向稳性,在储备浮力耗尽时,以最大的尾倾下沉。

沉没的苏联“共青团员”号核潜艇隔舱顶盖

事故发生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应急措施。

首先发出警报并紧急上浮。11 时06 分,艇上发出紧急警报,潜艇逐渐上浮到水面状态,升起警戒搜索雷达潜望镜,然后切断相应电源停止向火灾舱室送风。(www.xing528.com)

核潜艇上浮后,大火已弥漫全艇5 个舱室。在指挥舱反应堆控制操纵台上的遥控组组长最后决定关闭运行中的核反应堆,以降低核反应堆内裂变反应的强度;同时所有冷却反应堆的冷却泵都在运行(主泵的高速绕组已被烧毁,但幸运的是低速绕组还能维持)。反应堆关闭后,艇上电源转为可靠电源供给。可靠电源供电,仅能保证核反应堆余热排出系统的运行。此时液压油已流失殆尽,这样潜艇上就丧失了一个最有力的生命力系统和损管手段,许多设备不得不采用手动,有的甚至无法动作。全艇67 名艇员的生命危在旦夕。6 舱和7 舱的艇员都已集中到5 舱,与中央指挥舱也联系不上,因为扬声系统和内部通信电话都已无法工作,好像没有了手脚和耳朵,只得用敲击法通过4 舱(反应堆舱)与指挥舱建立联系。

潜艇浮出水面后,他们与横倾作斗争但屡有误操,使潜艇的倾斜更加严重;由于连续误操又加速了尾倾,促使艇的下沉。

11 时37 分,他们发出事故求救信号,但北方舰队没有回复。中午12时左右,通信联络无果后,艇长命令未值班的人员都到甲板上去。声呐兵、操舵兵、计算机员等不从事损管工作的人员都爬到舰桥上去了。鱼水雷部门长从一开始到最后一直在中央指挥室填写值更日志。

12 时15 分,再次发出求救信号。12 时25 分,北方舰队司令部才收到较清楚的事故信号电文。海军总司令马上命令有关船只、飞机相继赶赴现场,包括从事谍报活动的舰船(含国外的)、距事发地点71 海里的水道测量船“科勒杜也夫”号、救援船“卡拉巴赫”号、“伊尔-28”型飞机,正在作战训练靶场的核动力巡洋舰“基洛夫”号也载上“共青团员”号核潜艇的另一套艇员直奔出事地点。北方舰队副司令员乘直升机抵巡洋舰上指挥营救。

12 时35 分,艇长下令将秘密文件送至漂浮救生舱中。飞机于12 时40 分低飞看见了事故潜艇,发现潜艇的6 舱和7 舱处有大量水泡。飞机与潜艇建立了通信联系,拍摄了照片,并引导舰船驶向出事地点。然而,潜艇通过飞机向上级报告:“火在继续燃烧,但已被控制,未再扩大,没有什么要求。”由于来了飞机,官兵们松了一口气,以为厄运已经过去,甚至把他们的救生装备全部忘在了烟雾弥漫的潜艇内。15 时,尾倾明显,此时本应呼叫:“救命,潜艇要沉没!”但潜艇领导没有勇气把事故的真相如实上报,16 时35 分之前的报告还是:“艇上的损管工作在有步骤地进行着,火势已得到控制,海水未进入耐压壳体内。”其实潜艇已经尾倾严重,由于没有客观地报告事实,延误了外界对潜艇及时、恰当地救援。16时35 分,潜艇才向北方舰队指挥所报告:“火势增强了,在15 分钟内尾部隔壁的温度从70℃升至110℃,7 舱和6 舱发生再生药板箱爆炸,必须撤离艇员。”6 分钟后,尾倾2.53°,估计浮力储备已经损失760 吨,进入耐压壳体的海水达到120 吨~200 吨,潜艇再次报告“艇员已经准备好撤离”。

这时北方舰队总司令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通过舰队航空兵指挥所命令失事潜艇“准备漂浮救生舱”。16 时42 分,艇长下达了交出秘密文件准备撤离的命令。事故后期,大部分艇员都已经转移到了上层建筑上。当潜艇纵倾太大时,艇员纷纷落入水中。艇内没有来得及出来的包括艇长在内的5 名艇员进入漂浮救生舱,可笑的是他们居然不会进行漂浮舱与潜艇脱离的操作程序,只得临时看说明书,后来只有1 人逃出。潜艇的充气浮筏也使用不当,几次被海水冲走,费了很大力气也充不了气。飞机投下的充气救生艇,艇员也不会用,失去了不少逃生的机会。艇员多死于溺水、碰撞、中毒、烧伤、冻死等,甚至有2 人是因为极度虚弱而盲目吸烟,即刻被尼古丁毒死。电工大队长滞留在2 舱永远没有出来。

18 时左右,离失事海区最近(51 海里)的渔业部浮动加工船“A·赫洛贝斯托夫”号和拖网渔船“CPT-162”号赶赴“共青团员”号失事现场。把筏上和留在水中的幸存者共30 人救起后,用小汽艇将他们转送到其他船上,并打捞死者,其他船只在飞机的引导下继续寻找幸存者和尸体。最后确定42 人遇难,27 人生还(22 人从救生筏上救起,4 人从水中救起,1人从漂浮救生舱中漂出后从海上救起)。获救的艇员换乘“基洛夫”巡洋舰,并于9 日送到摩尔曼斯克海军医院检查和救治。

“共青团员”号潜艇火灾事故是一场典型的“多方位”“立体型”“贯通式”的火灾事故,大火和有毒气体相继在几个舱室肆虐。主要原因是:7 舱高压燃烧物通过全艇的氧气分配管路、空气再生管路、二氧化碳排出系统、纵倾平衡系统的空气管路、遥控附件用的高压空气管路、液压系统的回油管路和主循环水泵的蒸汽轮机密封系统等通道进入其他舱室;4 舱的火灾是由从反应堆一回路主泵的起动器蹿出的一股火花引起的。

苏联海军运输和修理总局认为“共青团员”号核潜艇在结构设计上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第7 舱的装备布置过于拥挤,没有油雾净化装置;结构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通舱管子以及轴系隔壁填料函的密封;第5 舱没有对汽轮循环泵机组的密封装置泄漏的蒸汽—空气混合物抽气系统设置阀门,在结构上也没有考虑5 舱和6 舱之间的隔壁密封,结果导致5 舱空气污染,舱室压力升高,以及随之而来的滑油蒸汽的燃烧;在结构设计中没有考虑将事故舱室中的电气设备全部断电的保护措施,结果使4 舱也发生火灾并使事态发展;在发生纵倾和海上有浪的情况下,主压载水舱无通海阀的结构形式大大降低了潜艇的纵向稳性。

事后,塔斯社报道了事故消息。同时开始陆续进行了人员、装备、失事潜艇的善后事项处理,在北方舰队的所有舰船上都降半旗志哀,并举行了追悼会;在海上再次举行了追悼仪式;之后建造了一个“共青团员”号核潜艇遇难艇员纪念碑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发布关于向“共青团员”号核潜艇艇员授予“红旗勋章”的命令。幸存的27 名艇员,其中18 人留在驻防部队中,其余调至新的岗位或退至预备役。牺牲的艇员家属从国防部和北方舰队获得数量不等的抚恤金。所有牺牲的军官家庭都分到了城市住房。1990 年4 月7 日,建成“共青团员”号核潜艇纪念馆。在潜艇装备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改进艇员在损管方面和专业技术方面的训练措施,提高潜艇防火和自救能力,并增加了“黑匣子”。

事故后,政府调查委员会提出打捞“共青团员”号的建议,并获得海军和工业部门的支持。但由于潜艇有很长的纵向开裂,打捞过程中一旦失手或潜艇断裂,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可能顷刻污染周围海域,核安全问题将会很严重。负责打捞的荷兰公司只负责打捞不负责核安全,加之即使潜艇打捞上来后,如何去污和处理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在当时技术、财政均困难的时期,只好放弃了打捞计划。据悉,1995 年俄罗斯利用潜艇非耐压壳体建成一个专用棺,为沉没的“共青团员”号核潜艇建造了一个可吸收放射性钚的特殊的海底“坟墓”。

苏联“共青团员”号核潜艇遇难艇员纪念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