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世界战争形势的变化和需要,核潜艇的使用和发展也呈现出崭新的态势。1980 年世界上曾有300 余艘核潜艇在役,1990 年攀升到近370 艘,到2003 年却已逐步降至140 艘左右。至今十几年过去了,一直都稳定在这个数量级。过去那种“以多取胜”的观念已渐渐过时,转为以高质量维持高水平的海上核均势。特别是美国、俄罗斯的核潜艇数量急剧减少,而核潜艇的隐蔽性、安全可靠性和作战能力却明显提高。可以说,现在有核国家已开始进入理智发展核潜艇的阶段,总的发展方向是“减少数量,提高质量”,“量少质精”已成为各国研制和发展核潜艇的基本原则。一场争夺核潜艇质量优势的竞赛,将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应用和发展而愈演愈烈。其中最为突出的变化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一艇多能”的核潜艇。
过去,核潜艇分工比较细,基本执行单一的任务。如战略导弹核潜艇只用弹道导弹实施核打击,巡航导弹核潜艇只用战术导弹攻击海上水面舰艇,鱼雷核潜艇主要使用鱼雷反潜。后来证明,在变化莫测的现代战争中,这简直就是一种浪费。有时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不断变化,可能要分别派出好几艘不同类型的潜艇,势必增加潜艇的数量和指挥调动上的复杂性。而要使用远程潜射弹道导弹攻击对方大概是“百年不遇”的,俄罗斯和美国最多时却分别“养着”65艘和41艘弹道导弹核潜艇,深感负担之重。因此,核潜艇的数量多,意味着建造、维修、使用、培训、退役的经费也多。
为此,有核潜艇的国家都在走“少而精”的道路,研究发展多功能、多用途的核潜艇,他们开始利用鱼雷发射管发射巡航导弹,甚至在鱼雷核潜艇上加装巡航导弹发射装置,使攻击型核潜艇既可用鱼雷和反潜导弹反潜,也可用战术巡航导弹反舰,还可用战略巡航导弹攻击陆上目标,成为“三合一”的核潜艇;鱼雷和巡航导弹不但可用常规弹头,也可用核弹头;有的核潜艇已经安装或正在研制可发射防空导弹的装置。美国最新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弗吉尼亚”级装有12 具“战斧”型对陆巡航导弹垂直发射筒、4 具鱼雷发射管,可携带对陆巡航导弹、反潜反舰导弹、鱼雷等38 件武器,还可配置特种人员运载器。可见,具有全方位、立体攻击能力的“准战略核潜艇”或“超级攻击型核潜艇”,与老式潜艇相比,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在现代局部战争中(如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多用途的核潜艇已凸显其作用。
美国“弗吉尼亚”级核潜艇水下发射鱼雷
俄罗斯最新服役的“亚森”级多用途攻击型核潜艇示意图(上为外观效果图,下为剖视图)
法国即将服役的“梭鱼”级攻击型核潜艇剖视图
据报道,无人作战平台(如潜射无人飞机和无人潜航器等)已经开始装备核潜艇。美国对“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进行的改造工程之一,就是在该艇上装备潜射无人隐形侦察机,可在水下从弹道导弹发射管发射,并可回收。美国海军还在研制可具备反潜、水雷对抗、情报收集、环境数据收集等功能的小型无人潜航器。这些无人作战平台搭载在核潜艇上,显著扩大了核潜艇的作战覆盖范围,可更安全、更灵便地进入对方控制的危险区域,使核潜艇更加“神通广大”。
英国最先进的“机敏”级攻击型核潜艇
2.装备“以一顶十”的潜射弹道导弹。
俄罗斯和美国受《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的制约,加上对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客观需求不紧迫,以及经费紧缺等原因,纷纷把一些老式弹道导弹核潜艇做退役处理或改为他用(如改为攻击型核潜艇或试验艇)。目前俄罗斯仅剩下18 艘,其中“北风”级3 艘、“台风”级2 艘、“德尔塔”级13 艘;美国只保留了14 艘“俄亥俄”级,另有4 艘“俄亥俄”级核潜艇已经改为巡航导弹核潜艇;英国和法国则各保持4 艘弹道导弹核潜艇的数量。核潜艇数量的减少,并不意味着攻击能力的减弱,上述国家都在把精力和经费用在核导弹这个“刀刃”上,“好弓配利箭”,以此来弥补核潜艇数量的减少。弹道导弹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打得更远、更准,威力更大,导弹射程由第一代的2 000 千米左右增至目前的12 000 千米(如美国和英国的“三叉戟-2”型);命中误差由过去的3 000 米左右精确到现在的100 米以内(如俄罗斯的“SS-N-28”型);每一枚导弹的弹头由单弹头增至10 个左右的分弹头,并且采用隐身、诱饵、抗辐射加固等技术,提高导弹突防能力。有这样的核潜艇“坐镇”,尽管数量不多,足以应付各种局面。
俄罗斯最新的“北风”级“尤里·多尔戈鲁基”号弹道导弹核潜艇
传说中的印度“歼敌者”号弹道导弹核潜艇概念图
3.追求“安静再安静”的隐身潜艇。
潜艇的主要优势在于其隐蔽性。潜艇可以跑得不够快,可以住得不够舒适,可以牺牲一点攻击能力,但绝对不可放弃任何一个可以改善隐蔽性的可能。而噪声是破坏潜艇隐蔽性的主要因素,为此,各国海军从未间断过降噪技术的研究,各种先进的降噪措施应运而生或正在抓紧研制中。如:采用磁流体推进(避免螺旋桨的搅动噪声)、广泛应用浮筏减震(使机械噪声在设备与船体间缓冲衰减)、进一步提高反应堆的自然循环能力(取消一回路主循环水泵产生的噪声)、艇外壳铺设消声瓦(既能吸收敌方主动声呐的探测声波,又能阻隔和降低本艇的噪声辐射,从而降低敌方主被动声呐和声自导鱼雷的探测能力)。目前降噪成果已显而易见,核潜艇最大噪声已由20 世纪50 年代的150~170 分贝,普遍降到目前的120 分贝左右,最先进的核潜艇甚至降到100 分贝左右,接近海洋环境噪声。据报道,俄罗斯正在建造的称为“210”工程的“旋转木马”号核潜艇,其噪声水平可以如同海洋环境噪声,成为真正的“海洋黑洞”。
除了减震降噪,现代潜艇还继续采用减小红外特征(即减少船体外部发热)、消除航迹(如放射性痕迹、抛出物等)、减小雷达波反射截面、减少无线电通信中的暴露率、消磁等隐身技术。
4.力争核动力装置更安全、更长寿。(www.xing528.com)
核动力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提高核反应堆自然循环能力以提高其固有安全性,逐步达到在任何航速下或停堆后的一定时间内,核反应堆都能可靠地自行进行冷却,而不必使用冷却水泵;二是研制与核潜艇同寿命的核反应堆,即在核潜艇的整个服役期间都不必更换核燃料,减少换料所需的经费、时间和带来的污染,提高在航率。
美国“弗吉尼亚”级核潜艇分段组装
5.掀起“模块化”潮流。
模块化设计主要是从美国的多用途攻击型核潜艇“弗吉尼亚”级开始的。模块化是将潜艇划分为若干段,每个分段由模块、次模块、组件、部件和零件等组成。模块好似一个个独立自主的“积木”,可以任意组合成不同类型的潜艇。如:装上可发射弹道导弹的舱段模块,使攻击型核潜艇很容易变身为弹道导弹核潜艇;配置能容纳特种作战人员的舱区模块,使核潜艇可以达到特种作战潜艇的输送能力;同时还有耐压壳模块、非耐压壳模块、指挥控制模块、武器处理模块、辅助机械舱室模块、居住舱模块、指挥台围壳模块等。
核潜艇的规划、设计、建造和服役年限长达30~40 年,在这个过程中对其进行改进和更新是必然的。虽然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核潜艇在服役若干年之后进行改换装时,新设备的技术参数可能与原来预计的不尽相同,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改换装的难度,但由于模块化的特点及其在设计与建造时对重要设备和系统更新换代的预先考虑,可以事先预留出改换装的余度,超前提供改换装的必要条件。因此,模块化技术不仅可缩短建造周期,更重要的是可提高建造质量和艇的寿命,降低建造成本和全寿期成本,比传统设计、建造模式更便于维修和改装。
美国“海狼”级核潜艇的导弹发射屏
6.更加数字化。
近几十年来,飞速发展的电子技术给潜艇装备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潜艇在水下探测、通信、导航以及作战指挥控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大大提高了现代潜艇的综合作战能力。如“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可在全球全天候情况下,提供极精确的航行定位数据;陆地上的极低频对潜通信设施可穿透100 米的海水向水下潜艇发出指令,激光通信可单向达到300米;各种探测声呐更是脱颖而出,据悉最远的可探测到100 海里远的噪声目标。
现代核潜艇大量采用计算机控制。美国海军“俄亥俄”级核潜艇装备的各种计算机达到29 部,实现了自动化操纵与控制。核潜艇核动力装置广泛采用数字化技术,配制先进的控制监测系统,实现控制计算机化,使数据处理、综合显示、操纵管理达到先进水平。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可减少每艘核潜艇配备的艇员,减轻艇员的工作强度,改善居住性和提高自持能力。据悉,美国新型核潜艇已经成为全数字化核潜艇。
当然,核潜艇还有一个总体最优化问题,有时为了总体权衡,或为了确保某一指标的实现,会牺牲一点别的指标性能,如主要执行浅海活动的核潜艇,在航速和下潜深度上就可以放宽一些,但在隐蔽性方面要求则更为苛刻。
核潜艇的“明天”,是喜还是忧?
“黑鲨”能永远称霸海洋吗?
附表
国外核潜艇数量统计总表(截至2015 年)
注:1.以上统计中不含尚未服役的新级别,如俄罗斯的“马驹”级攻击型核潜艇、法国的“梭鱼”级攻击型核潜艇和印度正在研制的“歼敌者”号核潜艇。
2.有的核潜艇在服役后进行过改装,此表统计时仍以服役初期的舰种为准。如美国部分“华盛顿”级和“艾伦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曾经改装为攻击型核潜艇;美国部分“艾伦”级和“拉菲特”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及部分“鲟鱼”级攻击型核潜艇曾被改装为特种部队运送艇;俄罗斯的“Y”级和“D-3”级弹道导弹核潜艇曾被改装为辅助型核潜艇和试验艇等。但是,美国改装为巡航导弹核潜艇的前4 艘“俄亥俄”级弹道导弹核潜艇,列入巡航导弹核潜艇。
3.美国早期有一艘“大比目鱼”号巡航导弹核潜艇,由于数量少且早已改为攻击型,所以归入攻击型核潜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