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阶梯情节,作文更生动

阶梯情节,作文更生动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短短的几百字,把梳妆镜前发生的事情的曲折表现得淋漓尽致。作文时,故事情节要写得曲折多变,文章才能精彩纷呈,才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名师支招怎么样才能使作文的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呢?(由一盒饼干“失踪”引起,开篇点题。文章结局时情节突然转变,完全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结果,他精心打造的硬刀被砍出半寸深的缺口,而美国刀却完好无损。

阶梯情节,作文更生动

故事导引

扑朔迷离的梳妆镜

那晚,街上安静得鸦雀无声,路两旁的灯映出了黄晕的光芒。这个城市还有一盏未熄的灯,那是她梳妆镜前的台灯

忽然,她在梳妆镜里看到一个面目狰狞的脸庞,那绝对不是自己!吓出一身冷汗的她,立刻揉了揉眼睛,这时背后传来一阵阵窃笑,年幼的表弟正带着新买的面具玩呢!

她那一颗倒悬的心终于变得平静下来,她呵斥着调皮的表弟,于是表弟不开心地走出了房间。

窗外,晚风把树叶搅得哗哗作响,天色已晚,她打了个哈欠,也将去睡觉了,不过,睡觉前还是要照一下镜子的——

她看到左眼边上有一个白花花的东西,她四周望了望,什么人也没有,表弟也早已经睡下了,门缝里传来他的鼾声。

她开始觉得害怕,颤抖着手去轻轻触摸了一下左眼边,呼——,还以为什么呢,原来是一颗吃饭时不小心沾到的白米粒!

短短的几百字,把梳妆镜前发生的事情的曲折表现得淋漓尽致。先写小表弟的恶作剧,接着写左眼边上有一个白花花的东西。作文时,故事情节要写得曲折多变,文章才能精彩纷呈,才能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

名师支招

怎么样才能使作文的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呢?

1.巧设悬念法。

悬念法就是通过情节的巧妙安排,为故事设置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令读者欲罢不能。

(1)开篇设置悬念——倒叙法

先写事件的结果,让读者感到奇怪,由好奇心的驱使,激发读者追本溯源,探求事件的起因和经过。

(2)篇中设置悬念——误会法

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

一盒饼干

编译:孙开元

有个小男孩在参加夏令营时,收到了妈妈寄来的一盒饼干。他吃了几块,把剩下的放在了床下。第二天午饭后,发现那盒饼干不见了。(由一盒饼干“失踪”引起,开篇点题。)

下午,一位辅导员发现有个男孩正在树后偷偷地吃饼干,在此之前,他已经听说了饼干“失踪”这件事。辅导员对自己说:“一定要让这男孩懂得不能偷窃。”

他走回营地,找到了那个丢失饼干的男孩。

“比利,”他说,“我知道是谁偷了你的饼干。你能帮我教育他一下吗?”

“好的,可以。但您要惩罚他吗?”男孩疑惑地问。(这里是第一次误会,即小男子误以为辅导员要自己去教训那个偷窥饼干的孩子,制造了悬念。)

“不,那样做只能让他怨恨你。”辅导员说,“我想让你给妈妈打个电话,让她再给你寄一盒饼干来。”

男孩照辅导员说的做了,几天后,他收到了妈妈寄来的另一盒饼干。“现在,”辅导员说,“偷你饼干的男孩就在湖边,过去和他一起享用这盒饼干。”(这里是文中出现的第二次误会,同时将故事推向高潮。)

“可是,”男孩抗议说,“他是个小偷。”

“我知道,但你试一下看看会发生什么事情。”

半小时后,辅导员看见他们两个手拉着手跑上了小山坡。偷饼干的男孩热情地请求对方接受他的一把小折刀,用它作为赔偿,而失窃的男孩着急地拒绝着新朋友的这个礼物,说那几块剩饼干一点儿也不算啥。(结局出人意料。)

很多时候,不一定只有惩罚才能够杜绝错误的发生。选择正确的方式方法,往往可以事半功倍。(文章中心突出,主题鲜明。)

2.巧合法。

生活中本来就有许许多多的机缘巧合。恰当运用巧合能增强表达效果。古今中外作品中运用巧合的例子数不胜数,故有“无巧不成书”之说。当然,“巧合”要自然天成,绝不能胡编乱造。

寒冬里(www.xing528.com)

周维娜

寒风凛冽。

一个秃头的老乞丐在街头乞讨。(文中以一个秃头形象的老乞丐作出场,意欲何为?深深地吸引着读者。)

人们缩颈揣手,行色匆匆,老乞丐一个子儿也没有讨到。(为下文绅士的出现做铺垫。)

饥寒交迫中,他发现一位衣冠楚楚的绅士朝这边走来。乞丐忙迎上前去,伸出脏兮兮的手,颤巍巍地说:“上帝保佑您,尊敬的先生,行行好,赏几个铜板吧。”(“衣冠楚楚”与“颤巍巍”形成对比。)

绅士看了看这个裹着破烂棉袄在寒风中冻得瑟瑟发抖的秃头老汉,便开始摸自己的衣袋。但摸遍了衣袋也没有找到一个铜板——他身上没有带钱。

可怜巴巴的老乞丐非常失望。(过渡自然。)

绅士踌躇了—下,摘下自己的帽子,放在乞丐摊着的手上。

老乞丐捧着温暖的帽子不知所措,呆呆地看着绅士在寒风中渐渐远去——绅士一摘下帽子,他便发现绅士也是个秃头。(此文构思巧妙之处就在于运用了巧合法——乞丐和绅士都是秃头。这样,在凛冽的寒风中绅士将自己戴着的帽子送给乞丐,不仅显得合乎情理,而且显出难能可贵:绅士的行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乐善好施。读来耐人寻味。)

3.突转法。

文章结局时情节突然转变,完全出乎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

突转法能化平为奇,避免平平淡淡、平铺直叙,不会让人看到开头或最多看到中间就知道结尾。写文章必须用材料,但不可能把生活中所有的材料都包揽其中。用什么材料,不用什么材料,什么材料详写,什么材料略写,必须根据你要表达的中心的需要仔细筛选、精心组织,把最能吸引读者的材料放在最后面,就能以巧取胜。

范文引路

美国刀

杨汗光

父亲年轻时是个军人,跟随彭德怀司令参加朝鲜战争

一次,美国人的子弹迎面飞来,打穿了父亲左边的耳廓。如果子弹往里偏两厘米就没命了。也许是奶奶日日烧香奏了效,三年后,父亲平安回到家乡,还带回了一件战利品——一把美国刀。

这把刀一尺长,寒光闪闪,锋利无比,刀柄上有“U·S”字样。父亲说,这把刀是他亲自从美国人手里夺过来的。

美国人的刀到了我们家,用来切菜、切肉,尤其是砍骨头。这把刀不但锋利,而且坚硬。砍骨头如砍麻秆,一刀下去没有不断的。左邻右舍遇见硬骨头,也常常借我们的刀砍,砍来砍去就砍出了名,人人都知道,杨家有一把美国人造的好刀。

离我家不远处有个铁匠是打刀高手,方圆几百里闻名,人称“刀王”。刀王见我们家有把锋利的美国刀,就非常不服气,特意挑选精铁纯钢,打造了一把硬刀,来跟这把美国刀比拼,刀口对刀口,奋力猛砍。结果,他精心打造的硬刀被砍出半寸深的缺口,而美国刀却完好无损。刀王生气地说:“美国刀真他妈的厉害,要是再跟美国佬打仗,咱也上前线,夺他娘一把好刀来!”

邻居们的刀换了一把又一把,我们家的美国刀依然好像新的一样,寒光逼人。美国人为什么能造出这么好的刀呢?我们这样想着,忍不住对那遥远的国度生出几分向往。(作者不惜用重墨从三个不同的侧面来写美国刀的“好”这是为什么呢?这无疑会引起读者的思考。)

岁月在刀起刀落中悄然流失,父亲老了,我们长大了。姐姐长大后读了大学,又读了研究生,还出国留学。她去的地方正是美国,那个生产好刀的地方。

几年后,姐姐打电话给父亲,说她准备做美国人,不回来了。(这是本文的第一次突转。尽管是突转,但因为有前面的重笔铺设,却显得合情合理。)

父亲问:“为什么?”

姐姐说:“美国好。”

“美国好在哪里?”

“美国很多方面都比中国好。比如,他们四十多年前就能造出那么好的刀……”

父亲沉下脸,严肃地说:“你听着,在朝鲜,没有好刀的中国人,把有好刀的美国人打败了。”

父亲挂断了电话,不再听姐姐的任何解释,他显得很伤心。伤心的父亲把美国刀藏了起来,严禁我们再用它来切菜、切肉、砍骨头,甚至连看一眼都不允许。

没有想到的是,两个月以后,姐姐从美国回来了,而且决定永远不再走了。(这是文中的第二次突转,虽然有点出人意料,但却是中心思想的一个升华。)

父亲感到很惊讶,不解地问:“你不是说美国好吗?为什么要回来?”

姐姐抚摩着父亲的银发轻轻地说:“我从您的身上看到了比好刀更可贵的东西。只要我们每个中国人不丢失这种东西,中国总会有一天比美国好的。”(作者水到渠成地点出了“文眼”,那么作者“从父亲身上看到的比好刀更可贵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顺势收笔,把无穷的余味留给了读者。)

刹时,只看见有两行眼泪,从父亲那爬满岁月脚步的脸上缓缓流过…… (父亲的两行眼泪,更是显得难能可贵,读来让人感动不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