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编辑工具书的历史极为悠久,积淀了丰富的文献资料,这对形成中文检索工具书的特点产生了深远影响。我国五千年文明历史,特别是文字和印刷术的发明,使记载史实的图书源远流长、数量众多。有关整理图书的目录学也随之兴盛。汉代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群书,编纂《别录》《七略》,形成了目录书的完整体例和“辨彰学术,考镜源流”的目录学传统。历代官修的书目连续不断,有综合性的群书目录,有史志书目等类型,还有为数众多的私人编纂的目录书。这些书目比较连贯地记录了我国几千年来文化典籍的流存线索以及学术发展的情况。
《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以字形分类的字典,《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按语义分类的词典。我国的字典和词典基本上是按照这两部书的系统发展而来的。国内的检索工具历经古代工具书的历史积淀及近代工具书的演变而越来越完善、越来越丰富。我国现当代的信息检索体系是在1956年建立了国家一级科技信息机构——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简称“中情所”)——后逐渐发展起来的。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辞书(字典、词典)出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表现为《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的编辑和出版以及不断修订。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工具书的编辑和出版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整个文化出版事业的复兴,一批大型辞书编纂完成并出版。我国第一部大型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共74卷,收词近8万条。大型语文性辞书《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的出版,代表了中国语文辞书发展的最新成就。为适应新学科、新知识发展的需要,专科词典也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层出不穷。随着电子版检索工具的发展,则促使工具书的知识内容、载体形式、检索方法等发生了巨大变革,电子版《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全唐诗》《全宋词》《四部丛刊》《国学宝典》《二十五史全文阅读检索系统》等,为古代典籍资源的阅读和全文检索提供了更为便捷的途径。
随着控制文献信息总量的需要,各种类型的文摘、目录索引等检索类工具书,越来越受到重视。特别是计算机及互联网普及以来,大量网络版电子数据库的开发,使检索历年的和最新的学术论文、会议论文、报刊资料变得轻而易举。近年来国外的工具书大量翻译与出版,网络版工具书、数据库不断引进,更加速了知识信息传播的全球化进程。(www.xing528.com)
总之,文献信息及其检索工具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的,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国家或社会的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在信息量爆炸式增长的今天,知识信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学科门类日趋交叉融合,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课题越来越多。因此,知识信息的适当控制和有效利用,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显得更加重要。各种检索工具,无论是其知识内容还是载体形式、检索方法,都必然与时俱进、不断变化。新式网络检索工具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拓展着人们的知识视野。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有效掌握和利用多种检索工具(印刷版本、电子版本、网络版本),不断获取和更新自身的知识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终身必备的基本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