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法律苦旅:调解庭的成果和经验

法律苦旅:调解庭的成果和经验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廊坊两级法院系统中有一个独特的机构,就是调解庭,这在全国法院系统中也是独有的。其实调解庭成立的真正原因应该有两个层面的考虑。调解庭的设立,建立在先行调解程序的理论基础之上,对于先行调解程序有很多的法学家是积极支持的,在起诉之后开庭之前,由专门的调解机构展开调解,这是调解庭工作的理论基础。就这样,全国法院系统的第一家调解庭,在2004年的3月15日正式成立。在调解庭工作几年后,单位搞轮岗,在征求我的

法律苦旅:调解庭的成果和经验

廊坊两级法院系统中有一个独特的机构,就是调解庭,这在全国法院系统中也是独有的。我有幸亲历了调解庭产生的全过程。

2004年元旦刚过,接到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通知,春节后将召开全省法院工作会议。时任廊坊市中级人民法院的高院长要求我们办公室要提前谋划,准备院长的发言,明确全年的工作要点。一个春节的假期我都在思考着如何完成这个任务,上班后的两天,我就拿出了院长讲话的初稿。总的意思是,围绕着我们廊坊中院的传统“廊坊经验”作文章,在思想上、措施上、组织机构上实现新形势下的创新突破。其中在组织机构的创新上提到了建立专门的调解速裁机构。初稿经高院长审阅后,党组会集体讨论研究。我记得党组会是在晚上开的,我把稿子从头至尾读了一遍。读完后,领导班子成员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的焦点就是设立调解速裁机构。政治部主任就说,建立调解速裁庭需要请求编办,机构不批不能建。其他的与会领导也认为没有现成的可借鉴,创新要慎重,别弄出什么乱子。总之支持的意见少,反对的意见多。最后还是高院长总结发言,由于速裁涉及审判权平行调整的问题,先不提了,保留调解庭的提法,这次作为一个改革的举措,先在省院的会上讲出去,正好看看省院领导和兄弟法院的反映,省院会后再决定机构是设还是不设。

省高院的会还没有开完,高院长就从石家庄打回来电话,说省院的主要领导对我们设立调解庭的想法,十分肯定,这个工作必须要尽快进入到实质性的操作进程中,要我们在职责、场所、人员、工作机制方面提前做好谋划准备。按照这个要求,我又连夜起草了调解庭的指导思想、职责和工作流程。调解庭的设想还是个全新的事物,没有先例可循,我们具有完全的知识产权,一点一滴都是自主创造。后来,院里又专门召开了党组会,进行研究讨论,大家没有明确的反对,但是可以看到大家对调解庭还是不太理解,持一种观望态度,只是看到一把手愿意做这件事,就没有必要反对罢了。

对于调解庭,到目前仍有人认为,是我的阴谋诡计,想当个庭长,就自己想出了这样一个招,自己量身定做设计了个调解庭,以达到自己当官这一不可告人的目的。我对此倒也不否认,有一点这方面的意思,我确实想当一个庭长,只是这有点太看重我了,我自己哪有那个本事自己设立一个庭,没有多年来廊坊经验这个基础,没有院长开拓创新的指示,我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如果真有此野心和本事,我干脆自己设计一个法院岂不更好,比如说后来出现的知识产权法院,自己弄个院长干干,岂不更妙。其实调解庭成立的真正原因应该有两个层面的考虑。一是在理论层面,无论是当时的老民事诉讼法,还是2012年修订的民事诉讼法,调解都是一项重要的诉讼制度,但是对于调解的程序,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完全依附在判决的程序之中,这可能是调解制度内部机理所决定的,调解具有明显的反程序性,如果规定了明确的程序,可能它的生命力就会被压制,调解的价值可能就不能充分体现出来。调解庭的设立,建立在先行调解程序的理论基础之上,对于先行调解程序有很多的法学家是积极支持的,在起诉之后开庭之前,由专门的调解机构展开调解,这是调解庭工作的理论基础。二是从实践层面,我们的廊坊经验包含了大量的调解实践活动,其中庭前调解的效果最好,受到的指责最少,而调解庭成立之前的开庭前的调解工作,是一种杂乱的状态,怎么做的都有,由调解庭专门做庭前的调解工作,能够使审判工作的规范性更强。

就这样,全国法院系统的第一家调解庭,在2004年的3月15日正式成立。(www.xing528.com)

调解庭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前两天大学的几个同学聚了一下,大家一致认为,作为六七、六八出生的我们,是幸运的一代人,基本什么好事都赶上了,但是选择法律作为学习的专业,选择法律作为自己的事业是错误的。因为作为一个法律人,只要说到专业,说到职业,不是责任就是义务,这种沉重感,会影响生活、生命的质量。在法院工作的二十多年,我深刻地体会到审判工作是一项日益沉重的工作,司法需求的大众化与司法工作专业化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对审判机制进行改革,基本上是审判工作的一个基调,调解庭没有这种时代的背景是不可能产生的,可以讲调解庭从一成立就是肩负着时代使命而来,这是廊坊法院的荣幸,也是我个人的荣幸。从另外一角度讲,这种宏观的要求注定调解庭会以艰难起步为开始,以艰难生存为常态。

调解庭的难在于从无到有。我亲身经历了调解庭的从无到有,可谓甘苦自知。原先从一些书本学到,新生事物的产生肯定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也遇到过出头的椽子先烂的情况,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要么不直观,要么不完整。调解庭让我有机会经历完整的从无到有,亲历了什么是真正的艰难。一个庭就是一个社会单元、一个组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院长的鼎力支持和同志们的大力帮助,在原则的坚持和细节的落实中,还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光办公用房,就有过三次的飞跃性调整。先是在院里西侧一个角落的两间西厢房,低矮潮湿,头顶还有一个大的变压器,能听得到嗡嗡的电流声,下雨的时候还时不时有火花出现,我和同事们解嘲说我们是在高压下工作。后来搬到院里由车库改造成的两间南房中办公,终于回到单位大家庭的怀抱,让我们激动不已。再后来搬到了审判庭的四楼,这四楼是从原有的三层接上去的,虽是钢结构,但是已是超乎意料了。原先没有先行调解程序,调解庭设立之初先行调解的工作程序始终是在磨合之中,按规定一二审案件先到调解庭展开先行调解程序,是不是抢了别人的权力不好说,最起码添乱,人家没有想法才怪呢,相关的审判庭直接指出来还好,加强沟通,不断完善。最难处理的还是背后的指责和非议,现在想起来真是的感谢高院长,可能在他那告状的不少,估计都让他给顶回去了。在一种无形压力的包裹下,我对领导、同事的看法不得不重新调整,在平时的谈笑寒暄时,不得不倍加小心。

可能包括自己在内,对待新事物,从生理和心理上都有一种天然的排斥,接受新事物过程之漫长,可能超乎我们的想象。现在想起来在调解庭时经历的那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觉,都还是心有余悸,但是我们咬牙挺过来了,有了这种区别于别人的经历,也确实收获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心理上的后遗症还是有的。在调解庭工作几年后,单位搞轮岗,在征求我的意见的时候,我就只选择了一个大家公认的最好的庭,一是想到人往高处走,二来是有个私心,不能在轮岗过程中形成一个我不愿看到的事实,调解庭沦为二流庭。因为想法太复杂,领导就取消了我的那次轮岗资格,但是我不后悔,为了调解庭,自己做些许的牺牲是值得的。调解庭就像是我的孩子,为自己的孩子做点牺牲谁会耿耿于怀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