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利尔·纪伯伦1923年创作的诗集《先知》是一本“小小的、简洁匀称而美丽的书”,用近似诗歌的散文体创作。在诗人看来,《先知》为“我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本书——我第一本真正的书,我丰硕的果实”。它对于迷途中的人们来说仿佛是指路明灯,同时也是诗人对人生的理解。诗人经历的充满愧疚的痛苦通过诗行呈现出来,也传递出人类艰辛的精神上的孤独。在纪伯伦看来,“在《先知》中,我蕴藏了我的思想——我希望能生活在这些理念中。我写它们,并非出于利益,仅仅是写出它们还不够,我能接受那样的生活”。
《先知》文体独特,创造了一个具有伟大价值的“艺术躯壳”;通过《先知》,东方与西方在现代文学绝无仅有的神秘结合中相遇。诗集所受到的启发来源颇多,布莱克、《圣经》、佛教、印度教、浪漫主义文学、美国流行的思想学派、爱默生、惠特曼、尼采,等等,因此会有评论家认为纪伯伦采用了圣经文体或是从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获取了灵感。《先知》用英语完成并由克诺夫出版社出版,这部诗集的开头是作为导言的《船的来临》,结尾是作为告别辞的《言别》。在导言《船的来临》中,首先说明了先知亚墨斯达法在阿法利斯城中等待了12年后准备登上来接他回故乡的船。先知亚墨斯达法受百姓们爱戴,被视为“当代的曙光”,在城中圣殿前的广场上,人们流着泪恳求他不要离开。这时,预言者爱尔美差从圣殿里出来,祝贺他并请求他在别离以前再给人们讲说真理。在《言别》中,先知亚墨斯达法上了船准备离开,与风同去,但他说“不要忘了,我将回到你们这里”,“只一会儿,我乘风静息片刻,另一个女人就将怀上我”,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会再见,我们再在一起谈论。整部诗集因为有这样的开篇和结尾而呈现出离别再见、生命延续的循环往复,而先知亚墨斯达法所讲的内容就成了反映生活各个方面的26首诗。
在第一篇《论爱》中,爱尔美差请先知亚墨斯达法来谈爱。于是,先知举头望着民众,用洪亮的声音说道:“当爱向你们召唤的时候,跟随着他……”接下来,先知又被要求谈婚姻、一个怀中抱着孩子的妇人请求先知给大家谈孩子、一个富人请求给大家谈施与、一个开饭店的老人请求他给大家谈饮食、一个农夫请求他给大家谈工作……当所有的谈话终于结束,已是黄昏。先知走下殿阶上了船,站在舱面跟大众告别。船起锚后,向东驶行,只有爱尔美差静默着、凝望着,直到那船渐渐消失在烟雾之中。在《先知》中,纪伯伦表现的爱已非表面意义的爱,更不是不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爱,它是高于爱人、爱物的爱,它已凝聚成为一种精神、一种价值。从爱出发,完善人的行为,促进精神复苏,建立新的价值,达到理想社会,这便是纪伯伦“大我”之至境。(www.xing528.com)
很明显,先知亚墨斯达法是诗人纪伯伦在《先知》中的代言人,是将精神之美传递给人们的使者;诗集开头的那一幅《先知的面孔》,展示的正是诗人的面容。先知在阿法利斯城中等候他的船,准备回到他生长的岛上去。阿法利斯城好比诗人当时生活的美国纽约这座城市,生长的岛当然指的是诗人的故乡黎巴嫩,而那位“他以无限的温蔼注视着”的爱尔美差指的是诗人的恋人玛丽·哈斯凯勒。在经历了东西方不同的生活状况,并对这个世界进行观察和思考之后,纪伯伦通过他的想象来俯视生活,他以充满智慧的诗行引导着人们。除了文字,纪伯伦还为他的《先知》创作了12幅画来加深他诗歌中友爱、热爱生活、启智主题的表达,这12幅画包括《落入海中的三个实体》《爱》《婚姻》《孩子的天性》《施与》《游荡的三个实体》《理性与热情》《祈祷》《死亡》《言别》十张水彩画和《先知的面孔》《神灵世界》两张铅笔画。借助于这些画作,诗人表现出某种象征力量和思想,无论是《先知的面孔》中悲伤与蔑视的脸庞,还是《理性与热情》中表现的爱情的痛苦与残酷,或者是《神灵世界》里的“上帝之手”,对于读者理解诗集本身都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先知》是一部有着独特生活体验感的作品,它整体上只在说着一件事:“你比你所知道的要伟大得多——一切都好。”纪伯伦在带有神秘主义倾向的诗行中隐藏了自己的人生感受,并借先知的口吻表达出对人生的感悟,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容易被吸引甚至被卷入其中。在纪伯伦所描绘的世界里,罪恶被抛在一边,而人类灵魂中最为推崇的美德与善良等内容得到了充分的表现。也许,这正是诗集出版的那个时代的人们所渴望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