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罗》的发表标志着马哈福兹的小说创作由历史小说开始向揭示社会问题、反映开罗街区生活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转变,此后的几部作品如《梅达格胡同》(1947)、《海市蜃楼》(1948)、《始与终》(1949)等风格均与之相近。《新开罗》创作与发表的时间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新开罗》所表现的时间则是1930年依旧处于殖民时代的埃及。小说描写四个大学生的不同经历和遭遇,实际上,这四个人的人生正好可以对应未来埃及社会发展可能选择的不同路径。其中,马蒙·里德旺是虔诚的伊斯兰教信徒,立志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阿里·塔哈品学兼优,信仰思想自由和社会主义;还有自称是华夫脱党党员的记者兼大学生艾哈迈德·巴迪尔。小说重点描写马赫朱卜·阿卜杜·达伊姆的人生经历。在四个大学生好友中,马赫朱卜显得与众不同,他家境贫寒,信奉一套所谓的“自由哲学”,而“呸”便是这一哲学最真实的口号。“自由哲学”就是要摆脱一切,摆脱价值和理想,摆脱信仰和原则,摆脱一切社会传统观念!实际上,他最关心的是个人的幸福。他十分欣赏一些社会学家所说的:社会是一切道德观念、宗教法则的创造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以最简便的途径和方法获得享受和实力,全然不顾什么道德、宗教或者美德。理解了马赫朱卜的“自由哲学”,就能很容易理解他之后经历的所有事:与伊赫希迪的交往与对他的巴结、对患病父亲的冷酷无情、对远房亲戚艾哈迈德·哈姆迪斯先生的刻意讨好、对塔希娅的无耻行径等。
小说着重围绕马赫朱卜大学毕业前后的困境展开,他一直找不到工作。正当他走投无路,准备用自己的笔杆子努力写文章时,校友兼同乡伊赫希迪介绍他到部里当秘书,条件是答应和一名女子结婚,而且要将新房安排在洋人区,而这一切背后的真实目的是能让政府高官卡塞姆继续与他喜欢的女人保持奸情。马赫朱卜为了金钱和六级秘书的职位,丝毫没有犹豫就接受了这一切。在他看来,只有傻瓜才会为了所谓的尊严而愤然拒绝职位,只有傻瓜才会为了所谓的某种幻想而放弃自己的享乐。但正当他得意之时,马赫朱卜却未能像契诃夫或者莫泊桑笔下的某些幸运的人物那样一直飞黄腾达,在得罪了伊赫希迪之后,他一切美好的梦都破灭了。
很明显,《新开罗》这部小说表现的开罗生活,无论是大学生活还是毕业后的工作状态,都是20世纪前期埃及社会的消极面,在法鲁克王朝晚期,等级制度和社会地位的稳固价值不但没有衰落,反而愈加体现出重要意义来。同时,在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斗争中,矛头所指的等级制度、阶级划分、贫富悬殊,似乎没有那么容易烟消云散。对这种社会现象的表述和揭露使马哈福兹这部小说显得与众不同,这正是读者理解整部小说的核心。小说以马赫朱卜为线索,揭露了埃及上层社会的腐朽荒淫、买官丑闻与裙带之风盛行。马赫朱卜的同窗好友阿里·塔哈在帮他找工作时,一位职员坦率的一番话最具有讽刺意味:“忘记你的学历吧。在要求雇佣时不要以此讨价还价。简单地说,就是有人给你介绍工作吗?你是某个有权势的人的亲戚吗?你能向某国家要人的千金小姐求婚吗?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我就预先恭喜你;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你就另寻出路吧……”这种“职场现形记”式的言论,再加上对几名大学生毕业后的不同社会经历及遭遇的描写,暴露了埃及当时的社会问题,生动逼真地刻画了在英殖民者和国内权贵双重压迫下埃及知识阶层人物的可悲境遇。(www.xing528.com)
小说《新开罗》的核心内容仿佛是一部没有梅什金公爵的《白痴》,只不过作品的主人公变成了利欲熏心的加尼亚。从另一个角度看,马赫朱卜的所作所为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他好不容易熬到了大学毕业,但毕业意味着新的苦恼。对于马赫朱卜来说,整个世界就是一场骗局,什么伊斯兰教传播,什么政治、社会改革,他都漠不关心。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避免饿死,找到一个能使他有大饼吃的职业。因此他付出巨大代价在这场骗局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这是他这样身份的人获取机会的唯一方式。所以说,马赫朱卜这样的知识分子,代表了“政治上的机会主义”者。马哈福兹在《新开罗》的创作中以“中立记录者”的姿态关注本阶级的生存状态和命运,他的创作目的在于探索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命运和思想变化的轨迹,这也就不难解释《新开罗》中对大学生群像的刻画。马哈福兹在20世纪40年代的创作转型中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自然主义影响,在马赫朱卜这一人物的塑造中,作者同样把握了其贪欲的本质,以及他不断改换的生活环境、自身性格中善恶的混杂等:从小说开头处与捡烟头姑娘的鬼混,到对学生公寓房东女儿伊赫桑·舍哈泰的想入非非,再到接受秘书职位时的坦然和夫妻二人享受美酒美食美好生活的餍足。小说在三位朋友的聚会中结束,马赫朱卜的缺席暗示了他凄凉的下场,文中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他的最终归宿,但在朋友们的言谈中,马赫朱卜已经误入歧途、身败名裂;而对于年轻人来说,真正的希望在于明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