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人士日前透露,证监会正在研究建立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约束机制,拟鼓励基金将基金业绩相对其业绩比较基准的波动水平与基金管理费的提取挂钩。这个消息一出台,立刻得到了市场各个较为强烈的反响,其中有一个对于股票市场较有震撼力的延伸式分析,即认为该消息将推动股票市场蓝筹股行情再起波澜。
上述观点的逻辑轨迹,在于认为当前市场上有很多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使用的是沪深300指数,为了使未来的业绩表现能够合规,即净值波动能够与沪深300指数的波动有较为紧密的关联,必将会把投资组合向沪深300指数的成分股方面考虑,进而会在今后一段时间里调整持仓结构,促动蓝筹上涨行情出现。
沪深300指数于2005年4月8日正式发布,是沪深交易所联合发布的第一只跨市场指数。2005年9月中证指数公司成立后,沪深300指数移交中证指数公司进行管理运行。沪深300指数由沪深A股中规模大、流动性好、最具代表性的300只股票组成,可以综合反映沪深A股市场整体表现。沪深300指数是内地首只股指标的指数,被境内外多家机构开发为指数基金和ETF产品,跟踪资产在A股股票指数中高居首位。
市场上把沪深300指数作为业绩比较基准来使用是2005年第二季度之后的事情。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4月末,在将近7年的时间里,使用沪深300指数作为股票投资部分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只占到了全部基金的27.51%。这些基金,主要是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
其他类型的基金也有使用沪深300指数作为股票投资部分业绩比较基准的,但由于它们或为被动型投资,或者属于债券型基金,这里不列入观察范围。
我们来看截至2012年5月的这样一组数据:
·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的资产总规模大约为13000亿元;
·若以平均80%的股票仓位来看,这些基金里可以投资到股票市场的资金大约为10400亿元;
·假设这些基金的资产规模是一样的,那么,这些基金里股票投资部分的业绩比较基准与沪深300指数相关的资产总规模大约为2860亿元;(www.xing528.com)
·假设这些基金有一半的投资与沪深300指数成分股无关,那么,这些基金要补买大约1430亿元的沪深300指数成分股。
基于上述铺垫,我认为,“建立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约束机制”对于股票市场的蓝筹股行情来说不会具有实质性的推动力。理由在于:
第一,总量毕竟有限。大约1430亿元的资金,相对于当前沪深两市约19万亿元的总流通市值来说,占比很小。
第二,先卖后买格局。这大约1430亿元的资金,对于股票市场整体来说并不是增量资金,而是存量资金投资方向的置换,是非沪深300指数成分股的资金向成分股流动。在这个置换的过程中,被卖出的2000多只股票所涉及的相关市场及指数可能会跌,被买进的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及指数或将会涨。不过,中国的股票市场是一个有机关联的整体,前者的跌,或将带动后者的跌; 后者的涨,或许就是重新的回补、回涨。
第三,时间期限不明。“建立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约束机制”目前只是处于研究阶段,具体的成果发布、相关规则出台、基金持仓结构的调整,等等,时间表都不明朗。面对这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原本能量有限的1430亿元,又被冲淡了很多。还是,在上述时间进程中,不排除基金打提前量,这也将会冲淡此事的影响力度。
第四,同质化后遗症。基金产品的同质化,是市场诟病已久的一个问题。很多以沪深300指数作为股票投资部分业绩比较基准的基金,其重点投资的领域五花八门: 价值、主题、红利、成长、创新、消费、内需、大盘、周期、新经济、新能源、公司治理、低碳环保、逆向策略,等等,产品的特色由此而生。若统一规范,则大家都成为了沪深300指数的“成分股优选基金”,这合适吗? 截至2012年5月,市场上的股票已经接近2900只,若强行要求重点关注那区区300只,有意义吗? 若真的有意义,还有必要发行那么多新股吗?
第五,修改基准预期。之前,大家偏好用沪深300指数作为股票投资部分的业绩比较基准,与市场上的相关指数缺乏有关。从2011年起,随着中证指数公司业务的不断扩展,跨市场指数日渐增多,使用沪深300指数的基金的占比正在下降。受此启发,有些基金公司已有修改基准的念头,只是没有动力而已。若真的建立基金业绩比较基准约束机制,不排除有些基金在发现有更好的基准指数之后,主动修改股票投资部分对应的基准指数。这又是一招化功大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