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之前,我没有阅读的习惯,也很少读书,甚至一年也读不了一两本书。 就算是当时特别受欢迎的武侠小说、文学经典,包括金庸、老舍、巴金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文学大家的作品同样没有多大兴趣。 在那时的记忆里,我读过的书屈指可数,好像除了四大名著和其他一些零零散散的文学作品外,也再没有涉猎过其他类的书籍。
我出生在农村,小时候家徒壁立,衣食无着,大人们忙于生计,学习都顾不上监督,更别说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了。 那时候的乡村经济、文化发展落后,人们读书的思想意识普遍欠缺,一来自身没有文化,不重视教育,二来根本没钱给孩子买课外书籍。 村口的小学图书室里虽然有那么几摞书,奈何无人问津,日子久了,便封存在尘土和黑暗中……大人们不监督、不强调、不培养,小孩子们则肆无忌惮地到处撒欢疯耍,甚至该读的书都被置之脑后,更别说养成阅读习惯了。 无法接触到课外图书,阅读习惯无从谈起,自然也就错过了童年该享受的读书乐趣。
到了初中,有机会来到城里上学,第一次在学校看到了有模有样的图书馆。 当然,在现在看来,那根本算不得什么图书馆,顶多是个图书阅览室而已。我的母校是固原二中,我至今都对学校图书阅览室记忆犹新。我们班所在的位置是北教学楼一楼,恰好图书室就在我们班斜对面,差不多有二三十米的距离,每到课外活动时间,就看到很多高年级的同学争先恐后地跑向图书室。 当时,我特别好奇,这是个什么神奇的地方,竟能吸引这么多高年级同学? 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也走进了图书室。
第一次进图书室,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惊、所震撼。 偌大的图书室如篮球场一般,一排排书柜被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书柜里放满了各种图书,图书室窗明几净,书香四溢。 第一次见这么大的图书室,第一次见这么多的图书,在震撼之余,我有如置身于浩如瀚海的知识海洋而欣喜万分。
在没有上大学之前,我一直以为学校的图书室就是固原城最大的图书馆,可直到看见了大学图书馆,我才发现学校的图书室根本不算大,藏书也很少,不过几万册而已。 以现在的图书规模来看,的确少得可怜,可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这个数量却已经是天文数字了。 起初的一段时间里,我对阅读课外书充满了兴趣,时常去图书室借书看,可随着门口小饭馆里电视机的出现,就渐渐对阅读失去了兴趣,去图书室的次数也变得越来越少。 再后来上了高中并选择了理科,就更不在意阅读,总觉得读那些文绉绉、干巴巴的图书一点用都没有。 在那时的认知里,总感觉阅读课外书更适合文科生,而那些需要实践的科学技术活儿,才更适合理科生来做。
从高中到大学,这样错误的观念一直存于我的意识中,导致自己错过太多的阅读机会。 我的大学——西南大学,坐落在山城重庆,园林式的校园,闻名遐迩,冠绝西南。 这里拥有真正高大上的图书馆,外观宏伟壮丽,环境舒适温馨,四百余万册的藏书更是在大学之中凤毛麟角。 可即便拥有这么好的图书馆,我也只是偶尔去,多半还是为了考试上自习。 四年的大学时光,进图书馆的次数屈指可数,甚至还赶不上回家的次数,更谈不上能读几本书了。 现在回头再想,真是追悔莫及,唯留遗憾,大学里那么好的图书馆,那么好的读书环境,那么好的资源,那么多的好书,就那样被自己生生错过,生生浪费。
在起初参加工作的一段时间里,我仍然如以前那般,一如既往地不重视阅读、不爱阅读,甚至还功利地认为,反正自己都有了正式工作,还要阅读干嘛哪? 更可怕的是,自己没有阅读的好习惯,也从来没有想着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想当然地认为学生阅不阅读那该是语文老师要操心的事,与我这个理科老师或者班主任又有什么关系呢? 直到2013年不再担任班主任,自己才渐渐意识到这种想法的错误性和严重性,开始重视起阅读,慢慢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
2013年是自己教师职业生涯的第一个较大的转折点, 我的许多对教育、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都是从那年开始有了变化。 那一年的班主任工作很不顺心,班主任被撤了,做事屡屡受挫,在心灰意冷之际,我对工作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积极性和热情,甚至认为自己这一辈子也就这样了,终是碌碌无为。 在颓废虚度光阴之际,偶然间在朋友家看到了一本余华的《活着》,随意翻看了几页,殊不知这一看,竟被书中主人公徐福贵坎坷曲折命运的故事所深深吸引。 于是,我耐着性子一直看了下去,越看越有意思,越看越有味道,越看越有感触,不到一个晚上的时间,我竟读完了所有章节。 看完整本书的时候,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和故事的主人公相比,我所经历的只不过是别人人生中的一个小小片段而已, 根本算不得挫折和苦难,相对而言,只是受到了一点点打击。 若就此每天活在颓废中,岂不是对不起自己的大好年华? 带着这样的自问,我重拾信心,仿佛心中的那团教育之火又开始冉冉烧起。 我努力地给自己打气,告诫自己不能颓废、不能放弃,要好好努力,好好奋斗,不能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在自我的不断激励下,信心越来越足,开始对自己的工作认真地反思和总结,并积极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以全新的状态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自从看完余华的《活着》,我便开始喜欢上了阅读,也渐渐意识到阅读的力量,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体会到阅读真的是有百利而无一害。阅读不仅可以收获乐趣,打发无聊的时光,还可以从中收获知识,提高认识;不仅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还可以改变我们对生活、人生的态度,可谓读书之妙,妙不可言。
当然,这里的读书,是读好书,好读书,我个人认为那些成天只沉溺于各种武侠小说和网络文学的人算不得在阅读,更算不得是好习惯。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应运而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的同时,却也冲击着人们很多的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 当人们不再只是通过图书来学习的时候,读书阅读也就越来越不被人们所重视。 以前,我们大多从读书看报中获得知识、获得与世界沟通的信息,可自从有了互联网,有了智能手机,我们就开始慢慢遗忘阅读,忽略读书的力量。 时代的进步的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可有些东西不能被摒弃,更不能被代替,阅读纸质图书有阅读纸质图书的魅力,它带给我们知识、道理和思考,也改变我们的思想、认知和态度,让我们在修身养性中提升品质,而这些是互联网给不了的。 在这个纸质阅读匮乏的时代,青少年读书阅读的习惯也就更显得尤为重要。
人的一生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一本一本的书就像河流的支流不断地汇入大江,给你更多的能量,使你思想越来越丰富。 从余华的《活着》到他的其他作品,再到鲁迅、萧红、路遥、余秋雨等文学大家的作品;从最开始的中国文学作品到外国文学作品;再从文学作品到教育、历史、经济、哲学、心理等其他领域的书籍,我读的书越来越多,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 这些书籍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也不断提高我对教育、对人生的见识和认知。以前的自己,知识匮乏,孤陋寡闻,有太多的东西不知道、不了解,不读书你永远不明白自己原来是沧海一粟。 就拿历史来说,别说了解世界历史,就连中国的历史朝代都分不清楚,作为当代知识青年,自觉羞愧难当,有负国家的培养;倘若一个国家的青年连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都不了解,又谈何爱国,又谈何文化自信呢? 不过还好,在关键的时候,是读书让我学会了学习,学会了进步。 比如读国学大师钱穆老先生的《中国通史》,既轻松又通俗易懂,让我们在了解中国历史变革以及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艺术等的发展情况之余,也让我们从中学会了鉴历史之兴衰,究当今之得失。
读书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而不是成为生活的负担。 若只会死读书,读死书,那就是人们口中的书呆子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味地死读书绝对无益,知识的掌握过程,必须包含理解、记忆、掌握和运用, 要会读书, 还要能把学到的知识转化到生活中去检验和实践。读书是为了解放思想,而不是禁锢思想。好读书,读好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集百家之所长,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去审视问题,才更有利于我们的全面发展。 每个人可能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读过一些对自己有着深远影响的作品,但切莫当作我们的全部,不同的年龄,应对人生有不同的感悟和态度,不要只读一个人或者同一类型的作品,因为这样,可能会让你的目光更短浅,思想更狭隘。 现在的一些孩子很喜欢用手机看各种网络小说,从喜欢到迷恋,甚至沉溺其中,无法自拔,上课看、熬夜看、付费看,既耽误学业,又荒废青春。 网络文学,鱼龙混杂,不乏好作品,但也有劣质作品。 这些作品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特征,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用胡编乱造的故事情节和暴力色情的语言进行诱惑,更是以日更、周更的方式吊足了青少年的胃口,赚足了流量,也鼓足了腰包。 电子书、有声读物是信息时代的产物,尽管它极大地方便了我们的阅读,却也失去着传统纸质书籍的阅读感和体验感,读好书,要从传统的纸质书籍开始培养,既要提倡读书,还要注重实践。(www.xing528.com)
为什么我们总是对孩子强调,要多读书呢? 因为,只有当获得的知识愈广,才能愈臻完善自身。 读书有两种,一种是专业书籍,一种是专业外的其他书籍。 专业书籍是我们终身要学习的,也是必须要学习的,通过阅读专业书籍来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和技术能力,而要想在专业领域有成就,离不开实践,更离不开专业书籍的陪伴。 专业书籍可以提升专业能力和素养,而专业外书籍可以丰富人生见识和阅历。 人无十分好,书无百家优,“读书无用论”的谬言只是别有用心的人提出的谎言而已,无需在意,更无需论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人生的道路上,二者同等重要。 读书是理论支持,走“路”才是实践补充,可是如何读万卷书? 如何行万里路? 我的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态度。 我们常说态度决定一切,你对事物持有什么态度,也就会做什么样的事情,读书行路亦如此。 我常想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的先贤们,在那个还在用竹简刻字,没有印刷技术的年代,他们又是如何写出影响后世上千年的《论语》《道德经》这样的旷世奇作呢? 我想这大概就是行万里路的重要性吧。
图书阅读,是自然而然,不是强行逼迫,态度不端正,读再多书也枉然。 很多青少年读书,不管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全然抱着一种应付的态度,应付老师,应付家长,或者只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读书,态度是关键,是为了学习,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是为了更好地了解世界,切莫认为有些书自己已经读过了,便认为自己已经完全理解了。 人生不同的阶段要读不同的书,即便是读同一本书,也会在不同的年龄体会不同的韵味,产生不同的共鸣和感悟。 比如《西游记》,小时候读《西游记》多半是被有趣的神话故事情节所吸引。 三十岁以后再读,若还当简单的神话故事来读,那就显得我们有些幼稚,生活阅历还不够丰富。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说过,“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起私”,可什么叫“无私”,什么又叫“大私”? 如果我们不到一定的年龄,不到一定的人生阶段,或许根本不能理解其中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当下,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让孩子们喜欢上阅读,如何培养阅读的好习惯,只有在喜欢的前提下,才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可能。 想要孩子喜欢上阅读,这就需要老师长时间地观察、引导、强调,甚至监督和陪读,从他们的喜好和性格抓起,再加以引导,培养兴趣爱好的同时,也注意良好习惯的培养。 比如,班里有同学喜欢诗词,我就送他一些有关诗词的书籍,如《纳兰词》《朦胧诗集》等。 在鼓励阅读之余,也时常与之探讨诗词的发展和写作手法;再比如有个女孩平时十分调皮,很难管束,我就送她一本《女孩们》,在鼓励精读之外,也时常交流心得体会和感悟。 阅读的益处多多,可首先要能放松心情,收获愉悦。 因此,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从爱上阅读开始。
“第八号教室”既鼓励孩子多读书、好读书,也鼓励孩子多去图书馆,从阅读中去求知、求真,从阅读中去寻找生活的美善和人生的意义。 每一周,我们都有“好书推荐”活动;每个月,我们都有“读书交流会”;每一学期,我们都有“读书笔记观摩会”;每一年,我们都有“话剧演出”……好作品要精读,好作品也可以呈现于舞台,用话剧的形式解读作品,既增加了趣味性、观赏性,又增加了孩子们对作品的理解,何乐而不为?
图1 书柜
“第八号教室”注重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更注重孩子的综合发展。“第八号教室”有两柜书(见图1),差不多一千余本。班里的书不够读, 我就会在网上帮孩子们购买, 只要孩子们想读书、 想学习,我定会尽全力帮助、支持。 我们班图书门类广泛, 不单单有经典的文学作品, 也包含教育、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心理、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经典书籍。 班里的书我在看,我也鼓励我的学生去阅读(见图2、图3),去学习,要从老师的督促、监督阅读,慢慢转化成自发、主动阅读,慢慢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图2 图书登记簿
图3 借阅记录
最好的阅读习惯,既要有认真的态度,又要做好相关的读书笔记,摘录好词好句,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的读书才更加有意义。 当然,对于那些不愿意做读书笔记的孩子,我们要做好鼓励、引导,还要做好必要的督促和检查。
阅读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而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却是一件很难的事。 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让我们对生活有了更多的体验,也增加了我们与世界的交互方式,虽然知识的传递不再只单单依靠书籍,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略书籍的作用。 伟大的俄国文学家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是至理名言,更是不变的真理,世界是未知的,只有不断去探索,才可以创造新的未来,而书籍无疑就是这照亮未来的最好灯光。 作为孩子们的班主任和时代新青年,我们必须为孩子的未来着想,为祖国和民族的未来着想。 看看周围的世界,到处都是“低头一族”“手机一族”,培养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已刻不容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