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管理实践中,一系列的规章和政策不断提高各级科研人员及科研管理人员对科研报告的重视程度,逐步形成科技报告的撰写、收集、保存、交流和利用的良性循环:建立富有成效的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激励机制;建立并完善科技报告管理体系;在科技评价体系中体现科技报告的重要性;利用网络等建立畅通的交流环境,使科研总结在院所范围内高效运作。
在管理实践中,根据个人隐性知识的贡献来建立相应的报酬机制,是知识管理能够顺利实现的保障之一。报酬机制要真正为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成员的利益着想,以便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科研人员学习和持续创新的积极性。综上所述,构建一个鼓励科研人员贡献并分享隐性知识,有助于学习型组织成员隐性知识的交流和传播的激励机制,建立符合科研院所特色的有成效的精神和物质的双重激励机制,将使科研人员消除戒备,不必担心会出现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现象,从而提高经验类隐性知识的转化效率,疏通这种获取知识的途径,使科研人员能够相互学习,达到更快的学习速度和更好的学习效果,为知识创新提供良好的组织学习氛围,实现集体利益最大化。
目前,一些科研院所导入ISO 质量体系,可以在质量体系中增加科技报告管理的要素,使科技报告的管理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我国一些单位已先后建立了自己的科技报告,例如,《中国国防科技报告》对国防科研项目的科研总结进行收录。(www.xing528.com)
建立对科研报告的客观公正的评价。现有的评价体系往往对公开发表的论文给予高度重视,在职称评定和个人报酬上有具体的规定和体现。对于科研总结报告而言,因为不需要审定,官方很难对其质量和作用给出公正的评价。
文章即将成告,喜闻国家科技部制定发布了《关于加强国家科技计划成果管理的暂行规定》,五部委出台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其中有大量关于科技档案成果管理的新举措。科技部已提出打破部门壁垒,打破数字壁垒,以科学数据共享作为推动国家资源有效整理和利用的突破口。相信科技报告离走出保密柜,发挥作用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