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科技报告、课题总结不是“例行公事”,其根本目的在于从自身感性的实践活动中去发现内在的规律性,指导今后的工作。
“知识管理应该是组织一种有意识采取的战略,它能保证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送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通过不同的方式将其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
科技报告的产生和完善的管理恰好为科研院所提供了共享信息的渠道。经过调查分析发现通过科技报告的撰写,可以对科研院所的隐性知识的开发产生以下效果。
1)促进隐性知识显性化,为增加科研成果的显示度提供有效途径
众所周知,人们的知识体系大多是通过书本或老师传授的。在科研实践活动中,科技人员讨论最多的也是他人的论文和著作,隐性知识是相对主观的,依附在人的头脑中的经验、诀窍和灵感等知识,是难以测度且不断变化的,它依赖于个人的不同体验、直觉和洞察力。
美国学者彼得·德鲁克认为真正有用的知识是一种专门的、关于如何做好一件事的知识。知识创新的关键在于隐性知识的调用和转化,这种转化的终点是编码化的显性知识。通过科技报告的撰写,可促使部分存在于科研人员头脑中的经验类隐性知识编码化、规范化、系统化,便于沟通和分享。
李政道曾强调“培养人才,不能只依靠计算机、网络,高科技的工具可以很快地传达信息,但信息并不是理解。你的仪器很新,信息都有了,一点就点出来了。可理解它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怎么培养人才,基础科学是很深的研究,人才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在这个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中,科研人员自身对科研过程的理解也会有新的进展,这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科研院所科研能力提高的必要积累。
同时,这个不应该被忽视的环节,可以不断提升科研人员的科技论文撰写水平,有利于增加科研成果的显示度。(www.xing528.com)
2)高质量的科技报告帮助新加入的科研人员迅速增加知识储备
高质量的科技报告系统提供科研活动的过程描述,使更多的科研过程中的经验类隐性知识形成显性文字材料。系统化的工作的过程描述和工作方法研究,可以有效避免科研院所过去一度出现的“人走课题亡”的现象,使新加入的科研人员能迅速补充课题研究的背景知识,提升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展具有创新性的科学研究。
3)避免重复研究,节约人力物力
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提交科技报告,对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科研人员,要求他们在做好工作的同时,注意对成果的整理和保存,认真总结、及时归档,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研究。这是对科研人员的重视,也是对其劳动成果的尊重。这样的做法,既是珍惜人才,又是对紧缺的人力资源的节约,对科研院所科技人才短缺问题的压力起到了缓解作用。
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同志只知道埋头工作,对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其实践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因此事倍功半。撰写科技报告,减少了实践的盲目性。另外,科研人员在实践中确实创造了许多新方法,积累了新经验。完善的科技报告管理体系,行之有效的新措施,可以使这些新方法和新经验得到及时的总结、提炼和推广,有效节约科研经费。
4)完善科技报告管理体系,为科研院所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知识管理的建设中,对基础研究具有促进作用
完善的科技报告体系,可以成为科研院所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借助于该体系,科研院所可以使形成其核心竞争力的隐性知识显性化比例增加,并在系统中形成持续发展的支撑力。从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角度来讲,它可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报告体系,大大促进我国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科学的研究,并形成我国的科技论文评价体系和检索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