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态
生态一词的含义有着多种解释。在我国古代,对于生态一词的解释有“显露美好的姿态”“生动的意态”等解释。到了现代,生态一词被解释为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生态是一种观念。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越来越强。在过去人类发展进程中,虽然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都有了极大的发展,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全球性的能源危机、环境危机,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破坏。这仅为人类敲响了警钟,唤起了人类的生存意识、生态意识以及环保意识。随之而来的是生态学的观念被人们广泛应用到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诸多研究领域中。人们从开始尝试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到越来越熟练地、习惯性地运用生态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用生态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用生态学的途径去改造世界。可见,生态观已经成为指引我们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较为合理的、科学的、基础的思维方式。
生态是一种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联系的观点出发,生态是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是关于生物生存条件的关系网络。其中包含了生物间的关系,生物与生态系统间的关系,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关系,非生物之间的关系。并且由于这些关系在一定时空范围内进行的,因此,又具有一定的时空关系。在生态的各种关系中,对生物发展进化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种关系就是适应。适应是生物为应对环境变化而产生的一种协调行为,是生物与环境互动关系的表现,生物正是在对环境从不适应到适应的互动中不断进化的。
2.生态性(www.xing528.com)
一般认为,生态性就是生物所具有的生态性能、原则,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统一。
我们在运用生态性去衡量一个事物的时候,必须遵循两个原则,一是要把握住事物的生态性特点,二是把握住事物的生态性原则。把握事物的生态性特点就是要掌握事物有哪些与众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能实现何种功能,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把握事物的生态性原则就是发现并掌握生态性特点形成的根本原因、运行规律以及运转机制,即事物背后指导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的、本质性的东西。图书馆的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是图书馆用户需求服务系统生态性的制度依存与实现。考察图书馆用户需求服务系统是否具有生态性,必须先从制度建设入手,审视制度建设是否全面,是否科学,是否有利于图书馆服务系统的有机运转,是否有利于生态关系的形成。生态文明环境建设也是衡量图书馆用户需求服务系统生态性的重要指标。对于生态文明环境建设,既要考察图书馆服务的软环境建设,如图书馆生态服务文化、生态服务意识、生态服务能力、生态服务奖惩机制、生态服务激励机制等,又要考察图书馆服务的硬环境建设,如以用户需求生态位为导向的信息资源建设、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的图书馆场馆建设、以用户体验为标准的网站界面设计等。
图书馆用户需求服务系统不仅要注重满足用户需求,实现用户价值,尊重用户并重视用户感受,同时,更要强调与用户共同建立基于生态服务的生态栖息关系,强调用户与图书馆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是图书馆与用户实现稳定持久发展的根本保障。图书馆服务对于图书馆和用户来说,都不应是可有可无的,相反,通过图书馆与用户建立的生态服务关系,将使图书馆成为用户信息活动中、用户需求上升过程中最可靠的、天然的基础保障,同时,用户以及用户需求也被视为图书馆生存发展的营养与动力,使图书馆能够作为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始终保持健康、有序地发展。
体现图书馆服务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即图书馆的本能服务,而不是被动的、迫于生计的、基于图书馆边缘化、去中心化、去职业化大前提下的服务;将生态服务理念融入图书馆的管理之中,而不是迫于形势压力的一种短暂行为,充分展现出现代图书馆的图书馆核心价值与图书馆精神。在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中,许多学者在应对图书馆发展中出现的危机,解决困扰图书馆发展的棘手问题时,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有创新性的措施,且构建了多种服务模式,但是不可否认,其中有许多观点、意见、措施、模式不是从生态学角度切入问题的,也不是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出发,所倡导的并非一种本能的服务,更多的是基于现实因素考虑的结果。有的学者倡导图书馆应无条件地为用户提供服务,这与生态服务系统所倡导的本能还是有本质区别的。无条件服务是将用户与图书馆固化在了商业买卖活动中消费者与商家的关系范畴内,认为用户是上帝,应无条件地服从于上帝、服务于上帝。但是从图书馆用户需求服务系统的生态性角度来看,这种无条件的服务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既不能体现图书馆与用户之间的生态关系,又不能从根本上利于用户需求的实现,并且无从体现图书馆及图书馆员的合理权益,因此,是与生态性要求不符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