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防止编辑审稿误改,确保准确性

防止编辑审稿误改,确保准确性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面单元里讲到过“产生差错的来源”,编校人员的误改也是其中之一。】屋内的四至几乎相同【“四至”指住宅基地、室内、田地等的四周界限。若改作“奴隶制民主制度”反而不确切。

防止编辑审稿误改,确保准确性

前面单元里讲到过“产生差错的来源”,编校人员的误改也是其中之一。

郝明鉴先生曾经指出过:不要轻率地改动作者的文字,例如将“叔孙通”错改为“孙叔通”,将“米家山水”错改为“作家山水”。这是“无知者无畏”而犯的错误

按理说,编辑不应该误改作者的文字,但是如今也成了普遍现象。无疑这与编辑的文字基础和知识结构有关。

与编辑改稿有关系的原则有以下几条:

(1)明显的差错,一定要改正;

(2)凡是有可疑处,都应该质疑,并且会同作者商量修改;

(3)能改得更好的,酌情改好;

(4)可改可不改的,基本不改;

(5)防止错改,注重查证;

(6)切忌按个人喜好改稿;

(7)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内部规范为准;

(8)注意文字、版式的全书一致性。

案例8-5

(1)一本叙述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的书稿里有“褒衣博带”一词,编辑用红笔改为“峨冠博带”。

【此系误改。“褒衣博带”语出《汉书·隽不疑传》,“褒衣”意为“宽袍”。】

(2)作者书稿里是“21世纪大学协会(Universitas 21)”,编辑将“Universitas”改为“Universities”。

【此系误改。“Universitas”是拉丁文,不是拼写错误。】

(3)书稿原句“5 000长吨棉花2007年交货”。编辑删去“长”字,将“长吨”改为“吨”。

【此系错删。“长吨”是英美等国计量单位,1长吨=1.1605公吨=1 016.046千克=1.12短吨,编辑只知有“吨”,不知有“长吨”。】

(4)一位校对人员将一本英语教辅书里3处“Hongkou Football Stadium”(虹口足球场)中的“Hongkou”一律改成“Hongkong”,而编辑竟然认可了。

【此系明显错改。这位校对人员只知有“香港”,不知有“虹口”。编辑不知道是对是错,也不提出质疑。遇到这种情况,按理编辑应该向作者求证。】

从上述4条案例中可以看出,误改现象牵涉编校人员的(1)知识基础欠缺;(2)编校技术程序缺失。作为编辑,从业伊始,就要注意大量阅读,拓展知识面,同时学会勤查资料,将“质疑”和“求证”当作同一件事情来做。

1.更多案例

以下例子是在终审、复审时发现的编辑和校对人员的一些误改实例:

(1)新的研究理路(“理路”被误改成“思路”)

【“理路”指“理路思路”。】

(2)整理有明一代诗歌作品(“有明一代”被误删去“一”字)

【“有明一代”“有宋一代”是某些历史文化研究者喜欢采用的表达方法。】

(3)历史地理要籍(“要籍”被误改成“古籍”)

【“要籍”意为“重要典籍”。】

(4)吴方言(被误改成“吴语方言”)

【“吴方言”指“吴语地区的方言”。加了“语”字,反而使“语”和“方言”重叠。】

(5)《汉语论丛》的论域比较广阔(“论域”被误改成“学术领域”)

【“论域”意指“论及范围”。】

(6)日本众议院议员(“国”字被误删)

【“日本国”是日本的正式国名,而“日本”只是简称。】

(7)不可或缺(“或缺”被误改成“缺少”)

【“不可或缺”是成语,指“不能短少的”。】

(8)业已(“业”字被误删)

【“业已”意为“业经”。改文为白,是编辑之错。】

(9)决策树(文字下面附有树形图。“树”却被误改成“书”)

【这位编辑没有基本常识,反而造成概念错误。】

(10)甚或(“甚”字被误删)

【“甚或”意为“甚至”,删了“甚”字,就歪曲了原意。】

(11)下美索不达米亚(“下”字被误删)

【“下美索不达米亚”是地名。“美索不达米亚”(Mesopotamia)亦称“两河流域”,在叙

利亚东部和伊拉克境内,“下”指该地区南部。删去“下”字,说明编辑欠缺知识。】

(12)启航(被不必要地改成“起航”)(www.xing528.com)

【“启航”和“起航”是同义词,不必改。】

(13)型式(被误改成“形式”)

【“型式”(pattern)和“形式”(form)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4)普通现象(“普通”被误改成“普遍”)

【“普通”用于表达性质,“普遍”用于表达程度,随意修改就损害了原意。】

(15)测验你对本章关键概念的知识(“知识”被误改成“认识”)

【这里说的是考查知识,不是考查“认识”。】

(16)相应地,他的政府是一种保护伞(“地”被误改成“的”)

【“相应地”在句中处于状语位置,不是定语。】

(17)犹大王国和以色列王国(“犹大”被误改成“犹太”)

【事关世界史知识,不应该只知道“犹太”而不知以色列的历史上曾经有过“犹大王国”。】

(18)附从(被误改成“服从”)

【“附从”意指“附和,依从”,与“服从”是不同的概念。】

(19)屋内的四至几乎相同(“四至”被误改成“设置”)

【“四至”指住宅基地、室内、田地等的四周界限。出错的原因是编辑从来没有听说过什么叫“四至”。】

(20)却明显地没有这种观念(“地”被误改成“的”)

【“明显地”是状语。有不少编辑既不会准确分辨,又不会正确使用“的”“得”“地”三字,往往见错不知道改,或者反而将对的文字改成错的文字。】

(21)中国的农业和金属冶炼明显地是独立发明的(“地”被误改成“的”)

【以状语修饰动词,事关语法知识。】

(22)青铜象(原句中指的是由青铜浇铸的大象,不料“象”被误改成“像”)

【编辑在错改之前没有仔细想一想,“像”字只用于“人像”。】

(23)母权制初期阶段(“初期”被误改成“初级”)

【“初期”意指“早期”或“最早的阶段”,并非表示程度的“初级”概念。】

以上案例只说明一个问题——编辑的不学无术却又十分主观武断往往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2.复审纠正初审误改案例

以下例子也是初审编辑误改的例子。复审编辑恢复了作者的文字。

(1)奴隶主民主制度(初审编辑误改成“奴隶制民主制度”)

【复审编辑恢复作者文字,并作说明:古希腊的民主制度是在奴隶主阶级内部实行的。奴隶不享有民主。若改作“奴隶制民主制度”反而不确切。】

(2)圆形形象(初审编辑误删“圆形”二字)

【复审编辑恢复了作者的文字,并作说明:“圆形形象”概念未错。“圆形”的英文原文是round,系20世纪英国小说理论家福斯特(E.M.Forster)在其理论代表作《小说的若干方面》(Aspects of Novel)中提出的概念,是相对于“扁平(flat)人物”而言的。这一对概念早已被文学理论界普遍接受。】

(3)古希腊的剧诗(初审编辑误改成“悲剧和诗”)

【复审编辑恢复了作者的文字,并作说明:“剧诗”系文学理论中的固定术语,其英文可表述为dramatic poetry,盖因古希腊悲剧都是诗体作品,一般又称作“诗”,所以早期欧洲文学理论又被称作“诗论”。】

(4)全德性(初审编辑误改成“全国性”)

【复审编辑恢复了作者的文字,并作说明:当时的德意志民族由许多个诸侯国、大公国等国体形式组成,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全德性”可解读为“整个德意志民族的”。】

(5)奇谲的(初审编辑误改成“奇怪的”)

【复审编辑恢复了作者的文字,并作说明:“奇谲的”系常用形容词,可修饰某种文体风格,或某种政治风云,甚至形容天上云彩的千变万化。】

(6)白桦和菩提树的头被剥光(初审编辑误改成“枝条被剪光”)

【复审编辑恢复了作者的文字,并作说明:此处乃诗意表述,喻指树叶已落,树冠光秃秃的。】

(7)智识(初审编辑误改成“知识”)

【复审编辑恢复了作者的文字,并作说明:“智识”这一概念未错。在20世纪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胡适李大钊等先驱人物的著作中都有“智识阶级”和“智识”的惯用说法。另可参照当代西方文化理论中关于intellect(智识)和knowledge(知识)两词的差异及区别用法。】

在很多时候,编辑在改定文字之前应该仔细查考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有时候,编辑认为正确的改稿方案其实不一定正确,因为很可能是改掉了作者的正确表述。鉴于汉语(也包括其他语种)文字和语词的含义丰富性和表述方式的多样性,编辑个人不可能全部掌握,而作者的表述可能是对的,所以在审稿、改稿时,一要慎重判断,二要注重查考。

3.编辑自我保护的技巧

编辑修改书稿,分“实质性修改”和“非实质性修改”两种情形。其中的区别是:“非实质性修改”是“润色”,而“实质性修改”是“纠错”。编辑纠正作者的差错,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属于政治性的错误,要坚持改正,不可姑息。属于知识性的错误,也要坚决改正,不可妥协。但属于学术性的争议,处理时要慎重,此时编辑如果要修改文字,也只能是同作者“商改”。

在一般情况下,责任编辑修改之处(尤其是实质性的修改)要请作者过目,亦即“征得作者同意”。若是编辑误改了,此时可得到纠正。

请作者看过校样后,要让作者在校样上签字,以免日后可能产生的纠纷。

凡编辑提出必须修改之处,若作者坚持不改,有时在不牵涉重大原则的情况下,编辑可妥协放行,但应将建议修改的文字页面记录存档,保留若干年,以便必要时查阅。但如果是明显可以确定的差错,作者不愿意修改,那就另当别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