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式”(版面格式)和“辅文”也是书稿总体结构中的两个部分。
“版式”指作品内容在书刊报纸版面上的编排格式,一般包括版心规格、版面空白、图文排式(横排或直排、单栏或双栏、多栏排版等等)、版面字数、正文及标题的用字的形体和大小、图片和表格所处的位置等因素。(《辞海》第六版,2010,第71页)除此之外,还包括书眉、脚注、文末注等的编排。版式除了规范性要求之外,还应达到美观要求和实用要求。
“辅文”是指正文(含附录、图、表、参考文献等部分)以外的文字部分。
有一部分辅文是作者写的,另一部分辅文要由编辑来编写,所以编辑应学会辅文写作技巧,以能更好地审读辅文部分。
辅文的写作原则是:(1)观点鲜明,结论正确;(2)实事求是,评价合理;(3)简明扼要,正确无误;(4)言之有物,切忌空洞。
但是在审稿时,这两个方面的问题往往比较多,所以在书稿流程的每一个环节上,编辑都要都注重版式和辅文,以便发现和纠正错误,有利于减少差错率。在编校质量检查工作中,辅文也是必查的部分。
有些编辑在日常审稿工作中往往不清楚基本的文字、版式等方面的要求,甚至弄不清常识,缺乏应知应会的知识和技能。有鉴于此,编校人员应该熟知相关的国标文件的规定,并且通过实践来牢固地掌握这些属于编辑的专门知识。
1.书名(篇名)
书名(篇名)是书(文章)的灵魂。它最集中地说出一部作品的主题。一般说来,对书名(篇名)的要求是:(1)题文相符,不应该文不对题;(2)简洁,不应该繁琐、啰唆;(3)或以平实简要取胜,或以奇巧构思引人注目,力避平庸、冗赘。
2.封面设计
封面设计是装帧设计的一部分。封面设计包括封一、封四、书脊、勒口的全部设计,设计原则是:(1)内容规范;(2)主题鲜明;(3)态度严肃;(4)色彩谐和;(5)显示艺术美;(6)要素齐全、准确。
装帧设计人员在制作封面、内封、书脊时,有时会排错字。这些地方的文字性差错可能是由于编辑填写的发稿单字迹模糊,容易造成辨认错误。还有可能是装帧设计与审稿过程失去衔接,编辑在检查和签发封面时,往往付印样已经脱手,由于记忆失准,或者疏于审校,有时产生封面、书脊、内封、版权页、前后勒口的文字(书名、作者姓名、外文、汉语拼音)错误,或前后不一致。
案例8-1
某书内封上的作者姓名是“戴某某”,封面上作者署名却是“林某”。
某书的书名,前后出现3种表达法。封面上的正书名与副书名之间没有标点符号,但是前勒口上的正书名与副书名之间有冒号,而版权页、后勒口上的正书名与副书名之间用的却是破折号。
某书的书名,在封面和内封上正书名与副书名之间无标点符号。版权页上正书名与副书名之间有冒号。后勒口却无副书名。
某书的著者署名:封面上署名“王某某译”,前勒口上却写了王某某的“作者简介”,而不是“译者简介”。
3.书芯版面设计
编辑应该根据不同的体裁、内容来构思美观的书芯版面,不要完全套用排版公司千篇一律的模板。
4.书名页
书名页(包括题名页、扉页[或称内封])上的书名必须与封面上的书名一致,需要做到:(1)要素齐全;(2)编排合理;(3)美观。
5.版权页
版权页好比是一本书的“身份证”,需要注意其中各项数据的准确性,也要注意防止错别字。
6.作者页
作者页一般编排在扉页(内封)的后面,属于专页性质,用于作品有多名作者或有编委会时。作者页应该做到:(1)署名齐全、准确、真实,以免遗留问题,产生纠纷;(2)排序方式合理、规范,因为会牵涉著作权;(3)若是翻译作品,就必须有译者的署名(尤其注意文集里的文章不要漏掉译者署名)。
案例8-2
在一本英语惯用法大词典的付印样上,作者署名“邢某某编著”,但是又在作者页上列出编委会37人的姓名。按理,著述方式若是“编著”,应理解为一人之著作。由此造成该付印样著作性质不明,使作者的署名成为问题。
7.题献/题词页
题献或题词页在辅文中单独编排成一个专页。审稿时需要注意遣词造句是否符合语法和逻辑规范。
8.序/前言
序或前言是正文前的独立文章。在一般情况下,专著多用序;教材和编撰稿多用前言;选用某一篇独立文章作为序言的,先列出文章标题,后面用括号注“(代序)”;译者所写的序言称“译者序”。序言和前言都要言之有物,观点鲜明,要言不烦。应该避免文不对题的空话、闲话、言不由衷的话,也要尽量少用“由于作者水平有限,错误在所难免”和“是为序”之类的套话。
9.目录
目录在正文之前,一般是读者选择和决定是否购买该书之前浏览的内容,或者是学者寻找参考资料时详细关注的线索。因此,目录应该做到:(1)编排合理;(2)格式规范;(3)每一条目都尽量简明扼要,突出重点;(4)特别要注意目录与正文章节标题文字是否一致;(5)防止漏失;(6)防止标号错误。
10.书眉
书眉既有标示、检索作用,也有版面装饰作用。书眉的文字应当与书名或正文章节标题一致,同时也要防止错别字。另一方面也应当注意,并非每一种书都需要设计书眉。
11.章节标题序码
章节标题作为在专著或论文中的层次安排,具有内在逻辑性。审稿时,编辑要注意作者的章节划分意图,防止序码混乱。规范的分节标题从高到低、从大到小的序码方式是:
一、二、三、
(一)(二)(三)
1.2.3.
(1)(2)(3)
1)2)3)
①②③(www.xing528.com)
还有其他方式:
1.1.1.1
1.1.1.2
1.1.1.3
或者外文字母排序:
A,B,C,D
a,b,c,d
或者罗马数字排序:
I,II,III
i,ii,iii
编辑在审稿时要核对序码是否正确,因为序码出错是常见现象。
12.图、表
图或表是如今著作或论文中常见的内容,用以简要而清楚地当做论证材料,是一种形象的信息。对图或表的审稿要点是注意:(1)格式是否规范;(2)名实是否相符;(3)对文字的审读要仔细;(4)对数据要计算、核实,防止差错;(5)防止出现政治性差错。
13.标点符号的版式规范
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在具体的写作活动中其实并不简单。标点符号一般不受作者重视,而有些编辑也不重视对标点符号的审读。事实上,大部分作者,甚至包括一些著名学者,都难以做到完全准确地、规范地使用标点符号。编辑在审稿时应该注意:(1)语句行文中间不应该随意插入不应该有的逗号,破坏“主—谓—宾”结构,造成句读错误;(2)不用逗号代替句号,也不用句号代替逗号;(3)顿号和逗号、逗号与分号、分号与句号的区别使用;(4)破折号和连接号、连字符的区别使用;(5)中文省略号用两个三连点;(6)文字之后的标点符号与前面的文字之间不能空格;(7)标点符号不排在行首;等等。(具体的规范可参见国标文件。)
14.注释
如今的学术专著和论文中往往大量使用注释,而所注的大多数是引文出处。在这一方面,应该注意各类注释的用法,如文内注(夹注)、页末注(脚注)、文末注,编者/译者/校者注等。
15.跋/后记
跋或后记是对作品的成书过程和言犹未尽的有关事宜做补充性说明,或是作者个人的感想,或讲述与本书相关的其他方面的事情。对这一方面的文字,编辑审读时按一般文字审读方法处理。
16.附录
附录一般是与正文有一定相关性的资料,编辑审稿时应该注意它们的编排方式。其他审稿要求与审读正文相同。
17.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对正文内容的信息延伸,一般包括引文出处标注和文后参考文献两种形式。关于引文出处标注,可参见“国标文件GB/T15835-1995”的第11节“引文标注”。关于文后参考文献,可参见“国标文件GB7714-87”。参考文献的引用原则是:作者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只限于那些亲自阅读过的、最重要的、最新近的、最关键的文献,而不是堆积无用的、甚至不相干的材料。
案例8-3
有一本主题为“后现代主义的跨文化写作”的书,付印样正文252页,文末参考文献目录有379种之多。
另一本专著更是夸张,正文不到300页,参考文献却有100多页。
此类情况只说明作者并非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这不是一种严肃的学术态度。虚张声势的参考文献目录是学术上不诚信的表现,而且有误导读者之嫌。若有此种情况发生,编辑应该引导作者遵守真正的学术规范。
18.索引
当代外国学术著作一般会附有索引(index),在翻译成中文之后,一部分译著会保留索引部分,但由于变成了中文版,编辑审稿时应该注意:(1)索引编排要合理;(2)标码要准确对应;(3)条目的翻译要准确。
19.口号页
口号页是一种比较少见的专页,例如马恩列斯经典著作,通常在封二后的单页印一句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当然这也并非说只有这些经典著作方可印口号。有一本美国长篇小说就设了一页口号页,写了一句戏仿式的话:Dentists of the world,unite!(全世界牙医,联合起来!)笔者另外还见到过几次。这种内容虽然只有一句话,但也不可忽略不计。
20.作者肖像、作者简介
作为辅文的作者肖像或作者简介,对于读者而言也是有用的信息,能使读者对作者有更加形象的了解。编辑审读这部分内容时要注意:(1)作者的肖像不可搞错;(2)若肖像关涉肖像权,要注意不致侵权;(3)作者简介的文字要准确,简明扼要;(4)作者的生卒年月要经过核对、考证。
21.内容提要
按照传统规范,学术著作、创新教材乃至长篇小说等作品,都应当有内容提要。内容提要用简短、凝练的文字引导读者了解书的内容和特点。对内容提要的审稿要点是:(1)文字要高度概括;(2)要突出重点内容;(3)写作要有特色。
22.出版说明
在必要的时候,编辑撰写出版说明,向读者交代该版本、版次的出书缘由、动机、目的、对原先版本的改动等等情况。
23.辞书凡例等部分
凡是辞书,都应当有凡例来说明编写方法、体例等等,以方便读者准确、迅捷地使用。对辞书凡例的审稿要求是:(1)学术性要强;(2)方法要合理;(3)文字要准确。
24.编者按
编者按语也是一种说明性的文字,是编辑对作者文字的补充或评语,表达出版者的意见和观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