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编辑审稿实务教程:译者与译稿的问题与解决

编辑审稿实务教程:译者与译稿的问题与解决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译者—译稿—编辑—读者”是一种共生关系。译稿的一般状态与可能存在的问题从一般情况来看,译稿即使基本符合出版要求,也难保其中没有问题。如果译者水平不够,而译稿又未经校译,那么上述各种问题可能会比较多。在中文与外文互译时应当注意。除此以外,即使水平较高的译者,他们的译稿里也往往存在一些差错。上述四条原因中,译者只要缺乏其中一条,就会使译文错误百出。

编辑审稿实务教程:译者与译稿的问题与解决

“译者—译稿—编辑—读者”是一种共生关系。从总体上说,译者是生产译稿的人;译稿赖译者得以产生,并且要接受编辑和读者的评判;编辑帮助译者推动译稿的出版;而读者对译稿的鉴赏与批评直接或间接促成了译者的进步,同时也促进编辑的翻译出版工作。

1.译稿问题

目前,学外语的人很多,但是优秀的译者很少。翻译类书稿中的差错往往特别多,译稿水平普遍较差,翻译水平上乘之作很少见。当然,这样的问题已经存在一百多年了。然而出版单位审读译稿的高水平编辑也不多。

(1)翻译稿与著作稿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著作稿讲究原创性,翻译稿讲究准确性。著作可以无限发挥,翻译的发挥余地有限,即所谓“带着镣铐跳舞”。这两类书稿产生错误的重点不一样。目前的译稿主要有三类(外译汉、汉译外、文言译白话)。外文译成汉文,关键在于理解(正确与否)和表达(准确与否)。汉文译成外文,首先是译者对汉文含义的把握(正确与否),其次是外文的表达(译出的外文准确与否,以及是否符合外文的表达方式)。文言译成白话文,重点在对文字的准确理解,其中,古文基础和现代汉语表达水平两方面都十分重要。

(2)译稿的一般状态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从一般情况来看,译稿即使基本符合出版要求,也难保其中没有问题。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错译。未能准确把握原文意思,因而在译文中做出错误表达。

②漏译。应该译出的实质性内容,却未译出。

③过度翻译。任意添加原文中未曾表达的意思,或因追求文字华丽而损害原文意思。

④译名不一致。在同一个译文文本中,对同一个名称的翻译使用了不同的文字表达。

⑤译文语句不通顺。译文本身的表达不符合语法,或因词不达意而造成读者理解困难。

⑥一般文字差错。例如错别字、概念错误、用词不当、标点符号错误等等。

⑦影响理解的欧化句子。在理论性作品或法律文本中,外文原文为保持意思准确,往往使用表达修饰关系的复合句式。水平较高的译者有能力将它们的曲折关系表达得比较准确,但是一般读者在阅读和理解这类句子时比较吃力。最好的译文是避免复合式的长句,运用简洁的短句式,而又不损害原文的意思。最差的情况是译文仿照原文,译出欧化汉语长句,却产生了损害原文意思的表达。

如果译者水平不够,而译稿又未经校译,那么上述各种问题可能会比较多。

即使是水平较好的译稿,只要存在几处差错,也会遭人诟病。

(3)译文的一般常见问题与编辑审稿必须注意的几个主要方面:

①对照原文,检查译文语词概念是否走样。

②检查译者是否正确理解了原文的语法关系和语句逻辑。

③检查译者是否正确地把握了原文的思想与文化特质。

④检查译文有无知识性方面的差错。

⑤检查译文里的同一专有名词的译法是否前后一致。

⑥译文里有无政治道德宗教等方面不妥当的内容。

⑦仔细核对译文中出现的各类数据。

⑧审视译文语句是否通顺。

⑨检查回译的准确性(涉及中国古代文献或名言、人名时必须核对权威性的文献资料),例如已经发生过的将“孟子”从英文回译成错误的“孟修斯”,将“孙子的《兵法》”回译成错误的“桑·楚的《战争艺术》”,将“蒋介石”从俄文回译成错误的“常凯申”。

案例5-3

人物姓名的回译原则有3条:

(1)约定俗成

一些著名人物的姓名英译已经固定,须按照约定俗成的译法。例如:

孙中山(Sun Yat-sen)

宋庆龄(Soong Ching-ling)

一些外国人给自己起了中文名字。在中文与外文互译时应当注意。例如:

龙华民(Nicolaus Longobardi)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郭实腊(Karl F.A.Gützlaff)(www.xing528.com)

高本汉(Bernhard Karlgren)

赛珍珠(Pearl S.Buck)

(2)按照规定

根据已有的规定(参见本单元第八节“关于人名、地名的汉译英规定”),中国人名

翻译成英文时,不再使用旧式的威妥玛拼写法,而必须使用规范的汉语拼音写法。

例如:

毛泽东(Mao Zedong)

邓小平(Deng Xiaoping)

(3)不改引文

如果不规范的拼写法出现在引文中,则不作改动,而采用加“编者注”的办法写明

正确的拼写法。例如:

Mao Tze-tung[编者注:即Mao Zedong]

(4)对译文质量(好、一般、差)的判断和评估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译文准确度(不改变原文意思);

②译文通顺程度(无生涩、别扭、莫名其妙的表达);

③译文是否接近原文文体风格的表达;

④译文中有无百科知识和语言知识方面的差错(尤其忌讳非专业性的外行翻译)。

2.译者水平问题

在审稿中发现,有不少译者的译文是不合格的。除此以外,即使水平较高的译者,他们的译稿里也往往存在一些差错。

在一般情况下,译者若有扎实的外语基础和汉语基础,具有相对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合理的知识结构,同时又具备一定的翻译经验,那么就有能力使译稿基本达到出版要求。

水平高的译者,一般除了具备上述语言基础、博学知识、翻译经验之外,还应该有敏锐的语感,有直接把握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和娴熟转换语言文字的能力,使译文成为精彩的典范性文本。

水平较差的译者,一般是由于外语基础差、汉语基础不扎实、知识面窄、缺乏翻译经验等原因。上述四条原因中,译者只要缺乏其中一条,就会使译文错误百出。

应当注意的是,即使译者水平较高,也不等于译文里不会出现差错。疏忽、知识盲点、疲劳等等,都会导致高手失误,遑论一般译者,甚至生手。

还应当注意的是,学术类著作的翻译者应该熟悉所译内容的专业,方能保证译文传递的是正确的专业知识和准确的术语概念。如果译者外语基础较差,对许多概念的理解是错误的,那就往往将语句译得使人误解。

文学作品的翻译,对译者的要求是很高的,对译文的要求是很严的。译文的语言不仅要准确,而且要生动,还要贴近原文的文体风格。许多小说译本读起来味同嚼蜡,大多数诗歌的译文不像诗歌,这些属于翻译水平的问题,编辑在审稿时应当关注,并且对译稿、译者持严格要求的态度。

法律、法规文件的翻译,除了语词、术语概念的翻译必须准确之外,还要严格关注,不可漏译语词。

3.翻译的生态

时下的翻译生态并不尽如人意。这一方面是由于人才缺乏(人才的成长需要良好环境),另一方面是由于心浮气躁和急功近利的风气所致。其表现有:(1)译者率性随意,对待翻译工作不认真,草率从事,不认真查考资料,不仔细斟酌文字;而出版社在选择文本和译者两方面都欠缺合适的考虑。(2)一般人在认识上存在误区,他们以外行的观点来看待翻译工作,以为只要懂一点外文再加上翻查词典就可以愉快胜任,不知翻译之艰难,相反却误以为翻译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3)出版者为市场、为经济效益,而罔顾翻译工作的规律,造成为赶上预设的出版时间而催促译者,使译者没有时间精心推敲译文和校读译文,遂使翻译总是变成“遗憾的事业”。(4)译者所得报酬太低,与其所作贡献不相称。著名翻译家傅雷和草婴都是专门的翻译工作者,他们每天只慎重地翻译一千字,并且反复推敲和修改译文。而今天的译者若也是每天译一千字的话,按时下通行的稿酬每千字人民币五六十元,肯定无法维持生计。这种情况造成如今绝大部分翻译工作者对翻译都只能是“业余行为”,因此很难产生新一代大批优秀的翻译家。(5)译者地位很低。翻译工作不被当作学术活动,也不被当作艺术创作,翻译成果不能作为提升职称的依据。而一旦翻译作品获奖,出版单位大出风头,译者却被冷落在一边。如此种种,形成今日不良的翻译生态。编辑们在这一方面应当有所觉察和认识。

4.翻译类图书的选题策略与挑选译者策略

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中外皆然。美国作家乔·梅西在《文学的故事》(The Story of Literature,1924)的序言中说:“绝大部分书籍互相重复着、仿制着,并且合法或非法地进行着剽窃、抄袭。”(见《文学的故事》,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序言第3页)

选择和引进翻译类图书,选题应当根据这一事实,转而寻求内容新颖的作品,摒弃老生常谈的“作品”,力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和“像避免瘟疫一样避免雷同”,以“经典、精华、精粹”作为取舍标准。

一般说来,一部著作以一个译者承担翻译为好,而多人合译容易产生译名不统一、译文风格不一致等毛病。

选择合适的译者,指译者应当有翻译该类作品的经验,发表过同类作品的译作。若未发表过译作,则需要审读其试译章节。“合适的译者”指的是译者应当具备扎实的外文基础、扎实的中文功底、广博的知识和认真的态度。

另外,还应该选择有时间保障的译者,以免影响出版计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