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编辑审稿实务教程-审读结论:退稿处理

编辑审稿实务教程-审读结论:退稿处理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未涉及人学的社会性与历史性等因素,因此在学理方面欠缺很多。观点自相矛盾,这是严重的学术错误。“史”应该是有机结构的系统,而不是“史”“论”各占一块的脱节编排。审读结论该书稿不够成熟,应作退稿处理。但是审读了送来的稿件后,我认为作者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资料准备等各方面的条件不够,未能写成一部西方精神的发展史。

编辑审稿实务教程-审读结论:退稿处理

以下几篇案例,是笔者以往在审稿工作中的记录,供读者参考。

1.《中国人学史》初审意见

(1)关于书稿的学术性

①该书稿的宗旨是写出一部中国“人学”史。但因中国古代、近代都没有这一概念,故所能用的材料与哲学史、思想史大抵是共同的,只是换了一个名称来叙述,成史的区别特征不明显。“人学”的定义模糊不清。缺乏一套基本范畴和基本概念,这是学术上的致命伤。

②该书稿罗列了一些不同的学说和思想,但缺乏综合性的深入分析,尤其对各种思想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文中虽有观点整理,但无系统判别,因此只是一本陈述很多、评论很少的“述评”。

③作者对人学、人性学说、其他相关问题三者之间的关系,思考和论述得过于简单。同时,未涉及人学的社会性与历史性等因素,因此在学理方面欠缺很多。

④书稿中所说的道理大多属于中国古代、近代的统治阶级策论和伦理道德规范。参照今日国情与世界的大趋势对中国社会以及人的观念的影响,有些内容已经明显过时,而书稿在这一方面也缺乏学术性的探讨。第33页上说“治国者不可不读《资治通鉴》,也不可不读《中国人学史》”,将作者自己这部书稿同《资治通鉴》并列,此话太过分。

⑤直接引用文言资料篇幅太多,会影响多数读者的阅读。其中有许多文字在今日恐怕只有少数熟谙文言文的人才能读懂。

⑥先秦部分取材太泛。对先秦人与汉朝人观点区别的归纳与结论很牵强。

⑦第6页,以鸦片战争来划分人学史的前后两大时期,这种分期法实在太笼统。说前期“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这不确切,因为汉代以前并非如此。作者自己在第7页以后即对此作了否定,那么,前面的结论如何成立?观点自相矛盾,这是严重的学术错误

⑧第131页,说“孔子将人或分成二等,或分成三等,或分成四等,体现了在这个问题上思想的不够成熟”。这里“不够成熟”一语有美化之嫌,是否“为尊者讳”?孔子的思想是他那个时代产生的封建阶级思想,从今天的立场来看是反民主的,即使在当时,也违背了历史发展趋势。“五四”时期的反孔,是因为孔子的思想与学说妨碍时代进步。这一点望斟酌。

⑨从个人观点出发来评述历代人学思想之得失,固然无可厚非,但若缺乏历史主义的客观视角,以及时代与环境条件下的历史合理性,则会缺乏思想深度和理论价值的分量。写史的通病之一,是从现时的观点和个人的观点出发,对以往的事实做出轻率的褒贬,这样做,往往会造成一种有欠公正的态度,而且也忽略了在一般情况下每一种思想之产生的当时客观合理性,否则它怎能产生?在什么基础和条件下产生?

(2)关于书稿的结构方面的问题

作者考虑的是:上编“块面结构,按纵向的历史顺序”,下编“条状结构,横向排列,逐一叙述历史演进”,“上编侧重史,下编侧重论”。这样的安排,理由何在?全书如何体现“史”的体裁?“史”应该是有机结构的系统,而不是“史”“论”各占一块的脱节编排。书稿在这一方面有很大欠缺。

(3)读稿质疑

①(目录一、三1)关于孔子的“仁本主义”的提法,缺少理论性阐述,显得很单薄。

②(目录一、三5)说荀子“人学本恶”,这种说法很不严谨,太过随意。

③(目录三、三)修养、房中术、养生,不应该属于“人学”范畴。

④(目录三、四1)男女房事、养老之道,不应该属于“人学”范畴?

⑤出现了两个“第六章”,显得作者的著书态度比较粗疏。

⑥在“现代人学”部分,关于启蒙与救亡,作者的看法值得商榷。“救亡”难道不是一种政治的“启蒙”吗?

⑦在“《百年中国人学史》目录·上编二2”中,谭嗣同的“通商之义”“理财之道”也被纳入“人学”范畴,概念如此宽泛,内涵无所不包,这在学理上是否妥当?

⑧(下编一1、2)对毛泽东的评价要慎重。

⑨(下编一5)顾准提出的“多元政治”和“社会主义两党制”理论的实践可行性是什么?这种理论可靠吗?

⑩(下编四~五)内容欠斟酌。

⑪时常遇见错别字。仅举几例:p.104,字女【应改作:子女】;马尔萨期【应改作:马尔萨斯】;p.115,被浮【应改作:被俘】;p.211,弱不劫弱【应改作:强不劫弱】。

(4)审读结论

该书稿不够成熟,应作退稿处理。

2.《西方精神史》初审意见

(1)关于著作主题和写作宗旨

作者意图“从时代精神演进及其与社会实践的互动角度切入”,广泛涉及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所有方面。但是审读了送来的稿件后,我认为作者的学术水平、研究能力、资料准备等各方面的条件不够,未能写成一部西方精神的发展史。作者对西方社会的意识形态和历史发展了解得比较肤浅,只有一些片面的书本知识,未曾大量阅读文献资料,也缺乏深刻的思想体验,因此,要写出据作者自称的“时代精神史”,其难度之高,为作者之力所不及。

该书稿基本上是资料综述,而不具备作者所称的“原创性”。从事历史写作,能做到“客观性”已属难得,至于“原创性”,那是不可能的。这一点,作者似乎不明白。从书稿来看,学理、逻辑、方法等主要方面都有很大欠缺。

根据作者的观念,仿佛“精神=时代精神=各种理论+社会历史现象”,但是有许多基本理论概念和思路需要探讨。例如该书稿的中心概念,“精神”基本上属于理念范畴,而“时代精神”是一种合力的表现,它们是两个概念,理念不等于合力。再者,时代精神的“演进”与社会实践的“互动”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这有待于作者以演绎法或归纳法来做“命题——论证——结论”,而不是简单地陈列同一时代、甚至不同时代的各种现象(这是违背著史原则的)。该书稿由于缺少综合向度的研究,所以只有名词解释和现象罗列,离写史的要求很远。

根据书稿的现有情况,它的定位应该是“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综述西方社会历史自古希腊以来发展进程中时代精神的流变,从宏观角度系统地把握西方文化精神,可供各学科的学者尤其是大专院校学生作为一本有价值的参考读物”。至于作者自己在“书稿简介”中自视甚高的四点“价值与意义”,恐怕只是最初的意愿,是当不得真的。

(2)书稿的主要缺点

①除哲学学科知识以外,作者在其他所有学科的基础知识方面非常薄弱。在叙述各学科的理论和观点方面,错误太多。

②议论发挥汪洋恣肆,思考却往往草率、片面。简单臧否多,正确理解和客观分析少。

③结构失衡。尤其是第12章(20世纪)同其他各章之间行文篇幅差异太大。第12章内部的框架和内容、理论与社会现象的铺陈(全稿都是如此)都有很大问题。从目录来看,林林总总,集大成,但只是将有限的中文资料(作者可能不熟悉任何一种外文)用一个框架装起来,但是缺失甚多(有太多的内容还需要直接从阅读英、法、德、俄等文字的原始资料才能获得)。例如在第12章里,20世纪上半期不完整,缺失马克思主义运动、“红色的30年代”;20世纪下半期缺失新左派、1968年反叛思潮、福利资本主义、新保守主义、新怀疑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新历史主义女权主义运动等等,对这些重要的思潮只字不提。20世纪下半期一些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例如乔姆斯基、拉冈、德里达福柯、罗尔蒂等人)都未提及。如此写法,岂能成“史”?

④写作思路很乱,抄资料太多,其中有许多或无关宏旨,或太繁琐,或文不对题;有些话多次重复,有些事件或理论现象与观点没必要一再重复讲述。

⑤概念理解错误,思维不够缜密。研究和分析少,没有新的结论和创见

⑥资料欠缺。例如论述文学上的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真正的参考资料只有六七本中文书,近乎开玩笑。同时,很少反映学术界最近10年里的学术研究成果。

⑦最关键的是,每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究竟是什么,作者没有作出明确的交代。

(3)关于第12章中内容的严重失误

①这一章写得是最失败的,需要推倒重写。

②首先是标题“当代西方精神”,作者对于什么是“当代”的概念不清楚。这一章的大多数篇幅所涉及的内容都是近代和现代。西方精神现象和思想史的“当代”,时间应该划在1968年以后。

③作者在“当代史”的篇章中写了(抄了)太多19世纪以及更早时代的内容,导致本章不仅文不对题,而且结构臃肿,行文不精练。

④1968年以来的重要思想家一个也没有提到。

⑤抄录了许多关于享乐主义、性自由、吸毒的资料,但是不写政治意识、左翼思潮、右翼思潮、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后殖民主义、国际新秩序等等。

⑥许多重要的精神现象都没有涉及,对罗列的现象的评论就事论事,很肤浅。

⑦质疑:

p.1,当代、现代概念不清。一、1内容太简单。

p.2,2和3过于简单。

p.3,二、“当代西方精神”,大多数篇幅不是当代的。

p.12,前3节有问题,对浪漫主义和道德规范的理解很片面。

p.13,此页开始,所举思潮或流派都不是现代、当代的。

p.13,说“浪漫主义就是对情感的崇拜”,这是不懂文学理论的表现。

p.20,讲弗洛伊德主义,只字不提荣格和拉冈,是不完整的。

p.32,“工具理性”一节,仅写了技术现状,并未介绍和分析“工具理性”。

p.38,“瑞士的行政权……”,这类文字无关紧要,可删。(类似多处,有的甚至占很大篇幅。)

p.39-40,关于对民主制度的批评,光有托克维尔和门肯的话是不够的,这两人所持的是保守主义立场。

p.44,“二次世界大战……珍宝岛战役……”,将珍宝岛战役同二次世界大战扯在一起,是属于胡扯了,再说发生在1969年的中苏之间的“珍宝岛”战事只是一场小小的战斗,何来“战役”一说?

p.52,“如今麦卡锡主义(在美国)已不受欢迎”——此说未免对美国当今社会与政界太不了解。

p.57,作为标题,“利益驱动”和“利益原则”上下文不统一。

p.58,以歌德笔下的浮士德为例,属举例不当。文学人物不是历史人物。“罗伯特”——应该是“罗伯特·李”,或“李将军”。此人是美国南北战争时南方的首领。

p.59,“美国梦”另有解释(例如肯尼迪总统所作的解释),作者只写了渴求成功的一面。“利己主义”一节,只从抽象观念出发,而且说法前后矛盾。

p.60,关于总统竞选人佩罗与两大政党之间的关系,以及竞选与金钱的关系问题,作者的说法自相矛盾。

p.61,享乐主义的兴盛;p.62,沉迷性欲;这两节写得过分详细,没有必要。

p.67,第7行脱字。“迷惘的一代”与“垮掉的一代”不是同时出现的。

p.67—82,大部分内容文不对题。“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文学概念,“现代化”是另外一类概念,两者不是等同的。

p.70,19世纪的事情讲得太多。

p.77,“实证主义”(19世纪)、p.81,小说的兴起(18世纪)都归入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是混淆时代的错误。

p.81,“而有钱能使鬼推磨,何况人乎?”这句话是错的。难道世界上真的出鬼了?这样的话若出现在小说人物之口,大可无妨,但是“精神史”一类的著作中不可以这样写。

p.82,“绝不仅仅是……”以下的内容,此类断言欠推敲。

p.89,“现代派作家多短寿”,此话有何根据?统计过吗?海明威是现代作家,但在严格意义上不属于现代派,不应该作为例子。

p.90,语句严重不通。

p.92,阿拉贡不是未来派的代表人物,甚至根本不是未来派的。他是超现实主义派的。

p.93,将“现代主义”说得太简单化了。

p.94,“多余元”——什么意思?是不是“多元”?

p.95,“现代主义”,此处应该是“后现代主义”。“没有一个中……”语句严重不通。

p.96,《等待戈多》应该是“后现代主义”作品。

p.99,对弗洛伊德学说的理解走样了。

p.101,对Humanism一词的理解有错。

如此等等,不逐一记录。

(4)对书稿的总体评价

总的说来,该书稿构架虽然庞大,但是结构不完整;作者理论功底太浅,掌握资料不多;作者只罗列理论现象和社会现象,写得很散、很乱,像开杂货铺;内容的各个部分之间缺乏内在的系统性,也没有作者一以贯之的中心观点和思路;作者不具备写这一类学术著作的经验;各类事实、例证差错很多;文字比较粗糙。

(5)建议

①鉴于书稿已经有了一定的素材,建议作者花工夫好好修改,若有需要,编辑可以参与讨论,提供具体修改意见,但需花一定的时间,不要急于出书。

②如果作者不愿意,则做退稿处理。

3.《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宋元卷)》审稿意见

全稿44万字审读完毕。

该书稿基础极差,致使审稿人用红笔满篇修改、订正、纠错,为修改书稿而殚思竭虑,斟酌字句,改正错讹,费时费力。但因原稿太差,终究无法使之彻底改观。

全稿主要错误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全书没有紧扣“民族道德生活”,多数篇幅写的是政治活动历史,以政治生活取代道德生活,或者两者混淆而不作揭橥。作者不止一次点明自己在说的是“宋代政治文化”“政治伦理文化”“政治伦理思维方式”,但是对学界乃至普通读者熟知的一系列政治事件的描述连篇累牍,巨细无遗。这种喧宾夺主的写法,有悖书名所指的主旨。

(2)既没有一以贯之的历史观,又没有前后连贯统一的基本观点。例如,提到宋朝,作者不断地称它是“积贫积弱”,但又在多处说它“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取得很大进步”,观点极其矛盾,由此使书稿失去价值。

(3)叙事啰唆,内容、语句、意思等不断重复。同一段文字,在前后行文中反复出现。一件事情用文言引用一遍,马上又用白话解释一遍,叠床架屋。此种情形在全书稿中很多。

(4)对帝制时代的旧伦理纲常(例如忠、孝、贞洁,包括“贞节牌坊”“二十四孝”等等)只加叙述,不作分析,论述过程中的基调是大加赞赏,而只在简短的结论里写几句毫无分量的“批判”,其伦理观的不正确和自相矛盾,是书稿的又一大严重缺陷。

(5)引用古文时,错讹与通假相混难分,其中不乏引用时写错的字。

(6)作者的古文根基、现代汉语应用能力、标点符号使用规范、写作知识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弱,各类文字性差错不计其数。文字拖沓、粗疏,语病比比皆是。

(7)文体混乱。引用太多的文言文献,影响一般读者阅读。用现代汉语叙事时夹杂文言,或者忽而文言,忽而白话,文体不一致。作者尚无能力用古汉语写作,却不时地使用古汉语,造成一些明显的错误。而文体混乱本身也是一大错误。

(8)错别字泛滥成灾,差错率高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www.xing528.com)

建议退作者修改。除了审稿人的具体修改之外,作者应当从观点、思路、结构、文体、核对引文等方面认真地对书稿作一次调整和改进。

4.《中华民族道德生活史(现代卷)》审稿意见

(1)全部书稿共41万字。从总体上看,这部书稿有两方面突出的优点:

①角度比较完整地书写了现当代的一部分专题历史,比较好地克服了一般作者常犯的片面性的缺点。

②在现当代史的许多事件和现象方面,提供了翔实的佐证材料,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历史和思考问题。

由于这两方面的优点,这部书稿可以比同类叙述文本更具有认识史实方面的价值。

(2)书稿内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①书稿的结构和写法。

该书稿以“分块述史”的结构来铺排内容,而每一板块里又比较详细地介绍各个时期的政治、社会背景,导致在对总体现象和具体史实的描述方面有一部分内容多次重复。

在各章节里,与本书主题有关联但关系不太紧密的文字内容过多,冲淡主题。对材料的组织也未能完全紧扣“道德生活史”,故显得结构比较“散”。

自从引进“剑桥史”系列之后,国内史学界也尝试打破原先的学术范式,从专题角度来撰写历史,确实也获得了不少学术业绩。但是本书稿以“道德生活”为主题,已经是一个具体的叙事范围了,内中再细分为“道德建设”“政治改革”“经济关系”“婚姻家庭”“职业变迁”“文化发展”,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许多话需要反复言说。目前的书稿,有点像“论”而不太像“史”。

如果仍然按照编年史的写法,那么将1949年以来的历史“断代”地分成(a)1949—1956;(b)1957—1965;(c)1966—1978;(d)1979—1992;(e)1993—现在,这样可能更容易写得好一些。

②另一个主要问题是,在不同的章节里,作者有时从传统(正统)的立场出发,大力赞扬前30年的“革命的道德精神”,有时又用现在的话语来批评改革开放前“不顾个人利益”“压抑人性”,观点颇有矛盾。又如在历次政治运动的评价问题上,“正统”观点和“反叛”观点同时得到肯定,于是在对两者的评判上,显示出理论立场和关联度方面的不平衡。

③本书稿的写作主旨是整理和书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道德生活方面的历史,但是在叙事过程中,政治历史背景的篇幅过多,喧宾夺主,而且重复。

④在叙事风格方面,套话较多;说教成分比较明显;衍生的议论也过于多了一些。

⑤少数几处属于政治上的提法有些不妥(见书稿上红笔修改处)。

⑥有一些内容,涉及年份数据,显得信息滞后,似应更新。例如第38页第19行讲述“截至2007年6月30日,我国内地网民总人数达1.62亿”。这是6年零3个月前的统计数据,而在2012年,网民人数已迅猛发展到5.64亿。两者差异情况很大。建议在书稿各处采用新数据。

⑦文字粗疏。这一方面的差错很多。我在审读过程中对明显的各类差错处都用红笔修改了,其中一部分做了记录(见后附的“审稿记录表”),这些都还不是全部。在错别字、语句语法方面还有很多不妥之处,不及逐一修改,请作者逐字逐句斟酌修改。

(3)建议

书稿退作者修改。并希望作者在交稿前仔细校订文字。

5.对《19世纪美国家庭小说道德主题研究》的评审意见

这部书稿以19世纪美国女性作家的“家庭小说”为研究对象,设定以道德主题为叙事核心,并将小说作品中反映的道德主张和道德理想同美国建国后的社会政治联系起来,阐明两者之间的关系,以说明道德建设同家庭、女性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书稿对这一主题的历史背景、作家与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做了详细叙述与评论。

(1)总体上的问题

从总体上来看,这部书稿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各章的论述过程中,作者添加了不少多余的背景介绍和情节(与“道德主题”关系不大),因此使书稿未能很好地紧扣主题。从总体上看,各章的内部结构比较松散。

②除了对背景的介绍和对小说作品情节的介绍之外,作者的评论显得很肤浅,往往缺乏思考的深度,理论概括很一般化,也缺乏有新意的见解。

③在写作方面,同样意思的语句在书稿中不断重复,使书稿的论述思路显得烦琐,叙事逻辑不够严密。

④在背景知识方面,对美国历史和宗教情况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

⑤作者在使用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方面显得很混乱,显然不太清楚术语的概念和范畴。例如:女性文论、女性主义文论、女性主义批评(p.2—3,p.4),文体、类型(p.2—3),文学伦理学、文学理论学(p.6)。

总的说来,书稿还很不成熟。

(2)具体存在的问题

①叙事错误

例如,“使独立战争造成的分裂的民族重新团结起来”(p11),“以美国独立战争为背景……为不同政治观点而打的内战最终会有结果”;作者搞错了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并且将独立战争与南北战争这两件事情搞混淆了。

②标点符号错误很多

标点符号错误之多,造成的后果是无数句子发生歧义,逻辑不通,破坏句法。作者在汉语写作的基础方面有很大欠缺。

③译名不统一

例如:尼娜·贝姆(p.4,155,167)与妮娜·贝姆(p.49,53,142,151,152);

杰斐逊(p.32)与杰佛逊(p.38);

塞奇威克(p.83)与塞齐威克(p.83同一页);

《美国妇女的家》(p.102)与《美国妇女之家》(p.103)。

④文字差错(以下记录的仅是一部分)

p.3,这也是美国家庭小说在国内没有得到充分、恰当的认识原因之一。【应改作:在中国】

p.6,不仅仅是……而是……【应改作:而且是】

p.7,原著以难寻觅【应改作:已】

p.10,图书业的产值从1820年估计的250美元增至1840年的550万,……【应改作:250万美元】

p.11,相对与历史、政治、神学这些严肃文学来说【应改作:相对于;文献】

p.16,宗教阪依【应改作:皈依】

p.19,及到了【应改作:涉及】

p.23,曰益【应改作:日益】

p.28,美利坚名族【应改作:民族】

p.31,妇女亨有选举权【应改作:享有】阿尔盖比【应改作:阿比盖尔】

p.34,国会的批【应改作:批准】杰明·拉什【应改作:本杰明】

p.37,著书立作【应改作:著书立说】

p.41,启蒙运动的幸福和进步【应改作:启蒙运动带来的幸福和进步】

p.49,19世纪上半叶50年间,美国分别在1817、1837、1857年经历了3次重大的经济危机。【1857年在“下半叶”,时间归属错误。应该删去】

p.52,密西西档案历史馆【应改作:密西西比】

p.54,家庭崇拜和女性崇拜意识形态【应改作:意识】

p.58,人际交流【应改作:人际交往】

p.61,沃纳的小说虽已家庭和女性为立足点【应改作:以】笔者分析有一下几点原因【应改作:以下】

p.69,权力争分【应改作:纷争】

p.71,也不太会说英语了【应改作:不太说】

p.73,印度安【应改作:印第安】公众告诫【应改作:公开告诫】

p.75,要她第二天交绑票【应改作:交赎金】

p.77,凯旋而归【应改作:凯旋】以美国独立战争为背景……为不同政治观点而打的内战最终会有结果……【美国独立战争不是“内战”】

p.86,……对所谓正统、虔诚的基督教家庭……【应改作:加尔文教派家庭】卫理公会教和贵格教【应改作:卫理公会教派和贵格教派】

p.89,势力的姑姑【应改作:势利的】

p.100,詹姆斯·奥斯丁——莱【应改作:詹姆斯·奥斯丁-莱】

p.103,凯瑟琳·比彻在美国教育史具有重要的地位【应改作:教育史上】

p.104,笔竿【应改作:笔杆】

p.105,斯陀夫人53年的欧洲之旅【应改作:1853年】

p.106,定了婚【应改作:订了婚】

p.107,赶在哥哥之面【应改作:之前】

p.108,苏珊见到丈夫当夜就死了【应改作:苏珊见到丈夫后,当夜就死了】

p.109,我要把你们的盛宴便成哀悼【应改作:变成】

p.117,不知觉【应改作:不知不觉】他的千禧年神学著作【应改作:他的论千禧年的神学著作】

p.124,辨证思维【应改作:辩证】

p.129,一阵见血【应改作:一针】

p.134,铁青这脸【应改作:着】

p.138,不由地【应改作:不由自主地】

p.143,呆在家里【应改作:待】

p.145,和父亲、哥哥回合【应改作:会合】哈利也改变的想法【应改作:哈利也改变想法】

p.148,一支银表【应改作:一只】

p.149,一支船【应改作:一条】

p.152,一只只路灯【应改作:一盏盏】

p.153,美国的现代都市波士顿、纽约、巴尔的摩、费城、加利福尼亚等等【加利福尼亚不是“都市”】

p.154,铁路的发展更是缩短了美国大陆的距离【应改作:美国大陆各地之间的距离】

p.157,西蒙·波伏娃【应改作:西蒙娜】

p.159,亚里士多时代【应改作:亚里士多德】

p.160,做出的了决定【应改作:做出了】

p.161,而爱伦·坡处于城市“人群中的人”却永远孤独【应改作:爱伦·坡所说的处于城市“人群中的人”却永远孤独】

p.163,艾米莉眼睛失明与菲利普不能容忍继父对他的误解而举拳相关【句子令人费解】

p.180,以子之茅攻子之盾【应改作:矛】

p.193,卡莱尔在《拼凑的裁缝》中写到【应改作:卡莱尔在《旧衣新裁》里写道】

p.194,……而作母亲的给儿子缝制了那么多衣服,儿媳是不必要的。【应改作:做母亲的;不需要的】她的妻子【应改作:他】

p.195,说到【应改作:说道】

p.197,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应改作:马克思揭示的商品拜物教】截止十八世纪初【应改作:截至】

p.198,涂鸦女学究【应改作:涂鸦女作家】

p.210,个人拯救【应改作:个人获得拯救】

p.211,人际间【应改作:人际】这位男性多是牧师出生【应改作:大概是牧师出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