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出版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书稿内容的水平、编辑的高明识见和精湛的编校工作,以及读者的评价。
编辑对学术著作的审稿,首先是要确认书稿的学术价值。学术价值体现为:具有新思想的智慧;学术研究方法严谨,或有创新方法;见解深刻,学识渊博。其次是善于发现和纠正书稿内容的缺陷,包括作者本人的知识结构缺陷,对所述问题一知半解,不懂装懂,滥竽充数,以假乱真,等等。
学术审稿中需要关注的有三方面的问题:
(1)属于学术性的问题——例如研究方向不对、研究方法有误、学理不充分、思维逻辑混乱、论述原因与论述结果脱节、史料错误、引证不规范(例如断章取义)、结论不合理、缺乏思想成果和创新观点等等。
(2)属于知识性的差错——例如由于人名错误造成知识谬误(将《长生殿》中的“唐玄宗”说成“唐太宗”,将巴尔扎克笔下的吝啬鬼“葛朗台”说成“高老头”,将《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作者“姚文元”说成“王洪文”,等等);翻译错误造成知识谬误(例如将“which took place on Calvary[发生在耶稣受难的骷髅地]”误解成毫无来历的人名,错译成“发生在加尔瓦雷身上”);常识性错误;年代错误;牵强附会的解释;等等。(许多此类例子,可参见本书第二单元的相关案例和笔者编著的《文字纠错3000例》,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
(3)属于写作方面的问题——例如注水现象(文字表述中水分太多、无关主题的文字堆砌、对同一内容的相同叙述在书稿的不同部分反复出现);过度引用他人的观点和表述文字;故作艰深(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老生常谈,了无新意;观点不明,含糊其辞;材料与观点之间没有逻辑联系;文不对题;大题小做或小题大做;等等。
所以,在学术审稿中,必须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确定书稿的学术质量,提高书稿的学术水平
对学术著作的审稿,并非只改正一些错别字就算完成任务。任何一部学术著作,它的价值必须体现在学术水平上,所以审稿的第一要务是对书稿从学术水平的角度做出判断。倘若书稿学术质量差,那么无论文字怎样准确,修辞如何优雅,都毫无意义。
书稿的学术质量可以分为“优秀”“一般”“差”三类。
对于优秀的学术著作,编辑在审稿结束后应该写出评价和推介意见,着力宣传,以弘扬学术成果。切不可将优秀的出版资源浪费了。
对于学术水平一般的书稿,编辑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分析其学术质量不高的原因,研究如何帮助作者改进著述,争取修改成较好的书稿。
对于学术水平较差而且很难修改提高的书稿,一般应该取消选题,以免在出版后成为无人问津的废书。
时下做博士论文的规范格式被尊为学术范式,但有相当多的博士论文当作学术著作交付出版时,其洋洋一二十万言,内含太多抄录别人的文字而太少作者自己的创见。作为学术著作,其价值大打折扣。林同济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就指出了它的弊端:“运用着一种迫近机械式的实验派方法,先标出种种个别的,零星的,以至暧昧的‘问题’(problem)而到处搜罗其所谓有关的‘事实’或‘材料’,然后再就一大堆的乱杂事实与材料而类别之,分析之,考据之,诊断之。风尚所被,居然弥漫一时。”(林同济著/译《形态历史观 丹麦王子哈姆雷的悲剧》,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这种毛病至今仍然普遍存在。编辑在审稿时应当注意,“博士论文”和“学术著作”在写作方式上是有区别的。
还有那种心灵鸡汤式的作品,作者喜欢引经据典,引文从天文地理、历史哲学,一直到俗世事物,显示自己的渊博,但往往信口开河,记忆失误,制造出不少差错,而且有很多内容往往是人所共知的“道理”,并无新意。
对经典著作的解释,必须以“准确性”来体现学术质量,否则就会造成以讹传讹的后果。
2.纠正学术性、知识性差错
对于已经确定属于优秀的和较好的学术著作,在进入审读和修改程序时,重点要放在纠正差错上,使书稿更加完善。
时下有相当一部分作者,心浮气躁,做学问远不如老一辈学者态度严谨,文字功底也差距甚远。我们在书稿中,甚至在已出版的书刊报章里,常常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学术性、知识性的差错。以下是一些具体例子。
案例4-1
(1)中国有句俗语说,谁笑在最后,谁笑得最好。
【此句的错误在于作者不知道这句“俗语”从何而来。这原本是一句英国谚语:He who laughs best laughs last.不应算作中国的俗语。】
(2)还有张鷟的《游仙窟》,今已失传。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游仙窟》是一篇唐人小说,一度失传,但保存在海外,后传回中国。由汪辟疆校录的《唐人小说》(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修订重版,1978年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新1版)中收有此篇,系据忠州李氏平等阁抄本校录。】
(3)毕竟,写作不用毛笔更不用钢笔了,印刷也早不用泥活字了。
【这里存在叙事逻辑的错误。中国的书写工具,毛笔早于钢笔。故此处应改作“写作不用钢笔,更不用毛笔了”。“泥活字”也以改作“铅活字”为宜。】
(4)数字媒介易携带,容量可以无限大,只要有一个终端,可以阅尽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图书。
【古今中外,世界上的图书浩如烟海,大部分并未转化为电子文档,更不可能“阅尽”。 此处应改作“可以阅读世界上很多图书”,才符合事实。】
(5)要在统一战线中实现协调发展,就要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引导各党派、各阶层、各民族、各宗教及其海内外同胞和谐相处。
【句中用错“及其”一词,造成句意错误。此处应改作“以及”。这两个词的用法是不可以混淆的。】
(6)必须培养和形成与全世界对话的能力、消解世界对中国崛起的疑虑,消解中国“威胁论”等。(www.xing528.com)
【引号用错位置也会产生原则性的差错。应改作“中国威胁论”。因为这是西方的谰言,不是中国有“威胁论”。】
(7)民主党派强调重点做好“代表性人士”的工作,其成员也多是由各界的高级知识分子组成。
【此句中有一处知识性错误。“高级”应改作“中级、高级”。】
(8)对苏州附近民间流行的山歌进行整理而成的《叙山歌》,就刊行了多达三百多首山歌选集。
【虽然句中的差错只是多了句末的“选集”一词,但是说明了作者的叙事方式存在问题。想要正确地表述意思,靠的是对语言的准确把握。】
(9)他有两种关于清代学术史的专著——《清代学术概论》和《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前者较为简略,约五万字;后者最为详细,约四十万字。
【两者之间的比较,不可以用“最”字。此句中只需简洁地表述为“前者简略……后者详细”即可。】
(10)是上天堂入地狱,还是灰飞烟灭一了百了,还是进入一个新的世界从新生活,一切都是未知,都是不可控的黑暗。
【此句陈述的是不符合科学常识的言说。生与死,都是明确无疑的事实,世上既无天堂,又无地狱,更无轮回,何谈“一切都是未知”?】
(11)在海外,China(陶瓷)甚至成为中国的国家名称的英文表述,而景德镇更是这种符号的最优体现。
【此句作者不懂英文China是“中国”,而china才是“陶瓷”。一个英文字母大小写之差别,导致括号内“陶瓷”与前面英文单词的词义不对应。】
(12)研究问卷包含四个不同的量表,包括中文版人际反应指针量表(Chinese Interpersonal Reactivity Index)。
【此句中的差错是概念翻译错误。Index不是“指针”,而是“指数”。】
(13)通识教育本身源于19世纪,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成为一个完全、完整的人。
【所谓“完全、完整的人”,应该包括道德行为。但是仅仅融会贯通不同学科的知识,只能是“知识结构相对比较完整的人”。】
【“古典人”的概念是不准确的,应该是“古代人”,或者是“古典时期的人”。】
(15)很多少数族裔或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并不是无法申请到或负担起明德学院,而是他们并不愿意加入这种白人资产阶级文化。
【“负担起明德学院”应改作“负担得起明德学院的学费”。句中的说法,明显是编译自英文could not afford,但是又不谙英文词义。】
(16)Case Study部分提供一个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旨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思辨性。
【“学生的思辨性”是错误概念,应改作“学生的思辨能力”。】
(17)realtor,aperson whose job is to sell houses,buildings and land,and who is a member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Realtors(房地产经纪人[尤指美国房地产行业工会成员]).
【National Associatin of Realtors中的Association应该译作“同业公会”,而不是“工会”。英语中的“工会”是trade union。】
(18)老师在讲台上边做边讲,现场烹饪,我则认真记录,不耻下问,回家后坚持琢磨、实践。
【知识性错误导致乱用成语。“不耻下问”是在上者对在下者的行为,例如教师向学生请教,而不是学生向教师提问。】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到,学术性、知识性的差错可能在任何语境里出现。
3.善于质疑和求证
审稿人员要读懂书稿,准确把握作者的思路和书稿的脉络;要细读每一行文字,纠正每一处谬误;不能只做书稿运转流程的“搬运工”。在技术层面上有两点需要牢记,即“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第一,要敢于质疑。凡是对文字存有疑惑之处,宁可大胆质疑,不应轻易放过,因为存疑处可能真的会有错。第二,存疑处也可能没有错,但是为了证实是否有错,就必须小心求证。求证的结果,无非是两种,或者使谬误得以改正,或者证实作者是对的,编辑也从中学得和巩固了知识。有时候,提出质疑的理由会引发作者进一步思考,拓宽他们的思路,将研究引向深入,从而提高书稿的学术水平。
编辑在审稿时,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书稿里存在的学术性、知识性差错,凡属于编辑熟悉的专业知识,可能比较容易发现。而若是编辑不熟悉的知识,则可能不以为错。因此,需要考虑以下对策:①在安排编辑人员时,应该考虑专业对口。②如果没有对口专业的编辑人员,则应该聘请专家审稿。③增加审次,尽量发现隐藏的差错。④从事编辑工作的人应当勤于案头工作,在审稿前,先找两三本同类书来阅读,补充自己的知识,以供参照比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