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稿的政治倾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表述是编辑审稿的第一重点。审读书稿时,如果只关注了错别字,却忽略了政治性错误,就是重大的工作失误。
作为编辑,以下几条是不可以须臾忘记的:
1.政治原则
每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话语,都不容忍“政治性错误”或“political incorrectness”。由于国家利益、社会制度、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倾向、意识形态、世界观、伦理道德等方面的根本差异,人与人之间会有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政治观点。但是,政治正确性无论对谁来说都会是一条原则。其中,国家利益是至高无上的政治原则,这是我们处理书稿中政治性差错时必须坚持的核心观念。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在这一方面都是一样的。
以美国为例。美国一向标榜“自由”,但是美国政府却擅长于操纵媒体,控制舆论。美国著名学者诺姆·乔姆斯基曾撰文指出,美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与思想控制的深入程度和广泛程度比想象的更甚。美国的所谓“自由”和“民主”,其实都是为了它自己的利益,由此为最高原则来制订它的政治“正确”与否的标准。
以德国为例。2007年9月10日,路透社报道,德国一位著名的电视节目女主持人埃娃·赫尔曼在自己的新书发布会上说:“一位狂躁危险的人物曾使德国走向毁灭,那是个可怕的年代。但是我们不应无视它的好处,比如那时的价值观、家庭观、那个年代的儿童和团结精神。”电视台认为她的言论“与她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身份极为不符”,因此解雇了她。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在《删除》一书中讲到一件事。“想成为教师的史黛西,曾把一张戴着海盗帽拿着酒杯的照片上传到某个社交网站,照片成了她的行为与教师资格不相称的证据。虽然她删除了照片,但是搜索引擎和社交网站都已经将她的照片‘存档’,就算她自己看不见照片,别人也可以通过搜索访问,找到她的‘罪证’。最终,她被取消了教师资格。”([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删除》,袁杰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
在不同的政治制度下,对政治问题的重视态度都是一样的,这是一种普遍事实。所以,理直气壮地坚持我们自己的政治原则和正确立场,这是无可非议的。
2.基本概念
书稿里的“政治学的学术问题”往往同“现实中的政治问题”交叉、夹杂在一起。区分这两者的方法是依据学理:历史上的政治活动的典型,以及政治学家、历史学家们对它们的思考,积淀下来的就是学术问题;对当代政治生活中的现象做客观分析并上升到抽象的政治学基本原理的,属于学术问题,但应注意,有些所谓的“学术”实质上隐藏着政治性问题;而针对当下现实的政治主张或观点,必定是现实政治问题。对学术著作中的政治性问题要作合理分析,而对于那些针对现实政治问题的论述,编辑在审稿时要持慎重态度。
3.政治把关意识
编辑在审读和处理书稿时,对上述概念应该有清醒的意识。要学会在审稿中具有对政治性问题的“敏感”能力。用正确的政治观点来纠正错误的政治观点及其表述的文字,就是“政治把关”。有些作者喜欢对政治问题发表信口开河的评论,喜欢说一些出格的话、自以为是的见解,甚至宣扬错误观点。对此,编辑只有通过“把关”才能纠正政治性错误。
4.出现政治性差错的可能范围
就作者的文字表述而言,政治性差错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学科的书稿里,其叙事或论述的内容,包括政治制度、国家大事、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地图国界、政治、军事、统战、外交关系、宗教问题、意识形态、台湾问题、民族问题、保守国家机密等等。政治性差错的表现是五花八门的,除了明显的政治性表述之外,也包括涉嫌宣扬淫秽色情、封建思想、迷信、荒诞无稽的内容,以及违背道德原则的内容,甚至连一处标点符号错误也可能导致政治问题。
案例3-1
“可就是这样一群人,却打败了有美国支持的蒋介石八百万正规军,直到把老蒋赶去台湾建立了新中国……”
【“赶去台湾”后面漏了一个逗号,造成了句子意思的严重错误。其实为了避免歧义,句子应该这样写:“可就是这样一群人,却打败了由美国支持的蒋介石八百万正规军,直到把老蒋赶去台湾;也正是由这样一群人建立了新中国。”】
5.必须改正政治性差错
对于书稿里的政治性错误,必须加以改正。编辑不可以为了图省事而罔顾错误,也不可以谰言“为什么不可以”“作者不会错的”“别处已经发表过了”“这是事实”等等。哪怕只是遇到“中国的污染是世界上最厉害的”“中国人达到最低小康,就会给别国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之类的话,也应该意识到这是政治性质的问题,必须做出正确处理。岗位职责要求编校人员心中切记四个字:国家利益!在这个问题上,一切错误立场或糊涂观念都会导致编辑工作失败。
6.要有博学的政治知识
政治知识也属于博学知识的范围,具体而言,是指政治学知识、政治历史知识、政治生活经验。在编辑自身的知识结构中,应该储备对许多重大政治、历史过程和具体政治、历史事实的记忆。即便没有政治生活经历,作为编辑,对许多事情也应该通过学习和积累而“知道”。否则就是“缺乏知识”。(2007年,一位31岁的编辑问:“林彪这个人是谁?”可算一例。有人说,他们年轻,不知道许多事情,可以理解。但是,编辑不同于一般人,他们对许多必要的知识不能不知道。)政治知识也是编辑审稿的专业基础知识之一。不具备政治知识是很难做好编辑工作的。
有许多政治知识属于编辑工作的必备知识,例如,党和国家的现行政策、政治生活原则、国体政体、立法司法、宪法法律、政策规定、中国近现代史、当代政治、中共党史、国际政治、道德规范、国家安全、领土疆域、行政区划、意识形态、宗教、民族、历史人物、时事时政,等等。
在技术层面上,编辑应当非常熟悉关于出版法律、法规的政策性规定和技术性规定,以及对相关问题的语言表述规范和技术处理规范。(www.xing528.com)
同以前相比,现在书稿中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政治性差错越来越多,而且大量出现在正式出版的书刊中。这一现象应当引起编辑工作者的重视。在审读某些领域的相关书稿或论文时,我们经常会面对一些在叙事或论述中事关政治倾向和政治立场的问题,例如:
是对反“右”扩大化、盲目“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的否定,还是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否定?
是批评当代历史社会中的问题,还是从根本上否定当代中国社会?
是批评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中的缺点,还是质疑甚至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
是客观地肯定抗战时期中国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的历史作用,还是借此来全盘否定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作为抗战的中流砥柱的功绩?
出于全盘西化的理念或主张,总是拿西方的事情同中国的事情做对比,而否定中国的政治制度、社会文化、民族风俗,是合理的吗?
西方的三权分立、代议制民主制是否只有优点而没有缺点,而中国的政治实践中的协商民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集中制是否等同于“极权”的?
对1949年以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产生的一些问题,能否完全脱离当时的历史环境来观察和分析?
把1949年以后的决策错误全部归结为某一个人的作用,是否违背了政治常识和历史事实?
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是否等同于想说什么就发表什么?
这样的问题越来越多。其中的核心错误是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偏见、怀疑和反对。
事涉政治问题的书稿(例如与政治敏感问题有关的研究、国际问题会议论文集等),作者或主编者本身往往存在一些问题:
(1)不懂得如何守住政治言论的底线;
(2)不懂得“内外有别”,不知道研讨问题与正式发表的区别;
(3)偏激的政治观点表述,有些不一定出于作者固有的政治理念,而是为了引人注目而走极端,迎合少数读者、媒体受众和网民的政治口味;
(4)有些时候,书稿中的问题属于作者本身所持的立场和观点错误;
(5)作者或主编者没有负起写作或编稿、审稿的责任。
出版社编辑部的选题应当避免那些对中国现当代政治历史与政治实践一知半解甚至浑然不知的批判观点和言论,抛弃那些仅拾西方意识形态余唾而自以为是却不负责任的老生常谈。
编辑在审稿时应当时时警惕对当代中国政治的攻击性言论。
也许有些编辑不认为这些都是问题,或者编辑本身就持某些相似观点,但是,类似的问题都牵涉到出版的原则问题。
各类政治性质的错误的存在,或者是由于作者的立场问题,或者是由于认识上的模糊,或者是由于文字表述不当,甚至只是技术上的疏忽。但是,编辑在审稿时,不可不明辨是非,不可不纠正错误。
在许多领域里,学术问题往往同政治问题牵扯在一起,但是编辑需要执行的是出版纪律。纪律的理论依据是原则和立场。出版物既代表了水平,也代表了立场。例如,除了“台湾、香港是中国领土(不可称为‘国家’)”“西藏、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容分裂)”“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这些明确的观念之外,在处理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时,不能忘记基本的原则和立场,即:(1)爱国主义的立场——不可以用政治话语、历史描述、文学表现的手法将中国说得一塌糊涂,甚至抹黑自己的国家、民族、文化、社会;(2)客观历史的立场——不可以脱离历史环境而用今天的观点来彻底否定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包括现当代历史),对待历史不可持虚无主义的态度;(3)民族文化的立场——不可以用所谓的“重新审视历史”为借口来否定、恶搞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和民族文化的代表人物,不可以全盘否定或丑化中国文化等等。
相关的言论及文字,有些表述是明显的,有些表述是隐晦的,还有一些是“打擦边球”的。编辑应该善于识别这些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