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编辑工作?谁是编辑?
对编辑工作性质的认识,首先出自对书的认识——什么是“书”?书是什么?对此的认识与行业的理念和追求有关。
在图书市场上,书是商品。但是在书业链的终端,即到了读者阅读环节,书就脱离了商品属性,而演变成知识与真理的载体。无论作为商品,还是作为载体,编辑工作的作用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因此:
编辑部门是出版单位的核心生产力部门。
书是传播知识与真理的载体。
编辑是出版物内容和文字、真理与知识的守门人。
没有编辑,书就不成其为书。
出版代表立场;出版代表水平。
出版业真正的成功标志是体现“文化软实力”。
真正的好书是永恒的。
根据《辞海(第六版)》的定义,编辑工作是“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专业性的精神生产工作。是传播媒介工作的中心环节。”编辑人员是“从事专业性编辑工作的人员”。
传统的编辑事业是永恒的。借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只要人类还在创作和传播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等具有内容和形式的作品,编辑就应该“在场”。舍此将有可能导致出版物的错误和混乱。(www.xing528.com)
在许多时候,好书是编辑“改”出来的,在今天尤其如此。一部书稿从原始形态开始,经过编辑反复审读加工,修改定稿,精心校对,最终达到出版要求。在这一过程中,编辑起关键作用。在编辑史上,由编辑使书稿“锦上添花”或“起死回生”的例子数不胜数。
最近三十多年来,由于出版行业的业态不断发生变化,业内对“何为编辑”即编辑的功能也产生了不同观点。一般将“编辑”分为“策划编辑”“组稿编辑”和“文字编辑”,其实是混淆了概念。根据上述三类工作的不同性质,承担者的准确名称应该表述为“策划人”“组稿人”“编辑”。孔子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在英汉翻译中,许多译者往往一见到“editor”就直接翻译成“编辑”,有时会造成失误。因为editor这个单词的词义涵盖三种定名:(1)报社、杂志社、出版社、学刊的主编;(2)一本书或一套书的编选者;(3)出版部门的审稿编辑。若按照职务和职责来区分,senior editor(高级编辑)负责策划和组稿,其职责也包含了对内容和文字的高度关注,尤其关注作者提供的书稿内容是否适合出版;而editor(编辑,有时称作copy editor)负责审读书稿和修改文字。(当然,各个国家、各家出版单位可能在内部分工方面会有一定的差异。)
策划和组稿非常重要,但是审稿也同样重要,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重要。若缺失了审稿这一环节,没有三审三校,书的质量往往无法得到保证,即使印制出来,也不能算成功。一部好书稿,离开了精心编校,不会成为一本好书。反观今日,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行业内出现了忽视甚至轻视编辑工作的倾向,颠覆了以往重视编辑工作的传统。这样做,恐怕不仅现在会导致编辑工作失误和图书质量的下降,更会在以后造成恶果。
策划与审稿之间虽说有区别,但也有密切的关联。若没有审稿经验,在策划活动中就很难“识稿”。许多优秀的策划人都是在审稿经验中成长起来的。
本书讨论的出版单位(图书、报纸、杂志、学刊,甚至也可以延伸到包括影视作品和各种新媒体)的编辑,概指从事具体文字工作的审稿者。
编辑是面对作品书稿做文字工作的人。一本书出版的成败,虽然也取决于市场营销,但是更在于它本身的质量,即内容是否新颖,结构是否合理,语句是否通顺,文字是否准确。否则,书名再吸引人,装帧设计再漂亮,纸张材质再精美,若在内容和文字方面错误百出,书就必然失去生命力。
自从进入市场经济模式之后,出版企业自负盈亏,重视“投入—产出”的效率,使现行机制中以利润为导向的倾向胜过了对书稿编校质量的重视。而当出版企业无法在“利润增长”方面取得连续性突破的时候,往往会采取“减员增益”“简化流程”的办法。常见的现象是弱化甚至简化审稿程序,撤销校对部门。甚至在营利情况良好的时候,仍然不重视严格的审稿和校对要求。
经验告诉我们,编辑审稿是图书制作流程中的核心环节。这一环节决定图书的质量,而质量是图书的生命,更是出版业成败的关键。
总而言之,编辑是守望内容(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之人。业内人士,尤其是编辑人员自身,切不可放弃这一观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