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看这个展览,我们要有点空间概念。
我国古代,中国与四国(东、南、西、北四国)相对,没有中国,就没有四国,没有四国,也没有中国。
司马迁的《十二诸侯年表》,其实是西周以来14个国家的年表。这14国,不能代表全部,只不过是司马迁所见史料中比较重要的国家,特别是《春秋经》中比较重要的国家。周是天下共主,除去周,有鲁、齐、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都是西周就有,东周也还在的国家。
齐、鲁、晋、卫、燕是周初封建的五大诸侯国。齐、鲁封在夷地,晋封在夏地,卫、燕封在商地,最重要。曹、宋、陈、蔡,不能与之相比。秦是周孝王时才有,郑是周宣王时才有。吴、楚处于边缘。
两周之际,史料阙佚,很多事件和年代关系有点说不清道不明,清华楚简《系年》前四章恰好讲这一段。简文第一章讲西周衰亡,衰亡是从厉、宣二王开始。简文第二章讲幽王之死和晋、郑、楚始大。幽王在位仅八年。他死后,形成二王并立。东方的王是幽王的弟弟余臣,由诸侯大臣立于虢,西方的王是躲在申地的太子宜臼。第二年,即王位空缺的幽王九年,诸侯大臣无法朝周,晋文侯把太子宜臼从少鄂接回来,立于京师(镐京),三年后才送他去成周。后来,晋文侯把虢公翰立的携惠王杀掉,势力扩大到京师。这是讲晋国始大。接下来讲郑国始大。郑国始大是从郑武公开始。东迁后,郑武公是王朝卿士。成周以西、京师以东归晋文侯管,东方的诸侯要听郑武公的号令。接下来讲楚国始大。楚国始大是从楚文王开辟汉阳之地开始。简文第三章讲周室东迁,秦仲(当指秦襄公)伐戎继周,收复周土,为周人守陵,秦国始大。简文第四章讲卫国始封、赤狄灭卫和卫国东迁。以前我们只知道狄灭邢、卫,不知道是哪支狄人所灭,读了简文才知道,是留吁王干的。留吁在屯留。[2]平王东迁,秦襄公护送之,晋文侯、郑武公安定之,有勤王之功。晋、郑、秦、楚是借此机会,乘势崛起,这是东周的序幕。卫国的灭亡是东周戎祸的标志。(www.xing528.com)
古人说,平王东迁,“晋、郑焉依”,《左传·隐公六年》引周桓公语这样讲,《国语·周语中》引富辰语作“晋、郑是依”。晋、郑离周天子最近,对拱卫周室最重要。但后来,郑国日衰,晋国日强。
整个春秋时期,秦僻处雍州,忙于伐西戎。文、宪、出、武四公住在宝鸡,德公住在凤翔。秦人在凤翔一住就是294年,直到前383年,秦献公才迁都栎阳。战国中期以前,沣镐以东和洛水以东,秦的势力一直受到晋的遏制。周人的背后,晋才是靠山。楚人北上,而始终不能得志者,就是因为有晋。中原诸夏夹在晋、楚之间,是南北对抗的中间地带。南北对抗,主要是晋、楚对抗。
春秋晚期,郑、卫、曹、宋、陈、蔡,孔子周游列国经过的国家,都已沦为小国。他想上晋国,被子路拦阻;想去楚国,叶公嫌他年龄大。当时的大国是孔子想去却没有去成的这两个国家。
战国时期,三晋居中,把周天子的地盘围在韩地之中。齐在东,秦在西,燕在北,楚在南,又把三晋包裹在当中。中心有中心的坏处,边缘有边缘的好处。当时有很多纵横家,如苏秦、张仪者流,大讲合纵连横。合纵是南北联合,对六国有利;连横是东西联合,对秦有利。晋、楚对抗对秦最有利。秦取天下是橫向取天下。它是沿渭水,东出崤函,好像一把利剑,刺穿一道道南北屏障,先灭两周,次取三晋,南下灭楚,北上灭燕,最后灭齐。谁笑到最后?不是三晋,不是楚,而是僻处雍州的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