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公元前353年发生的齐、魏“桂陵之战”,是战国时期的一次著名战役,此战以齐国大胜而告终,由此产生了“围魏救赵”的著名典故。本篇比较详细地叙述了“桂陵之战”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孙膑的军事才能和用兵思想。
首段讲述魏惠王进攻赵国都城邯郸,齐国派兵救援。中途,魏国进攻卫国,齐王命令将军田忌救援卫国,孙膑审时度势,建议田忌放弃救援卫国而进攻魏国的平陵,正所谓“君命有所不受”也。
平陵是魏国的一个战略要地,兵多势众,难以攻取,孙膑却打破常规,偏要进攻该城,不过对整个战局来讲只是佯攻,以此迷惑敌人,此所谓“示之疑”。平陵一旦丢失将对魏国非常不利,这样就会调动庞涓撤军回救。被派去攻打平陵的两个齐军将领用兵不够聪明,不知自己被主帅当作饵兵而身处危险境地,此所谓将帅用兵“能愚士卒之耳目”,不能被部下识破其意图。攻打平陵的两支齐国部队被魏军打败,让魏军变得骄横轻敌,正所谓使敌“卑而骄之”。
接下来,孙膑建议派遣战车部队快速向大梁城郊前进,此时魏军主力皆在外地,都城守备力量薄弱,以此又迫使庞涓军队前来救援,正所谓“避实击虚”“攻其所必救”,同时又让敌军恼怒不堪,行动失去理智。为了进一步调动庞涓军队快速救援,孙膑建议己方军队分散前进,给敌人造成自己兵力弱小的假象,此所谓“善动敌者,形之”。庞涓军队昼夜兼程,不得休息,这就是使敌“佚而劳之”。等庞涓军队到达孙膑预设的战场——桂陵后,齐军以逸待劳,大获全胜。整个战役过程,孙膑辅佐田忌没有直接救援赵国,但成功地实施了军争中“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行动,最终取得战争胜利。
原文
昔者,粱君将攻邯郸2,使将军庞涓带甲八万至于茬丘3。齐君闻之4,使将军忌子带甲八万至……竞5。庞子攻卫□□□。将军忌[子]……卫□□6,救与……救卫是失令7。
译文
从前,梁国君主(魏惠王)将要进攻邯郸,派遣将军庞涓带领八万军队到达茬丘。齐国君主(齐威王)得知此事后,派遣将军田忌带领八万军队到达……境。庞涓进攻卫国……将军田忌……卫国……救援……救援卫国是违犯军令的。
注释
1 禽庞涓:篇题,写在本篇第一支简背面。禽,通“擒”(后文相同,不另注)。庞涓,文中或称为“庞子”,战国早中期人,曾与孙膑一同学习兵法,后来被魏惠王任命为将军。
2 粱君将攻邯郸:据《史记·六国年表》,魏国攻取赵国都城邯郸及齐魏桂陵之战均在周显王十六年(前353)。粱,通“梁”。此粱君指魏惠王,在位时将魏国国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往大梁(今河南开封),故魏又称为梁。
3 带甲八万:八万人众的军队。带甲,指穿戴铠甲的士卒,泛指军队。茬(chá)丘: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4 齐君:指齐威王。
5 忌子:指田忌,齐国将军,曾推荐孙膑于齐威王。子,是古人对男子的美称、尊称。竞:通“境”,指国境。
6 卫:国名,西周初年周文王之子康叔所封建,都城在朝歌(今河南淇县),春秋时期迁都帝丘(今河南濮阳)。
7 失令:违犯军令。
原文
田忌曰:“若不救卫,将何为?”
孙子曰1:“请南攻平陵2。平陵,其城小而县大3,人众甲兵盛,东阳战邑4,难攻也。吾将示之疑5。吾攻平陵,南有宋6,北有卫,当涂有市丘7,是吾粮涂绝也8,吾将示之不智事9。”于是徙舍而走平陵10。
译文
田忌说:“如果不救援卫国,那该怎么办?”
孙膑说:“请向南进攻平陵。平陵城池小但县境很大,人口多而且军队强盛,是东阳地区的军事重镇,要进攻它很困难。我们将佯攻平陵以此迷惑敌人。我们进攻平陵,南面有宋国,北面有卫国,途中有市丘,因此我们的运粮通道就要被阻绝了,将[假装]向敌人展示我们不懂得用兵的事情。”于是,齐军拔营快速奔向平陵。
注释
1 孙子:指孙膑,其余各篇均同。
2 平陵:地名,在当时的宋、卫之间,即今山东西南与河南东部交界一带。
3 县: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的行政区划,此指县境,即整个县的空间范围。
4 东阳战邑:平陵是东阳的军事重镇。东阳,魏国的地区名。战邑,军事要地。
5 示之疑:展示假象以迷惑敌人。
6 宋:国名,西周初年商纣王庶兄微子启所建,都城在商丘(今河南商丘),战国初年迁都彭城(今江苏徐州)。
7 当涂:在进攻平陵的途中。当,介词,相当于“在”。涂,通“途”(后文相同,不另注)。市丘:魏国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8 是:连词,表因果关系。绝:阻绝、阻断。
9 不智事:不懂得用兵的事情,即进攻平陵。智,通“知”,即《孙膑兵法·八陈》的“知道”,指懂得用兵的规律。
10 徙舍:军队拔营。走:疾趋,即快速奔赴、前往。
原文
□□陵,忌子召孙子而问曰:“事将何为?”
孙子曰:“都大夫孰为不识事1?”
曰:“齐城、高唐2。”
孙子曰:“请取所□□□□□□”
□□□□□:“二大夫□以□□□臧□□都横、卷3,四达环涂4,□
横、卷所□陈也,环涂甲之所处也5。吾末甲劲,本甲不断6,环涂击柀其后7,二大夫可杀也。”
于是段齐城、高唐为两8,直将蚁傅平陵9。挟环涂夹击其后10,齐城、高唐当术而大败11。
译文(www.xing528.com)
快到平陵的时候,田忌召见孙膑,问道:“这仗该怎么打呢?”
孙膑说:“都大夫中,有谁不善于用兵打仗?”
田忌说:“齐城都大夫、高唐都大夫。”
孙膑说:“请派遣他们[参加攻打平陵的战斗]……”
……庞涓说:“二位大夫……横、卷二邑,四通八达,□横、卷两城可以派遣军队布阵,环城大道宽广通达,宜于兵车甲士所处。我军前锋强劲,后部相连不断,沿着环城大道从后面击破齐城、高唐之军,二位大夫就能被我军杀死了。”
于是将齐城、高唐二都大夫率领的军队分为两路,直奔平陵城,士兵攻城攀墙就像蚂蚁附着墙壁而上一般。这时魏军挟沿着环城大道从后面攻击齐城、高唐两军,两军在道路上就大败了。
注释
1 都大夫:“都”内的最高长官。齐国实行五都制,整个国家被分为五个大区即五都,每个都兼具行政和军事功能,每个都设有一名都大夫,主管辖区内的军政事务。不识事:不善于用兵打仗。
2 齐城、高唐:齐城都大夫、高唐都大夫的省称,后文的“二大夫”也即此二人。
3 此句据张震泽解释,“二大夫□以”至“二大夫可杀也”为庞涓之语。横、卷:魏国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张震泽谓“横”读作“黄”,也即魏国的黄邑,在魏都大梁东北,卷邑在魏都大梁西北,可备参考。
4 四达环涂:据张震泽解释,指黄(横)、卷二城通向大梁的大道。四达,通向四方的道路。环涂,即“环途”,指环城大道。
5 甲:被甲,即披甲。
6 吾末甲劲,本甲不断:我军前锋强劲,后部相连不断。张震泽认为庞涓回师来救,黄(横)、卷二邑之军当前,故曰末甲,庞涓本军在后,故曰本甲。末、本为阵列部位的专有名词。末,指剑锋,比喻战阵的前锋部队。本,比喻战阵前锋后面的大部队。
7 环涂击柀其后:沿着环城大道从后面击破齐城、高唐之军。柀,破裂、离析。
8 段齐城、高唐为两:将齐城、高唐二都大夫率领的军队分为两部分。段,通“断”。
9 将:行进、前进。蚁傅:即“蚁附”,形容士卒攻城攀墙时像蚂蚁附墙壁而上一般。傅,通“附”。
10 挟:魏军将领之一。
11 当术而大败:在道路上大败。术,道路,此指环城大道。
原文
将军忌子召孙子问曰:“吾攻平陵不得,而亡齐城、高唐1,当术而厥2。事将何为?”
孙子曰:“请遣轻车西驰梁郊3,以怒其气。分卒而从之,示之寡4。”
于是为之。庞子果弃其辎重5,兼取舍而至6。孙子弗息而毄之桂陵7,而禽庞涓8。
译文
将军田忌召见孙膑,问道:“我们无法攻取平陵,反而损失齐城、高唐两军,在道路上就大败了。下一步该怎么办?”
孙膑说:“派遣战车向西快速直奔大梁城郊,以此激怒敌军。分散后方部队而跟随战车部队前行,以便向敌人展示我军力量薄弱。”
田忌于是照着孙膑说的办。庞涓果然率军放弃辎重,加急行军,昼夜不停地赶来。孙膑不让庞涓军有所停歇,在桂陵攻击他们,然后擒获了庞涓。
所以说,孙膑的谋略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地步啊。
四百零六字。
故曰,孙子之所以为者尽矣9。
四百六10。
注释
1 亡:损亡、失去。
2 厥:“蹶(jué)”的古字,即失足、跌倒,此指失败。
3 遣轻车西驰梁郊:派遣战车向西快速直奔大梁城郊。轻车,战车。驰,指车马快速前行。
4 分卒而从之,示之寡:分散后方部队而跟随战车部队前行,以便向敌人展示我军力量薄弱。
5 辎重:指运载军需物资的辎车、重车,此泛指随军携带的军需物资。
6 兼取舍:与“倍道兼行”意思相近,指急行军,昼夜不停。兼,加倍。取,通“趣”,快速行进。舍,古人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7 毄(jī):其义与“击”类同(后面各篇相同),打击。桂陵:在今山东菏泽。
8 禽庞涓:《战国策·齐策一》记载齐国擒庞涓,但未言是哪一次战役。《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齐、魏桂陵之战,但未提及庞涓。桂陵之战十三年后的齐、魏马陵之战,《史记·魏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皆记载庞涓死于此役。汉简本《孙膑兵法》记载齐、魏桂陵之战中庞涓被齐所擒,可补传世文献记载之阙。
9 所以为者:所做之事,即孙膑在齐、魏交战中的出谋划策。“以”与“为”意思相同,均表示做、干。尽:极致,形容孙膑的计谋尽善尽美。
10 四百六:即四〇六,是本篇的统计字数。出土简帛文献多有此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