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耳定律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材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实验,现行教材对原教材中的焦耳定律演示实验做了改进,修订后的演示效果比以前的效果好了很多。
现行教材中的焦耳定律实验将电阻装在密封的塑料盒中,用软管将塑料盒与U形管相连。U形管中装有红色水,当电阻通电产生电热后,会使塑料盒中空气的温度升高,空气膨胀推动U形管中的红色水柱往上移动,从而U形管中的水柱就形成了高度差。通过水柱的高度差来比较产生电热的多少。
此装置用空气替代了传统实验中的煤油,大大缩短了加热的时间。用U形管替代温度计,增加了实验的可视性。我在重庆市“卓越课堂”建设的活动中,展示了“焦耳定律”的现场观摩课,在教学中以此实验装置为基础,做了如下的改进,效果较好。
(一)焦耳定律实验的不足之处
(1)教材中实验仪器中定值电阻外观完全一样,阻值虽然不同,但学生不易单从外观上直接观察电阻大小。
(2)仪器为塑料制成,密闭效果不是很好。热胀冷缩后易发生形变,对实验效果有影响。
(3)对于电热与电流的二次方关系分析略显不足。
(二)实验的改进
具体制作方法:将直径为10 mm的玻璃管通过瓶盖插入输液瓶内。将标有“220 V 35 W”的射灯灯泡接好后放入瓶内,将灯泡的接线柱穿出瓶盖。在瓶外玻璃管上端套上一段橡皮管,与支架上的U形管相连。U形管内装入适量的红墨水,增加视觉效果。接好电路,闭合开关,射灯灯泡给瓶内空气加热,空气受热膨胀推动液面上升。(www.xing528.com)
1.分析Q与R的关系
水柱上升一格我们可以视为是产生了1Q的电热,通过水柱上升的格数来比较产生电热的倍数。实验中采用三个灯泡串联,目的是控制电流和时间相等;在2号瓶放入了两个串联的灯泡,总电阻是1号瓶的2倍,这样使两个瓶子中的电阻不同。实验如图4-2-16所示。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1号瓶水柱上升格数分别是1、2、3、4格时,2号瓶对应的水柱格数为2、4、6、8格。两个瓶子对应的水柱上升格数始终是2倍关系,联想到它们电阻的关系,很容易就分析出实验结论,即当I、t一定时,Q与R成正比。
2.分析Q与I2的关系
组建一个混联电路(如图4-2-17所示),但装在瓶中的灯泡都只有一个,这样控制了电阻相等。但1号瓶中电阻的电流是2号瓶的两倍。通过实验,观察到1号瓶中通过电阻的电流是2号瓶的两倍。实验观察1号瓶和2号瓶水柱上升的关系,学生很容易得出电热与电流成二次方关系。实验中,灯泡电阻的变化会对Q与I产生一定的影响,但由于实验过程时间较短,温度对电阻的影响有限,因此本实验的现象是可重复再现的。
图4-2-16
图4-2-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