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某老师的“比热容”教学过程。该节课的目的是通过复习上一课的结论,引出比热容的概念。第一步,帮助学生构建比热容的定义、单位、符号、意义。这个过程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来基本完成,通过练习来巩固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第二步,通过比较不同质理、不同温度的同种物质的比热容,即研究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会不会改变,总结出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第三步,通过查阅比热容表中的数据,对比水和煤油的比热容的大小,帮助学生认识到水的吸热能力更强,物质的吸热能力是利用比热容来表示的。第四步,教师需向学生讲清楚,水不仅仅吸收热量,同样会放出热量,同一种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和放出热量的能力是相同的,让学生练习运用这样的定义来表述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第五步,引导学生发现水的比热容是最大的,同等条件下吸收和放出的热量都是最多的,让学生学会利用比热容,尤其是水的比热容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与比热容有关的物理现象。第六步,通过练习判断不同质量和不同温度变化下的物质吸收或者放出热量的多少,总结出物质吸收热量或者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练习运用公式来解答问题,并通过板演来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在以上教学过程中,第五步在实际教学中不是很成功,做教学设计时没能充分估计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害怕学生不能够分析出水的比热容在生活中的作用,用教师活动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帮助学生分析了比热容在生活中的作用。由于估计不足,以及害怕学生活动停滞,所以教师紧接着又代替学生进行了下列的活动:帮助学生分析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教室取暖、机器冷却、稻田对稻苗保温,并且帮助学生解释了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小的原因,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这一环节是忠实的听众,没有像预设的那样全程参与。(www.xing528.com)
总体上,这一节课还是成功的,课堂大部分时间是在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生的活动也比较多,尤其是提问,被提问的学生人数几乎达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学生参与活动面广,活动量大,在最后的板演环节,很好地发现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并提醒学生在以后的练习中要注意这些问题,教学效果不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