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教育:职前与职后教育的有效方法

小学语文教育:职前与职后教育的有效方法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已经分析过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高的原因,主要是职前儿童文学课程的缺乏和职后儿童文学的学习太少。因此,为了改善现有的状况,教师的职前与职后教育应当双管齐下。儿童文学的课程因为其在语文教育上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地位,应当在职前教育中得到足够的重视。他在某次旅行中,给一位小女孩随口讲了自己编出来的童话《爱丽丝梦游仙境》,后来这部小说风靡全球。

小学语文教育:职前与职后教育的有效方法

我们已经分析过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高的原因,主要是职前儿童文学课程的缺乏和职后儿童文学的学习太少。因此,为了改善现有的状况,教师的职前与职后教育应当双管齐下。

(一)职前教育要重视儿童文学的课程

职前教育是人们在正式步入职场之前的培训,主要的教育目的是对这类人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等。对教师而言,通过一系列的专业理论和知识的学习积累,可以让他们在心理上做好足够准备,在正式教学时能更有底气和信心。儿童文学的课程因为其在语文教育上不可替代的作用和重要地位,应当在职前教育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1.提高儿童文学的学科地位

儿童文学的学科地位的日渐衰弱,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高等师范院校里与之相关的课程寥寥无几。小学语文教师中,有一大部分是中高年龄段的老师,他们当时所在的师专院校办学条件不完备,学校的课程相对单一,基本没有单独开设的有关儿童文学的课程;年轻的语文教师在条件已经成熟许多的高校学习时,接触的儿童文学课程也少得可怜。现在只有少部分高等师范院校设置了儿童文学课程,通常学时少得可怜,而且还多是选修课,成为无关轻重的边缘课程。儿童文学本身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在为数不多的学时里,许多学习就只能浅尝辄止,学生学到的往往是皮毛,在实际的教学里根本不够用。

因此,提高儿童文学的学科地位势在必行。最基础的就是职前教育要重视儿童文学的课程,尤其是强调其在师范教育中的重要性。

另外,儿童文学课程在培养教师队伍的师范院校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多是由于人们对儿童文学的相关认识不多。因此,适当增加对儿童文学的宣传就很有必要,让教育相关部门、学校领导以及教师本人都认识到,儿童文学对教师教学和了解学生等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等院校重视儿童文学,就应该增加儿童文学课程,并且设置为专业必修课;高等院校里的教授们重视儿童文学,儿童文学的师资队伍就能壮大;高等院校的学生重视儿童文学,就会更加认真投入儿童文学的相关学习,为日后的儿童文学素养打下基础。总之,提高儿童文学的学科地位,对语文教育大有裨益。

2.优化儿童文学的课程体系

许多儿童文学理论家都曾呼吁全国师范院校和文科专业把儿童文学列为选修或必修课程,高等院校设置儿童文学课程是重视儿童文学的基本表现。但如何优化儿童文学的课程体系,使之发挥最大的作用,应当是设置课程时需要用心思考的问题。

首先,从纵向上来说,高等师范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学习能力来建构阶梯式儿童文学课程。具体来说,就是对不同年级的师范生开设不同难度的课程:如在大一时可以开设基础课,主要是教授儿童文学相关理论,让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含义、价值、发展历史等有初步的了解;有了一定儿童文学理论的基础之后,大二的课程可以精选儿童文学经典作品,让学生尽情地阅读,并用已有的知识理性地分析和学习;大三和大四时,可以视学生情况,按儿童文学体裁设置“儿童诗歌教学设计”“儿童小说教学设计”等具有针对性地课程,提前锻炼这些未来教师的教学能力。如果有条件,建议增加“尝试儿童文学创作”的专业课,在学、读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作才能。由此,高等师范院校设置的儿童文学课程就形成了“理论→阅读与鉴赏→教学→创作”这种“阶梯式”的课程结构体系。

其次,在横向上,儿童文学课程的设置可以将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起来,这样教学有主有次,避免给学生增加过多的负担。课程是必修还是选修,一切根据课程特点和对教师素养的重要性来设。比如说,可以将“了解儿童文学经典”与“儿童文学理论”类的课设定为必修课,因为这两类课程能最直接、最有效地帮助教师建立基本且必要的儿童文学知识体系。而以“下水尝试儿童文学的创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的专业课,可以设置为选修课,因为每个学生的语言平和写作能力是有差距的,不能一概而论或强行要求,这样只会适得其反,给他们带来额外的负担。必修课与选修课结合的课程设置,有利于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丰富知识储备,提高能力,有效提升其儿童文学素养,为其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另外,就儿童文学课程具体教授的内容来说,笔者认为应针对性地开设儿童文学历史、儿童文学阅读、儿童文学鉴赏、儿童文学创作、批评理论等方面的课程。比如在教儿童文学历史这一板块的内容时,可以分为中外两大部分,外国儿童文学的历史可以简明阐述,学生有个大致了解和基本概念即可。但对国内儿童文学的历史可以从多角度进行阐述,纵向可以分阶段娓娓道来,从1949—1966年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到1976年10月之后中国儿童文学经过一段凋零后进入的又一个黄金时代,再到各种体裁的儿童文学佳作大量涌现的今天;横向可以按代表人物和作品讲解,比如从叶圣陶的《稻草人》,到郑渊洁的《童话大王》,再到杨红樱的《淘气包马小跳》等。内容丰富多彩又生动活泼,力求培养学生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学观念,增强对文学本体的认识,以及提高文学作品的鉴赏批评能力。

总之,儿童文学的课程设置和传授,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帮助未来的教师掌握儿童文学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儿童文学鉴赏和创作等能力的训练,使他们一走上教学岗位就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3.丰富儿童文学的学习形式

学习方式是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是学习者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儿童文学由于其特殊的服务群体,其相关知识的学习并不困难,学习任务也并不繁重。因此,在高等院校的儿童文学课程设置合理的基础上,其学习形式力求丰富多样,以更好地增强学习兴趣。

在最常见的课堂教学里,上课的教授们应该尽量避免单调枯燥的“念课本”式教学,因为单纯的阐述是激不起学生的求知欲的。在讲课时,语言可以幽默风趣,也可以充满智慧,妙语连珠;内容可以是在忠实于课本的前提下,抽出几分钟讲讲有趣的故事。例如,在学习外国儿童文学历史时,讲到英国路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梦游仙境》时,可以谈谈作者,他原是牛津大学的数学教师。他在某次旅行中,给一位小女孩随口讲了自己编出来的童话《爱丽丝梦游仙境》,后来这部小说风靡全球。这种讲解看似与课堂教学内容偏离,实际上不仅能活跃气氛,而且能给人以无限的启发。

除了传统的书本、黑板等教学工具,相比较于其他课程内容的学习,儿童文学的学习可以更多地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比如在学习儿童文学体裁时,可以就童话、寓言、儿歌等主要体裁各选一小段音频作品来欣赏,通过声音惟妙惟肖的演绎来凸显不同体裁各自的特点作品,这种教学辅助手段生动而高效。再比如在学习历史上重要的儿童文学作品时,可以插入一段根据作品改编的同名影视作品来欣赏和比较,这样既能让人欣赏到原著的巨大魅力,又能使人很快地进入情景。如上文提及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就无数次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电视剧、哑剧、动画片等艺术形式,成为世界上流传最广的儿童小说之一,因此可以在对比中让学习者自己体会作品何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如果有条件的话,师范学生可以以小品话剧等形式进行儿童作品的表演;班级或学校可以举行儿童文学的创作比赛、知识竞赛等;可以邀请一些儿童文学作家到课堂上来;可以寒暑假时一起参加有助于提升儿童文学素养的活动,如儿童文学夏令营等活动。丰富多彩的学习形式必将使儿童文学的学习变得轻松活泼、趣味十足。

综上,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提升不仅取决于职前教师自身的努力,还需要我们的高等院校在进行课程规划时,用心规划好师范生培养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等,并逐步加以推进。

(二)职后教育应聚焦教学的实际需求(www.xing528.com)

高等院校的在校培养对师范生日后从教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但是我们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高等院校对师资的培养是有周期限制的。对于大量在职的语文教师来说,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应该通过继续教育来实现。

虽然教育相关部门针对继续教育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继续教育的进行仍然不是那么顺利。比如说许多教师有想继续学习的愿望,但是无奈于学校没有提供相应的课程;学校很多时候只是应付上级号召,即使有职后教育,也是以如何提升教学效果和拉高平均分数为主要内容等。学校领导应该认识到继续教育是提升教师素养必要且重要的一种方式,继续教育的开设应聚焦教学的实际需求。

1.定期进行在职培训

学校应该根据小学语文教学需要,以提高任课老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为出发点,构建完善的教育培训体制,以帮助任课老师综合提升自我,有效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

学校提供的在职培训,应该综合应用进修、访问学习等多种方式,来增进任课老师与外界的联系,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在教育培训体制构建完善的基础上,还需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进而激发任课老师学习的积极性。比如按时根据培训时间签到,让教师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不是“打打酱油”、聊聊闲话;培训心得的记录,让教师自己思考获得启示;培训结果的展示,不同教师需有不同见解,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继续教育培训应强化儿童文学内容,适时促进儿童文学学习心得的交流。在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还有许多需要考虑的问题,如:邀请高等师范院校的教授或知名培训机构到校开展培训,保证提供的指导在大方向上的正确性;为处于不同任课年级或教学阶段的教师进行不同形式和不同重点的培训;如何协调好培训次数和时间,尽量不给教师们正常的教学事务休息时间造成影响;在每次的培训结束后,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得到教师们学习的成果或还存在的问题的反馈,以使得下次的培训更有效、更合理等。

学校推行一系列继续教育和培训进修制度,在保证教学的同时,还要在必要时重点关注人文教育。就深层的社会因素来看,应该尽快使教师和学生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回到以人为本的正轨上来。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各自需求,让他们能带着愉快、毫无负担的心情去阅读与学习。

还应强调的是,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意识到学校组织的集中培训的时间和次数毕竟是有限的,只能起一个辅助作用,提高儿童文学素养关键得靠教师自身的努力,尽可能利用好一切途径,进行各种学习。

2.开展模块式的儿童文学讲座

通过先前的问卷,我们已经了解到许多教师们没有参加过有关儿童文学的讲座。即使有一点兴趣,无奈学校举行的与儿童文学相关的讲座也是少之又少,并没有太多的途径去听、去学习。因此,学校必须看清,应试教育对教师专业的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干扰,教师队伍的素质在不断下降,文化素养普遍偏低,而开展讲座是最基础的改变方式。

关于讲座的主讲人,可以是学校里对儿童文学这一领域有自我见解或丰富经验的老师,也可以邀请高等师范院校的教授或知名培训机构是到校开展培训。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邀请一些儿童文学作家到学校大礼堂开讲座,因为很多儿童文学作家、理论家曾经从事小学教育工作或相关工作。因此,他们既有深厚的儿童文学素养,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他们讲出的内容是非常接地气的,也是容易和广大迷茫的教师取得共鸣的。

讲座的内容没有具体的限制,但建议采取模块式开展,每次针对儿童文学的一个方面,比如“如何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推荐不同的儿童文学经典”“如何处理儿童文学课外阅读与课本阅读的关系”等。一方面,讲座要关注儿童文学教学实践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重点向教师传授如何高效准确地解读儿童文学作品,如何处理好儿童文学作品中知识性价值与审美功能的关系,如何平衡儿童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等。另一方面,讲座要渗透儿童文学的理论知识,因为儿童文学有自己专属的理论结构和区别于其他文学板块的美学特征等。倘若教师自己都分辨不清寓言、童话、神话故事等的体裁特征和各自的文本重点,又怎能让学生有清晰的认识呢?学生是接收的主体,可是教师没有积累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是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的。为了防止教师在儿童文学教学里产生片面的理解或不合理的行为,一定的理论知识是必要的。

儿童文学的教学实践在小学语文教学里占据重要地位,因而讲座要力求发挥最大作用,让教师从中及时吸取优秀儿童文学知识,获得新理念、新思维、新精神。

3.创造静养式阅读环境

静养式阅读,一方面是为了克服学校里的浮躁之风。如今教育界做什么事都提倡效率,设置考核学校或教师的指标。比如提倡教师读书,就开始要求每人每学期读多少本,到时交读后感或发表一篇文章,反正要“读有所获”。教师是读书、教书之人,阅读应该是其最寻常的事情和最基本的权利,为何要用各种学校事务来挤压其阅读时间,或者给了阅读时间又机械地加上阅读任务?在追求各级表彰、注重各类荣誉的学校里,还有多少教师能真正静心来进德修业?

静养式阅读,另一方面是考虑提升教育的智慧。教育是一项需要大智慧的事业。但教育所需的智慧不是一般的逻辑思维,其是对所有人生经验与理性思考的整合。教育智慧是一种独特的教育认知和境界,同时又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对教师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育智慧的获得,一来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育自己的创造精神;二来阅读可以说是增强智慧的有效方式,因为教师在阅读的这个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理解、新的思想,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达到新的成长境界。

教师的教育智慧,是在阅读思考和长期教学实践里积累的,而不是在一个个形式化的考核指标下产生的。阅读是个人在思考和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提升,它需要进行思维与情感活动,在外界干扰下很难正常进行。

所以,学校和教育相关部门应该给教师的阅读一个“静”的环境,给教师的教育智慧一个提升的机会。“静”的环境,不是强调没有声响的“静”,而是心境的一种状态,具体说来需要非功利阅读,不强制性要求读什么,也不要求读完之后要交出什么或完成什么任务。只有在自由状态下的阅读,教师才能长期坚持去阅读与积累;只有不被压抑地去阅读,他们才可能在阅读中有新的思考;只有不背上“参赛”“评奖”之类的包袱,他们才能用心去揣摩。

简而言之,提倡“静养式阅读”,努力创造一个不受外界太多干扰的环境,让老师们的心静下来,去广泛阅读和自觉地反思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汲取最新的知识养料,这既能促进日常教学,又能提高教师的综合修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