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儿童文学素养具体的构成,在前面儿童文学素养的内涵里稍有涉及。而在本部分内容里,笔者仍以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的陈晖博士的阐述为基础进行相关讨论,得出其具体的构成:儿童文学理论素养、儿童文学阅读与鉴赏素养、儿童文学教学素养以及儿童文学创作素养。
(一)儿童文学理论素养
前文提到陈晖博士的观点“儿童文学素养包含了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对儿童文学的全面认识和理解”,笔者认为此处可以合为一点,即“儿童文学理论素养”。
儿童文学是从属于文学,而又相对独立的一个文学门类,它有着自成一体的儿童文学理论。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儿童文学理论素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系统地认识和理解儿童文学,建立先进的儿童文学观,如认识和了解儿童文学的含义、发展历史、价值所在及其艺术特征等。
掌握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教学实践是有积极指导作用的。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同样的,没有儿童文学理论的指导,教学就是毫无章法甚至是毫无成效的。例如,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基本体裁要有基本的了解,要熟知童话、寓言、儿歌、故事等不同类型儿童文学作品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方式;还要学习儿童文学的艺术特征,理解了其特征之后,还要在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中融入其中的要点,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对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要有所了解,并且做到与时俱进,及时关注最新的相关信息。
因此,教师需要参加相关培训或课程来提升自己的儿童文学理论素养,以更加充分地了解儿童文学与更深入地把握其特有价值,使之与语文教育更好融合。
(二)儿童文学阅读与鉴赏素养
因为小学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殊性质,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加强儿童文学的阅读与鉴赏活动。教师进行儿童文学的阅读鉴赏,一方面,能帮助教师更好地熟知教材内容,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实施策略。另一方面,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因此,教师的儿童文学阅读与鉴赏素养,是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具备一定的文学阅读理论
小学阶段的文学教育,和中学、大学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教师不具备相关的理论基础,在儿童文学的相关教学里就易把我们成人的文学经验直接灌输给学生,出现教学的偏误。因此,具有一定的文学阅读理论是教师儿童文学阅读与鉴赏素养中一个重要的内容。
具体而言,具有一定的文学阅读理论指的是教师对文学阅读理论的发展历史大体明晰,知道其中代表性观点和不同流派的阅读理论各自的含义和侧重点。仅了解已有的各家观点是不够的,教师还要能与时俱进地学习文学阅读理论,并且从中撷取利于课堂教学的理论来进行相关学习。另外,教师还要认识到在文学的四个维度中,作家、作品、读者、世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了解罗森布兰的文学交感理论,能区分理解性阅读和审美性阅读的不同含义等。
总之,在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里存在着各种影响因素,教师的文学阅读理论储备,能帮助其更好平衡知识教学与审美性的教学。
2.能合理选择阅读书目
教师的儿童文学阅读与鉴赏素养,在儿童文学作品阅读书目的选择上能得到非常直接的体现。一方面,教师要能结合自己的兴趣取向和当前的教学需求,合理选择与儿童文学相关的作品进行阅读与学习。另一方面,教师要能从鱼龙混杂、参差不齐的儿童文学作品里,挑选出文质兼美,富有时代气息和教育价值的优秀文学作品,推荐和引导学生去阅读与欣赏。
关于挑选的标准,教师可以参考《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附录部分的建议,课标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都是有一定要求的,对童话、寓言、故事等体裁的作品都有相关推荐。另外,教师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阅读的喜好和需求,从中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中选择最适合学生的阅读书目。
3.善于鉴赏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
在具有一定的文学阅读理论和能合理选择阅读书目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善于鉴赏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儿童文学有许多体裁,如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等。针对不同的体裁,儿童文学阅读鉴赏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例如,在对儿童诗进行鉴赏时,教师应知晓儿童诗的接受主体为儿童,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在激发儿童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有一定作用。教师在进行阅读和鉴赏时,最基础的鉴赏就是从优美的语言入手,关注诗里的美感效应,正如朱光潜先生说:“有时候文学意义所表现不了的东西可以适当借助声音节奏。”好的作品必定是情景交融的,教师要努力挖掘其中的精华之处。
因此,高效鉴赏的素养需要教师熟知儿童文学各种体裁的定义、行文特点;要注意正确区分不同体裁;善于咀嚼和领悟作品的深意;学会联系实际生活,将道理阐释得更为简单和易于接受。简言之,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要多多阅读各类儿童文学作品,在阅读中丰富自我与学会鉴赏,从而为更好地进行儿童文学的教学打下基础。
(三)儿童文学教学素养
在理论素养、阅读与鉴赏素养的基础上,陈晖博士还提出“教师还要有能力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开展阅读活动只是日常教学的一项,教师还要有一定的“儿童文学教学素养”。
1.掌握不同类型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
儿童文学的体裁包含童话、寓言、儿童诗等,作品的体裁不同,其教学的方法和策略也各有不同,教师对之要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这是教师儿童文学教学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www.xing528.com)
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其不同的艺术特征对应读者不同的文学阅读能力,教师教学重点也会有所差异。如教学儿童诗,其教学重点主要考虑以下几方面:领会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培养对诗歌的热爱。其基本教学活动主要包括朗读、欣赏、表达自我见解等。具体的选择需要根据具体诗歌作品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兴趣与能力来定。童话教学,重点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寓言教学,主要启发学生概括文章主旨和领悟人生道理等。
基于以上理念,教师必须掌握不同类型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并且能结合作品特点、作者创作背景等,采用适宜的教学策略进行专门的阅读教学设计。
2.具备合理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教学素养里,除了要掌握不同类型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以完成基本的教学活动外,还应具备合理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理念,来保证上课时不偏离正确的教学方向。
一方面,教师要能清醒认识到课堂内外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的互动性。课堂上教师起主导作用,把控各种教学活动,包括课堂内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不过,教师如果能在做好课堂内教学的基础上,同时给学生的课外文学阅读一定的指导,就能极大提升学生阅读水平,从而为我们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但目前课堂内外儿童文学作品阅读的互动性并未引起家长和老师的足够重视,或者有意识而没行动。因此,教师要有整合课堂内外文学阅读的意识,选择灵活的阅读联动方式,让课堂内外形成很好的互动,就能事半功倍。
另一方面,教师要意识到,既应注重引导学生投入课本中儿童文学作品的学习,又要鼓励学生自主阅读与理解。教师在儿童文学作品的课堂教学中,会用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来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鉴赏每一篇富有童趣又有教育意义的儿童文学作品。同时,有意识地组织一些文学活动,培养学生对儿童文学的阅读兴趣,陶冶性情和开阔视野。同时,教师在对学生引导的基础上还要鼓励其自主思考。文学作品的解读具有多向性,“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师的解读只能作为一种启发,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理解上的个性化。
另外,教师还要能在教学中合理呈现课本中儿童文学作品的知识性价值,发挥其审美性功能。具备合理的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理念,教师才能更好地“充分利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语文教育资源,使学生不断提高整体把握能力”。
(四)儿童文学创作素养
如果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儿童文学的理论素养、阅读与鉴赏素养、教学素养上都有一定基础,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儿童文学素养了,但这还是不够的。因为教师单纯读、学、教的模式已经不能再适应日新月异且不断进步的教学改革了。语文教师应该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在“读”“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写”,尝试创作儿童文学作品,即要具备“儿童文学创作素养”。
1.能对儿童细致观察和深入思考
生活是文学创作中素材的主要来源。教师所接触的每一个孩子和他们的成长历程,如何才能将其变成一篇篇生动有趣而兼具教育性的作品?这需要每个处于教学一线的语文教师,怀着一颗热忱之心,投入儿童文学的创作之中。
教师要对儿童仔细观察,去关注、去研究儿童平日的喜怒哀乐与表现。因为他们是非常纯真和坦然的,他们对生活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对于美的向往与表达,是能给我们成年人带来新的灵感与创意的。金波先生曾经强调:“儿童是一朵小花,但他们的内心是一座花园。对于教师来说,发现儿童也是发现自己。”
天天和学生打交道,教师的目光要十分敏锐,带着一种发现和探究的眼光去看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去观察、倾听和思考,就能有新发现、新感想,而这些都是儿童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2.要有儿童的审美意识
关于儿童文学的创作,许多儿童文学作家都倡导创作者要以儿童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去处理不同的事件。也就是说,成人在进行儿童文学相关作品创作时,一定要注重儿童的审美意识。具体而言,儿童文学的创作心理一般包含作者的审美意识和来自读者的儿童审美意识。这两种审美意识需要共同作用,不能有所偏颇。成人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很难摆脱成人意识,若不能融入一点儿童审美意识,作品就会过于严肃和枯燥,难有趣味。
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儿童文学作品创作时,其儿童文学素养里的儿童审美意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这种简单纯粹的审美方式,能创造注重“儿童情趣”的审美形态。这符合儿童的审美特点和阅读心理,且具有一定审美价值。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儿童的审美意识,用儿童的心灵去体会、书写和表达。
3.善于学习并使用儿童接受的艺术手法
对于儿童文学的创作,只有大量真实、鲜活的素材是远远不够的。“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个“高”,需要把生活的原生态素材进行艺术加工才能实现。要提高儿童文学的创作素养,就要善于学习并使用儿童易于接受的艺术手法,以使作品受其青睐。
艺术手法的运用,必须和内容的表达、读者的审美能力相适应。不同文体的写作手法有不同的侧重点,如抒情散文偏重借景抒情,议论文常引经据典,记叙文有首尾照应等。儿童文学读者群主要是儿童,因此在艺术手法上也和别的文学样式有所区别,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则:①多用生活流手法,不能过于深刻含蓄。②多用顺序,少用倒叙、插叙。③多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力求形象生动。④多用对话,少用艰涩的议论、叙述。
儿童不喜欢只会讲大道理或讲什么生涩概念的儿童文学作品,他们需要的是声响、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好故事或者好作品离不开想象、联想、夸张等艺术手法。如何应用好这些艺术手法,编织出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需要教师好好学习和琢磨。
总之,教师在阅读中要主动借鉴其措辞和表达方式,在平时的习作中要有意识地学习并使用儿童易于接受的艺术手法。在提升适宜于儿童接受的艺术表现力,如包括情节结构、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表现力后,教师最终就能以自己行文的特色来吸引与教育儿童读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