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情地朗读,读的是作者的语言,同时包含了学生的主观感受。他们往往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来抒发对作品中人物、景物热爱的或者憎恨的,喜悦的或者悲伤的,同情的或者厌恶的,留恋的或者憧憬的情感。而所有这些,必须依靠教师在朗读方面加强指导和训练。
(一)有感情朗读,读出“神韵”
我国在诵读课文上,历来讲究领悟语言的神韵。“读悟其神”,这是由汉语言本身的丰富性所决定的。教师要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和自身的情感驱动下,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因此,在精读时,要引导学生更深地了解语言的色彩,使他们已激起的情感深化。如教学《趵突泉》一文后,可指导学生用明快有力的语调朗读描写大泉的句段,读出大泉不可抗拒的伟大力量,感受语言的阳刚之美;指导学生用天真活泼的语调朗读描写小泉的内容,体会小泉优美且动人的姿态,感受语言的优柔之美。又如学习《火烧云》第一段时,可领着学生朗读,让那瑰丽多姿的火烧云再现于学生的脑海,让美丽的云霞陶冶学生的情操。而学完第二段后,着重抓住火烧云形态变化的句子来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读火烧云变成“马”时,指导学生读出“马”的变化多姿。这里“跪着——站起来”“大起来——伸开了——也长了——不见了——”应读重音,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火烧云的动态美。(www.xing528.com)
(二)有感情朗读,读出真情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感情由内到外的变化、显现的过程。因为只有动了真情,才能读出真情。如《十里长街送总理》文中,作者描写了长安街两旁为总理送别的人群的悲伤神情,多感人的场面啊!那么多的人不约而同地流泪、哭泣、追灵车,再加上阴沉的天气,自然而然地使学生动了真感情,读出来的效果自然也就不一样。如果再加上教师的朗读指导和范读,就更能激发学生的真情感。又如《再见了,亲人》,魏巍笔下那一个个依依惜别的动人场面,那一件件令人难忘的往事,那一声声亲切的呼唤,无不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由于课文是用志愿军向朝鲜人民话别的语气写的,故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其中的一个志愿军战士,这样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对课文的朗读就会更加投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