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情感抒发与认同需要的关键

儿童情感抒发与认同需要的关键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意重情真,打动人心,赢得了小读者感情上的认同。儿童散文比较重视间接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寄情于娓娓的叙事中,在字里行间流露真情。其实,情感就渗透在对于客观事物的叙述中。但忏悔己失去了必要,他为此感到无可补偿的悲哀。在情、景、物、事、议这样的结合中,景、物、事就成了情感产生的根据。因此,儿童散文是能使儿童情感上认同的抒情,可使儿童受到情的感染和陶冶。

儿童情感抒发与认同需要的关键

儿童散文的形式活泼多样,表现手法不拘一格。但无论哪种形式都离不开浓烈的抒情。作者必须饱含感情,写出激动、喜悦、思虑和悲愁之真情,正是“有什么可乐的事情,不妨写出来,让天下小孩子一同笑笑;有什么可悲的事情,也不妨说出来,让天下小孩子陪着哭哭”。(冰心语)情真则文真,情低俗则文无高格。许多儿童散文以其抒情意味浓烈而感动了小读者,使之情感上产生共鸣。比如陈丹燕的《中国少女》,以其深情的笔触,写出了当代中国少女“生命的美,青春伊始的美”。她们挣脱枷锁,追求“自由世界”,“不受禁止”。作者最后写道:“我曾经是中国少女,她们现在正是中国少女,我感到一阵心酸,一阵欣慰。”意重情真,打动人心,赢得了小读者感情上的认同。儿童散文比较重视间接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或寄情于娓娓的叙事中,在字里行间流露真情。比如任大霖的《芦鸡》,似乎只重记人叙事,不重情感的渲染。通篇犹如讲述故事,有人物,也有情节,却很少主观地抒写情怀。其实,情感就渗透在对于客观事物的叙述中。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那时候,燕子在我们的檐下做了一个巢,飞进飞出地忙着。只有当燕子在檐下“吉居吉居”地叫着的时候,小芦鸡才比较的安静。它往往循着这叫声,侧着头,停住脚,仔细听着。燕子叫过一阵飞出去了,小芦鸡却还呆呆地停在那儿好一会。它是在回想那广阔河边的芦苇丛,回想在浅滩草巢中的妈妈吗?

这是在叙写小动物酷爱自由的天性,也浸透着作者对于人类社会某种追求的联想。这段文字以平实朴素的叙述吸引读者,感染读者,沟通读者和作者的情感。许多具体作品中的抒情,往往是兴叹兼之,情、景、物、事、议交错穿插的。这类作品,以鲁迅的《风筝》较为典型。它有“景”——先写北方的风筝时节: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再写南方的风筝时节:

早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温和。(www.xing528.com)

由这样的“风筝环境”中引出了“风筝故事”来。它有“事”——他想起的一段往事:小时,他“破获”了小兄弟偷做蝴蝶风筝的“秘密”,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踏扁他的风轮。如今人到中年,他为自己当年的“精神的虐杀”这一幕而深为悔恨。但忏悔己失去了必要,他为此感到无可补偿的悲哀。在这样的物境中,糅合着、奔涌着不可扼制的“情”: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冷。

在情、景、物、事、议这样的结合中,景、物、事就成了情感产生的根据。否则,抒情就不见得扎实,不扎实的抒情也就不容易感动小读者。因此,儿童散文是能使儿童情感上认同的抒情,可使儿童受到情的感染和陶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