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的寓言教学,应不充分利用它“明理”的特点,把理性的思维放在首要的位置上。
下面我们来比较两位教师教授《滥竽充数》时的课堂实录。
A师:刚才我们读了课文,学了生字,现在我们看第一段,它交代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交代了时间、人物和事情的起因。
师:对,齐宣王有个什么特点?
生:他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
师:正因为这样,南郭先生才能混进来。大家现在默读第二段,看它写了什么内容。
生:这段讲南郭先生乘机混进吹竽队。
师:谁能描绘一下南郭先生吹竽的样子?
生:他使劲鼓着腮帮子,手按着竽的眼(演示动作)。
师:为什么“没有出过毛病”?
生:因为有三百多人吹竽。
师:谁来说说最后两段说的什么。
生:说的是齐宣王儿子接位后,喜欢听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先生只好逃了。
师:这说明没有本事是没法长久混下去的。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讲一遍这个故事。(略)
师:好,现在我来总结这篇寓言的寓意。(略)
B师:刚才我们学了字,读了课文,下面我们对照课文来讨论这么几个问题:
(1)这篇寓言写了哪些人物,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几个人。(www.xing528.com)
(2)齐缗王是不是比齐宣王聪明一些?
(3)南郭先生是不是聪明人,为什么?
(4)南郭先生逃走后他会怎么办,我们能从他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5)类似滥竽充数的事,能不能说一两件?
(6)这篇课文的寓意是什么?(学生讨论后,老师请同学回答上述问题)
生:这篇课文写了三个人,齐宣王讲排场,很会享受,光吹竽的就有三百人;齐缗王也爱讲排场,讲享受,它并没减少吹竽的人数,只是形式不同,要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先生是个没有本事只会混的人。
生:齐缗王并不比齐宣王聪明,他不知道南郭先生在混而让他溜了
师:所以,即使在不知底细的人面前也不能混。
生:我认为南郭先生还算是个聪明人,他能抓住机会,能混的时候,装得很像,没出过毛病,齐宣王给了他很高的待遇;不能混的时候就赶紧逃走。
师:那么,齐宣王和南郭先生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生:南郭先生得靠齐宣王这样的人才能成功。
师:所以有齐宣王才可能有南郭先生。
生:我认为南郭先生是个不聪明的人,混到头来一点本事也没有。
师:他是个有小聪明的人,小聪明只能混一时,到不能混时就惨了。
生:南郭先生逃走后,可能会接受教训,沉下心来学一门本事,也可能又找别的事混,我想他应该学门本事,因为他并不傻。
生:从他身上我认识到,不学本领早晚害了自己,另外要有自知之明,知错就改。
比较两个案例,我们觉得,就小学高年级而言,B师尽管还有可商榷之处,但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素质的培养。A师或许人们更觉得像语文课,但是这种教法,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太死。另外,有的教师刚让学生接触课文,就提出下面的问题:“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终于败露,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虽然问题点在关键处,但直奔“主题”,没给学生留有更大思维活动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