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素养是一种内在层面上的修养,是人类在长期积累的过程中得到的,是在文字表达形式、写作技巧以及艺术创作等领域中的学习涵养。文学素养是认知素养当中的一分子,实际上,人们日常生产生活当中提及的“人文素养”,大致上可以划分为文、史、哲三个基本方向。文,就是文学素养;史,就是史学涵养;哲,就是一个人在哲学领域当中的见识和修养。文学素养是人文素养领域当中不可或缺的构成成分,是一个人在文学领域当中的底蕴和修养。
也可以这么说,文学素养实际上是一种可以对个人内在心境和外在行为造成影响的感受认知能力。
怎样才可以正确理解“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呢?比方说,曹雪芹通过描述贾、史、薛、王四大家族的兴衰和宝黛之恋,向读者阐述了封建制度的腐朽,以及封建社会当中各个阶层的人对自由爱情的追寻。罗贯中《水浒传》通过阐述各个枭雄之间的“恶斗”,让读者可以逐渐对人性形成较为深入的认识。雨果在《巴黎圣母院》当中通过描述善良美丽的少女爱斯美拉达,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以及外表丑陋、内心崇高的敲钟人卡西莫多这三个主要人物的悲剧,将封建王权和教会势力对善良且无辜人员的残害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艾米莉·勃朗特著述的《呼啸山庄》通过将弃儿希斯克利夫对庄园小姐凯瑟琳真实的“爱慕”和“扭曲了的报复”进行描述,将人性的反复无常充分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但是,这些“东西”并不是所有人在读书之后就可以看见,而是需要一定的理解能力、感悟能力和洞察能力,这也是在培养文学素养的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
我国学者,如朱光潜、何其芳,对文学的含义也有着独到的理解。站在他们的视角上,有关“文学素养”的论述,是需要将读者已经认识到“什么是文学”或者“什么是文学作品”充当前提条件的。以此为基础,二者重视“读者对文学的态度”以及“阅读鉴赏能力”。具体来说,他们认为,“文学素养”当中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可以明白什么才是作品;第二,了解对文学的态度;第三,在阅读数量众多的作品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第四,在经常阅读作品的情况之下对人的人性、人情以及人道形成一定的了解和感悟。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文学素养其实就是人们在长期阅读和学习文学作品这种文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并发展起来的文学领域当中的一种学识性修养和综合能力。它将具备一定的文学能力作为前提条件,将“文学感受”和“文学情趣”放在核心地位,与此同时也包含对作品、文学史以及文学理论等领域中的知识沉淀,最终的反应是从人的人性、人情和人道上得到直观感受。简单来说,文学素养主要包含四个层面上的基本内容:文字能力、文学感觉、文学情趣以及文学熏陶。
文字能力,具体一些来说,就是对文字文义可以准确地掌握和应用,它要求相关的人员应当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准确的话语理解能力。假如想要得到比较准确的意思表达以及词语理解能力的话,那么一定需要对最为基本的语法知识和文字表达能力形成一定的认识。我国古代,文人墨客们创作文章时重视的是“炼”这一个字,经常会为了选择一个字而苦思冥想,从而诞生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说法。上文提及的这种“炼”字,也就是指培养一个人的文字表达能力。
应当这么说,掌握最为基本的语法知识,是提升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和基础之一。文学语言本身具备一定的多义性和暗喻性。同一种语言符号当中有可能包含各种类型的意境。巴金的作品《灯》当中,“灯”这一个词语的意义,不单单指的是我国通常情况之下理解的“灯”这个物品,也有“光明、温暖以及希望”等多种内在层面上的含义,这一个字在作品当中有着极为浓厚的象征性意味。所以想要对作品形成较为深入的认识,并使自身的文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升,并不单单是对文字文义形成较为准确的认识,也应当将个人的“文学想象力”充分地发挥出来。在这里所说的“文学想象力”,可以划分为读者的想象力和作者的想象力。读者的想象力,就是读者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对作品本身蕴含的语言拓展性的理解能力,读者通过作者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各个细节和作品本身展现出来的独特世界形成一定理解的能力。而作者的文学想象力,是作者对作品当中蕴含着的一个个细节的展现能力以及表达能力。实际上,不管是读者的文学想象力还是作者的文学想象力,都是在对语言加以一定运用的基础上,将文学细节展现在眼前,并完成一系列复杂创作的过程。针对这点来说,培养文学想象力是提升文字表达能力的过程中使用到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措施。(www.xing528.com)
文学感觉,文学感觉其实也就是文学范畴内的审美素养,是将文学和哲学、历史和宗教等学科区分开来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学本身具备一定的审美意义,隶属于“美”所包含的范围。其本身具备的最为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让人们的审美需求得到满足。一方面,审美当中浸透了意识形态;另一方面,意识形态可以通过审美表达出来。上文中所说的相互浸染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就是“文学感觉”,就好像是何其芳所说的“对文学意识的敏感”,朱光潜所说的“诗的境界是用直觉见出来的”。
文学的美当中包含形象美、社会美以及朦胧美,它是人与世界在情感上的沟通和交流。在文学作品当中,语言符号不应被当成是过路的桥梁,而应当被当成是文学的本体。作为一种审美领域当中的意识形态,文学最为基本的功能就是审美作用。这种审美功能的表现是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文学作品通过对对象进行艺术描写,构建出完美的艺术形象,以便将作者较为丰富的感情和深邃的思想呈现出来,在此基础之上,来为读者建构一种完美的审美感受。我国古代就有很多作家对这个问题形成了较为深入的认识。比方说在《与元九书》当中,白居易就曾经提及“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体现出来的是,诗的作用在于首先将人心感动。近代大儒梁启超在谈论小说为什么可以产生各种类型的作用时,指出小说具备熏、浸、刺、提四种力量,其实就是小说的艺术感染力。西方学者,比方说马克思曾经提及,“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并且能够欣赏美的大众”,也说过“假如说你想要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么本身一定需要是一个具备艺术修养的人”,这两句话较为明确地指出文学艺术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并给予一定的艺术享受。
还有文学情趣。情趣这一个词语的含义是“兴趣志趣、情调趣味”,也就是人们日常生活当中经常提及的“趣味”,它的含义是“让人愉快、让人感觉到比较有意思,有吸引力的”。文学情趣指的其实就是对文学作品的爱好。这是一种极为强烈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渴望。在阅读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是高度的专注力和痴迷,甚至在某些情况之下展现出来一种手不释卷的态势。彼得·威德森曾经说过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话:“文学提供愉悦,人们仅仅是喜欢读它而已,从中可以举出来无数的理由:失眠、好奇心以及打发时间,指导发生的事情、欣赏文辞本身的优美,逐步进入到未曾预见到的经验领域中去,猜测书中遇到的任务与自身的相似之处。或者根本没有任何可以举出来的理由:单单是喜欢而已。有理由认为,文学工作者会承认在所有科学、理论以及文学研究实践之后,一个偶然的‘喜欢’是非理性前提条件之一。”
这种对文学的喜好,仅仅就是一种喜欢而已,并不会在乎什么利益。文学情趣除去是文学素养领域当中包含的较为重要的一项内容之外,也是文学素养不断得到发展的原动力。只有热爱文学的人,才会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专注力来完成文学作品创作,并在这个过程当中感受到一定的乐趣,在潜移默化当中,不断地来让自身的文学素养水平提升。从另外一个层面上对问题进行分析,文学情趣其实也是一种对文学艺术价值水平高低的判断力、鉴别力,常表现为一个人对某种文学体裁以及风格的爱好。
文学意识的创造其实是文学艺术家的精神活动,作者本身可以在自由的心境当中,较为充分地将艺术想象力发挥出来,并构建出虚拟的艺术世界,将自身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和憧憬表达出来,逐步找寻出可以寄托心灵的精神家园。优秀的文学作品,一般可以让真正懂得文学艺术的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精神层面上的共鸣,并供读者思考,潜移默化地将真善美等思想传输给读者。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不畏艰苦、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的有志青年将自己的理想实现。老舍先生创作出来的《骆驼祥子》,通过阐述一个洋车夫的艰苦历程,描绘出来了旧社会是怎样将一个自食其力的好青年由表及里地摧毁的过程。小说痛斥压迫人民的无德之人,并将黑暗的旧社会对淳朴善良的劳动者的剥削和压迫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声泪俱下地控诉了旧社会是怎样将一个人变成鬼的过程,从而也就可以激发起相关人士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关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