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案例与评析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案例与评析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让儿童感受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特生成本课题。(二)活动准备1.各类布老虎、虎鞋、虎帽实物或图片或课件。并把体现在母子之间的爱通过布老虎体现出来。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镇上的无辜居民惨遭屠杀。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案例与评析

一、民间美术欣赏《布老虎》(中班)

设计思路

人们在外旅游的时候总喜欢买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工艺品,尤其是那些民间工艺品。布老虎便是最爱的一件,它是中国民间缝制玩具的代表,集“柔软性”与“雕塑性”于一身,布老虎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布制玩具。它数量巨大、形式繁多、分布广泛,表征着“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意义。造型上,民间艺人进行了大胆夸张、变形。在强调虎的体态丰满可爱的基础上,特别强调虎头,因为它不仅是表现老虎神态的集中点,而且在民间常用“虎头虎脑”来形容一个孩子健壮有力、活泼可爱。所有这些造型上的特点,都寄托了人们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形式上以陕北为代表的西北虎,粗犷劲健,构型新颖

奇特,设色浓厚热烈,寓意古奥隐蓄,具有浪漫而神秘的艺术气质;而以河南为代表的华北、中原地区及齐鲁一带的布老虎,圆浑厚实,构型简朴洗练,设色单纯沉素,寓意晓畅平近,具有写实而洒脱的艺术气质。为了让儿童感受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特生成本课题。(图8-30、图8-31、图8-32、图8-33)

图8-30 民间工艺品:虎头枕

图8-31 民间工艺品:虎头鞋

图8-32 民间工艺品:虎头帽

图8-33 民间工艺品:老虎玩具

(一)活动目标

1.感受布老虎的夸张造型所表现出的勇猛威武和质朴可爱神态美;感受布老虎的饱和色,强烈对比所造成的色彩美。

2.了解作品中传递出的父母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

3.喜爱中国民间工艺品,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准备

1.各类布老虎、虎鞋、虎帽实物或图片或课件

2.掼熟的黄泥。

(三)活动过程

1.出示布老虎玩具,让儿童摸一摸,看一看,初步感知并鼓励儿童发表自己的感受。

2.运用提问法启发儿童,具体可通过以下几个问题进行:

(1)你看到了什么?通过摸你感受到了什么?

(2)布老虎身上有哪些颜色?

(3)这些颜色你喜欢吗?

(4)布老虎的样式有哪些?你能说说它的作用吗?

(5)布老虎的神态可爱吗?你能模仿一下吗?

(6)你知道布老虎都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

(7)在视频上你见过真老虎的形象吗?能不能模仿一下真老虎的神态、动作、声音?

(8)与真老虎相比,布老虎给你什么感觉

(9)布老虎是妈妈送给孩子们的礼物,想一想,妈妈为什么要送布老虎给孩子?

3.出示布老虎鞋、帽,让儿童穿戴,感受一下,进一步加深对布老虎的理解。同时提问:

(1)你知道自己戴的是什么帽子吗?跟你平常戴的帽子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自己穿的是什么鞋子吗?跟你们平常穿的鞋子有什么区别?

(3)虎鞋、虎帽也是妈妈送给孩子的礼物,你穿上妈妈送的虎鞋、戴上虎帽后,有什么感觉?我们能不能用其他方法做一个属于自己的老虎玩具?(鼓励孩子利用绘画、或泥工或表演的形式表现老虎,加深理解)

4.操作阶段:鼓励儿童用泥来塑造一个老虎,或用画笔写生布老虎,送给妈妈做礼物。

活动总结

利用大量的布老虎玩具让孩子充分感知,并通过触摸、表演、提问、启发等多种方式使活动逐步深入,加深儿童对布老虎的理解。并把体现在母子之间的爱通过布老虎体现出来。同时鼓励儿童利用表演、泥塑、绘画等形式进行创造性地表达。

(本课例由常文化老师整理提供)

二、毕加索作品欣赏《体验快乐与伤心的感觉》(大班)

作品分析

作品《梦》创作于1905年,表现了一个女人在睡梦中甜美、幸福的情景。作品中自由流畅的曲线、圆滑线,刻画出人物的柔软放松和快乐舒适的感觉。人物与背景色彩的对比关系,使画面主题更加突出(图8-34)。

图8-34 毕加索《梦》

作品《哭泣的女子》创作于1937年,当时发生了法西斯空军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这一罪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镇上的无辜居民惨遭屠杀。这幅《哭泣的女子》看似脱离现实的作品,正是画家以其敏锐的感受性,表现了惨遭杀戮的妇女们在战争中的悲号,通过作品表达人们对战争的控诉。作品中使用了大量的斜线、交叉线和尖锐的折线,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心理上带给人痛苦、割裂的感觉(图8-35)。

图8-35 毕加索《哭泣的女子》

设计思路

由于《梦》和《哭泣的女子》两幅作品在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主要是绘画线条)对比强烈,所以在活动中把两幅作品进行比较欣赏,会使儿童能更好地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不同情感信息,更有利于儿童全方位地去感受形式因素(主要是线条)在表达情感中的作用,给孩子们充分感受、想象的空间,挖掘他们的潜能,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感觉。让孩子们感觉到大师对他们来说并不神秘和遥远,加深对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和兴趣,增强其大胆体验探索的精神和自信心

(一)活动目标

1.感受作品所表达的喜悦快乐和伤心痛苦这两种不同的情感。

2.初步理解用不同的线条和色彩表现情感信息的方法。

3.能大胆尝试用不同的肢体语言、不同的绘画线条等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二)活动准备

1.毕加索的名画《梦》和《哭泣的女子》。

2.不同形状(方形、圆形、三角形、不规则性等)、各种颜色的纸、黑色粗水笔。

3.音乐磁带《命运交响曲》和《小夜曲》。

(三)活动过程(实录)

1.欣赏绘画作品《梦》。

(1)出示毕加索的作品《梦》,引导儿童初步感受作品表达的欢乐情感并谈论。

师:画上画的是什么?

幼甲:一个外国阿姨

幼乙:一个树叶人,你看,她的脸被画成了树叶的样子,中间还有叶脉呢。

师:毕加索是立体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这就是画家的风格。

幼丙:我看像一个花仙子,很美。

幼丁:她好像睡着了。

师:你从哪儿看出她睡着了?

幼甲:她的眼睛闭上了。

幼乙:她是睡着了,她的头歪着,坐在沙发里,很舒服的样子。

(2)引导儿童观察作品中主体人物与背景的明暗以及色彩关系。

师:眯起眼睛,再观察一下画面,有什么不同?(www.xing528.com)

幼甲:我看到这幅画有些变化,人好像有点发光。

幼乙:我一眯起眼,画上的背景有点不清楚了,前面画的人像金子做的一样,闪闪发光。

幼丙:人就像电棒一样亮。

师:为什么人会看起来很亮呢?

幼:因为背景颜色深,人的颜色浅,有对比。

师:现在,我们睁大眼睛,看看深色背景里有什么?

幼:有花墙和红沙发。

师:为什么画家要画红色的沙发?

幼:红色是暖色,好看。

师:我们试试把沙发换种颜色。(教师请大家闭上眼睛,在画上用剪好的黑色沙发遮挡住红沙发)

幼甲:这张画不好看了,我觉得有点吓人,背景太黑了。

幼乙:黑沙发不舒服,坐在上面一定硬邦邦。

(3)引导儿童观察作品中人物的神情和姿态,体会作品传递的快乐、舒适的情感信息。

师:换回红沙发吧,你感觉怎样?

幼:这样舒服多了,阿姨一定能做个好梦。

师:你从哪儿看出阿姨在做美梦?

幼:她的嘴笑眯眯的。

师:这幅画的名字就叫《梦》。

(4)引导儿童探索画中表现人物神情和姿态的线条,感受自由、流畅的曲线与快乐、舒适的情感,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

师:小朋友模仿一下画中阿姨的样子,感觉如何?

幼甲:我的头一歪,身体放松,都快倒了,很舒服。

幼乙:我也好像做了个美梦。

幼丙:我觉得像在公园的草地上晒太阳一样,很开心。

师:画家画了什么样的线,让我们感受到这种快乐、舒心的感觉的?(儿童随教师一起摹画作品中的曲线,感受曲线的自由流畅、快乐的感觉)

(5)启发儿童展开联想,用肢体动作表达温暖、快乐的情感,使儿童从单纯的视觉感受进入更深的内心体验。

师:我们还可以用曲线画什么呢?(儿童自由讨论)

师:曲线可以画出来,还可以用我们的身体表现。我们玩个照相的游戏,看谁能用身体动作传达舒适、快乐的心情。(教师鼓励儿童大胆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有的儿童想象自己是一朵小花;有的表现的是在唱歌的小鸟;有的扮成美丽的公主,每个人的脸上都荡漾着笑容,用优美的身体曲线表达快乐的心情)

(6)启发儿童的艺术通感,通过诗歌、音乐等形式加深对情感曲线的印象和感受。

师:我们学过的诗歌,有一首和这幅画的意境非常像,是哪一首?(儿童在《小夜曲》的伴奏下,边表演边轻声朗诵诗歌《摇篮》)

2.对比欣赏绘画作品《梦》和《哭泣的女子》。

(1)出示绘画《哭泣的女子》,引导儿童感受作品表达的悲伤情感,重点讨论《梦》和《哭泣的女子》这两幅画中不同的线条,传递出的不同情感信息。

幼甲:这幅画很乱,线乱七八糟的。

幼乙:这幅画我看了很害怕,这个人像疯了一样。

幼丙:我看这幅画时心里很难受,她的脸像被闪电打烂了一样;《梦》让我很快乐。

幼丁:这个人的头发都竖起来了,脸像被刀子划开了一样,真吓人。

幼戊:她的帽子上有花。

师:这幅画中画的也是个阿姨。

幼:这个阿姨的眼睫毛像钢针,她哭了,脸上还有泪呢。

师:这幅画就叫《哭泣的女子》。

幼:她咬牙切齿的,看起来很生气

师:这幅画和《梦》有什么不同?

幼:《梦》,用的暖色多,《哭泣的女子》脸上灰色、蓝色多。

幼:《梦》是快乐的;这幅画很伤心、很难受。

(2)引导儿童发现《哭泣的女子》中使用了大量的斜线、交叉线和尖锐的折线,体验这些线条和尖角在视觉和心理上带给人的痛苦、割裂的感觉。

师:《梦》这幅画中,画家用了许多曲线,表达了快乐的感觉,在《哭泣的女子》这幅画中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把这种伤心、痛苦的感觉表达出来了呢?(引导儿童观察、发现斜线、交叉线和尖锐的折线能带给人痛苦、伤心的感觉)

(3)启发儿童想象画中人物伤心的原因,每人编一个故事讲给好朋友听。

幼甲:公主被巫婆施了魔法,变得很丑,她很伤心……

幼乙:阿姨的孩子死了……

幼丙:新娘要结婚了,可新郎跑了……

幼丁:她被坏人抓住了……

……

(4)结合《命运交响曲》背景音乐,启发儿童用肢体语言表达伤心的感受。

师:流畅柔美的曲线让人感到快乐自在,不稳定的斜线、折线等,让人感到痛苦伤心。我带来了一段音乐,你听了有什么感觉,就用相应的动作表现出来吧。(儿童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用肢体语言表现痛苦、伤心的感觉,有的儿童模仿罗丹的雕塑“思想者”,有的儿童的脸部和身体动作非常夸张,较好地理解和表现了作品所传达的情绪)

(5)小结。

对比两幅作品,帮助儿童进一步明确表现手法的重要性和画家表现主题的多样性。

师:这两幅画,你最喜欢哪一幅?

幼甲:我喜欢《梦》,很美,我看了很快乐。

幼乙:《哭泣的女子》画得很特别,很有力,我喜欢。

师:为什么同一个画家却能画出这么不同的画?

幼甲:他用的线不一样。

幼乙:他画画的时候心情不一样。

师:画家就是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3.表现与表达:

自由选择形状、色彩不同的纸张尝试用曲线或折线等表现快乐和伤心的感觉。

4.交流、评议:

请儿童把自己的画分别贴在相应的名画前,和画家比一比线条,相互评议、交流。

效果评析

活动中孩子们的情绪高涨、思维活跃,在师生间平等、宽松活跃的气氛中,能自始至终很好地跟随教师的引导积极参与活动。教师的引导主要以谈话为主,看似随意的谈话,实则紧扣主题,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在畅谈中,渐渐步入大师的绘画世界,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一方面,教师全方位地灵活运用谈话、游戏等形式,结合音乐、诗歌、肢体语言、绘画选择图形等多种相关内容和手段,启发儿童的艺术通感,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多种器官,让他们展开丰富的联想,使他们的观察力、艺术感悟力、想象力创造力、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个性品质等多方面素质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另一方面,通过学习,儿童了解认识到:不同的绘画线条能传递出不同的情感信息。此外,对色彩的冷暖、深浅等所传达的不同情感信息,也有了更深的感受。两幅画的名字,教师也是在谈话的恰当时机告诉儿童的,给孩子们充分感受、想象的空间,挖掘他们的潜能,在孩子们感到大师对他们来说并不神秘和遥远,加深对艺术的热爱和兴趣,增加其大胆体验探索的精神和自信心。

【注释】

[1]http://www.yejs.cn/Article/HTML/35969.html

[2]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0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