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物体画活动指导书

学前儿童物体画活动指导书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并要求儿童能辨别物体的异同。在引导儿童观察时,要突出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感知。教师在引导学前儿童进行观察时,其观察内容要有别于科学感知中那种追究事物的属种、用途、习性等科学概念的标准,应该把注意力集中于事物的形状、色彩、空间等形式因素及其所表现的对称、均衡、节奏、多样统一等形式美的模式,事物的主题、情节、形象等内容要素,以及这些形式和内容所表现出的情感因素上。

学前儿童物体画活动指导书

(一)了解学前儿童物体画的特征

1.拟人化

拟人化是儿童心理发展中泛灵论的反映。幼小的儿童相信世间万物都有像人一样的心理和感情,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去推想一切事物。表现在绘画中,最常见的便是给太阳添上五官,把动物画成直立的,跟人非常相像,并把自己所想的赋予到所画的动物身上去。

2.透明式

透明式是儿童在表现形象时,常从自己的想象出发,把从视觉上看不到的部分像X光透视一样的表现出来。如儿童在画是动物妈妈和动物宝宝,透过动物妈妈的肚子,我们能看见里面可爱的物宝宝。透明式的表现,是孩子们画其所知的表现。儿童还没有学会如何合理地去表现物体之间的关系,透明式的表现是儿童从机械地表现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把相关的物体简单地重叠在一起,到客观表现事物间关系的过渡。

3.展开式

学前儿童画面中的人物、事物大都由中心向四周或上下、或左右地展开。如儿童画一家人围着桌子吃饭,画面上的人一个个都“躺”在地上,呈放射状。这主要是因为儿童在绘画时,用自己的认识代替了知觉,是“画他所知而非画他所见”。儿童作画时的视点是不固定的,在不断地游走。因此,从儿童的绘画作品中,他们往往把在许多个不同视角中看到的物体在一张画面上呈现出来。

4.夸张式

夸张式是儿童在绘画中的一种主观表现。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作出图式的变化,将自己认为重要的部分或是感兴趣的东西画得特别突出和仔细。如儿童画自己拍皮球的样子,会把自己拍皮球的手画的比皮球大出许多,以表现自己对拍皮球的兴趣。

(二)引导儿童观察认识物体的形象特征

观察是物体画表现的基础。学前儿童在观察表现对象时缺乏目的性和计划性,没有正确的观察方法,往往抓不住重点,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观察认识物体的形象特征。观察一般分为分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两种。直接观察是让儿童对所观察的事物直接接触,而间接观察则是对于那些因条件限制而无法接触的事物进行的观察,它包括标本式观察和图片式观察。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特征对比、形象比喻、几何图形概括等方法来帮助儿童获得物体的视觉表象。如:物体画《小企鹅旅行》(4~5岁),教师先通过图片和视频引导孩子们观察企鹅的形状、颜色、特征、动作、生活环境等,并进一步引导儿童对企鹅进行感知,获得“企鹅的身体大体呈椭圆形、白白的肚皮、尖尖的嘴、颌下有一些赭黄色、穿着黑色的燕尾服、走起路来摇摇摆摆、进入水中如鱼得水、喜欢群居、生活在南极冰川环境”等一系列感知。再加上群颂儿歌《小企鹅去旅行》“小企鹅美滋滋,经常穿件黑褂子,出门忘记系扣子,露出白白大肚子”。让儿童对企鹅充分感知,产生共鸣,进而萌发表现的欲望,创造出生动、富有情感的作品(图6-41、图6-42)。(www.xing528.com)

图6-41 《游泳的小企鹅》李浩天(6岁)

图6-42 《欢呼》黄一恒(6岁)

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班儿童的特点引导儿童观察物体形象特征。由于小班儿童认识能力较差,还不会表现物体的基本结构和特征,因此教师只需引导儿童观察物体的大致轮廓,形成对物体的基本视觉印象。随着认知能力的提高,中班儿童已能逐步地有目的地作画。教师可引导中班儿童观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征,如人物、动物、植物交通工具建筑物等的形状、颜色、结构。大班儿童已积累了较多的知识经验和绘画造型技能。教师可引导大班儿童细致地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结构、颜色和物体的动态。并要求儿童能辨别物体的异同。

在引导儿童观察时,要突出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感知。艺术活动中的审美感知不同于科学活动中的感知。科学活动中感知的目的在于观察客观事实,形成科学概念,强调的是“真”。而审美感知是对事物的各个不同的特征——形状、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要素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是一种区别于日常感知的,能够揭示事物的表现性(或审美属性)的特殊的感知,具有非实用功利性、完整性、超越性、情感性等特点,强调的是“美”。教师在引导学前儿童进行观察时,其观察内容要有别于科学感知中那种追究事物的属种、用途、习性等科学概念的标准,应该把注意力集中于事物的形状、色彩、空间等形式因素及其所表现的对称、均衡、节奏、多样统一等形式美的模式,事物的主题、情节、形象等内容要素,以及这些形式和内容所表现出的情感因素上。例如:对柳树和松树的审美感知,就不能像在科学教育中那样要求儿童说出柳树是一种落叶树,松树是一种常绿树,而应该引导儿童观察柳树与松树的树冠形状的不同、树叶的形状与颜色的差异、肌理的变化。微风吹来时,柳树与松树不同的动态;感受柳树的婀娜多姿、松树的伟岸挺拔等情感象征性。又如:对下雨天的感知,在科学领域中,儿童需要了解雨的形成过程,雨对植物、人的作用及影响等科学知识;而在艺术领域中,儿童就要观察下雨的时候,天空是灰白的,雨从天空落下来时大雨、小雨的不同线条,以及风儿一吹,雨线飘动的样子,雨中人们的行为、装束形态等。

(三)引导儿童学习表现物体形象的技法

将所观察认识的物体形象表现出来,需要表现物体的技法。比较适合学前儿童掌握的一般是涂染法和线描法。涂染法是指不画物体的轮廓线,直接用笔蘸颜料涂画出物体整体形象特征的方法。这种画法简练、概括性强,能很快地在画面上表现出现有颜色的物体的形象,因而能引起学前儿童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线描法是指先用线条勾画物体的基本部分和主要特征,然后再涂上颜色的方法。这种画法准确、概括性强,能清晰地表现物体形象细节特征。比较而言,涂染法更适合较小年龄儿童学习,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线描法的运用也越来越多。

(四)通过系列练习帮助儿童掌握物体造型的方法

系列练习可以帮助儿童学会从不同角度来描绘物体的不同造型特征,便于儿童在绘画时能根据情节的需要表现物体的形态,使画面更加生动,促进主题的表现。例如:教师引导儿童学习掌握建筑物的造型,几何形是建筑物和交通工具的造型特点,教师就可以引导儿童通过“建筑艺术欣赏”“我们的幼儿园”“我的家”“天安门”“住宅小区”“未来的房子”等系列练习活动,掌握表现建筑物描绘方法。这样可以帮助儿童打好物体造型的基本功,儿童在创作中就不会出现因为不会表现某个物体形象而影响整幅画的效果。[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