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以语言传递信息的方法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以语言传递信息的方法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用语言向学前儿童传递信息和指导学前儿童学习美术的教学方法。它是美术教育活动必须采取的教法之一,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对话法。(一)讲授法教师通过语言描述、说明和解释向学前儿童传授美术知识与技法的教学方式称为讲授法。运用讲授法时应注意以下三点。运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时,教师易于控制自己所讲的内容,但学前儿童却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容易产生疲倦感。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以语言传递信息的方法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语言是教师与儿童之间进行信息、情感交流的主要媒介。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用语言向学前儿童传递信息和指导学前儿童学习美术的教学方法。它是美术教育活动必须采取的教法之一,主要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对话法。

(一)讲授法

教师通过语言描述、说明和解释向学前儿童传授美术知识与技法的教学方式称为讲授法。它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方法,能使学前儿童在较短的时间单位里获得较多的系统知识,是儿童领会造型技法、获得系统知识、产生正确审美观的重要途径。它在美术教学中主要包括讲述、讲解和讲评。教学时,可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用。

1.讲述,讲述是教师向学前儿童做系统的叙述。例如在写生动物时,描述写生动物的特点;在欣赏达·芬奇作品《蒙娜丽莎》时,以故事的方式向儿童介绍作品创作的背景、画家的生平;画“花生”的时候,教师通过“麻房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的谜语形式形象生动地描述花生的典型特征等。

2.讲解,讲解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对某个概念或原理作分析、解释或论证。例如,讲解一幅水墨画时,教师向学前儿童介绍侧锋、中锋的运笔手法,在某个手工作品的制作过程中,教师向儿童讲解什么是“压扁”“搓长”“团圆”,在绘画活动中向学前儿童讲解“遮挡”的原理,在欣赏作品时解释关于对称、变化等形式美的原理等等。

3.讲评,讲评就是对事物或事件做评议,如讲评作业、课堂总结等。

运用讲授法时应注意以下三点。

1.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由于学前儿童的分析能力较差,他们接受知识的特点是先入为主,因此教师对相关美术概念、原理等的解释要准确。讲授时要使用文明用语,讲授内容要有益于学前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同时,还要注意运用艺术性的语言,如文学作品、儿歌、故事、谜语等富有感情地进行讲授,以增强儿童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启发其形象思维,激发他们创作的愿望。

2.讲授时重点突出,语言通俗、简练、准确,易于儿童理解和接受。讲授时教师可以适当重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便让儿童记忆由于听觉不能及时反馈而遗漏的内容。重述时教师要注意前后用语的一致性。讲述技法和制作步骤时,声音要洪亮,条理清晰,通俗易懂,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并用适当的手势、神态、站立、移动等体态语辅助讲解,传递无声的视觉信息,引起学前儿童的注意,调动他们的情绪。

3.讲授时要注意启发性讲解。运用讲授法进行教学时,教师易于控制自己所讲的内容,但学前儿童却常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容易产生疲倦感。因此,教师要以感性事物为基础,启发、引导学前儿童朝着正确的方向积极进行思维,让他们自己去确定构思、构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断地丰富作品内容。尽量避免一问一答,或是直接告知问题的答案,限制学前儿童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尤其在意愿画教学中,教师更要经常使用启发性讲解的方法,多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思维,确定所要描绘的内容。

(二)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学前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认识、解决、探究某个问题而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获得知识的方法。运用讨论法时,讨论的时间可长可短,讨论的形式也可多样,全班讨论、小组讨论均可。

讨论法能充分调动学前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儿童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自己得出结论提供机会。讨论的过程不仅能使学前儿童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使学前儿童获得对知识的深刻认识,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艺术想象力。因较小年龄儿童生活经验较为贫乏,思维的方式以具体形象性思维为主,分析、概括能力较差,还不能进行以语言为中介的抽象逻辑性思维,因此讨论法比较适合大班儿童使用。(www.xing528.com)

运用讨论法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要启发、引导学前儿童进行讨论。教师要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鼓励学前儿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表不同看法,给学前儿童提供思考的空间,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他们提供线索,帮助学前儿童找出问题与他们已知事物之间的联系。

2.及时对讨论结果进行小结。讨论结束后,教师要概括学前儿童讨论的内容,及时进行小结。进行小结时要考虑到美术学科的特殊性,讨论结果可能是多元的、开放的或不确定的,不见得都有一致的标准答案。

(三)对话法

对话法是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指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美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对话法是针对长期以来美术欣赏活动中采用的灌输法提出的。灌输法以教师为中心,儿童缺乏自身的感知与体验,教师将自己掌握的有关美术作品的知识无条件地灌输给儿童,儿童没有直接与美术作品对话的机会,长此以往,儿童会丧失自我感受、主动创造的能力,最终导致审美素质的下降。美术欣赏活动中运用协同合作式的对话法,教师、儿童与艺术作品之间不再是一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式的、双向交流式的关系。儿童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积极参与,他们的潜力在不断的对话碰撞中得到新生和成长。

对话法的主要特征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交流。在艺术活动中,艺术家有一种向亲密的人倾诉自己深切感受或强烈印象的愿望;而欣赏者则是从自己的心灵世界出发,与艺术家、艺术作品进行独特的对话活动。因而,欣赏者与艺术作品的对话是主体间的相互交流,即艺术作品对欣赏者说话,欣赏者对艺术作品说话。

幼儿园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实施对话法时,教师作为儿童与艺术作品的中介,一般通过启发的方式、提问题的形式给予儿童以线索启迪,引导和帮助儿童与美术作品进行对话。由于作为欣赏者的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生活经验、艺术经验有限,因而教师的启发和提问要符合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在儿童美术欣赏过程中,如果作品是写实的,则要指出作品包含哪些形象,如作品中所包含的人物、动物、景物、物品等。如果作品是抽象的,则要指出主要的形状、色彩及其运动的趋向。如欣赏凡·高的作品《星月夜》时,教师可以用“画面上画了哪些景物?”“你认为这幅画画的应该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画面上有哪几种线条?”“线条是什么样子的?”“你看后有什么感觉?”“你能用身体动作表现一下吗?”等问题启发、引导学前儿童与作品进行对话。

实施对话法时教师应注意以下两点。

1.要尊重学前儿童对美术作品的感受。由于每个人经历不同,对美术作品认可、喜欢的程度就会不同,引起的联想也会不同。学前儿童由于经验、认识能力有限,有些看法在成人看来可能是幼稚、可笑的,但只要是在他们对作品感知和体验基础上产生的,教师都应尊重和认可,不能强求儿童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教师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当然,这并不表明教师不需要说出自己对于美术作品的看法和感受,相反,教师也应该阐述自己的观点,还要引导和鼓励儿童用各种方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2.要为儿童创设多种感官感受、体验的条件和充分的时间。因为参与的感官越多,儿童对作品的感受和体验就越深刻。如,在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常采用倾听音乐或用动作、语言表达等方式帮助学前儿童感知、理解与表达美术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