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在内容上包括三个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领域,即绘画、手工和美术欣赏。
(一)学前儿童绘画教育内容范围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使用各种笔、纸等绘画工具和材料,运用线条、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创造出视觉形象,从而表达创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教学活动。学前儿童绘画教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绘画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
(1)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的性质。例如,油画棒的油性,水粉颜料、水彩颜料的水性,宣纸的渗透性等。
(2)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的正确使用方法。从不同的工具和材料看,儿童可学习的有彩笔画、水粉画、蜡笔水彩画、水墨画、印画、纸版画、吹画、喷洒画、吸附画等形式。
2.良好的绘画习惯
培养儿童集中注意力完成作品等良好的绘画习惯。
3.绘画的形式语言
绘画的形式语言是指线条、形状、明暗、色彩、构图等美术要素,是绘画表现的手段。美术教育中学前儿童所要学习的绘画形式语言主要有线条、形状、色彩和构图。
(1)线条。线条是造型的基本要素之一,在绘画中线条能表现物象、表达情感、显示个人风格。儿童对线条的学习主要包括:①线条的形态,有直线、曲线和折线三种形态;②线条的变化,有线条的方向、长度、质感等的变化。线条的方向变化包括直线的垂直、水平、倾斜、平行、交叉、穿插等变化,如“格子花布”等。曲线因圆弧度的大小、方向转换的不同而呈现的变化,如“小蜗牛”“美丽的叶脉”“菊花”等。线条的长度变化包括线条的长短变化,如“大雨和小雨”。线条的质感包括线条的粗、细、疏、密变化,如“盛开的花朵”等。
(2)形状。形状是由线条构成的轮廓和结构。也是造型的基本要素之一。形状是形成画面形象的基础。儿童对形状的学习主要包括:①基本几何形状,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椭圆形等,如“吹泡泡”“节日的彩旗”等;②基本几何形状的组合:是指上述基本几何形状组合成合理的结构,如“火车”“摩天大楼”等;③自然形体,是指用连续不断的线条将物体的各部分融合成有机整体,如“小小手”“各种动物”等。
(3)色彩。色彩是绘画基本要素之一,色彩有再现性色彩和表现性色彩两种类型。再现性色彩是指再现客观对象色彩关系给人的真实视觉感受,是一种写实的色彩。中国画论中称之为“随类赋彩”。表现性色彩是创作者从表现意图出发,主观进行的色彩搭配,它服从创作者对画面色彩构成的直觉需要。表现性色彩可分为装饰性色彩和情绪性色彩。儿童对色彩的学习主要包括:①色彩的色相、明度、饱和度的辨认。色彩的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名称。儿童要辨认三原色——红、黄、蓝,三间色——橙、绿、紫,常见的复色,如红灰、绿灰、蓝灰、紫灰,以及五彩色——黑、白、灰。以色相为基础,儿童可学习感受冷色与暖色;色彩的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儿童要辨认出例如黄色、白色等明度高,黑色、紫色等明度低。并辨认以明度为基础,一种原色加黑和加白所造成的颜色的深浅;色彩的饱和度(又称彩度、纯度)是指色彩含色味的多少程度。儿童要辨认出原色的饱和度高,颜色鲜,原色中加黑、白、灰后饱和度就低,颜色灰。②色彩的运用。儿童学习运用色彩的内容主要包括随类赋彩、主体色与背景色关系的处理、色彩的装饰和色彩的情感表现等。随类赋彩是指根据物体的固有色彩来着色。为此,儿童要学习辨认物体的固有色,并据此着色,如“天空中的彩虹”“秋天的树叶”等;主体色与背景色关系的处理是指把握画面上各形象的颜色与画面底色之间的关系。儿童可学习用深浅、冷暖、艳灰来处理之,如“花越开越大”“天太热了”等;色彩的装饰是指画面上各种色彩的面积、位置以及与形状之间的协调。儿童可初步学习有层次、有主调地配置同种色、类似色、对比色,如对称与不对称图形、物象的装饰;色彩的情感表现是指凭主观知觉来构成画面色彩。可让儿童初步学习用色彩表现常见的几种基本情绪,如“快乐的我”“悲伤的大树妈妈”“愤怒的爸爸”等。
(4)构图。构图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以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简单地说就是形象在画面中占有的位置和空间所形成的画面分割形式。构图需要把握整体的能力和预先构思能力,这对于儿童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他们逐步学习。儿童对构图的学习主要包括:①单独构图。单独构图是指画面上只有单个形象。儿童要学习把单个形象大胆、清楚地画在画面的中心位置上,如“夏天的梧桐树”“美丽的大蝴蝶”等。②并列构图。并列构图是指画面上并列安排着数个形象。儿童要学习有节奏地在画面上并列安排主要形象与次要形象,如“马路上来来往往的汽车”“我跟老师学跳舞”“花边”等。③不对称的均衡构图。不对称的均衡构图是指均衡地安排、布置画面。不对称的均衡构图对于儿童来说比较困难,大班时期,儿童可在欣赏不对称的均衡构图作品的基础上学习不对称的均衡构图,如“动物园”“农贸市场”等。
4.绘画的题材
绘画的题材是指创作者在生活中形成的,根据一定的创作意图进行选择、改造或想象而进入作品的一定生活现象。它是构成绘画作品内容的基本材料,是作品内容的基础。学前儿童绘画的题材往往来自于学前儿童的生活。学前儿童学习绘画的题材有:
(1)自然景物,如太阳、花、草、树等。
(3)人物,如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姿态的人。
(4)蔬菜与水果,如青菜、黄瓜、萝卜、苹果、梨、香蕉、菠萝等。
(5)动物,如家禽、家畜、野兽等。
(6)交通工具与生产工具,如汽车、船只、飞机、火箭、吊车等。
(8)简单生活事件,如家庭生活、同伴活动、外出旅游等。
(9)想象中的物体与事件,如未来汽车、海底世界、我长大了干什么、我的梦等。
(10)装饰画,如几何图形装饰等。
(二)学前儿童手工教育内容范围
学前儿童手工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直接用双手或通过操作简单工具,运用贴、撕、折、剪等手段对可变性较强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平面或立体的物体形象的一种教育活动。学前儿童手工教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手工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
(1)手工工具:相对于成人的手工制作,儿童的手工活动是较为简单的操作活动,因此,所用工具也较为简单,主要有刀、剪刀、笔、泥工板、牙签、切片尺、糨糊、胶水等。
(2)手工材料:学前儿童手工活动的材料可以分为点状材料、线状材料、面状材料、块状材料四种形态。①点状材料:可用于儿童手工活动的点状材料有沙子、小石子、小珠子、纽扣、谷物、果核、种子、木屑、贝壳、牙膏盖等。点状材料可通过串连、拼贴、粘接、镶嵌、垒积等方法来制作线型、面型和体型作品。②线状材料:可用于儿童手工活动的线状材料有绳、棉线、毛线、火柴棒、麦秸、树枝、草棒、橡皮筋、高粱秆等。线状材料可通过盘绕、编织、拼贴、拼接、插接等方法来制作线型、面型和体型作品。③面状材料:可用于儿童手工活动的面状材料有纸、布、树叶、花瓣、羽毛、刨花、塑料薄膜等。面状材料可通过剪、撕、折、染、卷、粘贴、插接等方法来制作面型、体型作品;④块状材料:可用于儿童手工活动的块状材料有泥、面团、石块、萝卜、土豆、蛋壳、瓶子、纸盒、核桃、乒乓球等。块状材料可通过塑、刻、拼接、组合、串连、剪等方法来制作体型作品。
2.良好的手工活动习惯
养成干净、整洁、有序的手工活动习惯。(www.xing528.com)
3.手工的基本制作技法
学前儿童学习的手工基本制作技法有串连、粘贴、剪、撕、折、染、盘绕、编织、塑、插接等。
(1)串连。串连是将点状、面状、块状材料用线状材料和工具从中穿过,连接成串。
(2)粘贴。粘贴可以是在剪好轮廓的面状材料的反面涂上糨糊或胶水再贴在画纸或底板上;也可以是在画纸或底板上的轮廓内先涂上糨糊或胶水,再撒上点状材料,制作成有浮雕感的画面。
(3)剪。剪有目测剪、沿轮廓剪和折叠剪三种类型。目测剪是指凭自己的感觉和经验剪出自己需要的图像。沿轮廓剪是指事先画好图像后,再依照轮廓线剪下来。折叠剪是指将纸折成双层或四层等,再剪出一些对称的图像。
(4)撕。撕有目测撕、沿轮廓撕和折叠撕三种类型。基本方法同剪。
(5)折。折是指用面状材料(如纸)折叠成立体物象。主要有对边折、对角折、双正方折、双三角折、集中一角折、集中一边折、四角向中心折和组合折等基本技能。
(6)染。染是指用生宣等吸水性强的纸进行折叠后,再用水性染料进行染制。有渍染和点染两种方法。渍染是指将折好的纸插入染料中让纸自动吸色,点染是指用笔蘸色点在纸的中心部位或细小的地方。
(7)盘绕。盘绕是指将线状材料按照一定的顺序缠绕成平面图像或立体物象。
(8)编织。编织是指用线状材料按照经纬线交叉的原理编织成平面或立体物象。
(9)塑。塑是指用泥、面团等有可塑性的块状材料通过手的活动塑造成立体物象。其基本形体有球体、卵圆体、圆柱体、立方体、长方体和组合体等。基本技能有搓长、团圆、拍压、捏、挖、分泥、连接、伸拉。
(10)插接。插接是指用细木棒、细铁丝等辅助材料插入所需连接的部分,或将制作材料本身做成凹凸相当的切合口,使之连接成型。
4.手工的题材
(1)玩具。如折纸玩具、泥塑;
(2)节日装饰物。如拉花、窗花;
(3)游戏头饰。如帽饰、面具、纸花;
(4)日常布置用品。如染纸、点、线、面状材料贴画、蔬果造型、瓶盒造型;
(三)美术欣赏教育内容范围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学前儿童通过对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及周围环境中美好事物的认识和欣赏,丰富儿童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审美评价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美术欣赏的对象与类型
(1)美术作品。①绘画作品。从创作所用的工具材料看,可以有水墨画(中国画)、油画、水粉画、水彩画、版画等;从作品的题材内容看,可以有人物画、动物画、风景画、静物画等;从作品的存在形式看,可以有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插图等。选择时注意其内容要与儿童生活经验接近,所用工具材料和表现手法简单、清晰、明了;②雕塑作品。从制作工艺看,可以分为雕和塑两类。雕:从完整、坚固的坯土上把多余的部分删除。塑:用具有黏结性的材料联结成所需的形状。可选择具有生动形象、表现生命活力的作品;③工艺美术作品。从实用性与陈设性看,可以分为日用工艺品和陈设工艺品,如餐具、茶具、灯具、家具、服饰、玩具以及壁挂、地毯、陶艺、染织工艺等;从民间艺术性看,可以有剪纸、民间玩具、面具、脸谱、风筝、花灯、皮影、刺绣等;从时态上看,可以有工业产品设计和装潢艺术设计两类。工艺美术作品的选择要注意与儿童的生活及情趣结合起来;④建筑艺术。可以分为纪念性建筑,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住宅建筑、桥梁建筑、公共建筑等。选择时应特别注意建筑物造型的创造性;⑤儿童美术作品。应注意选取那些同龄儿童的、有童趣的作品。
(2)自然景物:应注意选取儿童可以观察到的景物,例如日月星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并注意自然景物的不同的美的形态。
(3)周围环境中的美好事物:大致有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两类。前者如家庭环境、幼儿园活动室环境等,后者如广场、园林、庭园等。
2.美术欣赏知识与技能
(1)美术作品的形式分析。如造型、色彩、构图、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变化等方面。造型:物体的构图方式。如:线条造型、几何图形造型、涂染法、自然图形。色彩:认色(单颜色、同种色、类似色)、对色彩的喜好、均匀涂色。构图:形象在画面上所占位置。如:单独、并列、均衡、分层、遮挡构图。
(2)作品主题和形象的分析。如:创作意图、意义等。
(3)对作品的联想与表达。联想如:看到下垂的树叶想到秋天、身体不佳等。表达如:采用对比、对称、均衡、统一、夸张等。
(4)作品的背景知识。如艺术家的生平、创作风格、作品的时代背景等。
(5)学习安静地、集中注意力观察、欣赏的良好习惯,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以上是我们选择的学前美术教育内容的大致范围,教师在选择自己的美术教育内容时,还应注意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制宜,有的放矢、实事求是地开展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