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是指美术教育中儿童所要学习的美术形式、美术内容及其运用的总和。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载体,必须依据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才能达到为目标服务的目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最终是要通过儿童自身的内化才能对其发展起促进作用,因此,它又必须符合儿童美术发展的规律与年龄特点。《纲要(试行)》指出,教育活动的内容应体现以下原则:(1)既适合儿童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2)既符合儿童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3)既贴近儿童的生活来选择儿童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儿童的经验和视野。就儿童美术教育而言,教育内容的选择在遵循儿童心理逻辑和生活逻辑的同时,也要考虑美术学科所具有的独特和审美这一本质特点。[6]
(一)接近儿童的生活经验
阿恩海姆认为:“在发育的初级阶段上,心灵的主要特征就是对感性经验的全部依赖。对于那些幼小的心灵来说,事物就是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或闻到的那个样子。”他认为,儿童的思维问题的解决和概括,“绝大部分都是在知觉水平上进行的”。因此,只有那些被儿童直接感知过的美术教育内容,才能被同化到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去。为此,教师选择美术教育内容时,要注意结合儿童的兴趣和需要,结合他们感知过的有过积极的情感体验的现实生活。这些内容儿童能够接受,也乐于接受。如在大班儿童参观海底世界后,安排绘画活动“海底世界”,这个内容是儿童直接感知过的,能激发儿童创作的激情和欲望。
(二)注重作品的审美性
《规程》提出儿童美育目标是“培养儿童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我们知道,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从本质上说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美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对个体进行审美、创造美的教育。因此,在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必须选择符合儿童认识美的特点的内容,引导儿童充分感知,丰富和发展儿童的审美情感,培养儿童的审美表现能力,并能按照儿童的审美标准和美的规律,将儿童感受世界的审美能力变为他们的内心需要和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进而健全和完善儿童的人格。如春天到了,万物复苏,整个大地都披上了点点新绿,各种鲜花争相怒放,小鸟也按捺不住喜悦停在枝头歌唱……春天是多么美好!于是,教师在春天来临时,选择描绘“美丽的春天来了”的内容,带领儿童到大自然中去看看、听听、摸摸、闻闻,充分感知春天的美丽,进而通过创作活动,激发儿童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www.xing528.com)
(三)内容安排应注意纵向顺序和横向联系
纵向顺序是指同一种类美术活动的内容之间的互相排列。例如,对于美术欣赏活动内容安排:小班安排欣赏“大班哥哥姐姐的画”“秋天的水果”“秋天的树叶”“布娃娃”“小花伞”等儿童生活中熟悉的直接接触到的美好事物;中班安排“布老虎”“民居建筑”“节日的环境”;大班安排凡·高的作品“向日葵”“剪纸”“茶具”,徐悲鸿的“奔马”等。这些美术教育内容在帮助儿童建构审美心理结构方面是有序的、连续的、层层推进的,同时也是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化的。
横向联系是指不同种类美术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在绘画活动中安排画“糖葫芦”,在手工活动中安排做“糖葫芦”;又如,欣赏过“美丽的窗花”后,安排手工“剪窗花”,再将剪好的窗花进行环境布置。这种横向联系内容的安排,能帮助儿童从各种角度认识、感知事物,学习多种表现技能,体会同一事物的不同质感美。如画的糖葫芦是平面的,而手工做的糖葫芦是立体状的,作品的显现状态和活动的过程带给儿童的审美感受是不一样的。
(四)注意与其他领域活动内容的整合
艺术来源于生活,学前儿童美术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其他领域的活动带给儿童的经验,必然产生丰富深刻的体验,积淀于儿童的生活之中。因此,儿童美术活动的内容往往可以选择语言、科学、社会、健康、音乐等领域的活动内容。例如,社会领域中有认识了解国旗、长城、天安门、家乡等内容,美术活动内容可以选择画国旗、长城、天安门、美丽的家乡等。又如,中班语言活动“吹泡泡”(星星是月亮吹出的泡泡,露珠是小草吹出的泡泡,葡萄是藤儿吹出的泡泡……),美术活动可选择画吹泡泡的内容。这种整合,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起各种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巩固他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提高综合素质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