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标结构,是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的较为稳定的组织形式。它包括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总目标、分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及具体的教育活动目标。一般来看,越上层的目标其概括性越高;而越下层的目标其概括性越低,可操作性越强。[5]
(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及其分析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是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最概括的陈述,是其他层次目标的依据和基础。《纲要(试行)》把幼儿园教育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明确地把艺术领域的目标定为: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这一目标既考虑到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又考虑了社会对未来人才的要求,也考虑到艺术学科本身的特点,其实质是健全和完善儿童人格的审美教育要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总目标是艺术教育观念在美术教育课程的具体落实,具体表述如下:
1.引导儿童初步学习感知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
2.引导儿童积极投入美术活动中并学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其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促进其人格的完善。
3.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操作以及运用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表现自我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培养其审美表现和创造能力。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把《规程》中的美育目标“培养儿童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与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特点结合起来,作出了具体明确的阐述,体现出了审美教育的性质。
第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规定了儿童审美心理结构中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和审美创造等基本能力。首先,审美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审美感知能力入手,因为审美创造所需的内在图式与内在情感的积累,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来完成的。其次,儿童通过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活动,能产生审美愉悦感,丰富审美情感体验,最终促进儿童人格的完善。最后,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审美创造能力的获得,会进一步促进儿童审美感知的敏锐和审美情感的丰富与深刻。
第三,总目标还指出了达到以上目标的途径。即通过教师引导儿童对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的欣赏,儿童在美术活动中自由自在的表达,以及儿童对美术工具和材料的操作,对线条、形状、色彩、构图等美术形式语言的学习与使用来进行。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分类目标及其分析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有不同的分类方法。按照美术学科本身的性质,可以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总目标分为绘画、手工和欣赏三种类型。按照布鲁姆提倡的教育目标分类标准可以分为认知、情感和技能三个方面。也有把两者融合在一起。在这里,我们采用第三种方法,即把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分为绘画、手工和欣赏三种类型,每种类型又从认知、情感、技能和创造性等几个方面阐述具体的要求。具体表述如下。
1.绘画
(1)引导儿童初步学习感知、理解线条、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并学习大胆地运用这些艺术语言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培养其绘画创造力和创造意识。
(2)引导儿童体验绘画活动的乐趣,培养他们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3)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多种绘画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绘画习惯。
2.手工
(1)引导儿童初步学习手工制作的基本规律,并学习大胆地运用这些基本规律创造性地塑造和制作多种平面的和立体的手工作品,用以美化周围环境和进行游戏活动。
(2)引导儿童体验手工活动的快乐,培养他们对手工活动的兴趣。
(3)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多种手工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手工活动习惯。
3.美术欣赏
(1)引导儿童初步学习一些粗浅的美术知识,了解对称、均衡、节奏、和谐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
(2)引导儿童初步感受美术作品的造型、色彩和构图等的表现性以及周围事物的运动变化,并产生与之相一致的感觉和情感。
(3)引导儿童初步感受美术作品中的形象、主题内容的意义,帮助他们了解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现实生活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4)引导儿童体验美术欣赏活动的乐趣,培养他们对美术欣赏活动的兴趣。
(5)引导儿童初步学习评价成人和同伴的美术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评价能力。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分类目标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分类目标是总目标在绘画、手工和欣赏三个分类中的具体要求,不同分类有不同的侧重点。如分类目标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三种类型,即绘画、手工、欣赏的角度做了具体的描述。不同的领域侧重点不同。绘画和手工类型侧重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欣赏类型侧重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而审美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则在三种类型中都有体现。
其次,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分类目标体现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实践的启蒙性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分类目标虽然是以美术这门学科为依托来进行分类的,却没有完全照搬美术的学科框架结构,而是考虑到学前儿童发展的逻辑和经验的逻辑,因而在目标的表述中较多地使用了“初步”“粗浅”“基本”等限定用语。如不论绘画、手工还是欣赏,都强调的是“粗浅的知识”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它不同于成人职业美术教育中深奥的美术知识与精巧的技能学习。又如在欣赏、绘画、手工活动中都强调要让儿童体验这种活动的快乐,关注的是儿童情感的健康发展、对美术活动的参与性和积极主动性,它的最终落脚点是促进儿童人格的完善。
(三)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年龄阶段目标及其分析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年龄阶段目标是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分类目标具体分解和落实在儿童各个年龄阶段的目标。具体表述如下。
1.3~4岁(小班)儿童美术教育目标
(1)绘画教学目标
第一,引导儿童参加绘画活动,体验绘画活动的快乐,培养他们对绘画活动的兴趣,并养成大胆作画的习惯。
第二,引导儿童认识油画棒、蜡笔、水彩笔、水粉画笔和纸等基本绘画工具和材料,掌握其基本使用方法,养成正确的握笔方法和作画姿态。
第三,引导儿童学会画线条(直线、曲线、折线)和简单形状(圆形、方形等),并用于表现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简单物体的轮廓特征。
第四,引导儿童学会认识红、黄、蓝、橙、绿、棕、黑、白等基本颜色,并选用多种颜色作画。
第五,学习区分并尝试画出主体色和背景色,培养他们对使用颜色的兴趣。
第六,引导儿童学会在画面的中心位置安排主要形象,并把它画大些。
(2)手工教学目标
第一,引导儿童参加手工活动,体验手工活动的快乐,培养他们对手工活动的兴趣并愿意尝试各种手工工具和材料,培养儿童安全、卫生、整洁的手工活动的习惯。
第二,引导儿童学习用糨糊、胶水等粘贴沙子、种子等点状材料。
第三,引导儿童学习撕、拼贴、折(对边折、对角折)、印纸等面状材料。
第四,引导儿童体验泥的可塑性,学习用搓、团圆、压扁、粘合的方法塑造简单的立体物象。
(3)欣赏教学目标
第一,引导儿童参加美术欣赏活动,体验美术欣赏活动的快乐,培养他们集中注意力欣赏的习惯。
第二,引导儿童欣赏具有鲜明色彩和简单造型的物品和美术作品,使他们能对这类形象感兴趣。(www.xing528.com)
第三,引导儿童欣赏同伴的美术作品。
2.4~5岁(中班)儿童美术活动目标
(1)绘画教学目标
第一,引导儿童在小班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多种绘画方法(如蜡笔画、水粉画、水墨画等),体验绘画的快乐。
第二,引导儿童学习用各种线条和形状表现感受过的物体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征。
第三,引导儿童学习认识12种颜色并学会辨别同种色的深浅,学习用较丰富的颜色作画。
第四,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在画面上安排物体的上下、左右关系。
第五,引导儿童学习在规则的形纸(长方形、正方形)和生活用品纸形上用简单的花纹(如小圆圈、小花朵、小叶片、小动物等)进行装饰,并能用对比色涂出鲜艳、美丽的画面。
(2)手工教学目标
第一,引导儿童正确地使用多种手工工具和材料,使他们喜爱各种手工活动。
第二,引导儿童学习用比小班丰富、复杂的点状材料(如木屑、纸屑、泡沫屑)拼贴出简单的物象,表现简单的情节。
第三,引导儿童学习用纸折出(按中心线折、双正方折、双三角折)、剪贴出简单的物象。
第四,引导儿童在小班的基础上学习用捏的方法塑造简单的立体物象。
第五,引导儿童初步学习用其他点状、线状、面状和块状的自然物和废旧的材料制作玩具。
(3)欣赏教学目标
第一,引导儿童欣赏并初步理解作品形象和作品主题的意义,使其知道美术作品能反映现实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
第二,引导儿童初步欣赏并感受作品中形象的造型美、色彩的变化与统一美、构图的对称与均衡美。
第三,引导儿童欣赏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有关的、能理解的成人和同伴的美术作品及日常生活中的玩具、生活物品、节日装饰、环境布置等,产生与作品相一致的感觉和情感,培养他们关注具有美感的事物。
3.5~6岁(大班)儿童美术教育目标
(1)绘画教学目标
第一,引导儿童学习使用多种绘画工具和材料,运用不同的技法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体验创造的快乐。
第二,引导学习完整地表现感受过的或想象中的物体的动态结构和简单情节。
第三,引导儿童学习深浅、冷暖颜色的搭配,并初步学习根据画面的需要,恰当地使用颜色表现自己的情感。
第四,引导儿童学习表现前后、远近等简单的空间关系及主题与背景的关系。
第五,引导儿童学习在各种几何形纸(如圆形、三角形、菱形等)和生活用品纸形上,用一些简单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花纹有规律地进行装饰,能用同类色或近似色装饰画面,使画面层次清楚、色彩和谐。
(2)手工教学目标
第一,引导儿童较熟练地使用和选择手工工具和材料,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意愿。
第二,引导儿童学习用多种点状材料拼贴物象,表现简单的情节。
第三,引导儿童学习用多种技法将纸折出物体的各个部分,组合成整体物象。
第四,引导儿童学习用目测的方法将纸等面状材料分块剪、折叠剪来拼贴平面的物象或制作立体的物象。
第五,引导儿童学习用伸拉的方法并配合其他泥工技法塑造结构较复杂的物象,表现主要特征和简单细节。
第六,引导儿童综合运用各种工具、材料和技法制作教具、玩具、礼品、演出服饰、道具等布置环境,并注意装饰美。
(3)欣赏教学目标
第一,引导儿童学习欣赏感兴趣的绘画、工艺、雕塑、建筑等艺术作品,培养他们初步发现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美的能力。
第二,引导儿童了解作品简单的背景知识,进一步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形象和主题意义,知道美术作品如何反映现实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
第三,引导儿童欣赏并感受作品中形象的造型美、色彩的色调及其情感表现性,构图的对称、均衡、韵律与和谐美。
第四,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参与美术欣赏活动,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联想。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年龄阶段目标是儿童美术教育活动分类目标在儿童各个年龄阶段的具体分解和落实。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年龄阶段目标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阶段目标对3~6岁不同年龄学前儿童提出了不同程度要求,不仅适应儿童发展的水平,而且能促进儿童发展。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分类目标指出了整个学前阶段的儿童在绘画、手工和欣赏三个领域应该达到的总要求。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年龄阶段目标是在分类目标基础上对3~6岁年龄阶段的学前儿童应该达到的具体要求,它是分类目标进一步的展开和深化。从小班到中班,再到大班,其要求呈逐渐复杂、逐步加深、层层提高的趋势。整个年龄阶段目标是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学前儿童的年龄特征提出的,它符合各阶段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从生理上看,学前儿童绘画所需的动作发展的顺序是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再到精细肌肉动作;从心理上看,学前儿童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情感等都在逐步提高、分化。从难度上讲,这些年龄阶段目标是大多数学前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的,不仅适应儿童发展的水平,而且能够促进儿童发展。
其次,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年龄阶段目标为单元目标和具体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指明了方向,即年龄阶段的目标再逐步分解即是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是年龄阶段目标的具体化。这样,教师的教学就有了非常具体的指向。如以4~5岁(中班)儿童美术教育年龄阶段绘画目标“引导儿童学习用伸拉的方法并配合其他泥工技法塑造结构较复杂的物象,表现其主要特征和简单细节”为方向,我们可以设计出泥工单元活动“热闹的动物园”,主要目标是“学习用伸拉的方法并配合其他泥工技法塑造结构较复杂的各种常见动物形象,表现其主要特征和简单细节”。又如以3~4岁(小班)年龄阶段绘画目标“引导儿童学会画线条(直线、曲线、折线)和简单形状(圆形、方形等),并用于表现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简单的物体的轮廓特征”为方向,我们可以设计出绘画单元活动“美丽的春天”,主要目标可以确定为“学会画线条(直线、曲线、折线)和简单形状(圆形、方形等),并用于表现春天中的雨、花卉等各种常见景物形象的轮廓特征”。
(四)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目标及其分析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目标是指某一具体的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它是最具体的目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所有目标最终都要通过教育活动目标才能得以落实。一般来说,美术教育活动目标是对一次美术活动结果的预示,也是对儿童提出的具体活动要求。如在总目标要求中,有一项是培养儿童的审美创造能力,这种审美创造能力具体到分类目标中就是儿童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的主动获得美感、在绘画活动中的创造、在手工活动中的创造。而绘画活动的创造再具体到各年龄段,就体现在形式(造型、色彩、构图)和内容创造上的程度不同。然后,绘画创造的年龄阶段目标再具体到单元目标中可能就是某一个月的“引导儿童学习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的情感”这样的目标。而这一单元目标再具体到某一个教学活动中,其目标可能就是“引导儿童学习用明快的暖色表现愉快的情绪”。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目标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活动目标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保持一致性。也就是说,教学活动目标的积累就构成年龄阶段目标。教育活动目标是年龄阶段目标(或单元目标)的具体化和展开,它必须与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一致。教师在制定具体教育活动目标时,应深入、细致、透彻地研究各层次的目标,透彻把握各层次目标的内涵及其相互间的关系,防止不同层次目标的脱节,并增强目标意识,确保目标的实现,以真正促进儿童的发展。
其次,关注儿童的发展,目标要注意整合性。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目标是具体的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其他目标最终都要通过教育活动目标才得以落实。因此,活动目标要关注儿童的发展,目标要注意整合性。关注儿童的发展,一方面是指活动目标应适应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符合他们美术学习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另一方面是指活动目标应把儿童在他人的帮助下能达到的水平,即把促进儿童的发展作为落脚点,也就是说,要为儿童创造最近发展区。目标的整合性主要表现为:一是指活动目标要考虑儿童的认知、情感、技能等多方面的整合;二是指活动目标要考虑美术与其他教育领域的整合,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第三,教育活动目标是最具体的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上述目标还是比较笼统的,在实施美术教育活动时,要根据不同的活动(如绘画、手工、欣赏等),以及不同的教育对象,将年龄阶段目标细化成每个教育活动的具体目标,这样才能便于操作。因此,一般来说,具体的美术教育活动目标既是对活动结果的预示,也是对儿童提出的具体活动要求。例如:小班绘画活动“果子熟了”活动目标:认识果子的基本形状和颜色;能用食指蘸颜色点印果子;能通过活动感受秋天水果丰收的喜悦;能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排列方式进行手指印画,感受不同排列、组合印画的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