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任务:第2版成果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任务:第2版成果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纲要(试行)》教育要求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任务作如下定位。帮助学前儿童建立初步的审美意识,美术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要在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中,有计划、系统地结合《纲要(试行)》中艺术教育的内容与要求逐步实施。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任务:第2版成果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任务是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幼儿园的教育任务提出来的。《纲要(试行)》指出,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的教育要求是:“1.引导儿童接触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和感人事件,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2.引导儿童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儿童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3.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儿童大胆地想象,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4.指导儿童利用身边的物品和废旧材料制作各种玩具、工艺装饰品,体验创造的乐趣;5.为儿童创造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儿童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欣赏。”在《纲要(试行)》教育要求的指导下,我们可以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任务作如下定位

(一)喜爱美术活动,保持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活动都要获得使儿童感兴趣的结果,儿童在活动之后不仅对活动本身感兴趣,还要把这种兴趣迁移到生活的其他方面,这才是成功的教育活动。因此,兴趣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它能促使儿童积极主动地投身美术活动,这样美术活动才会对儿童产生影响,从而促进儿童发展。而且,孩子们喜欢美术活动比画得好更重要。画得好,只能说明眼下儿童的情况,而喜欢、有兴趣,则会转换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标志着儿童的未来。对于儿童来说,着眼于长远才是教育者应有的眼光。

美术教育能够达到让孩子们喜爱美术活动是最为基本的要求。当然,孩子们是否喜爱美术活动,最显著的标志是他们是否愿意参加各种美术活动。那么,孩子们对什么样的美术活动感兴趣呢?首先,由于学前儿童具有探索的欲望,他们总是对新奇的美术活动工具、材料、表现手法充满好奇,愿意尝试、接触。如果教师能够满足儿童的这种愿望,孩子们就会喜欢。其次,美术活动还要有儿童表达、操作的空间,对于某种材料、工具,孩子们总是愿意按照自己的愿望去操作,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这种自由的、宽松的环境是孩子们的最爱。最后,美术活动的生活化、游戏化,也是孩子们能够产生兴趣的重要方面。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最喜欢游戏活动,让他们感到是在玩,他们就会放松、投入,这样的美术活动最受孩子们的欢迎。因此,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是能够满足儿童的好奇、好动、好玩、好自主等特点的综合性活动。

(二)丰富自身美术实践经验,建立初步的审美意识

审美意识简单来讲是一种审美价值观,是审美的判断和评价。它是审美能力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角度。审美意识是观念性的东西,而审美能力是一种心理的功能。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结合为一体,共同存在于具体的审美活动过程中。

审美意识的培养有它独特的规律,它不是可以依赖灌输或说教完成的,也不能使用强制的办法。那么,什么方式才是正确的呢?根据上述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共同存在于审美活动的原理,必须把审美意识的培养与审美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让儿童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一边发展儿童的感受力、创造力、表现力与理解力,一边逐步形成良好的审美价值判断。这种培养是儿童的审美意识具有个体的、能动的、体验的特点,这样的审美意识才是真实的。因此,审美意识的教育不是束缚和压抑儿童的个性,而应该有利于儿童自觉追求审美价值,使他们的审美活动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www.xing528.com)

帮助学前儿童建立初步的审美意识,美术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加强学前儿童的美术实践活动,让他们参与和接触尽量多的美术类型,欣赏古今中外美术作品,开阔儿童审美视野,在满足个体美术活动需要的基础上,在学前儿童个体能动的美术创造和表现活动过程中,根据儿童实际需要对美术技能适当指导的情况下,帮助儿童积累更多的审美经验,由此形成的审美趣味范围和品位将得到扩大和提高。例如,法国的美术教学大纲在幼儿园阶段规定要有“为构造艺术作品所必需的各种实践。引导儿童观察、触摸、制作并完成:各种形状、物体和材料的视觉探索;各种色彩的视觉探索;完成‘个人的美术馆’;手写、复写、印制、绘制、着色和拼贴,各种实践、塑造,在容器中想象一种颜料;分离、颠倒和提取各种元素的能力”。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注重学生对各种造型元素的认识,尝试各种媒介物的不同性能,为儿童更深刻地认识造型艺术打下了基础。可见,儿童的美术实践与对美术知识技能的探索在审美意识的行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发挥美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学前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陶冶性情的功能。美术活动可以帮助儿童个性情感获得有序化释放。因为,学前儿童美术活动具有创造性,而这种创造性是在儿童情感冲动的情况下产生的,儿童在情感的驱使下,通过建构活动来满足他的情感需要。那么,这种情感的释放,在创造性表现中是自由的,没有其他的负担,因而美术活动帮助儿童进入他个人情感活动的内部,促进儿童的情感成长。也可以说,在美术活动中儿童的情感释放与情感升华是同时完成的,所以美术就起到了情感教育作用。

发达国家美术教育的标准来看,特别强调把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通过美术文化的学习,加强儿童情感的体验和美术文化的滋润,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真正起到培养儿童人文精神的作用,这是新世纪美术教育的一大特点。

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应该允许学前儿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美术表现活动,使美术活动更适应儿童的能力和发展水平;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进行创造性的美术活动,满足他们兴趣爱好的需要;给他们提供各种美术活动的工具与材料,任儿童自己去选择与运用。总之,要营造一个宽松、舒适、自由、开放的环境,让儿童去创造、表现、想象、探索、发挥,从而实现情感调节,进而促进儿童健全人格的形成。[3]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各项任务不能割裂对待,单独完成。要在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中,有计划、系统地结合《纲要(试行)》中艺术教育的内容与要求逐步实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