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儿童教育被称为“童蒙教育”或者是“蒙养教育”。[1]据考证,中国的蒙养教育源于古代的图腾文化,也就是说,我国的美术蒙养教育早在原始社会就开始了。图腾是部族的标志、保护者和象征,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图腾文化认为肉体的诞生并不足以使一个儿童成为氏族的一员,只有经过“成年礼”才能正式成为部族的一员,享有部族的一切权利和义务,获得图腾的保护。在青年成熟前,就得完成对他的教育。孩子出生以后,人们就在各种各样的仪式活动中,使儿童养成必要的生活习惯和劳动技能,美术教育就渗透在这些培训中。[2]
虞舜时期已有专门的学官管理教育,并把教育分为三大类:一为“秩宗”,由伯夷负责;二为“典乐”,由夔负责;三为“司徒”,由契负责。美术没有单独分化出来,是附属于“礼”和“乐”的,如:青铜礼器上的花纹,乐器的形状、图案等都离不开美术的作用,美术蒙养教育伴随政治需要而产生。[3]
蒙养教育在西周逐渐制度化和系统化。孔子在创办私学的同时,也开启了美术蒙养教育的先河。孔子提倡用以“孝悌”为核心的亲子之爱,呼吁唤起人所共有的这种亲子之爱,社会才能秩序井然,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于是儿童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大戴礼·保傅》“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培养人应从“人之初”开始。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美术的地位是很高的,孔子是第一个将服饰色彩与人的道德修养、行为准则与人的官职地位联系起来的人,直接影响到了绘画的本体因素——用色。[4]
秦朝严禁私学,以吏为师,官学一枝独秀。汉代至清,蒙养教育及一部分相当于大学程度的教育归于私学。在长达两千多年的漫长时期,蒙养教育一直是私学的领地。蒙养教育不在官方学制内,经费、教师和生源都不依靠政府,由于蒙养教育是一种普及教育,办学不拘条件,教学制度极为灵活,因此,从汉代开始,蒙养教育兴盛,美术蒙养教育也随之兴盛。[5](www.xing528.com)
唐代以后,蒙养教育遍地开花,由于美术没有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存在,所以依然依附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中。
1903年湖北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儿童公共教育机构“湖北蒙养院”,儿童美术教育也从此逐渐独立。
1904年初颁布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在《奏定学堂章程》中,为学前教育专门制定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规定了蒙养院课程的目标、内容与教学方法,其中在课程目标中列出了“手技”条目,美术教育逐渐开始独立。从此以后美术教育被正式提上日程,有了独立的地位。[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