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人们对社会生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学前儿童美术也是如此。美术是学前儿童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人类认识和把握世界有理性和感性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科学的方式;一种是审美的艺术的方式。前者主要是一种逻辑的、理性的、分析的方式,其特点是逻辑的、有序的和有步骤的;后者主要是一种直觉的、感性的、整体的、综合的方式,主要包括想象、幻想、直觉、灵感、猜测等方法,其特点是非逻辑的、非理性的、无固定秩序和固定操作步骤的。科学的方式与审美的方式是互补的、不可缺少的。[2]学前儿童的美术活动中所显示的就是一种对世界的感性、直觉的、整体的认识和把握。儿童在生活中的经验积累和对周围环境事物的观察,往往会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文蒂(4岁半)画的汽车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文蒂在车的后面加上了车牌,并且费尽心思地做了镂空的字母感觉,就说明了她很注意生活中事物的细节。每天,孩子都在认识世界,感受世界,并且尝试着理解它们。在语言的发育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的时候,绘画便成为孩子们表达思想的一个重要途径(图1-19)。
图1-19 儿童画《汽车》(4岁半)[3]
(二)学前儿童美术是学前儿童发展的一种表现
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是不相同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的方式也各有差异,但“儿童所有成长因素的最佳通整是在作品本身见到的”。[4]儿童的美术是其心理活动的反映,是其心理表象的图式化。我们把儿童绘画发展的阶段与皮亚杰关于儿童智慧发展阶段作一对照比较,从中可以看出儿童美术与其整体智慧发展的对应性。如在前运算阶段,学前儿童美术的发展表现出与其整体智慧发展的高度一致性。4~6岁的儿童在智慧发展方面处于皮亚杰所说的直觉和半逻辑思维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开始从表象思维向运算思维发展,但判断仍受直觉自动调节的限制,自我中心思维是其突出的特点。相应地,此时儿童绘画的发展处在罗恩菲尔德所说的前图式阶段。与他们思维发展特点相一致,儿童在这一阶段中绘画的发展也呈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在美术活动中,他们将在感觉上、情绪上认为是重要的,就会画得醒目,画得大,这合乎一种情绪上、心理上的比例,而与大人所认定的物理上的比例不同。例如:5岁儿童绘画作品《寻找失落的铅笔》——寻找铅笔时两只手臂画得一样长,而且与身体比例适当,寻找到后拾起铅笔时夸张地表现了手臂,忽视了整体;把铅笔装进裤兜里时,只注意了装笔的手,另一只手画得极其短小,好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图1-20)[5]。又如他们画自己能够在月亮上钓鱼,他们无拘无束的想象特点在绘画中得到了自然的流露(图1-21)。正是因为美术是学前儿童发展的一种表现,儿童美术作品有时被人用作衡量儿童动作、认知、情绪和人格发展水平的指标。有些儿童教育工作者还根据儿童美术的表现形式将儿童美术的发展分为若干个发展阶段,以此说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图1-20 儿童画《寻找失落的铅笔》(5岁)
图1-21 儿童画《在月亮上钓鱼》(6岁)
(三)学前儿童美术是学前儿童表达情感与进行交流的工具
艺术起源于人类表现和交流情感的需要,情感表现是艺术最主要的功能,也是艺术发生的主要动因。当代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也认为,艺术是一种情感符号,这一点在学前儿童的美术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当年幼的儿童尚不能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这种成人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表现自我和与人交流时,他会运用其他一些符号系统来表现自己、满足自己,美术就是这些符号系统中的一种。如蹒跚学步的儿童在尚不能用语言表达他对客观世界的感受时,就会拿着笔在纸上“涂鸦”来“吐露”自己的“心曲”。尽管儿童的涂鸦很难有什么真正的图像意义,但却是儿童感情的宣泄。孩子长到了三四岁后,随着心理能力的发展,渐渐地由无意识的涂鸦转到了有意识的象征式的绘画表现阶段,大多数孩子越来越喜欢画画,在幼儿园里画,回家后还主动要求画,有的孩子外出回来后或看了喜欢的电视节目后就迫不及待地想用绘画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心里的感受画出来,还有的孩子特别高兴或特别不高兴时也会想到画画,绘画成为他们传递信息、表达某种情绪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如一位6岁孩子在绘画时边画边叫:“鬼怪出来了!”从他完成的画面上看与其所是恐怖的,不如说是幽默的鬼怪。也许他是为了克服自己心中的恐惧吧!(图1-22)[6]又如一位5岁孩子用绿色来描绘爸爸气得铁青的脸,冲冠的头发一根根地直竖起来,还镶嵌着火红色。尽管孩子的爸爸不会长成这个样子,但是能使人感受到他爸爸愤怒时的情绪(图1-23)。美术具有一种语言功能,在儿童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美术是比语言文字更早被儿童用来表述思想、宣泄情绪、想象和创造自己的世界的一种有效途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越来越多地依赖语言文字表现自我,并与他人交流,而越来越少地运用美术这样一种符号系统。[7]
图1-22 儿童画《鬼怪出来了!》(6岁)②
(www.xing528.com)
图1-23 儿童画《愤怒的爸爸》(5岁)
(四)学前儿童美术是学前儿童的个性表现的途径
学前儿童的美术活动是一种自由自主的活动,美术是学前儿童的个性表现的途径。儿童在美术中不仅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以个人速度进行创作,而且每个儿童会以自己的语言和个人的方式完成美术作业。他们能通过观察和实践自己提炼概念。因此,我们从线条的特性、色彩的喜好、特别感兴趣的题材、活动的内容、与同伴相处的态度、活动的进行方法、注意力集中的程度、坚持性等方面均可观察到儿童个性的表现。
罗恩菲尔德把儿童的美术分为视觉型和触觉型两种类型。视觉型儿童希望按照自己所见来表现和认识世界,是客观性或理智性的表现类型,容易理解(图1-24)。触觉型儿童不完全按照所见来表现,而是透过各种知觉投射表现自己内在的世界,这种类型因个人的特性强烈而较难理解(图1-25)。
图1-24 视觉型
图1-25 触觉型
我国台湾的郑明进先生在其《怎样了解儿童的画》一书中认为,通过儿童画面可以发现儿童的性格。
(1)从画面上形态的尖锐感、内容的明确性,可以发现儿童智力的高低。
(2)从选用色彩的种类、明暗、曲线和直线的构成中,可以了解儿童作画时的情绪。例如:心情愉快、活泼时用色丰富,且倾向于明朗的黄、红、粉红、黄绿等色调;而在忧郁、烦闷、不安时,用色较少,且倾向于黑、紫、暗绿等色调。
(3)色彩变化的幅度和无彩色(黑、白、灰)的使用,也可以看出儿童的性格。例如:积极、活泼者用色多;消极、拘束者用色少或只爱用无彩色。
(4)画面上又短又直的线多而曲线少、锐利的角度出现多,则表明该儿童是属于攻击性的。
(5)描画很仔细的,大多是内向型儿童;而画得生动、粗壮、有力的则是外向型儿童。
(6)画面出现特殊形体,注意远近法,只用黑色去描画的,则有分裂性格的倾向。[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