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沙龙
王 君:我们已经对语用型文本、主题型文本、写作型文本、诵读型文本、思辨型文本的教学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之后,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我们的思考,一直在习惯性地追求所谓“度”:深度啊、广度啊、热度啊、敏度啊,对我们的课堂,我们有一种惯性的“高大上”期待:文本解读,是独辟蹊径的;教学内容,是自成一家的;教学形式,是新颖独特的;教学效果,是振聋发聩的……这样的“高位”教学追求,是我们理想中的一种教学境界。但我相信大家也有跟我一样的焦虑:我们日常带班教学,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平凡岁月的日复一日。我们既要有公开课上的绚烂亮相,更要把一地鸡毛的平常日子过出质量。学生不仅仅是要学习语文,还有非常多的学科需要应对,他们的时间是非常珍贵的。在学生学习负担一直沉重的大背景下,如何降低课堂教学的成本,是我们必须要思考的。我们不仅要会设计“大课”,更要会经营“小课”——就是面对大部分学习基础普通的学生,我们有必要通过下沉教学目标,精炼教学内容,简化教学手段,上出更多简约而又富有实效的课出来。
魏志强:“公开课”和“家常课”都应该是“必需品”,不必将它们对立起来。因为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家常课”是“一日三餐”,随时为学生补充能量,促进成长;“公开课”是“饕餮盛宴”,提供能量的同时,给予美的享受。
王 君:“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是美学的追求,也一定会成为我们日常课堂教学的追求。通过下沉教学目标,简化教学手段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路径在哪里,方法有哪些,都很值得我们研究。所以,根据自己二十多年的一线经验,我提出了“积累型文本”的概念。所谓“积累型文本”,就是把一个文本当作一个比较纯粹的语言材料素材库来对待,在课堂教学中直接把积累语言材料作为第一层面的教学目标。积累型文本的教学,内容相对简约,目标相对纯粹,不把教学时间和教学精力耗在主题挖掘、语言品味、写作探索等我们习惯的能力培养上,而侧重着力于“积累”。这是一种家常味很浓的“返璞归真”的教学形式。
魏志强:这样的教学会不会显得语文学习的层次太低呢?
王 君:不会。人们掌握一种语言从来都是积累开始的。语言结构的根基乃是语料,它是维系语言能否发挥其功能的关键,词汇贫乏、语用错漏就很难不闹笑话。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饮”,离开语料储备和积累也就离开了学习和运用语言的根本。语料储备应该包含语言词汇的积累和认知、语法的理性把握和认知、语用的理性把握和认知等等。语言积累工作越扎实,学生理解和应用语言就越自如。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面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多把教学功夫放在“积累”上,是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做法。
举个例子。比如积累型文本的最简单的方法之一是“抄”。“抄”是高端课堂教学中我们很不屑做的一件事。但换个角度看,在课堂上落实“抄”何尝不是一种对学生积累的成全。当年我上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在《何妨让学生“抄一抄”》的论文中,我这样记录了当时的思考和实践:
这篇课文,包含了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人文内涵,要深入理解其中的文字,对初三学生来说,甚至对教师来说都是一件颇不易的事情。我针对自己所教的两个择校生班的学生做了调查后核算了一下,如果要讲深讲透,这篇文章耗时最少也在三个课时以上。我再次认真研究了课文,仔细揣摩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我觉得像这样的自读课文,除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启蒙思想家们的智慧和人类文明进程发展的艰辛坎坷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体会雨果精彩的演讲语言,以此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简化了教学目标,整堂课只要求学生做两件事情:1.摘抄文中的至少十对形成对比和基本形成对偶的句子,并且至少背诵五对。2.激情朗诵全文,结合所抄句子简要议一议伏尔泰这个思想家的伟大形象。
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教学效果很好。课堂上确实“沉寂”了十分钟,但大部分时间学生们的背诵朗读点评都很有实效。在“抄”中,学习目的得到了明确,学习的头绪得到了简化,孩子们感受到了文字表层的锋芒和内在的深情,语言的美丽被凸现出来了,语感和情感的孕育都有了肥沃的土壤。
在“抄”中,一节课学完了《纪念伏尔泰一百周年的演说》,轻松扎实而充满热情。
于修影:王君老师的这一“抄”,让我想起了您的另外一节课,《敬业和乐业》,这堂课也属于典型的积累型文本的课吧?
王 君:是的。跟《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一样,如何上《敬业与乐业》,我也反复斟酌。在教学后记《努力降低课堂教学的成本》一文中,我是这样记录当时的思考和实践的:
《敬业与乐业》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算长文,难文。从思想意义上来看,涉及生命价值观和职业价值观的问题,很容易上成政治课。二是课文本身涉及的语料丰富,事例多,文言句子引用多,名句警句多。初中生学习议论文本就有障碍,而这样一眼看去内容庞杂的议论文,如何在一节课里让学生学得扎实,学得有收获?
我们首先必须对这样的文本进行文本特质定位。我必须想清楚:学生最可能在这篇课文里学到什么?我最好在四十分钟里让学生学什么?教什么最有效?学什么最有效?
把它作为主题型文本吗?我觉得不必要。部分精彩的文学作品具有微言大义的审美特征,可以在主题研究上下点儿功夫。但这篇文章观点明确,是梁启超一家之言,没有必要去深究。
把它作为写作型文本吗?也不妥。初中生写议论文还在启蒙阶段,如果文本具有规范性的议论文特点,值得学生模仿,当然可以一试。但显然,《敬业与乐业》不属于这样的文本。
那么,《敬业和乐业》的文本优势在哪里呢?
我觉得是大量的名言警句,大量的精彩的语言材料的集中呈现。
学生就算是什么也不做,就把这些语言材料背记下来,也是了不起的。
所以,《敬业与乐业》可以定位为积累型文本。这种文本处理的特征在于:难文易上。不着力于鉴赏,更不着力于分析,而着力于积累。
于是,这个课的课堂设计就出来了。教学内容很集中,步骤也很简单。
第一部分:速读课文,学字词。
第二部分:再速读课文,快速梳理内容结构。
第三部分:共鸣。模拟演讲现场。用文本本身的语料尝试现场演讲。诵读记背共鸣语句。
第四部分:争鸣。发表不同意见。教师适当拓展,点到而止。
四个步骤中,最体现“积累型文本”理念的是第三个步骤,也是课堂的核心步骤。“模拟演讲”和“记背语句”事实上都是积累层面的活动,目的都不是为了分析。这和我自己在平常教学中注重咬文嚼字绵延拓展的特点是迥异的。
这堂课没有预习,现场读练,课堂气氛很好,学生在课上学得很主动。教学层次还是比较有梯度的。不同学习基础的孩子都有收获。
这样尝试,自己也诚惶诚恐。习惯于追求深度的老师可能也会觉得不满足。我理解。我的观点是:不是每一堂课都必须要去“深”的。积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根据文本特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让学生抄一抄,记一记,说一说,也是不错的教学方法。
每一篇课文都去深挖,每一堂课都要有广度,我们会被累死,学生也可能会学得“拉肚子”。
简单一些,清爽一些,务实一些,扎实一些,效率高一些,也是一种追求目标。
于修影:我研究过王君老师的这个课例,也观看过课堂视频,通过现场演讲和诵读背诵比赛,学生的积累活动进行得非常热烈,效果很好。
王 君:积累型文本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回归语言文字学习最本源的教学。我们说目标下沉并不等于就是教学期待降低。相反,这种文本类型的教学依旧可以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又情趣盎然地学习语言。比如说,就是“抄”,也可以抄出高境界美境界。比如在《何妨让学生抄一抄》中,我就记录了我是如何让学生在《观潮》的学习中以一种高端的“抄法”进行积累的:
如何能让学生比较深刻地体会到《观潮》一文语言的气势与文采呢?经过琢磨,我心生一计:何不让他们边读书,边“抄对联”?
做法很简单:第一步,反复指导学生朗诵课文,一直读到脱口几乎就要成章的地步。第二步:和学生一起回顾了古诗文中的著名对联。第三步:告诉大家课文的语言资源异常丰富,丰富到了就在原文中我们也可以抄到不少对联。抄的基本要求是:老师出上联,你们在课文中去“抄”下联。原文中的字词可以略作增减。
这法子,还真的就把课堂搅动了。
我是从最后一段开始切入的。我说,我们要用对联来表达观潮的盛况。我出了三联,从简到难,稍加提示,学生便都在原文中抄出了“对句”。比如:
师:四马塞途
生:百物倍穹
师:江干席地不容闲
生:路途珠翠皆溢目
师:江干上下饮食百物倍穹
生:席地左右珠翠罗绮溢目
有了上面的指导和铺垫,孩子们兴趣倍增,抄出了很多好联妙句。虽大多还“不工”,但孩子们由此迸发出来的创造力却让人分外欣喜。
这堂课上得有些意思,其“意思”在于教师挖掘出了文本独到的教学资源,从而获得了一个比较别致的积累切入点。《观潮》是一篇描写民风民俗的文章,思想意蕴学生很容易把握,教学的难度就在于如何能让学生身心受到文言之美的洗礼。这篇文章气势雄豪,词语句式包括修辞方法的选择都绚烂多姿,如果老师一味苦讲,很不容易有共鸣;而学生如果一味苦读,也不易深入体会美感。抄对子的方法很有效,既照顾到了文本语言本身比较整齐的特点,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这一“抄”,不仅是一种奇妙的积累方式,而且也是以文言解文言,创造性地让学生发掘了语言因子,再重组了语言因子,让对语言的解读、鉴赏和创造实现了三位一体的统一。
谈到积累,谈到课堂教学目标的下沉,谈到对学生积累习惯的培养,我们就会想到中语界的前辈余映潮老师,他老人家在这方面是做得最扎实,最灵动了。在他的课堂教学中,自始至终地贯穿着“积累”的思想,在实践方面,他也有超越常人的探索。我请曹老师和绪凤老师对这个方面的内容做了一个梳理,专门为大家介绍一下。
曹 静:余老师认为:中学语文阶段的字词积累教学是读写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他从学生和教师两个角度,分别阐明了字词积累教学的重要性。先从学生角度讲,字词教学,是学生知识的积累、语言的积累、基础的积累。因此,落实字词,积累字词,夯实学生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语文基础,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再从教师角度讲,字词积累教学是依托课文进行的基础知识教学,教师对教材的分析与研读,直接关系到教学内容的筛选与整合。所以,即使是大家认为十分基础的字词教学,也对教师研读文本的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余老师的字词积累教学设计,始终是贴近学情的。一是讲究实效性。余老师看到日常教学中,往往用“检查预习”的方法来简单地处理一下学生的认字识词问题,这让学生的课堂积累受到很大损失。他认为,最好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教师应该做到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时间。二是讲究艺术性。如用于语言学习的课堂智能练习,就富有情感,用与学生对话的方式交流情感、点示方法,也更多地倾向于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兴趣,还可以艺术地留白,能将学生深深地引入课文。三是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有意地多设计一些得体得法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受历练,既能得到能力的训练,又能够积累知识,同时解决课文理解的问题。给词写话,趣读课文,就是余老师字词教学的创造性尝试。
张绪凤:余老师总是能敏锐地发现文本的积累价值,并通过新颖而有趣的活动让学生的语言积累落到实处。
巧设角度归类整合。其积累角度体现着教师对文本语用特点的敏锐发现。余老师执教《大自然的语言》时,引导学生从常用词语、成语和四字短语、近义词、与气候有关的词语这四个角度梳理整合词语,可谓角度丰富,内容周全,同时教给了学生归类整合的积累方法。在《珍珠鸟》的教学中,余老师要求学生在相关语段里梳理整合带“动”字的词语,可谓是精妙之极,这组“闪动、惊动、活动、摇动、跳动、颤动、扭动”词群,使人感受到字词运用的分寸之美,语言锤炼的精度之美。可见巧妙的词语积累,不仅关注词语的语义特点、形式特点,更是关注词语的表达魅力。
多样手法激活趣味。其方法之一就是精巧组合,创设语境积累词语,教师把要积累的词语组合起来,写成一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语段,学生在认读理解字词的同时,又感受到词语的表达运用特点,促进了学生语感的形成。方法之二就是辨析积累,在《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中,余老师设计了“模仿课后习题,运用词语辨析法编写练习”的活动,引导学生积累“一词多义”现象,学生很快发现“于、若、之、闻”不同的语境义。方法之三就是研究汉字特点,设计趣味积累活动,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余老师整合了一组近体字“讽、谏、谤、讥”,引导学生关注它们词义的共性,同时拓展积累“诽谤、诬蔑、造谣”这些带言字旁的字。还如余老师在执教《三峡》时,请学生积累偏旁含有三点水的词,即“沿、湍、瀑、漱、涧、沾”,可谓角度奇巧,趣味多多。
“课文集美”扩展积累。余老师说“课文集美,是精心设计有序的语言品析与积累活动”,在执教《敬畏生命》时,就引导学生整合文本美点,积累一个文眼;一组雅词;一组对生命现象进行由衷赞叹的语句;一组表现强烈内心活动的语句;一种富有情感力度的“复说”方式;一组情感充沛的点题句;一个常用的“先略后详”的写段模式;一个意味深长的抒情段;一篇“课文集美”的材料。由词语层面的积累扩展为句段篇层面的积累,既积累了语料又关注了内容和表达特点。
王 君:谢谢曹老师和绪凤老师的研读介绍。余老师的研究成果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大家再结合我推荐的自己的三个课例,可能对积累型文本的认识就比较充分了。今天我想再介绍两堂课,一堂是魏志强老师的《论语》,一堂是于修影老师的《答谢中书书》。这是两个经典文本。《论语》博大精深,如果要挖掘,怎么挖掘都不为过。《答谢中书书》文质兼美,处理成为主题型文本、写作型文本、诵读型文本都是很好的。但魏老师和于老师针对自己学生的特点,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把它们处理为了简约明快的积累型文本,课堂便又是一种风貌了。大家先读课堂实录。
《〈论语〉十二章》课堂实录(第二课时)
魏志强(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辛锐中学)
第一部分 查找资料 积累知识
同学们,老师打破了教材的编排顺序,将《〈论语〉十二章》作为你们进入初中的第一课,同学们猜想一下:老师为什么这样做呢?建议大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和文章的课下注释,从《论语》、孔子、儒家思想等角度来思考,并以下面的句式说话。
【投影展示】
我认为老师首先讲这一课可能是因为:
《论语》……
孔子……
儒家思想……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课下搜集资料的习惯,引导学生从多方面了解孔子、《论语》及儒家思想的相关知识。养成搜集、积累与文章相关知识的习惯。初一的孩子完整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比较欠缺,教师提供相应的句式,既降低了学生说话的难度,又起到了一定示范引领作用。)
第二部分 品读虚词 积累语感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发现绝大多数同学都可以比较流利地朗读课文。但是我也发现很多同学并没有读出文言文特有的味道,这主要是一些同学并没有感悟到“之乎者也”这些词语的神韵。
【投影展示】
一分为二的“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为人谋而不忠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传不习乎?
师:这些带“乎”的语句呈现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生:他们的后面都有一个“?”
师:你从“?”中能读出什么?
生:他们都表示疑问的语气。
师:请大家大声地朗读这两组句子,比较一下这两组句子在朗读时语气是否相同。
(生朗读)
生:我觉得应该是不同的,第一组这句子是反问的语气,应该读出一种自豪感。第二组句子是设问的语气,应该读出一种思考的感觉。
师:你的语感真得很棒。那两组句子在朗读的语调和语速方面有没有区别?
生:我觉得第一组句子应该以降调来读,并且要读得舒缓一些;第二组句子应该以升调来读,读得稍快一点。
师:所以,文中的“乎”,我们要“一分为二”地读。
(生齐读)
【投影展示】
始终如一的“矣”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师:请大家自由朗读以上三个句子,着重体会“矣”字的语气。
(生自由朗读)
师:读了以上三个句子,大家有怎样的感觉?
生:我从这三个句子中都感受到一种成功感、幸福感。
(众生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师:真是一个具有“幸福感”的“矣”啊!那朗读时怎样才能读出这种“幸福感”?
生:在朗读时,“矣”可以延长一下。
师:那你给大家示范一下。
(生读,“矣”字读音延长)
师:这位同学做了很好的示范,同学们再来朗读感受一下。
(生自由读)
【投影展示】
变化多端的“而”
温故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愠
曲肱而枕之
博学而笃志
师: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个最善变的词语“而”,大家认真读一下上面的四句话,说一说应该怎样来读。
生:我觉得“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应该读得重一点,因为它后面所要表达的意思跟前文的意思是相反的。“温故而知新”中的“而”应该读得快一点。
生:“博学而笃志”中的“而”读的语速可以适中。
师:说得很好。“人不知而不愠”中的“而”表示转折关系要重读、慢读;“温故而知新”表示顺承关系,语速自然要快一些;“博学而笃志”中的“而”表示并列关系,语速适中最好。
生:“曲肱而枕之”中的“而”也应该读慢一点。
师:是的,它呈现的是一种睡觉的状态,建议还是读慢一点。
师:同学们,“之乎者也”的背后往往是作者的表情与情感,读好这些词语,我们才能读出文言应该有的味道。我们才能读懂作者,读懂文章。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虚词一直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整合文章之中的某一虚词,让他们以“集体”的形式亮相,学生在反复地朗读比较、归纳中能够比较容易地感受它的“神韵”。虚词理解了,读好了,文言文独特的韵味也就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
第三部分 感知内容 积累警句
师:《论语》中的许多句子,对今天的人们依然有警醒或者激励的作用,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句,送给自己或者同学、朋友,并说明理由。大家可以以这样的形式来表达。
【投影展示】
我想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句子送给(自己、同学、朋友……),希望___________________。
……
师:同学们可以分析一下,大家对自己或者朋友的提醒、激励主要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
生:学习。
师:另一方面是……
生:品德修养。
师:《〈论语〉十二章》主要选取了学习和品德修养方面的一些句子,希望大家不仅记住它们,而且要能够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实践它们。
(设计意图: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积累对自己具有指导意义的句子)
第四部分 提炼短语 集萃聚华
师:《论语》的语言非常的精练,今天人们经常从中提炼一些四字短语来使用。下面同学们也尝试着从《〈论语〉十二章》提炼这样的四字短语,大家大胆提炼,不一定非要是成语。
【投影展示】
我可以总结出四字短语有:
三十而立
不亦乐乎
择善而从
温故知新
……
师:哪位同学有所发现,就可以将提炼的词语写在黑板上。
(众生踊跃到黑板上书写自己提炼的词语)
三省吾身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从心所欲
温故知新 可为师矣 不堪其忧 不改其乐
曲肱而枕 乐在其中 择善而从 不善而改
有朋远来 不亦乐乎 逝者如斯 不舍昼夜
博学笃志 切问近思 ……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再次感知《〈论语〉十二章》的内容,体会《论语》语言的精练性)
第五部分 勾连原著 汇沙成塔
师:我们今天所学的《〈论语〉十二章》的许多内容,在《论语》这本书中都能找到与之意思相近的句子,也就是说可以找到他们的精神血亲。
【投影展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得之,不处也。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道不同不相为谋志不同不相为友。
师:请一位同学以连线的方式为课本中的句子寻找精神血亲。
(学生连线)
【投影展示】
师:《论语》这本书中还有许多的对我们学习和修身具有指导意义的句子,希望大家在课下能够去阅读此书,感悟我们先哲的伟大智慧和人格魅力。课上到这里,同学们应该知道为什么老师将《〈论语〉十二章》作为我们踏入初中的第一课了吧。
(设计意图:将学生引向《论语》原著的阅读,增加课外积累,更好地感悟先哲智慧,传承中华文化)
文章集尽千山水,水碧山青画不如——《答谢中书书》积累型文本课堂实录
于修影(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校)
第一部分 读出美
师:请同学读题目,说说意思。
生:谢中书是人名,第二个书是信,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信。
【投影展示】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景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往往描绘自然山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师:我们这节课从山水之景中追寻陶弘景所写的美,读美、集美、写美、说美。我先做一个听写小测试,不看书咱们先听写,写在摘抄本上,每行写八个字。
(师读词)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欲界仙都,与其奇者。
师:说说,有不会写的字吗?
生:“俱”和“竞”不知道是哪个?
生:“歇”不知道怎么写?
生:“沉鳞”和“欲颓”是什么意思,怎么写?
生:“与”其奇者的“与”怎样写?
师:我们翻开书,读课文,注意查找你不会写的字及其意思。
生:“俱”是都的意思,所以都是单人旁的,“竞”是指鱼争相跃出水面,所以是“竞”。
生:“歇”是指雾散开了。
生:“沉鳞”是指潜游在水中的鱼,“欲颓”是将要落下的意思。
生:“与”是欣赏的意思。“与其奇者”指能欣赏这奇丽景色的人。
师:这是既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是课文里的一组雅词。
师:我们再读课文,圈画出作者写了哪些景物并读出山川之美景的特征,读出美的层次。
【投影展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读出俯仰生姿之美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读出色彩斑斓之美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读出晨昏变化之美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读出动静结合之美
实是欲界之仙都。
第二部分 寻找美 积累美
师:作者说“山川之美”,美在哪里?可以拓展一些相近的雅词吗?比如:有高峰,有清流,依山傍水,美在山水相映。
生:有石壁和青林翠竹的色彩,美在色彩辉映。
师:色彩辉映,可以用相近的词替换。
生:五颜六色,色彩斑斓。
生:绚丽多彩。
生:色彩缤纷。
师:作者还写了竹林的绿色。
生:青翠欲滴。
生:有山水,有林有竹,有猿鸣有鸟叫,美在动静结合。
生:猿啼鸟叫。
生:有早晨的雾,有傍晚的落日,美在晨昏变化。
师:作者写景采用了大笔点染的手法,书写天地的大美,我们将这些雅词变成一组对天地大美由衷赞叹的偏正短语,比如说,什么的什么,如“入云的高峰”,这其实就是让大家把课文中写的景点分别用5 个字表现出来……
生:斑斓的石壁、青翠的竹林。
生:将歇的晓雾、欲颓的夕日。
生:乱鸣的猿鸟、跃动的沉鳞。
生:仙境的人间。
师:我们也可以把它变成,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组丽句。如,美在高峰,耸入云天——
生:美在清流,清澈见底。
生:美在石壁,色彩斑斓。
生:美在林竹,青翠欲滴。
生:美在晓雾,将散未散。
生:美在猿鸟,叫声婉转。
生:美在夕日,徐徐坠落。
生:美在沉鳞,争相跃动。
生:美在仙都,人间天堂。
师:我们还可以用对联的形式积累,这样积累了词句又理解了文意,还温习了对联的知识,只要宽对就可以了。
师:高峰入云。
生:清流见底。
师:仰天望,高峰入云。
生:俯视瞧,清流见底。
师:放眼观,青林翠竹。
生:侧耳听,猿鸟乱鸣。
师:这次我给下句,你对上句。
师:赏落日,欲颓未颓,鱼跃水动,波光粼粼皆溢目。
生:看晓雾,将散未散,猿啼鸟鸣,鸟语花香俱悦耳。
师:让我们也像陶弘景一样,能够欣赏自然界的美景,并且能把这些美景记下来,我读,你写,写在摘抄本上。骈体文讲究对仗,两两相对。
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耸立的高峰”——“美在高峰,耸入云天”。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斑斓的石壁”——“美在石壁,色彩斑斓”。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翠的竹林”——“美在林竹,青翠欲滴”。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将歇的晓雾”——“美在晓雾,将歇未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乱鸣的猿鸟”——“美在声音,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跃动的沉鳞”——“美在动态,争相跳跃”。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欲颓的夕阳”——“美在夕阳,徐徐落下”。
师:我们换成对联。
仰天望,高峰入云。
俯视瞧,清流见底。
放眼观,青林翠竹。
侧耳听,猿鸟乱鸣。
看晓雾,将散未散,猿啼鸟鸣,鸟语花香俱悦耳。
赏落日,欲颓未颓,鱼跃水动,波光粼粼皆溢目。
师:面对自然的美景,作者内心非常愉悦,忘情于天地的大美之中。
第三部分 描述美 书写美
师: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到了风光旖旎的古时江南,欣赏了山水之美!作者用美的词句描述了美的画面,我们慢慢欣赏,咀嚼回味一下,请发挥想象,描述这美景。请选择一个点进行描述,用上积累的雅词丽句,写天地大美,写出情深意长的一个抒情段。
【投影展示】
色彩斑斓之美
快看,那石壁,色彩斑斓,绚丽多彩。唉,好一个调皮善变的石壁啊!你再看,那竹林,青翠欲滴,四季长存,它们一直守护着石壁,微笑地看着石壁的变幻无穷。
(生写)
生:夕阳快落山了,沉鳞竞跃,它们赏欲颓的夕日,那真是一幅鱼跃水动,波光粼粼皆溢目之黄昏跃动的美景啊!
生:放眼望去,青山碧水,五色石壁,色彩斑斓;青林翠竹,青翠欲滴;都笼罩在将歇未歇,氤氲浮动的薄雾中。忽然隐约听见叽叽喳喳,猿鸟乱鸣,恍若天籁。这真是,看晓雾,将歇未歇,猿啼鸟鸣,鸟语花香俱悦耳啊!
第四部分 感悟美 欣赏美
师:随着作者的笔触,我们感受到了文字所描绘的画面,确实是欲界之仙都。这样的美景,谁都能看到,但是未必人人懂得欣赏,结尾又说“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你读出了什么言外之意?
【投影展示】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师:读懂“欲界”“康乐”。
【投影展示】
“欲界”原指人的七情六欲。文中指人间的权欲、贪欲的意思,所以作者没有说“实是人间之仙都”,而是说“实是欲界之仙都”,作者正是看到这些欲望对人心灵的损害,才决定远离权力的中心,仅以旁观者的姿态来指导政治,而绝不参与。
康乐:谢灵运,东晋著名山水诗人,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主要成就在于山水诗。由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
师:在“欲界”里人们都去争权夺利啦,不能欣赏到这山水之美,作者觉得,世人____谢灵运____自己____。
生:世人不能欣赏到山水美景,很惋惜!
生:谢灵运能欣赏到山水美景,很钦佩他!
生:他和谢灵运能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很高兴、自豪、得意!
师:文章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美景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第五部分 拓展美 积累美
师:我们再读读六朝时期吴均写的山水美文。
【投影展示】
与施从事书
(吴均南朝)
故鄣县东三十五里,有青山,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归飞之鸟,千翼竞来;企水之猿,百臂相接。秋露为霜,春罗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信足荡累颐物,悟衷散赏。
与顾章书
(吴均南朝)
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之乐,岂徒语哉!
师:请你默读圈画景物及特征,然后放声朗读,读出景物之美。
(生读)
师:请在笔记本上分类写下一组雅词,如表现高峰入云的雅词;表现天籁之音的雅词;表现色彩之美的雅词。
生:表现高峰入云:绝壁干天,孤峰入汉;绿嶂百重,清川万转。森壁争霞,孤峰限日。
生:表现天籁之音:秋露为霜,春罗被径。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
生:表现色彩之美:绿嶂百重。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投影展示】
课文集美、积美
积累一组雅词
扩成一组短语
拓展一组丽句
形成一个美段
课文集美、用美
美不胜收(www.xing528.com)
评 课
王 君:读了这两个课后,大家谈一谈对积累型文本的文本定位和操作策略的认识吧。
魏志强:《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这段话道出了积累语言的重要性。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奢谈语文能力的提高,完全是痴人说梦。《〈论语〉十二章》是文言文,文言虚词应该是学习重点,也是难点,引领学生对文言虚词进行梳理、积累是完全必要的。《论语》的语言典雅、凝练,富有教育意义,所以积累四字短语、警句就显得尤为重要。
于修影:余映潮老师说:“在语文教育中,不注重积累,学生的语文仓库就会贫瘠,学生的语文泉流就会干涸。”《答谢中书书》是骈体文,四字短句,语言凝练,意蕴丰富。寥寥六十八字,概括古今,包罗四时,兼顾晨昏,山川草木,色彩辉映,鸟鸣猿啼,落日游鱼,有动有静,使文章清幽隽雅。这样的雅词美句,先内化成学生的知识,让其成为学生仓储的一粒米粟,泉流中的一滴水,久而久之,学生的储备就丰富了,泉流就源源不断了。搜炼精粹,博采众长,积累为本,审美为魂。
张绪凤:我认为积累型文本在操作上首先需要教者关注文本的篇、段、句、词的语用特点,整合出积累的角度,并将积累与理解内容品析语言相结合。从积累的作用看,就是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储,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因此在积累的同时关照语言运用规律,才使积累有了价值。从语用的角度出发,整合积累的角度很重要。比如积累相同词性的词语;积累意义相近的词语;积累情感色彩相同的词语;积累同一表达方式的语句;积累相同修辞的句群等等。
曹 静:积累型文本教学中“积累点”的选择,应该是基于学情的。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写作水平,往往与其词汇积累的数量和质量相关。提升积累的数量与质量,日常教学的误区,往往在于把字词当作孤立的、静止的语言单位,而忽略了其与语言环境、思想情感、艺术美感等密不可分的特点。语言是活的,在语言环境中它才有生命,才被赋予情感,才展现其艺术魅力。因此,如何构建语言磁场,是教师在积累型文本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比较辨析、用词造句、分类集中、词语接龙、词语卡片等方法,是常用的激活语言的方法。
魏志强:我同意绪凤老师说的首先是要选好“积累点”。“积累点”选取之后,我们要根据目的选择恰当的方式,组织有效又有趣的活动。好的语文活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乐于探究、乐于发现,乐于积累。比如我在“积累四字短语”环节要求学生将自己提炼的短语写在黑板上,学生争抢着在黑板上展示自己提炼的短语。我还引导学生用自己提炼的词语造句,学生们发言非常踊跃,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敏捷度都得以训练和发展。
于修影:我认为积累型文本在操作上首先需要像王君老师所说:“把一个文本作为积累型文本来对待,是很需要一点儿‘断舍离’的勇气的。”可以积累字词句段、篇章结构、写作手法等等,一节课时间有限,不必面面俱到。然后选择积累的形式,可以积累结构相同、意义相近、感情色彩相同的短语,相同表达方式的句子,描写同一景物的句子,也可以用对联的形式积累,在积累的同时关照语言运用规律,才能让积累有价值。最后根据“积累点”进行拓展积累,积累描写同类人事物的句子。从教材中披沙拣金,梳理出可供学生积累的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语言仓储,用语言表情达意。
王 君:最后,我想再结合现实生活多说几句。把一个文本作为积累型文本来对待,是很需要一点儿“断舍离”的勇气的。在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崇尚物质简朴、精神丰盈的“少即是多”的简单生活方式,就可以干净利落地砍掉那些生活中不需要的东西,幸福指数就会上升。这对我们的教学很有启示。当文本的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地涌来时,你如何取舍?这就是你的语文教学价值观,你的语文教学智慧。积累型文本的教学方式就是在追求一种“断舍离”的课堂简约生活方式。你愿意尝试一下吗?
精品课堂
思辨与积累齐飞——《春天会不会生气》课堂实录
执教:王君
第一部分:春天会不会生气?
师:首先我们进入第一层次的学习,从自然环境说起,春天会不会生气。《春》我们都学过,是吧?选择两段来读吧!(生声音响亮,精神饱满齐读)
【投影展示】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师:(欣喜地赞叹)嗯,还可以还可以!我运气好,又遇到一个会读书的班级。你们只要张开嘴,我就知道你们的语文素养怎样。咱们这个班会读书,真好,我们接着往下读。
(生精神更加饱满地齐读)
【投影展示】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地,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
(春霞悟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春天会不会生气。新颖别致,调动学生情绪。从朱自清抒情型文字《春》入手,一则朗读热身,课堂升温,鼓励赞扬,拉近师生距离;二则提出对春的第一种态度:赞美喜欢。)
师:这个小姑娘最会读书,因为我看到她的表情是跟着文字来的。孩子们,这是来自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假如春天是个人,它有感情,它看到朱自清在写它,没有任何缺点,一点瑕疵都没有,这个春好到了完美。如果你是春,你心里会是什么感觉?
生:我会非常自豪。
师:哦,高兴惨了是吧?太自豪,一点缺点都没有。那你别高兴早了。也有不喜欢你的人,给你挑刺的人。有一个漫画家叫丰子恺。看过他画的画吗?(学生回应,有的说看过,有的说没看过)他写文章写得也很好,他在一篇文章里也写过春。丰子恺先生就在挑春的刺,他说,他活了三十六年,他觉得暮春以前的春天是非常不愉快的。这个小姑娘会读书,奖励你选择两段来读。
(一女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投影展示】
梅花带雪开了,说道是漏泄春的消息。但这完全是精神上的春,实际上雨雪霏霏,北风烈烈,与严冬何异?所谓迎春的人,也只是瑟缩地躲在房栊内,战栗地站在屋檐下,望望枯枝一般的梅花罢了!
师:我特别喜欢她读书的眼神和神态,你再接着读一段。
(生在老师的鼓励下,读得更好)
【投影展示】
天气又忽晴忽雨,偶一出门,干燥的鞋子往往拖泥带水归来。“一春能有几番晴”是真的;“小楼一夜听春雨”其实没有什么好听,单调得很,远不及你们都会里的无线电的花样繁多呢。春将半了,但它并没有给我们一点舒服,只教我们天天愁寒,愁暖,愁风,愁雨。正是“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师:(面向刚才回答问题的学生)春,春,丰子恺在挑你的刺呢,说你不咋样,你现在心情咋样?
生:有点难受。
(春霞悟课:继续朗读推进,丰子恺的议论型文字,提出对春的第二种态度:挑刺批判。老师眼中时时有学生,适时赞美激励。)
师:这正常呢,被人挑刺都会难受。但是春,还有更难受的呢,有人把死的原因都归结给你。这个读读吧!
(生齐读《虞美人》)
【投影展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这没读过呀?读过吧?到了青春期你们都会读这个诗。这个词人很厉害,春天把他杀掉了,因为他写了这首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所以他被杀掉了。宋太宗说他在发牢骚,不安分,就把他杀掉了。他叫李煜,这个人做皇帝就是个笑话;作为诗人艺术家,他是个神话。他最后被杀掉的直接原因就在于他写了这首诗来怀念故国。他说,我这个愁哇,我这亡国啦,愁啊就像这一江春水一样啊,流也流不完啊。春水,春,你服气吗?
生:(气鼓鼓地说)不服气。
师:为什么?
生:感觉突然地被针对了。
(春霞悟课:李后主的古诗词型文字,提出对春的第三种态度:仇恨抱怨。至此集齐对春的三种不同的态度,递进深入,为进一步探讨做准备。)
师:被讽刺了,你自己不会治理国家,关我春天啥事呀?你怎么把你的愁和我联系在一起呢?我好冤枉啊,孩子们啊,春天很无辜的。朱自清先生说春天很完美;丰子恺先生说春有毛病的,暮春之前都很难过;李煜李后主惜春又恨春。
师:完蛋了,孩子们,你们现在都是春天啊,你怎么理解这些状况?诗人们都凌乱了,你来说说怎么办?诗人们都不符合逻辑啊。采访,小姑娘,你说说。
【投影展示】
生:我认为对于他们的评价是很生气的。他们把自己的情感强加在我身上。
师:对啊。春天我就是春天,我是客观存在的。我虽然不完美,我也没有那么多问题。
师:这个男生,你的感觉?你生气吗?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生沉默不语)
师:你穿得这么规整,不动脑筋。(笑)
师:(看向另外一个低头男生)你在躲我,谁躲我,你就得说话,来,你的观点!王老师有那么难看吗,看都不看我一眼?你就说说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生:我也有点难过的。
师:怎么难过?多说两句。
生:他们这样想我,我就是难过的。(众笑)
师:长得很帅,语言表达不怎么帅。这是练习最好的机会。我待会儿还要请你。
师:(对另一生)你再说说怎么样?
生:他们当时的写作背景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同。
师:这个有点意思了。那你猜,朱自清写这篇文章是什么生活状态啊?
生:内心肯定是很开心的。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是很多的。
师:你完全理解了。那个时候朱自清刚从国外回来,在清华大学做教授,娶了如花似玉的妻子,生了一个儿子,他的人生正处在一个很顺的状态,所以他看春天没有一点缺点。李后主呢,亡国了,他看啥都不顺,看春不顺,看秋看冬看夏都不顺。丰子恺呢,你们课下可以查查这文章,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说春天,他是为了研究东洋艺术和西洋艺术的不同呢,他很客观,他很理性,所以王老师说他在辨春。所以说,春天不应该生气。这是一种文学现象,这叫什么?
(生读)
【投影展示】
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你们语文老师讲过这句话吗?学语文必须懂这句话。记笔记。这是王国维的话,王国维是清华的四大名士之一。他最有名的作品叫《人间词话》,他说的对咱们中学语文教学影响最大的一句话就是这句话。不是春天有啥变化,而是人的心情变化了。
生:读。
【投影展示】
一切景语皆情语。
一切景语皆人之不同心情的表现。
师:什么意思呢?我们经常说“合情合理”。文学创作往往是合情的但不合理的。比如有一句话叫“情人眼里出西施”。你觉得合理吗?
生:(惯性地回答)合理。
师:(启发)换个角度它就不合理。同学们想,世界上哪有那么多西施啊。大家都是西施,就不是西施了。她变得漂亮是因为他们之间是情人。哪天他们成了仇人,分开了,你看她还是西施吗?她成啥了?
生:仇人。
师:文学作品,往往是合情但不合理,是景和情的关系,所以春天不必要生气。和春天没关系,是写的人的状态。
(春霞悟课:三种不同表达方式的文字,三种对春的不同态度,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发现文学作品创作规律之一:一切景语皆情语。层次分明,合情合理。)
第二部分:蚂蚁会不会生气?
师:刚才我们分析的是自然景物,现在我们来研究动物会不会生气。我们来看两篇寓言。《知了和蚂蚁》,读过吗?
(生摇头齐读)
【投影展示】
整个夏天,知了都在歌唱。当北风刮来时,才发现自己缺粮。没有储存一点苍蝇和虫子。于是她就来到邻居蚂蚁家,叫苦去了。求人家借给她一点儿粮食,能勉强维持到明年春季到来的时光。“我会还你的,”她对蚂蚁说,“八月之前,连本带利,就凭我的信誉。”但是蚂蚁不肯出借东西,这是蚂蚁较小的缺点而已。“天热的时候你在干啥?”蚂蚁对这位借贷者说。“你别见怪,日以继夜,不论遇见谁,我都向他们歌唱。“啊,你一直在唱歌?我太高兴了,好吧,那你现在跳舞吧!”(创作于17世纪)
师:能读懂吗?作者拉·封丹在表扬知了,还是在表扬蚂蚁?
生:蚂蚁。
师:表扬蚂蚁什么?
生:表扬蚂蚁的勤劳。
师:讽刺的对象是谁啊?
生:知了。
师:讽刺知了什么啊?
生:懒惰。
师:分析得很正确。你们小时候爸爸妈妈一定跟你们读过这个,爸爸妈妈都希望你们做勤劳的蚂蚁,不做懒惰的知了。2010年法国另外一位诗人萨冈也写了一首诗,蚂蚁都气晕了。我们来看。你来读。
(生读)
【投影展示】
蚂蚁囤粮囤了整整一个冬季,当暖暖的太阳再度升起,发现屋里屋外堆得无比拥挤。谁会向她购买苍蝇蚊虫的残破躯体?她试着去邻居知了家里,想碰碰运气,怂恿她买几粒谷米,以备不时之需捱过冬季。“以我昆虫的信誉,您可以八月过后。”她向知了承诺,“再连本带利付清。”还带着点乞求的口气。知了并不贪吃,这是它的小小毛病。“一个冬天您还没有吃完!天冷的时候您都干吗去了?”她问这位见啥都爱捡回家的邻居。“从早到晚我都忙着囤粮,听了您可别不高兴。”“您囤粮?听了我还真开心,那好,现在您就清仓甩卖吧!”(创作于2010年)
师:很好,也会读书。只是你在处理上和停顿节奏上跟她比起来相对弱点哦,要向她学习,懂了吗?这首诗谁是被表扬的对象啊?
生:知了。
师:谁是被批评的对象啊?
生:蚂蚁。
师:蚂蚁为什么被批评啊?
生:因为蚂蚁什么东西都捡回家,他很贪婪。
【投影展示】
师:蚂蚁生气了。你说这人类是不是有毛病啊?十七世纪人们赞美我,现在人们讽刺我,同学们,谁来安慰一下蚂蚁,告诉它不必生气。终于有位男性公民,你来!
生:因为他们当时的情况不同。十七世纪想要人们更勤劳,所以赞美蚂蚁的勤劳;二十世纪人们太贪心了,导致别人生活不舒服,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侵害别人的利益,所以又去批评蚂蚁。
师:我觉得你这个回答有问题,你说的这个社会负面现象,在十七世纪和二十世纪都有。你的逻辑不太严密,整体思路还是狭窄一点。继续想,告诉蚂蚁,你不用生气。
师:刚才你从时间角度分析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为什么十七世纪要表扬蚂蚁勤劳,而现在有作家跳出来说蚂蚁太勤劳了呢?
生:因为当时十七世纪懒惰的人太多,所以作者要多表扬勤劳的人;现在贪婪的人太多,所以作者要讽刺。
师:你思维的误区和刚才发言的同学一样。
生:十七世纪是一个注重于发财的社会,现在每个人对金钱看淡了些。
师:十七世纪想着怎样发财,现在人们把金钱看淡了,把什么看重了啊?
生:现在人们把物质生活看淡了,把精神文化看重了。
师:真好。你又在你刚才发言的基础上提升了一大步,在同学的帮助下。十七世纪生活还特别穷困,大家饭还吃不饱,大家要使劲去劳动,才能有好的生活。今天我们还吃不饱饭吗?我们现在要注重精神生活,如果你天天还忙着算计,天天忙着挣钱就应该反思你的生活了。
生:十七世纪人们比较注重物质,把蚂蚁的辛勤的品质来赞美。在二十世纪,大家更注重精神,对知了的赞美更多。他们并不必要在意,时代在变,他们是不变的,只是人类给他们附加的标签而已。
师:说得漂亮!现在全中国都有大妈在跳广场舞,往回走30年,哪有人跳舞,因为大家都还在——
生:饿肚子。
师:就是这个道理了。
生:读。
【投影展示】
人们可能不再为吃粮食发愁,而更加关注自己精神世界的满足。一个人如果吃穿不愁,那么唱歌跳舞就没有什么好嘲笑的啦。而那些整天忙着囤积粮食和算计着挣钱的人一不留神倒可能成了一个笑话。
师:其实刚才那个同学一不小心说了一句经典名言,现在这也是祖国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咱现在有吃的了,有房了,有车了,中国人要往何处?我们中国人要诗意地栖居,我们要有丰富的精神生活。孩子,你一不小心把我们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都说出来了。你多了不起!
师:我们还可以怎么劝慰蚂蚁呢?蚂蚁,你不要生气。
(生读)
【投影展示】
在文学作品中,哪种动物或者事物永远被人歌颂或嘲笑是没有限定的,这完全看写作者的思想和立场,也有人把它叫作观察事物的角度。
为了创新,我们有时候还需要打破固有的模式,但是你要能够自圆其说。
(生读)
师:这两段话中最重要的两个词语你发现了吗?我们把动物变成好的,变成坏的,被讽刺,被赞扬,只是因为我们人类的什么不一样?
生:思想和立场不同。
【投影展示】
一切“物语”皆人之不同哲思的表达
(生读)
师:记笔记。这也是我们文学作品中一个规律性的东西。万物皆备于我。世界万物都是为人类服务的,人是中心,我们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都是一样的。
【投影展示】
一切“景语”皆人之不同心情的呈现
一切“物语”皆人之不同哲思的表达
(生读)
(春霞悟课:两则同题寓言对比阅读,点更集中,在对比中发现文学作品创作规律之二:一切物语皆人之不同哲思的表达。课堂讨论又上一个台阶,教师点评果断,学生明显被带动。)
第三部分:女老师会不会生气?
师:当然自然界也好,动物也好,它们其实都是被人用,我们再往前走一步,在现实的人类生活中也会出现一些矛盾,你生不生气?我举个例子,前年的时候,网络上有一个热点事件。一个小学女老师带领班上的孩子去春游,太阳很大,于是她班上一个男生一直为她撑着伞。有人把照片传到了网上,引起了网络世界哗然。各种各样的评论都有,对于这个小男生为他的女班主任撑伞这个事件,孩子们,我先问问你们,你怎么评价图片中的女教师?
【投影展示】
生:我觉得可能就是她和学生比较亲近。同学们喜欢她,就为她来撑伞。
师:他觉得这是老师和同学亲近的表现。我又找上你了,请表达你的意见。
生:(刚才躲避老师的学生)我觉得老师可能是教育这个学生。
师:你的意思是老师命令这个学生为他撑伞。你怎么评价呢?
生:可能这个学生表现不好,老师用这种方式惩罚他。(众笑)
师:这是典型的学生思路,这也代表了一种网民的思路。你从刚才躲避我,到正视我,再到现在勇敢表达,你这叫超越自我。真帅!(众鼓掌)
生:我觉得每个女生心中都有公主梦。(众笑)
师:(笑着说)你的意思是小男孩帮女老师实现她的公主梦,还是因为她有个公主梦,要求她的学生去做?
生:我觉得第二种。
师:你觉得这个女老师有公主梦,小时候没有实现,当老师了,有那么多男生让他们编公主梦,好吧,好吧,你怎么看,哲学家?
生:(很严肃地说)不管怎样,这么热的天,让一个小男孩帮你撑伞,于情于理都不对。
师:你是课代表?(生摇头)你很有潜质,你的思维有你的独特之处。这是男性观点耶!
师:(面向一个女生)小女孩,你怎么看?男生说你们有公主梦,从你们的视角来说说你的观点?
生:(沉思一会,回答不上来)可能,也许……
师:你能再大胆一些吗?
生:(接着回答)就是对学生来说,可能是老师命令的,也可能是心甘情愿的。对老师来说,可能是学生对你的喜欢也可能是老师命令的,每个人观点不同,想的也不同,每个人都可能有自己的观点,不能是片面之词。
师:你不说则已,一说你就从两个角度来说,你多牛啊,一旦你克服了内心障碍,你看你在课堂上的表达多严谨。哈哈,你还挺“油滑”的,你既不得罪男生,也不得罪女生。
生:老师不一定有公主梦的。如果学生愿意撑伞,老师就不存在公主梦。
师:你提出了一种假设,比如这个小男孩愿意呢?对于这个小男生来说,给老师打个伞就是幸福呢。男人,听到没有?(笑)我说你们不懂女人,不懂女同学。这也是女孩子的一种想法。所以什么时候,大太阳的时候,给咱班女同学打个伞,你们敢不敢?
生:不敢。
师:不敢?你再大点就敢了,我们等着瞧吧。到时你们就会踊跃地给她们打伞,就怕别人不愿意!(众暴笑)
师:这是同学们你们的观点,网络上啊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骂这个老师的,赞美这个老师的,把她想成好老师的,把她想成坏老师的。我的天,各种言论都快把我们淹没了。教师群体内部也有不同的声音,举个例子,比如说——
师:这是我们教育界的大名师啊,李镇西老师,他写了《学生为老师打伞,何错之有》,我们来读一段。
【投影展示】
我写这些,无意标榜自己多么“爱学生”,而是想说,当师生关系到了一种境界,就很难说究竟是谁在为谁“付出”,或者说谁“伺候”谁。我相信,许多普通老师都有一肚子这样温馨的故事,这就是我们和学生平常再普通不过的生活。这是我们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爱——朴素而又纯净。
师:这个激发了我的共鸣,因为我和我的学生关系挺好的,我记得有一次哦,我教的六年级的孩子,他们已经长得很高了,一米八的个子。尤其那个暑假回来的时候,我们在校园里见面,你猜我们的见面礼是什么?我们没有经过任何排练,那个男孩“啪”冲过来,把王君老师抱起来就开始转圈,转了好多圈之后,我们两个都惊呆了。你说如果外人不知道我们是师生的话,会咋想啊?(众笑)那个小男生也惊呆了,原来王君老师这么轻,他的力量这么大!我后来写了一篇文章《被男学生宠爱是什么感觉》,太幸福了,孩子们!男的,回去好好练你们的臂力!有一天把你们的女老师女同学抱起来,转个几圈。太帅了!
师:我们语文老师当中还有一个特别牛的老师叫王开东老师,他没有那么感性,他写的文章是《大棒为什么朝老师头上砸去?》。你跟他容易引发共鸣,因为你跟他一样,是一种思辨性的思维。学生给老师撑伞是否是自愿;学生自愿给老师撑伞是否不当;如果是一个高中男生为老师撑伞;如果小学生给一个老教师撑伞会怎么样;一个小学生给年轻教师撑伞又会怎么样;如果被撑伞的是一个年轻的男老师会怎么样。最后落点,问题在于这是一个女教师。
【投影展示】
我们别忘了撑伞的是一个小男生。小男生为年轻女教师撑伞,如果是自愿的,这种对年轻女教师的爱护,恰恰是孩子阳刚和绅士的表现。
不妨设想,如果是你的孩子,你愿意自己孩子这样做还是不愿意?换句话来说,你希望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加绅士一点?
(生读)
师:来,我又找到你了,今天我就纠缠你。假如你后来生了一个男孩长大了,你愿不愿意他给他班上的女老师撑伞啊?
(相比第一次回答问题,这个低头的男生现在回答问题时声音大了许多,脸上的表情自然了,眼晴有了亮光)
生(大声):愿意。(众笑)
师:原来也有可能不必是老师惩罚,你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绅士一点。比如说现在太阳很大,你愿意为王老师撑伞吗?
生(声音变小):愿意。
师(大笑):回得好勉强啊,放心,我不会让你帮我撑伞的。我们从王开东老师提出问题的角度来看,男性对女性的态度,不管是小男生,大男生还是老男生,他对女性的态度都表现了他的生命品质。有一句话是说,你是不是好人,就看你怎么对待老人、小孩和女人。咱们班男生的质量怎么样,首先就看你怎么对待我们班的小姑娘。你们是不是让我们班级里的小姑娘都变成了女汉子?我们班有女汉子吗?
生:有。
师:那就是不正常的,一定是被男生逼的。女孩子就得做女孩子,女孩子不要做女汉子,要温柔如水,所有男生都喜欢温柔如水的女生,没有人会喜欢女汉子的,如果我们变成了女汉子,是被逼的哦。(指着男生)你们的风度不够。
师:还有一个老师,现在网上特别红的,叫周冲,现在不做老师了,去了广州,创设了一个公众号。周冲老师她是女的,八〇后一个特别有才气的女教师,写了一篇文章《被撑伞老师错在哪里》,更尖刻。
【投影展示】
放在此案中,利用孩子的好感,享用他的付出,往大了说,是一种小规模的行贿受贿;往小了说,是一种对职业规范的无知——教师没有享用学生撑伞服务的职业基础,以及道德基础。
(生读)
师:孩子们,这么多观点啊,学语文在网络各种各样的观点当中你要有自己的立场,其实是不容易的。你会觉得,他也对,他说的是真理,怎么那个人说的也是真理。这个事件的当事人,这个女老师,她咋办呢?有人说她有爱心,她就欣欣然上了天堂;有人说她无视教师的道德底线,她是不是应该跳楼啊?你为这个女老师想个办法。
【投影展示】
师:如果你是那个女老师,各种各样的观点埋葬了你,你会跳楼吗?你会疯狂吗?有人说她无耻,有人说她没有师德,网络上成千上万的帖子要杀了这个老师,你劝劝她可以吗?我看看谁劝得有深度。
生:不会。我知道这件事情的真相是怎么样的,我就坚持我自己的原则,应该不会被网上那些言论去左右自己的思想。
生:我觉得如果我是那个女老师的话,如果是强行让小男生撑伞的话,我会道歉;如果小男生主动撑伞的话,我会去感谢他,向别人解释。
师:你这次发言没有刚才发言质量好。我问的是你怎么面对滔滔网络上的各种言论,你会难过吗?
生:我会向他们解释事情的真相。
师:你怎么解释?网上一亿条评论,你一条条解释,你没解释完你就死了。
生:我会在网络上公开地说。
师:别人不听你的呢?别人不相信,你怎么办?
生:事情就是这样,我也无可奈何。
师:你会不会天天在家里以泪洗面,最后实在受不了跳楼自杀?
生:也不会。我没做错就是没做错,我为什么以泪洗面(跳楼自杀)?
师:这个男生内心挺强大的。
师:但是孩子们其实不容易,这辈子难免你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可能在大的网络世界,也可能是咱们班的小的网络世界,甚至是你脚底的微型的网络世界,都可能遇到类似的问题。这些东西很难的。
生:我想对这个老师说,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们不必在意。我们讲述这个事件的真相,然后心安理得地过自己的生活就好了。
师:最后两句说的很好,讲述事件真相,心安理得地生活,有底气,特别好。
生:其实那些言论很片面,他们不了解事实真相。有的人思想观念不一样,他们认为学生给老师打伞不是一种义务,难道不是义务就不可以去做吗?为什么不可以当作助人为乐。
师:服气!我们常常把道德和法律搞混了。法律和道德两者关系怎么去看?
生:法律没有要求我们去做,道德让我们想去做!
师:说得精彩!法律是底线,道德要求我们做到更高层次。孔子说以德治国,是比依法治国更高层次的。法律没有要求学生给老师打伞,但是道德让我们去做的话,心疼老师的辛苦就可以理解了。
【投影展示】
一切人语皆人之不同立场的折射
师:记笔记哦,你们要学会像老师这样主动归纳。
师:来,我们做个总结。这既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同时它不仅是艺术世界的样子,在我们现实世界中都是这样的。
【投影展示】
一切景语皆人之不同心情的表现
一切物语皆人之不同思想的表达
一切人语皆人之不同立场的折射
(生读)
(春霞悟课:第三部分针对同一则社会热点,学生讨论到名师评论文章对比阅读,发现文学作品创作规律之三:一切人语皆人之不同立场的折射。至此课堂实现三级爬坡,并由课内向生活延伸,“小语文”向“大语文”攀升。师生对话活泼有趣,思想碰撞频繁,课堂笑声不断,高潮迭起。)
第四部分 王君老师会不会生气?
师:所以孩子们,面对这些不同观点,你一定要淡定,为什么要淡定?因为人之不同,人之不同,就有了不同的观点。比如说对于这堂课,一定会有老师有不同的观点,你这啥课啊?你觉得王君老师会生气吗?你这是语文课,还是思想品德课啊?你觉得呢?它是不是语文课?
生:我觉得是的。
师:为什么是语文课啊?
生:因为我有学到人之不同,人之不同,人之不同……
师:你学到了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
生:我认为是语文课。
师:说出一条和她不一样的原因。
(生说不出)
师:你这叫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生:我觉得这不是语文课,因为和一般老师上得不一样。
师:和一般老师上课不一样就不是语文?我觉得你的标准有问题。未来哲学家说一下。
生:一般语文课,就是教我们怎么学课文。这个课不是,这节课涉及我们生活和指导我们走上社会的一些事。
师:你这个标准我也不同意。学课文就是语文课,我这也是课文咧!我前面大部分都是课文哦。
生:是语文课,但又和我们以往的语文课有不同。语文课,我们学语文知识,这节课我们却学到了很多人生的道理。
师:什么叫哲学家,他明显特别理解老师。有些语文课就只学课文,但是这节语文课学到了人生的道理,语文的智慧,你看你给我画龙点睛,谢谢你哲学家。你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语文这个东西,包含了很多。比如它包含了“人要怎么说话?人能怎么说话?”(掌声)
师:他是从抽象的观点变成了具象的事例,告诉我们这种发表观点,接受信息,最后确定自己的立场的过程,这也是一种语文能力。这是比考试重要得多的语文能力。
师:谢谢同学们,但是肯定也有老师不认为我们的课是语文课,但是王老师不生气,因为不同的阶段对语文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春霞悟课:第四部分回到这堂课本身,看上去是跟孩子们聊这节课的课型,实际也是解听课老师的惑,语文课不仅教语言更是传授方法和一种思辨的智慧。)
第五部分 结课总结
师:王老师今天结课的方式有两种。请大家看深情的一种。
【投影展示】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
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百岁感言》
定风波·三月七日
苏轼(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学生朗读)
师:我就是不生气,因为我有一种信念:
【投影展示】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我们是春天,我们不生气。
师:这个版本很煽情,充满激情。我们还有一个总结课的版本,给同学们推荐一本书《思辨与立场》,李查德·保罗的。他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呢?
【投影展示】
核心观点
只要我们出现了负面情绪
一定是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出了问题
没有任何东西比可靠的思维更重要
因为思维的误区
我们大多数人都还没有成为可以成为的人
【投影展示】
师:最低层次的思维是认为自己是对的,较高层次的思维是选择性地反省自己。最高层次的思维是经常性地反省自己而且把这种反省表现出来。同学们注意啊,批判性思维不是批判别人是错的,不是批判性地接受别人的意见,而是批判自己,时刻处在反省和觉知的状态,拥有认知谦逊、认知勇气等等。像苏格拉底一样,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只知道自己无知。
【投影展示】
(学生朗读:我什么都不知道,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师:苏格拉底怎么死的,你知道吗?他是被自己的法院宣判死刑的。别人告诉他,你可以逃跑。他不。他就用他的死去验证法律是有问题的。然后他就从从容容地赴死了。这样的人死都不怕,他会生气吗?他不会生气!我希望大家养成批判的思维的习惯,改变思维方式,作为普通人,我们修炼的第一个境界就是不生气。两个节课版本你喜欢哪一个?我希望你喜欢第二个。第一个方式虽然看起来很美,只是感性的情感抒发。第二个是理性的思辨!好的,下课!
(春霞悟课:第五部分用两种结课方式收束全课,发人深省,意犹未尽。)
课堂鉴赏
“野”趣横生,灵而不虚——评王君老师群文阅读《春天会不会生气》
余映潮老先生说:“好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讲求‘新’:新的理念,新的课型,新的创意,新的教材处理方法,新的教学思路,新的提问角度,新的语言教学方法,学生活动的新的形式,新的测评方法……”王君老师上此课前,这么说:这个课跟传统教学标准不太一样,追求的不一样。反正她王君老师的课从来都不在轨道上,有点“野”。仔细揣摩,如果“创新”是一种“野”,自然率性是一种“野”,那么王老师的话也不无道理,毕竟青春语文的追求之一就是“恪守最不完美的创新也比最完美的守成伟大一百倍”,毕竟王君老师有着重庆“辣妹子”的特质,这堂课也是充分体现了她“教法和活法完美统一”的一贯原则,此课新颖灵动之外,还落实了语文课的一些实效的知识,不仅积累丰富,而且思辨出色。因此综观此课:“野”趣横生,灵而不虚。
一、“野”趣横生
1.选材“野”
这是一堂群文阅读课,王君老师选择群文教学的内容特别大胆,可以说是古今混杂、中外穿梭、文体不限、内容无拘、作者无论,只要能来说明她的道理,都能拿来。说“景”:从朱自清曼妙无比的“春”到丰子恺思辨严谨的“春”,又穿越到了满腔仇怨的李后主的“春”;说“物”又切换到了国外,选用了寓言;说“人”,网络评论也可以进入课堂,连教师本人和正在进行的这堂课都可以进入课堂。
2.点评“野”
王君老师的课堂点评也是她课堂的一大看点。因为她完全不按常理出牌。一般教师上公开课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都是极其谨慎的,深怕“得罪”学生,落人口舌,为此有时不免有“讨好”的“媚态”。王君老师点评学生“大刀阔斧”“爱憎分明”,对那个会读书的女生,王君老师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这个小姑娘最会读书,因为我看到她的表情是跟着文字来的。”对回答不上问题的学生,她会说:“你穿得这么规整,不动脑筋。”对答非所问的学生,她也诚恳地告知:“你的逻辑不太严密,整体思路还是狭窄一点。”对上课不敢回答问题的孩子她会一直“纠缠不休”:“你在躲我,谁躲我,你就得说话,来,你的观点!王老师有那么难看吗,看都不看我一眼?”直到这个孩子开口说话。一堂课下来,她用她独特的“泼辣”和特有的幽默亲和,总能让孩子有不同程度的突破。
3.定位“野”
王君老师现在上课已经不满足于简单处理课文本身。王君老师说:备这堂课的原因是因为我班级的学生的成长需求;这堂课依旧在追求青春语文的追求——语用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向开掘;这堂课将尝试带领学生从审视自然生命走向审视自我生命。
二、灵而不虚
王尚文先生说:“文学作品的教学主要就是通过‘教’来让学生‘能够体验’,并且体验得真切、深刻。”而王君老师上课也特别注重给予学生这样的“深刻体验”。她的课既让学生掌握实在的应用能力,又具有生活的哲思。
1.对比阅读,充满思辨的“智慧”
对比阅读是本节课的最突出的环节。既有横向的“比”:同样对春天,持赞美态度的朱自清的《春》;持讽刺态度的丰子恺的文字选段;持抱怨仇恨态度的李后主的《虞美人》。通过三种不同风格的文字对比得出“春”是客观存在的,变化的是写它的人的状态。不同时期的两篇寓言《知了和蚂蚁》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蚂蚁和知了不变,变的是写它的人的立场和态度;对小学生给女教师撑伞这个事,不同人的评价文字对比,让学生发现“人之不同,观点就会有不同”。整堂课四个部分又有纵向的对比,让学生在不同文字中穿梭,学会用思辨的思维掌握变与不变的规律。
2.授之以渔,教授读写的“干货”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的虽是一篇一篇的课文,目的却在于使学生善于读其他的书”。要让学生自能读书,老师就必须“授之以渔”。“景语”“物语”“人语”三线合一,分层总结文学创作的规律。王君老师在看似零散的材料中,实际上就是给学生理出阅读和创作的一般规则——“一切景语皆人之不同心情的表现”“一切物语皆人之不同思想的表达”“一切人语皆人之不同立场的折射”。这绝对是关于语文教学读与写的“干货”,教师教学的大智慧尽显其中。
3.疗愈生命,立足自身的“宁静”
王君老师的课堂还自带另一种功能:疗愈生命。王君老师说,我一定要用我的语文课堂去“救人”!黄厚江老师说,“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活动,都应该有着鲜明而正确的意图”。王君老师设计此课一开始就是本着明确的“救人”的意图去的,景语、物语、人语都应人而异。苏东坡不听“穿林打叶声”,杨绛活了105 岁,悟出了一个真理:“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如此的课堂落脚,让人振聋发聩,醍醐灌顶。
世事纷繁,人心易惑。“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王君老师这堂课最想教的或许就只是这样一句话。
而最后,超越“走自己的路”,进入“认知谦逊”的引导,课堂又是一番新气象,认知又是一番新气象。这种“双结尾式”的课堂收束,真是发人心智,引导人走向更高远的人生境界。
而我在这堂课中又学到了远远不止这一句话,以生命唤醒生命,吾师王君,可敬可佩!
(俞春霞 江苏省扬州市甘泉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