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辨型文本教学策略:王君语文创新十一讲

思辨型文本教学策略:王君语文创新十一讲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思辨”是现在教育前沿的一个热词,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影响着我们课堂教学的方向。余老师认为,要讲理,就要思辨。我们现阶段研究思辨型文本的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视角。广义的思辨型文本处理是指通过一个文本的学习,自然地去实现培养学生思辨力的一个方面或者多个方面的目标。其次我还赋予了这个文本一种“附属特质”,就是“思辨型文本”,我要借这个作品引导学生思考文学创作中“矛盾对立”的思想。

思辨型文本教学策略:王君语文创新十一讲

备课沙龙

王 君:老师们好。前几讲我们探讨了语用型文本、主题型文本、写作型文本、诵读型文本的课型建设,这一讲,我们着力在“思辨型文本”上下一点儿功夫。“思辨”是现在教育前沿的一个热词,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影响着我们课堂教学的方向。为此,我们工作室专门组织了“思辨”主题的学习,并且由郑燕璇老师做了专题介绍。郑老师认真学习了余党绪老师的《说理与思辨》等书,对“思辨”的含义做了认真的梳理。现在我们先请郑老师做一个微讲座,让我们重温一下什么是思辨。

郑燕璇:余党绪老师的这本书主要是紧扣议论文写作来谈说理与思辨的,我从中学习了一些相关的思辨知识,理解得还很浅陋,在此简单梳理一下,不当之处,还请指正。

余老师认为,要讲理,就要思辨。而所谓思辨,简单地说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拆开来解释,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而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来自百度百科解释)。能够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明白有力的说理,就是思辨能力的一种体现。

提高分析能力和论证能力,是提升思辨能力的一种方法。因为分析和论证是说理的核心。

所谓分析就是将研究对象分为各个部分、方面、因素和层次,分别予以考察并综合,以此来认识事物的认知活动。而清晰、全面地认识事物一般取决于三个方面:1.事实分析。2.价值分析。3.因果分析。

关于论证,将融合在下文的论述中,此处不再赘述。

接下来谈谈说理思维,说理思维包括三方面:形式逻辑、辩证分析、批判思维。

一、形式逻辑

1.逻辑是论证的基础,要准确地论证“理”,就需要讲求逻辑。

2.概念:关于概念,要关注两个问题:概念的内涵准确吗?概念的内涵前后一致吗?

判断:一个判断是否准确,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判断的对象与属性是匹配的吗?

(2)混淆充分与必要条件了吗?

(3)混淆实然与应然了吗?

3.论证:在构造论证的过程中,要注意:

(1)推断的假设前提正确吗?(2)推断有没有扩大化与绝对化?(3)是否将简单类比的结论人为合理化?

二、辩证分析

辩证分析,强调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辩证思维与人文眼光相结合,要秉持多元对话的理念,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来分析问题。

三、批判思维

首先,要有批判者的姿态,即像法官一样说理。

(1)不能只考虑一种观点,而不考虑相对或者相反的观点,否则就偏颇了。

(2)不能只考虑对自己有利的证据,而不考虑对自己不利的证据。

(3)不能只考虑常规的证据,而不考虑那些反例和特例。

(4)不仅要考虑正面的证明,也要考虑反驳和证伪

其次,要识别假设的前提。

最后,要警惕思维陷阱。分别是以下五种陷阱:1.格言陷阱。2.隐喻陷阱。3.事实陷阱。4.价值陷阱。5.升华陷阱。

王 君:谢谢燕璇老师。我们日常所说的“思辨”是一种抽象的整体的说法,思辨力是可以被具体分解为多项能力的。当我们青春语文文本特质研究把一个文本确定为思辨型文本的时候,它其实就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思辨力;另一方面,在训练思辨力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思辨训练和语言学习是相互依存的。

我们现阶段研究思辨型文本的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视角。先说广义。广义的思辨型文本处理是指通过一个文本的学习,自然地去实现培养学生思辨力的一个方面或者多个方面的目标。比如燕璇老师在报告中谈到了苏州徐飞老师的《河中石兽》的设计思路,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通过文言文学习来显性地培养和训练学生思辨力的思路。我也请她介绍一下。

郑燕璇:徐飞老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逻辑知识的随文渗透》,这篇文章中对于《河中石兽》的解读就是典型的思辨性解读,简要引述如下:

《河中石兽》的第一段便有逻辑知识的体现:僧“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之后“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那么请学生思考:如果石兽还在河中,但原地没找到,下游没找到,那么就只能是在上游了。

徐飞老师认为这个推理过程就是用了选言推理,或者说排除法,就是共有n 种可能存在,排除了(n-1)种可能,剩下最后一种可能就成为必然。

另外,文中的老河兵的推理过程也值得推敲。老河兵认为“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也就是说河中石兽也应当求之上游。他是如何得知河中石兽会到上游的呢?徐飞老师认为是他的河道工作经验告诉他的,这就是归纳,和三段论是相反的,所谓的三段论是一般到个别,即是所有的M 都有P 属性,S 是M,S 具有P 属性。归纳则是从个别到一般。

徐飞老师还提出:“老河兵的归纳可不是简单归纳,他不仅概括出河中失石往上滚的普遍现象,还分析出河中失石往上滚的原因:

‘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老河兵的推理已深入了事理层面,不仅告诉你石兽在上游,还告诉你石兽在上游的原因。这就是科学归纳法:S 类部分个体具有P 属性(未遇反例),且研究表明S 和P 之间有必然联系,所以,所有的S 都具有P 属性。”

郑燕璇:一篇短短的《河中石兽》,徐飞老师便能渗透这么多逻辑知识,实在值得学习。

王 君:徐飞老师的备课思路打通了语文和逻辑学,开拓出了全新的教学内容,我相信这样的课堂对学生的思想启迪是巨大的,甚至会对一些学生的精神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如果我们对思辨的本质理解甚浅,如果我们没有逻辑学的相关知识,是无法设计出这样的课的。当然更多的时候,思辨能力的培养是和语言的学习水乳交融。比如上《木兰诗》,我的文本特质处理是一种双文本特质处理的方式:首先我把它确定为一个主题型文本,我要引导学生从更丰富的维度着力探讨木兰形象的经典意义。其次我还赋予了这个文本一种“附属特质”,就是“思辨型文本”,我要借这个作品引导学生思考文学创作中“矛盾对立”的思想。我的整堂课围绕着“矛盾式赏析法”展开,共四个板块:矛盾式背景介绍、矛盾式对比诵读、矛盾式还原赏析、矛盾式总结提炼,层层深入,最后期待学生理解文学创作的一个特点——人物形象往往“越矛盾越和谐”。

郑燕璇:这堂《木兰诗》,让我想起了王君老师另一个很经典的课例《喂——出来》。她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她先让学生当法官,来判断谁是“洞变”的罪魁祸首。学生对“商人、学者、政府”都表达了自己批判;王君老师再让学生来当律师,为这些人辩护,学生就又发现:这些人虽然有罪,但站在他们的角度,也各有可理解之处;王君老师没有浅尝辄止,而是再让学生转换角度,让学生自我反思,如果换成是你,你会往这个洞里扔东西吗?角度的一变再变使学生从简单的批判中挣脱出来,从道德批判转变为多元对话,引导学生多维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加深了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对自我的反思。社会是复杂的,人性是复杂的,那种“非善即恶”的道德批判并无意义,多元思考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现实的改善。这样的训练也是思辨力的训练。

王 君:上面三个例子都是广义的思辨型文本的教学。很多优秀的课,都是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自然渗透思辨能力训练的,或者说天然的思辨训练自然地帮助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大家见过这样的课例吗?或者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有过这样的尝试吗?

卢望军:教学布封的《马》,我采用了辩论式。课堂设计了“文章结构之辨”“科学文学之辨”“家马野马之辨”“布封朱熹之辨”和“玩具工具之辨”五个环节,层层递进,逐步抵达布封的写作意图。在“玩具工具之辨”中,我提问:“布封对战马、运输马更同情,还是对‘那些奴役状况最和婉的马,那些只为着摆阔绰,壮观瞻而喂养着、供奉着的马,那些不是为着装饰它们本身,却是为着满足主人的虚荣而戴上黄金链条的马’更同情?”通过课堂辩论,我们明白了:马之作为工具,受束缚的还只是身体,而一旦沦为玩具,则是精气神的整体泯灭,是无可救药的悲哀。然后,我们以梁晓声的话结尾:“如果在对生命形式进行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生当做野马,天地任奔腾——这是对生命对自由的礼赞!

杨军宗:总结初三上学期文言单元时,我指导学生辩证分析名人们看世界的思维方式,找出他们共有的多元思维中的逆向思维。师生讨论总结:

1.《陈涉世家》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把民谚颠覆成了“龙生虫,凤生鸡,老鼠生儿当皇帝!”

2.《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用布衣之怒,一举击溃了秦王天子之怒,上演了一幕“皮之不存,毛仍然附”的逆袭。

3.《隆中对》中诸葛亮主谋了奠定三国鼎立赤壁之战,把传统的“水克火”生生扭转成“火克水”的逆向思维。

4.《武陵春》,历代诗人爱把愁放进水里,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却生生逆反把愁搬到了船上“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大逆有道,让学生掌握了转身看世界的逆向思维方法。

曹 静:在《唐雎不辱使命》一课中,秦王与安陵君的谈话,事关安陵生死存亡之大事,本应充满火药味儿,可两位国君的言辞却都委婉谦和。那么,秦王与安陵君,到底谁说了假话?我从这个“选择题”切入,目的就是借助辨析人物语言,激发学生对人物性格的思考。秦王“以五十里之地易安陵”,显然是赔本的交易。安陵君对秦王强占国土的企图心知肚明,却感恩“大王加惠”,称“甚善”。两人的话都不合情理。孙绍振老师说过:“对话的最高艺术效果是由对话和潜对话的错位结构造成的。”再来细读人物语言和课文中对“安陵”的注释,终于找出其中自相矛盾之处。辨析人物语言,发现其中的潜台词,秦王的阴险狡诈、安陵君弱者的智慧,才能立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俞春霞:在教授《老王》的时候,关于“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我引导孩子们思辨杨绛是“幸运的人”还是“不幸的人”?从课文的“他蹬,我坐”“大瓶鱼肝油”可以看出杨绛在物质上相对老王是“幸运的人”,但是从“‘文化大革命’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自己不敢乘三轮……”这样的语句中又会发现事情不那么简单,怎么会“不知怎么的”呢?“‘文化大革命’开始”,可见很明显的因果关系。而“我”以前“常坐”,为什么现在“不敢乘”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也是“乘三轮”会被叫作“骑在人民的头上作威作福”的时代,况且当时杨绛夫妇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被看成“牛鬼蛇神”,不敢乘,自是不想连累老王。杨绛和老王其实都是不幸的人,可她还是心存对老王“愧怍”,通过思辨杨绛善良和高贵不难被发现。

王 君:好课跟思辨是共生的关系。有思想质量的课必然离不开思辨。很多并未关注或者用心于思辨的人,其课堂的思维训练也很实在,很到位。像老一代语文教育家陈钟樑、钱梦龙等,在他们的经典课例中,经常能看到理性思辨的光芒。我想,这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实事求是的实证精神与具体分析的思辨意识,切中了思辨的内在本质。

上面我们介绍的是广义的思辨型文本的教学设计呈现。在现阶段,我们还可以从最基础的做起,先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和践行思辨型文本的教学。狭义的思辨型文本主要着力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这些年来,我国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缺陷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认识到因为理性精神和务实态度的欠缺,我们的整个国民性都习惯于服从和认同。我们在深度分析能力、合理论证能力与建构发展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还甚浅。如果我们能够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也开启批判性思维的训练,那是功德无量的事情。批判性思维本身含义也很深广,但质疑是批判性思维的最重要倾向。所以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我们还可以更聚焦,把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作为首要目标。而语文是一片大海,浩瀚无边,我们的第一步可以怎么走呢?

燕 璇:学生学习语文,最亲密的材料就是教材,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以思辨的眼光对待教材开始做起。

王 君:对,带领学生用客观理性的求实精神审视教材,以期在甄别和修改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常规的文本作为“自然文本”存在的时候,我们可以不苛责它。但一旦成为了“教学文本”,我们就必然对它有更谨慎的审视。教材是学生最为重要的精神食粮,我们要努力保持这份“食粮”的质量:它应该是环保的、绿色的健康食品。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主动成为教材质监站站长。语文教师要“站着教书”,对任何文本都不能盲目迷信。比如下边这篇教学手记,记录的是我带领着学生对课文《为你打开一扇门》的指瑕。因为文本缺陷的突出,所以我把这篇课文的学习定位为“思辨”——组织学生修改病句,帮助学生初步树立起挑战经典挑战名家的观念。

岂能随意“并列”?——《为你打开一扇门》指瑕

赵丽宏老师的《为你打开一扇门》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作为初中阶段的“开山篇目”,其地位不可谓不尊贵。这是一篇精美的好文章,文气通达,颇有气势。稍感遗憾的是,课文句子中使用频繁的并列短语和并列分句前后顺序安排值得斟酌之处甚多。

比如:

原句:世界上没有打不开的门。只要你愿意花时间,花功夫,只要你对门里的世界有探索和了解的愿望,这些门一定会在你面前洞开,为你展现新奇美妙的风景

指瑕:首先,“了解”在“探索”之前,而且比“探索”的层次浅,这两个词语应该互换位置成为“只要你对门里的世界有了解和探索的愿望”才符合逻辑。其次,“愿望”是主观的,而“花时间花功夫”已经落实到行动上。所以,“只要你对门里的世界有探索和了解的愿望”放在“只要你愿意花时间,花功夫”前面才符合事理。

原句: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

指瑕:这个句子有四个分句,如果把“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一句提前,作为全句的第一个分句似乎更好。因为“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文学作品最直接的呈现,是最基础层面的东西。而“缩影、心声、精神、情感”等都属于更高层次的体悟。

原句: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

指瑕:我以为,“憧憬和理想”较之“感情和智慧”更能代表文学作品的终极追求,所以如果这两个分句互换位置更恰当。

原句: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

指瑕:对文学作品而言,“了解自然”似乎是最容易的,而了解“社会、历史、人生的意义”就复杂得多,深奥得多了。所以,可以把“了解自然”放在这一组并列短语的最前面。

原句: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

指瑕:虽然“文化知识”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但我想,“知识”较之于“文化”还是更基础层面的东西。而“智慧”似乎也比“感情”更高端,处于阅读逻辑的更上一个层次。如果把分句的顺序变为“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整个句群会显得更雅致严谨。

并列短语和并列分句,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或者句子相合而成的,这样的组合关系会给人以一种错觉,似乎词与词之间,分句与分句之间是绝对的平等,在造句时,可以不分主次,不讲先后,不论搭配地随意排列。但其实,这是不可以的。并列的结构之间也存在着微妙的逻辑关系,因而在运用时就必须考虑它们的排列次序。时间关系、轻重关系、大小关系、以及简单到复杂,具体到抽象等逻辑关系都要考虑。这可能对作家有点儿吹毛求疵。但并列短语和并列分句的位置问题本就是重要的考点,在中考和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从严谨使用语言的初衷出发,如对教材中的失误视而不见,是不恰当的。

王 君:我们要培养有批判精神的学生,自己就一定要首先成为有批判精神的教师。上面是我的抛砖引玉。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思辨地审视文本呢?

郑燕璇:可以是对最基础的字词句的审视。

卢望军:可以是对层次安排,甚至是篇章文脉的审视。

曹 静:可以审视文本的注释甚至是教学参考书。

俞春霞:可以审视文本的主题思想。

杨军宗:也可以审视选文的合理性。

王 君:应该说,一切,都应该被审视,值得被思辨。文本缺陷是一种宝贵而独特的教学资源。巧妙而充分地利用好这些资源,对培养学生“深思慎问的质疑精神”无疑是很有价值的。这方面大家也一定有过同感,请谈谈你们的发现吧。

杨军宗: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指导学生正面分析了多处说明语言的准确性之后,我指出本文篇幅长,涉及复杂科学知识,作者在语言的准确性上难免有瑕疵。学生找到了第八段“从飞船上可以看到月亮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中的“上方”一词,指出飞船既然已经过了引力的中和点,就应该用“下方”。好比飞船降落到地球时,就只能说地球在飞船下方。肯定了学生的说法后,我进一步指出,在宇宙说上和下应该是三维的,而文段只有地球和月亮两个参照物,不如以飞船的船头和船尾来参照,把“上方”改为“前方”更准确。这样通过批判思维,不仅让学生深刻体会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还培养了学生通过思维训练进行准确的说明表达的能力。

曹 静: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是《写人要抓住特点》,写作实践中片段写作是给熟悉的同学画一幅肖像。很显然,训练要求是能借助外貌描写来展现人物的个性特点。本单元选文中只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关于寿镜吾先生寥寥20 余字的外貌描写。综观整册书,也没有多少选文,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学习。是否考虑增加写人尤其是外貌描写的文章?没有“写人要抓住特点”的训练作基础,怎么能完成七下“写出人物的精神”的训练要求?

俞春霞:比如《湖心亭看雪》中对“更定”一词,在人教版2004 到2006年的三个版本中曾出现不同的注释。2004年版:“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个小时。定,完了,结束。”2005年版:“指凌晨时分。”2006年版:“初更以后,晚上8 点左右。”山东李如燕老师认为是“凌晨时分”,引起了我的注意,让学生思辨,结果同意李老师的观点。原因有两个:一是隆冬时节八点多看不见“湖上影子”,二是“雾凇”一般在一天中最冷的凌晨才能形成。

王 君:锻炼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课具体如何操作呢?我推荐两个课堂片段,第一个来自卢望军老师的《羚羊木雕》,第二个来自我的《松鼠》(见后“精品课堂”部分)。

【卢望军老师《羚羊木雕》教学片段】

师:写文章要讲究铺垫和映衬。可是,课文中有一句话却使我疑惑了:“我再也受不了了,推开妈妈的糖盒,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但是前面并没有交代过下雨,这雨从哪儿来的?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修改文章的某些部分,给这场雨一个恰当的出场?

(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生:将“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站在门口”变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外面突然下起了大雨,我向门外看去,奶奶已经站在了门口”。这样修改,既可以让雨出场,也更容易发现奶奶已经站在了门口。

生:在“我没有理由了。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他们不知道,万芳是个多么仗义的好朋友”后面加上“窗户上的雨珠慢慢地滑落下来,我抱着腿缩在墙角,眼泪渐渐模糊了我的双眼”。因为我难过极了,不敢看爸爸妈妈,所以就会转移视线看向窗外,就能看到下雨。

生:把“爸爸走了进来,听妈妈讲完事情的经过”中的“爸爸走了进来”变成“爸爸收起伞走了进来”,暗示已经下雨了。

师:你这样修改,不动声色。

生:还可以这样修改,将第四段“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改成“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我不敢直视她的眼睛,我的眼向窗外望去,外面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下起了小雨。我发现事情不像我想的那么简单”。我因为撒谎了,所以不敢直视妈妈的眼睛,只好看外面,因此能够看到窗外的雨。

生:我有一种更简单的改法,在“屋子里静极了”后面加上“只听得见滴滴答答的雨打在屋子上”。因为屋子很静,所以才听得见雨声,我那时候是多么无助啊,谁来倾听我的心声呢?

生:我有一种很俗的改法:在“‘不!’我哭着喊了起来”后面加上“外面突然下起了大雨,似乎天空也在为我难过”。

师:这种改法虽然不新颖,但是实用。同学们,经过我们的修改,“雨”明明白白地登上了舞台,成为故事的布景,后面“冒着雨飞快地跑出门去”才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契科夫说:“如果在第一幕里边出现一把枪的话,那么在第三幕枪一定要响。”也就是说,文章中间的每一个细节,都有作用,都对情节的发展有推动作用。你还在其他的课文中看见过这样的例子吗?

生: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只见人家泥人张听赛没听,左手伸到桌子下边,打鞋底下抠下一块泥巴。”泥人张鞋子底下的泥巴是有来源的,因为前面写道:“那天下雨,他一个人坐在天庆馆里饮酒,一边留神四下里吃客们的模样。”

生:我补充,文章前面写到“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产,足有一二百个”的铺垫,所以后面就有“据说连泥模子也买走了”的照应。

师:前有呼,后有应,前呼后应。好的文学作品,总是这样步步为营,环环相扣。

评 课

王 君:除了片段指瑕之外,着力于整个文本的指瑕教学自然更具有挑战性。

郑燕璇:在《王君讲经典名篇》中,王君老师教散文《浪之歌》和议论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教学也完全属于对整个文本进行指瑕的思辨教学。上《浪之歌》,王老师和学生质疑的是全文因为翻译导致的语体风格不统一、不规范、不符合文意的问题。《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则是因为文本内在逻辑的不严谨引发的反思和修改,这些案例大家都应该读过,我们可以从诸多案例中提炼出具体操作时要特别注意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吗?

俞春霞:我认为有三个方面需要注意:1.文本中出现有争议的地方,不要回避,不要让学生“唯教材论”,不匍匐于文本;也不要处处挑刺,俯视文本,要理性、客观、全面、发展、辩证地看待文本,避免用片面、偏激、绝对化的态度去看待文本。2.正确地利用“瑕疵”去引导学生参与到课本的探索中,激发孩子思索的热情。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成熟的教师会找到文本的瑕疵和学生这种“探索需求”的合适的连接点,从而碰撞出思想的火花。3.给文本指瑕,有时可以成为解读文本的一个引子,目的是导引学生细读文本,毕竟深度阅读才是教学的主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正道。

杨军宗:对整个文本的指瑕,首先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倡导学生打破常规,学会质疑,不盲从,不迷信,有主见;倡导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地交换意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靠教师进行灌输,让学生死记硬背;倡导积极开发学生的右脑。

其次应基于文本的体裁,针对不同的体裁各有侧重。如诗歌重点敲打其炼字造句、意境营造及情感抒发;散文重点质疑其语体风格、表达真实与感悟独到;小说重点挑刺其人物刻画、细节照应和叙事技巧;说明性的文本重点考察其语言准确、结构合理及特征突出;议论性的文本则重点探究其论证严密、逻辑严谨和分析辩证。

卢望军:思辨型文本的教学,最重要的是选准思辨的点,然后带领学生在这个点上狠狠地挖掘下去,直到挖出一口井,冒出汩汩的思维之清泉。1选点宜深不宜浅。在过于浅显的地方进行思辨,不经过深思熟虑而思辨,无异于为思辨而思辨,除了养成学生吹毛求疵的习惯,对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没有多大帮助。2.选点宜隐不宜显。好的选点,是老师沉入文本细细寻觅的结果,“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于不疑处设疑,课堂便如武陵人进入桃花源,初始曲径通幽,终至豁然开朗之境。如王君老师《岂能随意“并列”》便是如此。3.选点宜求异不宜求同。比思辨的结果更重要的是思辨的过程。因为解读角度不同,作者读者也许各自有理,用一个统一的答案作为思辨的结果,并非思辨的最终目的。那些各不相同的想法,会成一颗种子,萌生下一次的思辨之花。

曹 静:王荣生教授为我们梳理了“理解”的三个层次,一是表面理解,也就是字面理解;二是篇章结构的理解,就是学生对自己读到的材料能够从整体上作解释;第三个层次,是读者能够结合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对所读的材料有深刻的、自己的理解。我想,能够针对整个文本指瑕,应该属于理解的高层次了,即学生现有的经验与课文传达出的认识与情感,有了落差,有了冲突。要想寻觅到这样的教学契机,我觉得教师首先要把自己还原成一位读者,平心静气地阅读,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一篇课文。然后,教师要转变为研究者,对文本做理性分析,发现那些与学生的认识和经验有落差有冲突的关键点。最后,设计出教学方案,在课文与学生思维提升之间铺就条条大路。

郑燕璇:以教材文本作为“靶子”是培养学生思辨力的很有意思的做法。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一定要慎重。我们要有意识地让学生认识到批判性思维自然具有质疑与反驳倾向,但是,这种质疑与反驳首先是“理性”的,它不以肯定或否定为目的,而以合理的判断为宗旨,以建构与发展为方向。因此,它的质疑与反驳是基于实证与逻辑的,是基于自我反思与理性自治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往这个方面引导。比如王君老师在上《为你推开一扇门》时,就配之以《繁星》和《纸船》的学习,其中混杂着“作者真有错”和“作者其实没有错,是我们自己理解错误了”两种可能,在这样的真正的“思辨”学习中,让学生意识到:质疑问难是美德,但沟通理解是关键。批判之前必需理解,而且批判并不是为了打倒,而是为了建设。

王 君:最后我们还要注意,我们从教材文本出发进行质疑反驳的教学,是因为教材离学生最近。我们不能只“纠结”在教材上,最后目标还是要引导学生从“教材”走向更丰富的文本,更广阔的人生。思辨型文本的研究正方兴未艾,这是一片大有可为的田园,我们工作室也将继续进行这个方面研究。

精品课堂

不那么“讨人喜欢” 的部分也让人学得欢喜——《松鼠》课堂实录

执教:王君

开启

师:现在我们上课。今天学习布封的《松鼠》。来,先读第一段。

生(读):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师:这篇说明文也是一篇讨人喜欢的科学小品文。

(师板书:科学小品文。“品”字画成三张笑脸)

师:我们这节课有四阶挑战。同学们加油,风景都在远方,都在高处哟!

【投影展示】

初阶挑战

中阶挑战

高阶挑战

终级挑战

第一部分 初阶挑战 看全篇

师:初阶挑战开始。我们的话题是——

【投影展示】

初阶挑战:看全篇

第一段是个讨人喜欢的段落……

思考角度:它在全文中的作用;它的词语应用;它的语言节奏;它的感情表达……

师:要突破这个挑战,你需要关注全篇,大家自由地把全文大声诵读一遍吧。边读边思考我们的第一个话题。你可以从各个角度去思考。

(生自由诵读)

师:现在开始发言。

生:这个段落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

生:这个段落的可爱在于点出了松鼠的特点。

生:这个段落是一个总起段。

生:这个段落表达了作者对小松鼠的喜欢,可爱极了。

生:这个段落的语言表达让人感觉亲切。

师:你的意思是说这个段落确定了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达风格是亲切的,对吗?

生:是这样的。

师:这个思考角度很独特。一般同学可想不到。你很了不起。第一段也可以像下面这样表达,同学们读一读。

【投影展示】

原文: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1.松鼠是一种漂亮的、驯良的、乖巧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

2.松鼠这种小动物漂亮、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3.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的小动物,乖巧的小动物,很讨人喜欢。

师:改成这样好不好?

生:第三句很啰嗦。

生:第一句有点儿急急忙忙的感觉。

生:原句特别强调了松鼠的“漂亮”,这是松鼠外观上给人的第一印象。

师:这是松鼠的特别独特之处,是大家喜欢松鼠的重要原因,放在前边,有道理。而且这样安排,句子的节奏很舒缓。还有其他的角度吗?

(生沉默)

师:老师觉得“漂亮”“驯良”“乖巧”三个词语是并列的,如果自由换一下位置,可以吗?

生:不可以。这三个词语和下边的段落是呼应的。

师:能具体一点吗?

生:“漂亮”和第二段呼应。“驯良”和第三段呼应。“乖巧”好像和第四段、第五段呼应。所以不能换。

师:能够说出这一点的孩子特别了不起,因为有俯瞰全局的意识和本领。好,现在我们总结一下。

【投影展示】

第一段,概括了说明对象的特征

第一段,安排了各个段落的顺序

第一段,确定了说明内容的主次

第一段,奠定了作者感情的基调

第一段,暗示了文章的语言风格

……

(组织生读)

师:第一阶梯挑战完成,其实我们这个部分的学习做的是“看篇”的工作。

【投影展示】

看篇:讨人喜欢

率真自然一句话

轻轻松松领全篇

先总后分巧呼应

你前我后多融圆

漂亮驯良又乖巧

三个美词提纲线

先说外貌后习性

生活生理不能乱

由表及里合逻辑

读者越读越喜欢

(生读)

第二部分 中阶挑战 看段落

师:第一个挑战咱们突破了。现在进入中阶挑战,看段落。

【投影展示】

中阶挑战:看段落

以第二自然段为例说明:

作者是用“讨人喜欢的语言”说明了松鼠的讨人喜欢……

师:我们以第二段为例。先请你大声自由地朗读,边读边想。然后自由发言。

【投影展示】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玲珑的小面孔上,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生读,自由思考)

师:请自由说说,这段文字的讨人喜欢的语言。

生:最讨人喜欢的是那帽缨形的尾巴,这个比喻很美丽。

生:我觉得最可爱的是第一句,用了拟人的手法。

生:“尾巴老是翘起来,翘到头上”,一个“翘”字显得松鼠很精神,很可爱。

生:还有“竖着身子坐”也很滑稽,富有喜感。

生:我觉得最可爱的是“清秀”这个词语,让松鼠的清洁美丽历历在目。

……

师:好,第一感觉相当不错。我们再来梳理一下。好文字,要知其好,还有知其所以好。鉴赏好文字的角度很多,比如——我想请两个同学配合一下,读这段文字,一人读一个层次,该停的时候你就停,考考你们的合作如何?

(二生读,停顿完全正确)

【投影展示】

理层次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

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尾巴老是翘起来,一直翘到头上,身子就躲在尾巴底下歇凉。

它们常常直竖着身子坐着,像人们用手一样,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可以说,松鼠最不像四足兽了。

(生再读)

师:好文字一定是有清晰的层次的。请再看——

【投影展示】

看表达方式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

玲珑的小面孔,衬上一条帽缨形的美丽的尾巴,‖显得格外漂亮。

(组织男女生配合读,分别读双竖线前后的文字)

师:发现了什么?内部的层次也很漂亮呢!

生:总分?

生:分总?

师:是分总。换个角度。前面是描写,后面是——

生:议论!

师:对,议论,充满赞叹的议论。多种表达方式的配合使用。

师:再看,好像看到了——

【投影展示】

把玩修辞(www.xing528.com)

它们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

生:一个人!

师:漂亮的拟人,深情的拟人。这哪里是松鼠,分明是个俊秀的小伙儿。再看,请寻找共同点——

【投影展示】

揣摩用词

清秀 矫健 轻快 敏捷

美丽 机警 漂亮 玲珑

生:褒义词!形容词!

师:再看,再找共同点——

【投影展示】

翘起来

躲在尾巴底下

竖着身子

用前爪往嘴里送东西吃

生:动词。把小松鼠写得好可爱!

师:选择其中一个动词说说它的漂亮。

生:“竖”。一般动物都是趴在地上的,小松鼠竖着身子坐,就很像人,很机灵。

生:一般动物吃东西都比较笨,比较粗鲁,而小松鼠是用爪子往嘴里“送”东西吃,很文雅,也很像人,特别聪明的样子。

师:说得好。再看,再找共同点——

【投影展示】

非常敏捷

非常机警

格外漂亮

尾巴老是翘起来

常常直竖着身子

(组织生读,读好黑体字)

生:这些词语都表示强调,在程度上加深了感情,突出地表达出了小松鼠的特征,还有作者对它们的喜欢。

师:“老是”“常常”呢?

生:这些是表示频率的副词,也写出了小松鼠的体态的特点,很机灵很矫健。

师:讨人喜欢的文字会共同构成一个语言的场,传递出独特的情感。大家透过文字再想想,如果作者布封此时此刻正躲在某一个地方偷偷观察小松鼠,他脸上的表情会是怎么样的呢?

生:幸福的,喜悦的。

生:怜爱的,欣赏的。

生:他很陶醉,喜欢得不得了。

……

师:恭贺大家,你读懂了!这就叫作欣赏语言。来,做个总结——

【投影展示】

看段,讨人喜欢

小小段落不简单

显微镜下风采现

层次明晰好清爽

表达多姿常变幻

点睛画龙妙修辞

字斟句酌不随便

实词虚词均担当

一往情深寄语言

讨人喜欢四个字

功夫若浅岂敢谈

(组织学生用欢快的节奏来读)

第三部分 高阶挑战 看句看词看细节

师:真棒!中阶挑战成功突破。现在进入高阶挑战,这是一个思辨性阅读的阶段。没有任何文本是十全十美的,如果通过我们的学习,能让一个文本更加讨人喜欢,那么善莫大焉。

【投影展示】

文中有没有不讨人喜欢的语言?

师:最讨人喜欢的阅读是批判性的阅读。先想想,你觉得文中有没有不讨人喜欢的语言呢?

生:最后两句不讨人喜欢。

师:详细说说!

生:这篇文章全文都洋溢着对松鼠的喜欢,可是,最后两句却谈到了杀松鼠和吃松鼠,血淋淋的。

师:我也有同感。这个地方作者可能是想补充说说松鼠的用途。但应该有更和谐的表达方式,大家可以下来帮作者想想,怎么表达最好。除了这个段落,比如老师拿出松鼠造窝这段,这本是一个讨人喜欢的段落。

【投影展示】

松鼠的窝通常搭在树枝分权的地方,又干净又暖和。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些小木片,错杂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使那建筑物既宽广又坚实,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狭窄,勉强可以进出;窝口上有一个圆锥形的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可以使雨水向四周流去,不落在窝里。

师:这是一个讨人喜欢的段落。你看,作者表达顺序的词语用得多好。读——

(老师指,生读:先搬些小木片……再用一些干苔藓编扎起来……然后把苔藓挤紧,踏平……)

师:“先……再……然后……”是一个很漂亮的表达先后顺序的句群,很有用。平时我们的同学总是“然后……然后……然后……”地说话,很让老师难过,学这个句式,造个句吧。

生:我先把拖布放进水槽,在打开水龙头,然后转动拖布。

师:挺爱劳动还会劳动。(生笑)

生:我先吃肉丸子,再吃鸡蛋西红柿,然后喝汤。(生笑)

师:吃货。

生:老师先微笑,再喊起立,然后给同学们鞠躬。

师:观察真仔细。

师:来,读紫色的句子。

(老师指,生读:又干净又暖和;既宽广又坚实;既舒适又安全。)

师:是不是感觉句式很从容,很温暖。再读,读红色的词语——

(老师指,生读:搬……编扎……挤……踏……)

师:这些都是——

生:动词。

师:能用一系列的准确的动词,也是基本功。你看,这个小段落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但它们也有不完美的地方。我提示大家,比如我们刚才读了短语“既舒适又安全”,你觉得这个短语可以修改得更好吗?

(生沉默)

师:注意词语的顺序。

生:我觉得“安全”放在“舒适”前面比较好,因为安全是第一位的,舒适是第二位的。

师:太棒了!谢谢你!同学们明白了吗?就算是并列短语,也要考虑并列的两个词语的先后顺序。同学们可以旁批一下。

(生笔记)

师:老师觉得这个段落其中有一个句子如果换一个地方,这段文字会更完美。读读,想想。

(生默读,思考)

生:我觉得是中间的那句“可以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这个句子可以放在段尾。

师:为什么呢?

生:这是一个总结句,很有感情。其实这段讲的都是松鼠如何把自己的窝建得更加干净安全、暖和。“带着儿女住在里边”放在中间,就只概括了前两层,放在最后,就概括了全段。这样就是总分的段落层次关系了。

师:聪明!其实这位同学活学活用了初阶挑战中关于说明顺序的知识呢!值得学习!再增加一点儿难度。请同学们看这段文字中老师用红色加粗了两个词语,一个是——

生:狭窄。

师:一个是——

生:勉强。

师:老师读到这儿,总觉得不舒服,大家有同感吗?

(生沉默)

师:我总觉得这个地方的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和谐。从感情色彩这个角度去想!

生:我觉得是因为“勉强”和“狭窄”都是比较偏向于贬义的词语,而整篇文章是充满了褒义的,表达的是作者对松鼠的喜欢。

师:这个地方其实也是喜欢,作者是想赞美松鼠什么?

生:赞美松鼠造窝窝口的巧妙,很安全,其他动物进不来。

师:对了对了,你能读懂这点儿,就是真正读懂了。但可能翻译的时候译者没有把握好。咱们来改改如何?争取更加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意思。

生:我改为: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小,松鼠恰好可以进出。

生:我这样改: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迷你,只有松鼠可以进出,其他动物都进不来。

师:太棒了。老师是这样改的……

【投影展示】

窝口朝上,端端正正,很玲珑,只有娇小灵巧的小松鼠可以进出

(生读,记笔记)

师:思辨性阅读最能够考验我们精微阅读的能力,提高我们的鉴赏力,方法是这样的。

【投影展示】

看词句:讨人喜欢

选词瞻前又顾后

造句左顾还右盼

文脉句脉要贯通

天行有道顺自然

(生读)

师:咱们总结一下

【投影展示】

科学小品文是一种讨人喜欢的文体,你觉得它有些什么特点?

生:生动形象。

生:语言表达挺艺术。

生:情感浓烈。

生:不枯燥。

(师在板书中的三张笑脸中写上:科学、艺术、情感,完成“品”字形板书)

师:大家平时都不太喜欢说明文,觉得它们枯燥,其实,说明文也是有感情的,只是情感表达相对内敛。今天,我们再往前走一小步。

第四部分 终极挑战:看究竟

师: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投影展示】

终极挑战:看究竟

文字讨人喜欢的背后到底是什么讨人喜欢?

师:一个科学家,一个作家,他怎么活,他就怎么写;他怎么写,他就怎么活,他看得见什么,他就写什么。文字是不太能够骗人的。布封不仅把松鼠写得那么可爱,在他的《自然史》中,他笔下的动物们,都可爱。来,读一读。

【投影展示】

观看它们叽叽喳喳相互追逐好似看一场节目,它们的打闹并不过火,争斗也是天真无邪,结果总是以几支歌结束。

莺生性胆小,在与它同样弱小的鸟类面前都常常躲避,尤其害怕遇到最危险的敌人——伯劳。然而危险一旦过去,一切便抛至脑后,用不了一会儿,它又变得欢乐愉快,又唱又跳。

它们的歌喉轻快纯洁,尽管音域不太宽广,但十分美妙动听,婉转而富有层次,这歌声仿佛涵养了树林的清新,描绘了恬静的生活,表达了幸福的感受,听到这些大自然的幸福鸟歌唱,谁能不为之动情呢?

——节选自布封《莺》

这种动物的天性绝不凶猛,它们只是豪迈而犷野。虽然力气在大多数动物之上,它们却从来不攻击其他动物;如果它们受到其他动物的攻击,它们并不屑于和对方搏斗,仅只把它们赶开或者把它们踏死。它们也是成群结队而行的,它们之所以聚集在一起,纯粹是为着群居之乐。因为,它们一无所畏,原不需要团结御侮,但是它们互相眷恋,依依不舍。

马总是和平生活着的,其原因就是它们的欲望既平凡又简单,而且有足够的生活资源使它们无需互相妒忌。

——节选自布封《马》

(生朗读)

师:从文字中,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布封?

【投影展示】

在文字的后面,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布封?

生:我觉得布封特别爱动物。

生:我好像看到布封对大自然一直张大着好奇的眼睛。

生:我觉得布封不仅是个科学家,还是一个文学家。

生:我觉得布封在写动物的时候投注了自己对人生的看法。

生:通过布封的文字,我觉得他爱和平,爱美,爱一切。

……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的发现是,一个人说这个世界“讨人喜欢”的时候,他自己,一定有一颗“欢喜心”。

【投影展示】

欢喜心

师:“欢喜心”是佛家的用语,一个人拥有了欢喜心,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投影展示】

这种人,你接触他,你会感觉他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是非……

他的心不散乱,他专注,他安静。他心意柔软,身得轻安……

他柔和,他随顺,他放智慧光明,能令一切众生欢喜,也让自己欢喜……

(生读)

师:布封就是这样的人,同学们读读他的故事——

【投影展示】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26 岁入法国科学院。

1739年,他担任皇家御花园的总管,一直到他逝世。他利用御花园的条件,毕生进行博物学研究。1748年,他开始写作《自然史》,他在几个助手协助下,辛勤地进行工作,每天埋头著书,数十年如一日。最后,完成了36 册的巨著。

《自然史》的头三册出版后,由于它用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了世界的起源,被巴黎大学神学院斥责为“离经叛道”,险遭“宗教制裁”。布封采取了妥协的态度,恭敬地写信给神学院,声明自己“无意‘反驳’圣经”,但此后,他在《自然史》中仍坚持自己的唯物主义立场。

布封的动物肖像具有寓言的含义,而其中的寓意又渗透了他对生命的认知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投影布封的照片和《自然史》的照片,生浏览)

师:同学们,这就是布封,心怀欢喜之心的布封。科学家很多,但时刻心怀欢喜之心的科学家不一定多。也只有这样的布封,才能写出伟大的,如此讨人喜欢的作品。人到中年,老师现在读《松鼠》,读到的都是对生命的期待。来,孩子们,祝愿你们都有一个温暖的家,这个家——

【投影展示】

又干净又暖和,既宽广又坚实,既舒适又安全……

(生读)

师:祝愿你们都长得漂漂亮亮——

【投影展示】

面容清秀,眼睛闪闪有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非常敏捷,非常机警……

(生朗读)

师:祝愿你们的生命状态都像小松鼠——

【投影展示】

跑跳轻快极了,总是小跳着前进,有时也连蹦带跳,一棵很光滑的高树,一忽儿就爬上去了……

(生朗读)

师:祝愿所有的孩子在一起,没有那么多残酷的竞争,早睡早起,大家一起享受学习和生活的快乐——

【投影展示】

在晴明的夏夜,可以听到跳着叫着,互相追逐的声音……

(生笑,朗读)

师:当然,最美好的祝愿是希望大家都如布封——

【投影展示】

以“欢喜之心”

去“喜欢”

(生读)

师:发自内心地去发现——

【投影展示】

一切都是漂亮的

一切都是驯良的

一切都是乖巧的

一切都那么——

(生读)

生:讨人喜欢!

【投影展示】

讨人喜欢

师:下课

师:还有两分钟,再说说——

【投影展示】

这堂课最讨人喜欢的同学……

(生自由发言,表扬这堂课上表现突出的同学,在其乐融融中下课)

课堂鉴赏

攫取文本的微瑕,点燃思维的火花——王君老师《松鼠》课堂实录鉴赏

语文阅读能力的全面发展离不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个性提升,这是新时代语文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怎样在初中学段发挥批判性思维阅读教学应有的价值,给出了建设性的建议:语文阅读教学理想效果的达成需要授课教师利用学生对知识的渴慕,唤醒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表达心得的需求,更需要适时增添阅读反思和批判的环节,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然而,多数语文教师并未将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计划列入阅读教学目标中,这就造成语文教师在阅读文本和设计教学中缺乏足够的批判性思维构建意识,这样做的后果是学生批判性思维得不到开发和培养。所以,王君老师说:“如果我们能够在中小学语文课堂上也开启批判性思维的训练,那是功德无量的事情。”王君老师向来是一匹敢于在语文沃野中开疆辟土、鼎新革故的骏马,一直以来,她坐言起行、身先士卒,用一节节经典课例为我们诠释了“最不完美的创新也比最完美的守成伟大一百倍”的内涵。在这篇《松鼠》课例中(主要是第三部分,高阶挑战,看词看句看细节),王君老师依托文本特质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方法,给我们广大一线老师借鉴学习提供了范例。

一、关照文体特征,选择恰当切口

王君老师根据文本特质,总体上把这篇文章当作语用型文本来处理,她用“讨人喜欢”架构全篇,在初阶挑战看篇和中阶挑战看段的铺垫下,以一个主问题“文章有没有不讨人喜欢的语言”为切口把学生带入高阶挑战,引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松鼠》是一篇文艺性很强的说明文,所以,王君老师根据文本特质,引导学生把批判的重点放在语言是否准确、基调是否和谐、段落结构是否合理上。她选择的切口很小:“文中有没有不讨人喜欢的语言”,带着学生在这个点上狠狠地挖,直至挖出一口井,冒出汩汩的思维清泉。

二、开展有效对话,营造批判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批判性思维主张真正的语文阅读是每个个体基于自己知识背景、生活经验和认识能力基础之上而完成,为此,教师需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由表达的“学习场”,让学生的思维在创新和求异中恣肆绽放。比如这些语言:“详细说说!”“我也有同感。”“老师觉得这个段落其中有一个句子如果换一个地方,这段文字会更完美。读读,想想。”透过师生之间自由欢快的对话,学生不再局限于文本或教参的思路中,生成一种思维与理性之美的质疑与批判。

三、设计头脑风暴,激发思维活力

所谓头脑风暴就是通过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王君老师先是肯定“这本是一个讨人喜欢的段落”“你看,作者表达顺序的词用得多好”“能用一系列动词,也是基本功”,然后话锋一转,“但它也有不完美的地方”,简简单单一句话,星星点点小火苗,一下子点燃了学生的思维,让一向笃信课本的学生敢于质疑,让一向迷信教材的学生敢于挑战,最终发现语序问题和结构问题。

四、立足理性思考,建构合理旨归

学生学习语文,最亲密的材料就是教材,以教材文本作为“靶子”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但是,这种批判应该是理性的,它并不以全盘否定为目的,而是以科学合理的建构为旨归。在这个课例中,王君老师带领学生精读文本,发现“勉强”“狭窄”这两个词与全文感情色彩不和谐,于是师生共改,在充分肯定学生修改成果的基础上,王君老师也亮出了自己的修改方案,并水到渠成地用一首小诗归纳了思辨性阅读的方法。王君老师的做法启示我们,要培养学生思辨性思维,教师不仅要成为教材的研究者,思维风暴的发动者,更要成为理性的思考者,高超的建设者。只有这样,才能在文本与学生思维之间,铺就一条通向核心素养的光明大道。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批判性思维就像一株幼小的植被,需要我们语文老师用知识培植土壤,用智慧制造阳光,用科学修剪藤蔓,用理性呵护成长。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真正指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吴凤云 河北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深河中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