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题型文本语用学习的两重境界王君语文创新教学第五讲

主题型文本语用学习的两重境界王君语文创新教学第五讲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备课沙龙王 君:老师们,这一讲,我们开始着力于“主题型文本”的研究。主题型文本侧重于文学教育,它的“语言训练”,是隐性的、柔性的,课堂目标是直接指向思想启蒙和情感熏陶。实际上,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主题型文本也存在着语言训练的“显隐”之分。学生的思维含量几乎为零。第三个特点是让语言学用具有现场训练力。

主题型文本语用学习的两重境界王君语文创新教学第五讲

备课沙龙

王 君:老师们,这一讲,我们开始着力于“主题型文本”的研究。咱们先复习一下基础知识:青春语文课堂研究着力于七种文本类型:主题型文本、语用型文本、写作型文本、诵读型文本、思辨型文本、跳板型文本、积累型文本。我们只要聚焦于这七种文本类型,研讨出行之有效的课堂操作方法,就能更好地为老师们服务。

第二个知识点也复习一下:语用型文本侧重于汉语教育,它的“语言训练”,是显性的、直接的,课堂目标直接指向文本的某一种语言特质的认识和学用。主题型文本侧重于文学教育,它的“语言训练”,是隐性的、柔性的,课堂目标是直接指向思想启蒙和情感熏陶。

这个知识点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语言训练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实际上,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主题型文本也存在着语言训练的“显隐”之分。正好,江西景德镇的仲小燕老师上了一堂大型公开课,课题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圆明园的毁灭》,她诚恳要求我写点评。这篇课文节选后入选小学教材,有的中学教材也选过,算一个比较经典的散文篇目。而且,这个文本是避不开思想教育和情感熏陶的,我们就暂且把它看作是一个主题型文本。我在点评小燕老师的语言训练方法的时候,就顺便阐述了一下语言训练的“显性层面”的几个层次,我在这里再讲一讲,可能对大家都有益。

显性的语言训练的几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寻章摘句式的学习

这种方法就是老师提问,学生在课文中去寻找相应的语言信息。比如小仲老师的实录:

师:在这段话中找出圆明园有哪些建筑物,而各个建筑物又有哪些特点?比如第一句“有金碧辉煌的殿堂”,建筑物是什么?

生:殿堂。

师:特点呢?

生:金碧辉煌。

师:“金碧辉煌”是指建筑物非常华丽,光彩夺目。好,继续找。

生:还有亭台楼阁,它的特点是“玲珑剔透”。

师:“玲珑剔透”是指建筑物小巧精致。

这种学习方式属于最低层的语言学习。学生的思维含量几乎为零。在课堂教学中,这样的低层次学习不是说不能有,也可以有,作为起始阶段的铺垫,但如果占的比例过大,那课堂教学就成了“文本解读式”的教学,这几乎是一种语言学习的“伪学习”。

比较遗憾的是,小仲老师在课堂教学的主体“认识圆明园”的部分,几乎采用的都是这样的一种语言学习的方式。这本质上不是在学习语言,只是在梳理文本。按照余映潮老师的说法:寻章摘句式的文本解读式方法,是语文老师的“懒人教法”。我是深以为然的。不知道年轻的仲老师理解否?

第二个层次,比较分析式学习。

这种方法就慢慢地让语言学习站立起来了。学生只“找到”“对应到”已经不行了,还需要进行比较分析,进而体悟语言的好处,甚至走到语言的深处去。这在仲老师的“烈火中的毁灭”部分,用的就是这种方法。比如:

生:第一段是“侵入北京”,第二段是“来到北京”。“侵入”比“来到”更凶狠。

生:第一段是“闯进圆明园”,第二段是“进入圆明园”。“闯进”比“进入”更能看出英法联军的野蛮。

生:第一段是“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第二段仅仅是“拿走”。前面一段可以看出他们想把所有能拿走的东西都拿走,显得相当贪婪,而后面一段给人的感觉是他们拿了一部分东西走,还留了一部分没有拿走。

师:你真会读书,同学们,我们给他掌声鼓励。

师:大家还要注意这句话中的一个字——“掠”。“掠”是什么意思?注意这个字的部首,它和“拿”有什么不一样?(顺手拿起一位同学桌上的笔)老师拿了他一支笔。你觉得我会不会还?

生(齐答):会。

师(还笔):那“掠”呢?

生:抢,不会还。

这个部分因为增添了比较,语言学习就开始灵动起来了,教学效益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第三个层次,创意应用式。

创意应用式语言学习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教师能够概括提炼作者的语言应用特色,给予学生清晰的认知。比如对文本第三自然段,我们就可以提炼出作者表达精美的方法:

1.列举式句式的灵动应用:

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如……

2.偏正式结构句的灵动应用:

金碧辉煌的殿堂——形容词修饰核心词

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象征意修饰核心词

海宁安澜园——地点修饰核心词

3.“静景式”介绍性描绘加上“动态式”想象性描绘:

最后一句属于动态式想象性描绘,前边的句子都属于静态的介绍式描绘。

……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做这样的归纳提炼的好处在于:让孩子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为什么作者的语言表达很丰富,很精彩?其实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模仿学习的。

第二个特点是“借力打力”,灵动巧妙地以语言之外的手段来学习语言。

比如“众星拱月”,对小孩子,就可以用画图的方式和现场在黑板上用移动教具的方式直观呈现其状态,学生一定记忆准确且深刻。

比如学习“玲珑剔透”这个重难点词语,与其老师直接告知学生“玲珑剔透”是指建筑物小巧精致,就不如呈现几个相似图片甚至相似实物让学生选择,让学生认识到这个“玲珑剔透”不仅指建筑物小巧精致,而且还明澈透亮。这个词语不仅写出了建筑物的形状,更表达出了建筑物材质的晶莹名贵。

这就要求老师自己是一个很灵动的人。所以,教师自己的创造力,永远是课堂创造力的源泉。

第三个特点是让语言学用具有现场训练力。

什么意思呢?就是课堂教学不能停留在“分析”上,而一定要进入“练习”的层面。讲,是很难讲出学生优秀的语言素养的,关键是用,是训练。

比如就用我们刚才提炼出来的句式“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如……”进行现场训练。可以让学生合上书,屏幕上呈现原文中的短语,让学生自由造句,再打开书朗读对比。这种基于原文本材料的现场训练很能够帮助学生欣赏文本的奇妙,对提升学生的语感是非常有效的。除此之外,在课堂教学的其他阶段,我们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用这样的句式作为过渡,作为总结,作为点睛,让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就学会用一两个经典句式。这种“拓展训练”的方式也很巧妙。

这些方法,大家一定在平时的训练中也经常用到。请各举一个例子说明。

曹 静:用寻章摘句的方法,也能激发出学生思维的火花。我曾要求学生摘录《台阶》中写父亲动作的句子,梳理后发现写“坐”这个动作的句子最多,进一步引导学生从“坐”字入手,深入研究父亲的思想性格。“坐”能彰显人物个性,坐在最高一级和挪到最低一级,写出了父亲既自信要强、渴望尊重又和善谦卑的矛盾性格。“坐”能突出典型环境,细读黄昏时分父亲“很疲倦”的坐姿,从中能领悟到父亲吃苦耐劳,原来是不得不面对极端落后的生活环境。

张 娟:我在教《紫藤瀑布》时,带领孩子们来到盛开的紫藤花下,观察颜色、形状,知晓了“静景式”介绍性描写,对“辉煌”“深深浅浅”也有了直观性认识。然后一块感受“挑逗”“笑”“嚷嚷”等“动态式”想象的神奇。学生通过“现场训练”的“换词品析”“实物比对”概括出描写方法:写静为动,物我交融。然后类比迁移,仿写应用,如:枇杷一串挨着一串,一颗接着一颗,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我在结果!”它们在笑。“我在结果!”它们嚷嚷。

冯翠红:我在教学《阿长与〈山海经〉》的时候就用了“借力打力”式来帮助学生学习语言。我让学生两人一组根据文中的描写表演阿长“切切察察”的形象,孩子们表演得投入而逼真。一方面,通过表演引导孩子们发现课文寥寥五十字便将阿长“切切察察”的形象表现得如此淋漓尽致,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体会鲁迅先生描写技巧的精妙。另一方面,通过还原阿长粗俗的言行,孩子们会更容易理解童年的作者“实在不大佩服她”和“最讨厌……”的感受。

吴凤云:王老师《从百草园三味书屋》的结尾部分就是“让语言学用具有现场训练力”的典范。她选择课文的经典句式“我不知道……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现场造句,表达对课文的喜爱、赞美以及对这堂课的留恋之情,可谓活学活用,对学生来说是语言学用极佳的示例。她的课后作业就是请学生选择课文中的经典句式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王老师的做法体现了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的教育理念,借助课文这个“例子”,以仿写为桥梁,实实在在地对学生进行语用训练。从语用角度来说,这个结尾因文利导,以读促写,增加了语文教学的价值;从主题角度来说,这个结尾画龙点睛,余音绕梁,实现了对学生的情感熏陶。

王 君:上面的这些主题型文本中“显性”的语用学习方法都非常好,大家可以选用。但此类语言应用,大部分还位于语言训练的较基础层次,属于语言学用的第一个境界。在较高的层面上,语言训练的特点是“不提语用而语用”。大张旗鼓“主题探究”“声色不露”,语言训练具有隐蔽性、创造性的特点。这种境界更高些,也更具挑战性。主题型文本的教学,更适宜经历这样的语言“碾磨”,使语文课的语文味儿更充足,个性更鲜明。这个层面的语言应用训练方法很丰富。下面列举的,是“青春语文教学法”里用得较多,比较灵动,且效果很显著的几种。

我先介绍第一种方法:整合语言法。

1.同类词语的整合

【比如《变色龙》教学片断中的整合】

整合内容:

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

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

我要好好地教训他一顿!

【比如《散步》的教学片断整合内容】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酷冬。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变色龙》片断,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奥楚蔑洛夫对待自我的方式的荒唐。狗和将军无关,他潜意识中的那个“我”就急速膨胀,他就要一脸公正地主持正义。而狗一旦和将军有关,他的那个“我”就萎缩了甚至消失了,只能藏在“将军和狗”的阴影下了。《散步》这个片段,“我的”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年人的幸福感、自豪感和责任感,也放缓了表达的节奏,让《散步》的语言更加呈现出“慢慢的稳稳的”特点。让学生发现这些“我的”,分析这些“我的”是不是可以去掉,读好这些“我的”,对于理解散文中“我”的形象和理解文本主题都意义重大。

这些训练表面上似乎都是在为主题服务,但它们同时又是扎扎实实的语言训练。按照语用学的观念,这样的教法,研究的是语用知识体系中的“指示信息”。而抓住指示信息研究文本,往往会有出其不意的发现。有兴趣的老师还可以看看我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课例,都曾用过这样的方法。

2.同类句子的整合

【比如《丑小鸭》的教学片段整合内容】

(1)这样,他们就到养鸡场里来了。场里响起了一阵可怕的喧闹声,因为有两个家族正在争夺一个鳝鱼头,而结果猫儿却把它抢走了。

(2)“……你们如果看到那儿的一个老母鸭,你们就得把头低下来,因为她是这儿最有声望的人物。她有西班牙的血统——因为她长得非常胖。你们看,她的腿上有一块红布条。这是一件非常出色的东西,也是一个鸭子可能得到的最大光荣:它的意义很大,说明人们不愿意失去她,动物和人统统都得认识她。

(3)“对,不过他长得太大、太特别了,”啄过他的那只鸭子说,“因此他必须挨打!”

(4)“你能够生蛋吗?”母鸡问。

“不能!”

“那么就请你不要发表意见。”

雄猫说:“你能拱起背,发出咪咪的叫声和迸出火花吗?”

“不能!”

“那么,当有理智的人在讲话的时候,你就没有发表意见的必要!”

“请你注意学习生蛋,或者咪咪地叫,或者迸出火花吧!”

(5)母鸡说,“你简直在发疯。你去问问猫儿吧——在我所认识的一切朋友当中,他是最聪明的——你去问问他喜欢不喜欢在水里游泳,或者钻进水里去。我先不讲我自己。你去问问你的主人——那个老太婆——吧,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她更聪明的人了!你以为她想去游泳,让水淹在她的头顶上吗?”

【《丑小鸭》教学片段之二整合内容】

(1)他是又大又丑。鸭妈妈把他瞧了一眼。“这个小鸭子大得怕人,”她说,“别的没有一个像他。”

(2)别的鸭子站在旁边看着,同时用相当大的声音说:

“……呸!瞧那只小鸭的一副丑相!我们真看不惯!”

(3)“对,不过他长得太大、太特别了,”啄过他的那只鸭子说,“因此他必须挨打!”

(4)“他真是又粗又大!”大家都说。

(5)“那个母鸭的孩子都很漂亮,”腿上有一条红布的那个母鸭说,“他们都很漂亮,只有一只是例外。这真是可惜。我希望能把他再孵一次。”

(6)连他自己的兄弟姊妹也对他生气起来。他们老是说:“你这个丑妖怪,希望猫儿把你抓去才好!”于是妈妈也说起来:“我希望你走远些!”鸭儿们啄他,小鸡打他,喂鸡鸭的那个女佣人用脚来踢他。

我教《丑小鸭》,定位在引导学生理解“苦弱个体的艰难抗争”,是典型的主题型文本的教学。这两个片段,第一个抓关键词“世界”,整合的目的是让学生由这组句子理解到丑小鸭的生存环境非常糟糕——其社会成员阿谀奉承、鼠目寸光、夜郎自大、心理狭隘、无视法律。如果不关注这个“环境”,不大可能理解丑小鸭的“逃”的重大意义。

第二个片段抓关键词“丑”,用这组句子的整合引导学生理解丑小鸭为什么会自己判断自己丑。其表面原因在于外界的暗示和灌输,根本原因在于丑小鸭的体型跟其他小鸭不一样。这个要命的“不一样”使小鸭子被判断为“丑”。没有这些前理解做铺垫,学生就不大容易意识到丑小鸭的“逃”是一种自我认知的探索和突破。

这么讲直逼主题,但是,这里有语言训练吗?我觉得,有的,而且是比较深刻的语言训练。老师先做准备工作,把同类信息整合在一起,学生进行比较探究和还原,这是创新思维中的聚合思维和推理思维在起作用。这里边有比较,有辨析,有抽象,是较高层次的语言思维训练。

这种整合思想,是群文教学的基础,以后我们还会进行专题研讨。整合语言这种方法,也请大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举例说明。

周忠玉:我教《出师表》就定位在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精神的主题型文本。白居易读该文后有诗云: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我从白诗中提炼“忠义心”和“泪沾襟”两个关键短语建构课堂。比如,体会“忠义心”环节,我采用同类句子整合法。先将全文三次提及“攸之、祎、允等”贤臣良将语句找出,并朗读探究。目的是聚焦探究诸葛亮出师北伐之前为后主力荐贤臣的忠义之心。还采用同类词语整合法,整合含有“先帝”和“陛下”的句子。目的是在朗读、还原、辨析中体会其反复提及“先帝”,称呼“陛下”的忠义之心:感慨先帝创业艰辛警醒后主;感激报答先帝知遇之恩;以父子之情激励后主等。这训练看似直逼主题,但语言的思维训练还是非常深入的。

王 君:我现在介绍第二种常用方法:发现语言法。

【《变色龙》教学片断】

这个教学片断引导学生“发现”下面这个句子的奥妙: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

教学程序为:

1.先就这个句子谈发现。

2.补充下面两则信息后让学生进一步发现军大衣的秘密。

信息一:醋栗,一种落叶小灌木的果实,果期7~8月,夏季浆果。

信息二:它后边跟着追来一个人,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

【《背影》教学片断】

这个教学片断引导学生发现下面这个句子的奥妙: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

教学程序为:

1.激发质疑:这个句子是不是在文中可要可不要?初步讨论。

2.引导学生把这个句子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和前后文结合起来分析。让学生关注父亲的“忙”和我的“闲”。让学生想象父亲可能在忙什么。

3.引导学生说出哪些事情是心力交瘁的父亲可做可不做,不做儿子反而高兴,但最后却又做了的。

这两个教学片断的共同特点都是“无中生有式”。借用了“外力”来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和主题。奥楚蔑洛夫军大衣的奥妙,外显的是“穿着”和“新”,军大衣本身就给人威风凛凛的感觉。但如果通过其他的语言信息辅助,学生更会意识到奥楚蔑洛夫是在不用穿军大衣的季节还穿着军大衣,人物装腔作势的心理就暴露得更充分了。类似的上法在《我的叔叔于勒》中也是一样,其中有关于“牡蛎”的情节,母亲舍不得让男孩儿吃牡蛎,可见母亲的节俭,家庭经济状况堪忧。如果这个时候进一步上网搜索一下,让学生知道牡蛎其实只是一种非常普通的小吃,并不昂贵。有了这个知识储备,再来看父亲请吃牡蛎的“庄严”和母亲的“端庄”,就更能理解人物微妙的心理,对帮助学生真正进入主题很有好处。

《背影》亦如此。这个教学片断来自一位学生的质疑。这个句子甚至被大部分老师忽视,它很像仅仅只是一个无关轻重的过渡句。但如果我们把它放在上下文语境中进行研磨,它的生命力就被挖掘出来了。这些句子,明写行程,但其实都暗暗地写了父亲的爱。

这样的讲法,好像是在分析课文,但又是很扎实的语言训练。如果从语用学的角度去研究,应该属于“言外行为”和“话语的信息结构”的范畴。我们常说,碧波深处有珍奇,语言深处,更有珍奇呢!

这种“发现语言”方法,也请大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举例说明。

俞春霞:比如《阿长与〈山海经〉》中有“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明明就是一本本粗制滥造的图画书根本不值得一说,“震悚”是不是反应过度?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然后结合《二十四孝图》里相关内容“自从所谓‘文学革命’以来,供给孩子的书籍,和欧,美,日本的一比较,虽然很可怜,但总算有图可说,只要能读下去,就可以懂得的了。可是一班别有心肠的人们,便竭力来阻遏它,要使孩子的世界中,没有一丝乐趣。”“我们那时有什么可看呢?只要略有图画的本子,就要被塾师,就是当时的‘引导青年的前辈’禁止,呵斥,甚而至于打手心。”这样一对比阿长的形象毕出,“震悚”一词是否用的妥当,学生已心知肚明。阿长死后三十年作者还在怀念此一幕的意义也渗透其中。

王 君:第三种常用方法,叫“透析矛盾法”。

【《背影》教学片断】

引导学生发现父亲来信中的诸多矛盾: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片断】

引导学生发现于勒的第二封信中的诸多矛盾:

两年后又接到第二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做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这里的发现信息,发现的不是一般的信息,而是文本中的“矛盾”信息。经由《背影》中父亲信中话语——转折——矛盾的探析,进入探寻父亲内心世界,感受父亲跟儿子示苦示弱求和的心态。由此引导学生体会“我”与“父亲”之间爱的艰难表达。《我的叔叔于勒》也是。一封家书,被家人十多年来反复阅读,但其实明眼人一眼就可看出其表达闪闪烁烁,不真之处甚多。以这封信为抓手,牵住这个“牛鼻子”,学生就能够体会到于勒对自身形象的维护,对家人感情的照顾,一个回了头的浪子依旧在底层挣扎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这是在进行语言训练吗?当然是!“父亲”和“于勒”破坏了“语用规则”,所以他们的“言语行为”才呈现出矛盾的状态。学生通过语言咀嚼,破解了里边的玄妙。这样的语言训练,已经进入较高的层面了。

发现矛盾法这种方法,也请大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举例说明。

陆 艳:《陋室铭》里有个显性矛盾“陋室不陋”,通过抓“不陋之因”,进而找到“德馨”的具体表现,学生通过品读文中三组语句,慢慢归纳出了陋室不陋的三个主要原因,也即“环境清雅”“交往儒雅”“情趣高雅”。但是《陋室铭》里还有一个隐性矛盾,“环境清雅”“交往儒雅”“情趣高雅”让人感觉刘禹锡是个不慕名利,安贫乐道的隐居之人,可是开头的类比中刘禹锡不也把自己比成仙和龙,难道刘禹锡还想出名成功吗?通过联系背景和刘禹锡的人生经历,再仔细品读那三组句子,便能发现是作者本身的乐观豁达、心境开阔才让这陋室真正不显陋,这才是德馨的真正内涵。最后再去诵读“何陋之有?”便有了十足的底气了!

王 君:第四种常用的方法是叫“修复语言法”。

【《背影》教学片段】

抓住一个句子让学生“修复”: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

教学程序为:

1.让学生尝试着给这句话加上一组关联词更深地表达其内在意蕴。比如:

父亲和我虽然都是东奔西走,但是,家中光景还是一日不如一日。

2.反复朗读,和前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对比,感受时代的阴霾,父亲的艰辛。

【《背影》教学片段二】

抓住开篇句让学生“修复”: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教学程序为:

1.提醒学生“不相见”比“分别”字数多,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不相见”。

2.修复“不_____相见”,体会父子之间的矛盾和作者对父亲的复杂的感情。

【《老王》教学片断】

请学生修复下面这个句子:

我也不懂,没_____多问。

教学方法为:

1.引导学生结合前后文思考猜测:老王死了,杨绛为什么没多问?是没兴趣多问?没忍心多问?没敢多问?没脸多问?没功夫多问?没心情多问?没勇气多问……

2.以此过渡到学习杨绛的生存状态也是“活命”状态的教学部分。

修复语言信息的方法也是我常用的教学方法。这个方法的要诀是发现“语言罅隙”,然后探究这个“罅隙”产生的深层原因,最后“回填”。作者创作,使用语言,很多是有意识的,但也有一些,是潜意识的,无意识的。而且,往往是沿着这些“潜意识”“无意识”,最可能走到文本的深处。这是思想探究、情怀探究,也是语言训练。而且特别能够训练语言的敏感力和包容力。

这种修复语言法,也请大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举例说明。

周忠玉:我在《一个人的成功因素有哪些?——〈愚公移山〉教学设计》中阐述:“愚公移山,原本以为是天方夜谭,可是,最终成功移山。是亲人支持?是邻人帮助?还是个人努力?”我设计成主题型文本,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也离不开他人帮助。而他人中有智叟与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母子,一反对一支持。智叟在说话,而支持者没说话,作为教者,有责任让母子说话。我这样设计对话: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闻愚公移山之志,对刚换牙的孩子说“_________”其子_________说:“_________”模拟母子进行对话,就是修复语言,学生通过想象情境,让大义明理、热心有远见的母亲和活泼可爱的孩子形象立体起来,同时也与下文智叟言语流露出的目光短浅形成对比,突出愚公远见卓识,移山之举深得人心。

王 君:来看这两个片段:

【《散步》教学片段】

要求学生帮助“妻子”设计一句话:

我说:“走大路。”

妻子说:“___________。”

教学程序为:

1.让学生自由设计。

2.结合“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点评设计的优劣。

3.提醒学生,妻子的多重身份——既是妻,又是媳,又是妈,如果说出一句话来能够让各方面都满意才是最适合。

4.总结妻子的“贤”和“慧”。

【《背影》教学片段】

请学生细读课文,然后根据范例仿写小诗:

老师范例:

爸爸的爱是那再三的再三的叮嘱

唠叨一千遍一万遍

还是不放心

爸爸的爱

是那件黑布的大马褂和深青布棉袍

不帅不酷

却模糊了我的泪眼

爸爸的爱是那件紫毛大衣

披在儿子的身上

自己穿的

却是布马褂布棉袍

爸爸的爱

是那靠门的座位

千挑万拣啊

一路上

都牵着爸爸的视线

这两个教学片段中表现出来的教学艺术用传统教学法中的“读写结合”来分析是不够的。《散步》中“妻子”的语言要创造得好,需要学生具有非常好的语境意识。只有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社会文化语境兼备之后,这个训练才能够实现目的。学生不需要这些理论知识,但通过这个训练,这些知识的原理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学生心里。《背影》也是,表面上看是口头作文,但这其中涉及对文本的前理解和后理解,前后理解跨度越大,这个训练就能够完成得越好,嵌入课堂也越好。这样的创作,是对学生的文本理解深度的创造性检测,既灵动,又富趣味,课堂效果极好。

这种创造语言法,也请大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举例说明。

俞春霞:范例小诗也是我课堂教学的最爱,几乎贯穿于每篇课文,《朝花夕拾》我甚至用了三首诗来串联,阿长的《她》,藤野的《他》,最后以《在精神家园里取暖》为题总结:一朵花,早上栽,晚上采/都说一花一世界/我说每一朵花瓣都有不同的色彩/每一个色彩里都影射了那个特定年代/衍太太的虚伪/猫性人的媚态/再画一个庸医无耻买卖/将所有丑恶的嘴脸搬上舞台/范爱农的潦倒和直率/百草园里的孩子自由自在/无常也懂得母亲的期待/冰冷和温热交舞着摇摆/最是难忘阿长和藤野/一个保姆大字不识/一个教授不修衣衫/用最温暖的爱在寒夜里将我覆盖/世事沧桑国家崩断/流言在飞/刺刀和子弹在暗处戕害/所幸有这爱的纤绳/牢牢地将我往生的希望里拽/点上一支烟/撷一朵花瓣/将这所有温馨在心里掘一方土深埋/然后等待/又一朵花开……

王 君:谢谢老师们。今天我们学习研讨了主题型文本语用学习的两重境界。称之为“两重”,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在实际的一线教学中,这“两重境界”中的方法是要灵活应用的。因为文本不一样,学生基础不一样,老师的能力不一样,所以在一个具体的教学场景中,每一种方法都可能是最适合学生的方法。所以,研究学生,永远是方法选择的前提;研究文本,则永远是方法选择的基础。只是作为教师而言,我们要有这样的意识:随着我们越来越走向成熟,我们的教学设计,应该越来越趋向于高一重境界的方法。因为唯有如此,课堂教学,才会无限制地向美和艺术靠近。

精品课堂

荒唐之处演大荒——《变色龙》课堂实录

执教:王君

第一部分 导入新课基础学习

一、字词听写

听写检查纠正了“奥楚蔑洛夫”“叶尔德林”“普洛诃尔”“醋栗”“下贱痞子”的写法和读音。略。

二、小说情节概括

师:现在我们做情节概括训练。《变色龙》这篇小说,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请组织语言,谁来?我看你的眼神挺想说的,来,你说,我评价。

生:有个警官叫奥楚蔑洛夫,他在巡视的时候,发现一个叫赫留金的首饰匠被狗咬了,这个人小题大做,总共五次变色。这篇课文表现了当时……

师(微笑):唉,没有问主题,可以暂时不说,扣紧情节。

生:这个人小题大做,想通过被狗咬得到一笔钱,但最后被训了一顿。

师:这个小伙子说得不错,说得很完整,你能否把枝叶去掉,留下最最核心的内容?在刚才的基础上,进行浓缩训练,什么人做什么事?

生:警官奥楚蔑洛夫发现狗咬人这件事,通过五次变色……

师:干啥?关键事件没有说来呢,他需要帮忙,谁帮他?

生:警官奥楚蔑洛夫面对一只小狗,在他和赫留金断案时,通过五次变色,表现了……

师(微笑):没问主题。主题先不说。我们再来调整一下。

师: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什么事件?

生:狗咬人。

师:你再来说一下,什么人什么事,最最核心的事件是什么?

生: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时。

师:不要“时”,再来说一遍。

生: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的事件。

师(开心地):调整得越来越好了,语言表达越来越精准了!

师:请同学们齐说这句话,跟着他来说。

(生教,大家跟说)

师:这叫作用最精炼的话把最主要的人和事提炼出来,这个小伙子很棒,他对概括的理解越来越清楚了。来,现在咱们记笔记,把情节概括旁批在书上。我们还可以提炼得更精粹准确一些——警官多次变化处理狗咬人事件。

(生记笔记)

第二部分 关键词咀嚼透析文本

一、寻找关键词,介绍“文本侦破法”

师:同学们,《变色龙》是世界名篇,可讲的地方太多,可以用来讲的方法也特别多。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方法,是我们语文湿地王老师的青春语文经常在研讨的一种方法。面对一个特别复杂的文本,信息特别丰富的文本,可以用一种特别简单的方法——关键词咀嚼法来学习。我们抓住一个关键词长驱直入,就会发现文本的很多奥妙。

师:刚才这个小伙子关注到了文章的结尾,我们来看小说的最后两段,读一读,找一找有意思的关键词。

(生读)

师:故事的结尾是被狗咬的赫留金被大家嘲笑,赫留金为什么被嘲笑?大家笑他啥呀?小姑娘你来说。

生:赫留金没有捞到什么好处,大家嘲笑他。

师:对。赫留金被笑的原因很多。我们可以尽量用原文去评价他。比如,文中有一个人叫独眼鬼,大家回到前文去,翻一翻,这个独眼鬼的家伙说,赫留金很……

生:很荒唐。

师:请同学们把这个词语圈住。它很有意思。最后大家都嘲笑赫留金,看来所有人都认同赫留金的荒唐。但其实小说的第一男主角是谁?

生:赫留金。

师:是赫留金吗?

生:奥楚蔑洛夫。赫留金后边部分都没有说话了。他是次要人物。

师:对,这件事的核心人物应该是奥楚蔑洛夫,他处理狗咬人事件经历了五次变化,按理说变化太多丑态毕露,可为什么大家最后都只嘲笑赫留金,而不嘲笑奥楚蔑洛夫呢?

生:因为他是警官,他的地位比较高,大家不敢嘲笑他。

师:“不敢”应该是原因之一。但是不是还另有原因呢?我们今天就抓住“荒唐”,用关键词咀嚼法理解人物,看看一个小时的时间大家能走进文本多少。赫留金已经被人判断为荒唐,奥楚蔑洛夫是不是也“荒唐”呢?把这个词圈出来。

(生动笔)

师: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用什么方法读懂人物,办法很多。我们研究奥楚蔑洛夫,不外乎是看他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我们今天用的方法是“文本侦破法”——在文字最细微处去发现去洞察。

二、侦破奥楚蔑洛夫穿衣方式的荒唐

师:比如奥楚蔑洛夫出场了,我们首先要研究他的衣着,也就是他的穿衣方式。这是文中普通的一个句子,读一读。

【投影展示】

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

(生读)

师:不会读书的同学就会略过去,会读书的同学会有一种文本侦破的意识。王老师是一个相对成熟的阅读者,就要比大家敏感一些。“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有什么隐含信息?大家先来琢磨一下。

生:从他穿着新的军大衣,可以看出这个警官很想让自己威武一些。

师:你很敏感!请再向前走一步。聪明的阅读者,就要从文本中找出线索,顺着军大衣,侦探出军大衣的奥妙。比如,老师的“侦破”是从课下的一个注释和文本中的另一个句子开始的。小姑娘,你来读读。

【投影展示】

醋栗,一种落叶小灌木的果实,果期7~8月,夏季浆果。

它后边跟着追来一个人,穿着浆硬的花布衬衫和敞着怀的坎肩。

(生读)

师:发现玄妙了吗?

(生沉默)

师:醋栗果实成熟的时候是在什么季节?

生:夏季,7、8月份。

师:醋栗是夏季的浆果,7 到8月,7 到8月,然而赫留金穿的是……

生(恍然):醋栗是夏季的浆果,奥楚蔑洛夫穿的是军大衣,这里体现出他的装腔作势。

师(微笑):顿悟了!但你的回答逻辑性还不够强,有些同学可能还没有明白。你再来调整一下语言如何?

生:醋栗是夏季的浆果,它成熟的季节是夏季。而奥楚蔑洛夫穿的是军大衣,在夏季他却穿着军大衣,在街上大摇大摆地走着,可以看出他在装腔作势。(www.xing528.com)

师:好漂亮的表达!

(掌声响起来)

师:孩子们,这就叫“文本侦破法”。如果你知道他是在不该穿军大衣的季节还穿军大衣,你就知道这个人怎么样了?新的军大衣,能看出什么?

生:奥楚蔑洛夫,有点儿虚伪,爱装腔作势。

师:再抓住“新”字来说说,新的军大衣还能让你产生些什么联想?

生:他是一个新警官,刚刚走马上任,所以穿的是新大衣。

生:他是个新手,没有什么做警官的经验。

师:这就是文本侦破法。老师提供的用以侦破的线索是——

生:注释中的句子和文中的相关句子。

师:这个方法在其他文本阅读中也都可以用。奥楚蔑洛夫穿衣方式挺荒唐,我们再看看他的行动方式。

三、侦破奥楚蔑洛夫行动方式的荒唐

【投影展示】

奥楚蔑洛夫微微向左一转

师:文中奥楚蔑洛夫有一个挺特别的动作,读一下。

(师做动作,生读)

师:这是一个很不经意的动作描写,如果我们能够发现它和我们的常识不相符的话,人物形象就会在我们的头脑中慢慢地丰满起来,因为这是他的行动方式。他是在什么时候微微向左一转的?你觉得符合常理吗?

生:这个行为不符合常理,因为他已经发现广场上出了乱子,但是没有一点焦急的意思。

师:太棒了!警察执行公务,按照常理,对他们的第一要求应该是什么?

生:反应要敏捷,行动要迅速。

师:可奥楚蔑洛夫呢?全班起立。现在同学们就是新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在市场上巡查。出事儿啦,出事儿啦,请大家微微向左一转。

(让每一个同学用身体动作体会)

师:他为何不是迅疾反应,而是微微一转呢?

生:他微微向左一转,可以看出他装腔作势。

师:这样回答还太笼统,太武断,怎么微微一转,就显得装腔作势了呢?这个回答在结果与起点之间缺少阶梯。奥楚蔑洛夫绝对不会自己评价自己装腔作势,这是我们判断的。他认为自己微微一转,可以表达出自己的什么呢?

生:可以看出自己临危不惧。

师:这个词语有点大,不是英勇就义,我面临紧急事情,临危不什么?

生:临危不振。

(众笑)

师:都这个时候了,都打起来了,微微一转,这叫啥?

生:临危不乱。

师:你们看我的动作幅度越小,我的内心就越镇定,我的形象就越……

生:神气十足。

师:我虽然才穿上军大衣,刚走上警察的岗位,但是我面对这个紧急事件的时候,我表现得好什么呀?

生:神气。

师:换个词语,好不?微微一转,穿着新的军大衣,有紧急事件发生的时候,我觉得我这个表现,真是……

生:高大。

(众笑)

师(自我夸耀):只有没见过世面的人,没有经验的人,面对紧急事件才会表现得很慌乱。看我奥楚蔑洛夫,我好稳重、好镇定、好高大、好优秀啊!

(生笑)

师:这就是奥楚蔑洛夫的行为方式。在外人看,荒不荒唐?但他自己不觉得。他的反应呢,他的逻辑思维呢,他的判断力呢,是不是也有反常之处?

四、侦破奥楚蔑洛夫判断力的荒唐

师:赫留金要向警官报告出了什么事儿,下面是他的陈词和奥楚蔑洛夫的应对。请读——

【投影展示】

“长官,我好好地走我的路,没招谁没惹谁……”赫留金开口了,拿手罩在嘴上,咳嗽一下,“我正在跟密特里·密特里奇谈木柴的事,忽然,这个贱畜生无缘无故就把这手指头咬了一口……”

“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不错……

(生读,效果弱,师再范读)

师:老师教大家一种读书的方法,只要是描写神态的,你就别读。小说中咳一声,你就咳一声,明白不?别读字儿,再现现场。

(师范读,众笑)

(生再读,众笑)

师:奥楚蔑洛夫的第一个判断是“不错,不错”,他是认同赫留金的。但是我们看赫留金是怎么陈词的?咱们班喜欢朗读的?来推荐一个。

生:王子睿。

(生读)

师(鼓励):王子睿,他推荐你,说明你朗读有实力,咱不能辜负这份信任。王子睿在读的时候,同学们请琢磨,假如你是警官,你会有一个什么样的判断?

(王子睿朗读)

师(顶呱呱夸赞学生):你真是很有朗读潜力,绝对值得培养,动作设计也挺好,但还要更深地进入文本中。赫留金一出来的时候,是掀起了一阵波浪的,只是你读得太克制,太理性,少了些激情。你要读得急一点儿。你调整一下感情,再来。

(王子睿再读,非常精彩)

师:太棒了!好好培养这个孩子,绝对可以培养出来!再加油!

师:要把赫留金迫不及待地想要把这件事陈述清楚的着急的感觉读出来,读!

(生再读)

师:没招谁,没惹谁,后面有一个省略号,要停下来,再咳嗽。你特别想读,还是你来读。

(生惟妙惟肖地读,生鼓掌)

师:不但表情好,还有气声儿,你的能力完全可以考电影学院了!(生鼓掌)面对赫留金的陈述,如果你是警官,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判断?这个时候咱们就又需要用文本侦破法了。为什么赫留金的陈述中会出现一个省略号?

(师一口气范读,鼓掌)

生:从赫留金“拿手罩在嘴上,咳嗽一下”说明赫留金说谎了,慌乱了,想要掩饰自己。

师:又是一个概括性的词语,说明他说谎了,慌乱了,我发现你们判断性词语用得很好,就像考试时用的“形象”啊、“生动”啊。但是缺乏具体分析,他在什么地方慌乱了,他慌乱什么?

生:他说自己好好走自己的路,狗就咬了它,这里不严谨。

师:对,贴着文本来分析,发言就有分量了。赫留金的陈述中还有没有什么不严谨的地方?你们看见过狗,懂狗吗?“我没招谁,没惹谁”这严谨吗?正常情况下,你不招它、惹它,狗是不会招你惹你的,除非它是一条疯狗。但是,赫留金在陈述的时候,他突然停顿,为什么?

生:他心虚了,他意识到自己说谎了。

师:正是因为他认为自己说谎了,所以才停顿、才咳嗽。他要挽回,他要调整,来,咱们咳嗽一下,感受作者语言表达的高妙之处。

(生边咳嗽边朗读)

师:我发现,文中一到关键时刻,就有人咳嗽。这个小姑娘不错,爱动脑筋。我们现在发言有一个问题,就是判断性词语多,具体分析不够,希望同学们慢慢进步。

师:如果奥楚蔑洛夫仔细思考赫留金的语言,观察赫留金的神态,他大概就不会说“不错不错”。这种关注细微的标点符号等语言细节的方法就是文本侦破法。一个警官,一个有级别的人,居然发现不了一个小混混的陈词中语言的前后矛盾。你说,他荒不荒唐?他的判断力强不强?他的逻辑思维能力好不好?

生:不好。是个荒唐的人。

师:我们再来看他的应变能力。

五、侦破奥楚蔑洛夫应变方式的荒唐

【投影展示】

“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

“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9、10 段)

“没错儿,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人说。

“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19、20 段)

师:现在我们来着重研究奥楚蔑洛夫的变化,侦破一下,他的应变能力如何?这两个情节很相似,但也有不同。能发现不同吗?

生:一个是脱大衣,一个是穿大衣。

师:脱和穿,跟天气真有关系吗?

生:我觉得不是天气的原因,是一种掩饰。

生:大概是因为他很害怕很紧张,所以用大衣来掩饰。

师:很多参考书上都说这个细节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很狡猾。你们如何看呢?

生:我觉得嘛,你可以理解为狡猾,但我觉得也有可能是一种下意识的行为。他太害怕了,太紧张了,身体就一会儿觉得热,一会儿觉得冷。穿大衣脱大衣其实挺狼狈的。

师:你的理解超越了一般的解读了。你看到了奥楚蔑洛夫其实面对这个事件是很狼狈的。这样的发现非常了不起。同学们可不可以再往前一步呢,用文本侦破法发现更多的细节印证一下奥楚蔑洛夫其实当时很慌张。

师:来,再读。

(生再一次对比读)

【投影展示】

“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人群里有人说。

“席加洛夫将军?哦!……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下来……真要命,天这么热,看样子多半要下雨了……(9、10 段)

“没错儿,将军家的……”人群里有人说。

“哦!……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好像起风了,挺冷……”(19、20 段)

生:我发现第一次人群说狗是将军家的时候,用的是“好像”,而人群第二次说狗是将军家的时候,用的是“没错儿”。

师:太棒了,这个细节“侦破”太棒了!从“好像”到“没错儿”,有什么用呢?

生:因为对狗主人的肯定,奥楚蔑洛夫的压力陡然增大,他的害怕升级了,这是导致他刚脱大衣又马上穿大衣的原因。

师:嗯,分析到位。继续侦破,还有其他细节说明奥楚蔑洛夫很慌张吗?回到文本。

生:奥楚蔑洛夫语言中的省略号特别多。他说话吞吞吐吐的。

师:省略号表明奥楚蔑洛夫说话都说不明白了,断断续续的,不流畅了。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如果一个人头脑清晰,反应灵敏,那么他的语言表达也会很清晰很流畅。看来奥楚蔑洛夫心中是挺慌的。

生:第一次他叫的是“叶尔德林”,可第二次,他叫的是“叶尔德林老弟”。

师:漂亮的侦破!他干嘛一下子就变得有礼貌了呢?

生:我觉得不是他有礼貌了,而是他太紧张太害怕,叫错了。

师:叫错了?来,咱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演读)

师:奥楚蔑洛夫是叫错了才加上“老弟”吗?

生:我觉得他是在跟叶尔德林套近乎,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紧张。

师:这是一种心理学现象。一个人正常的时候,是不会跟平时不用套近乎的人套近乎的。这个时候他突然放低了姿态,一定是他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变化——

生:他这样变过来变过去的,像个小丑,他自己也觉得自己很难看,他又害怕又孤独,所以特别想得到别人的支持与安慰。所以,就情不自禁放低了姿态,叫叶尔德林老弟了。

师:这个同学可以做心理咨询师了!我同意你的意见。称呼的变化折射出的是奥楚蔑洛夫心理的慌张。他表面上装得很强大,其实内心世界是崩溃的呢!所以,他的应变其实并不高明,他的潜意识里也并不认同这样的翻云覆雨式的变化。他苦得很呢!

六、侦破奥楚蔑洛夫对待自我方式的荒唐

【投影展示】

嗯!不错……”奥楚蔑洛夫严厉地说,咳了一声,拧起眉头,“不错……这是谁家的狗?绝不能轻易放过这件事!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那些老爷既然不愿意遵守法令,现在就得管管他们。等到他,那个混蛋,受了罚,拿出钱来,他才会知道放出这种狗来,放出这种野畜生来,会有什么下场。要好好地教训他一顿!叶尔德林,”警官对巡警说,“去调查一下,这是谁的狗,打个报告上来!这条狗呢,把它弄死好了。马上去办,别拖!这多半是条疯狗……请问,这到底是谁家的狗?”

师:通过刚才的侦破,我们看到了奥楚蔑洛夫的穿衣方式、行为方式、判断能力、应变方式都是比较荒唐的。我们再来看看奥楚蔑洛夫对待自我的方式。同学们还是回到文本中来,通过比较来侦破。他的变化幅度太大,太值得研究了。契诃夫写人物,是高手中的高手。

师:你看,他又开始咳嗽了。(众笑)来,我们来朗读!

(生读)

师:这个孩子朗读能力也不错,值得培养!你叫什么名字?

生:宋宇航。

师:在分析人物对待自我的方式时,要特别注意契诃夫人称词语的使用,文中出现了好几个这样的词。咱们来做一个同类信息聚合。

(再次组织学生读)

【投影展示】

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

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

我要好好地教训他一顿!

师:你们怎么读得那么软呢?在这个时候,奥楚蔑洛夫会用软塌塌的声音来说话吗?三个句子里的“我”要重读!

(一生读,读得非常棒)

师:像他这样,小老师,请你来教!

(生精彩范读,其他学生跟读)

师:“我”什么感觉啊?

生:很霸气,霸气侧漏!(众笑)

师:不是霸气侧漏,是霸气外漏,倾泻而出!(众笑)

师:当狗和将军没有关系时,奥楚蔑洛夫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整个天上地下只有一个“我”,大写的“我”。可是狗一旦和将军扯上关系之后呢?这个“我”还在吗?来,把文字变化为情境来,再读!

【投影展示】

“哎呀,天!他是惦记他的兄弟了……可我还不知道呢!这么说,这是他老人家的狗?高兴得很……把它带走吧。这小狗还不赖,怪伶俐的,一口就咬破了这家伙的手指头!哈哈哈……得了,你干什么发抖呀?呜呜……呜呜……这坏蛋生气了……好一条小狗……”

(生读)

师:告诉大家一点儿诀窍,在分析人物对待自我的方式时,你要特别关注契诃夫在写作时对人称词语的使用。

(生有所悟)

师:一口一个我,“我”字充塞天地之间,整个天上地下都是“我”。可是狗一旦确定是将军家的之后,还有“我”吗?“我”到哪里去了?这段挺难的,谁来读?

(生读)

师:这个时候应该给这个同学一点点鼓励,我们班不太爱读书,但他有兴趣,敢于尝试,这就了不得,这就是进步。(生鼓掌)

师:“我”时代的奥楚蔑洛夫,顶天立地,自信爆棚。而“狗时代”奥楚蔑洛夫,立马矮下来了,浑身发抖了,口齿不清了,那该怎么读呢?你,还是你来教!

(生读,师范读,掌声)

师:这个时候还有“我”吗?“我”尽量隐藏起来了,尽量消失了,这个时候是“无我”了。孩子们,在前文当中,契诃夫说到小狗,用的人称代词都是什么?

生:我!

师:这个时候,用的人称代词,是什么?

生:你!

师:用到了第二人称,他是在跟小狗说话呢,而且用的是“你”。想象一下,他在跟小狗说话时表情怎么样?动作怎么样?眼神怎么样?再来读,一边读,一边演。

师:你的表情会怎样?

生:笑着。

师:什么样的笑?平时表达过对小动物的喜欢吗?除了语言,还应该有动作、神态相配。

生:应该是那种讨好的笑。一个人去讨好一条狗,笑得很不自然。他应该是弯下腰,谄媚地看着狗,要尽量地表现出和狗是平等的。

师:是,真让人感叹。奥楚蔑洛夫的“我”无限变小,狗的“你”无限变大。这已经不是谦恭了,这模样,已经是——换个更准确的词语——

生:奉承。

生:阿谀。

生:巴结。其实他不是对狗喜欢对狗谦恭,而是——

师:他奉承、阿谀、巴结狗,其实就是奉承阿谀巴结将军。这就是他对待自我的方式,他对自己好狠!这也是一种滑稽的荒唐。

第三部分 方法小结形象概括

师:现在咱们来做总结。所谓“文本侦破法”,是一种很形象的说法。其实就是仔仔细细地读,咬文嚼字地读,在文字里去出生入死,去披沙拣金,去发现躲在文字背后的,藏在文字里的那些东西。侦破《变色龙》,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来探究语言细节呢?

【投影展示】

文本侦破法

瞻前顾后发现相关信息

链接生活探索矛盾之处

咬文嚼字延展一标一点

纵横对比细究微小变化

(学生记笔记)

师:这些方法以后读小说,还可以用。总之,就是我们要能够沉入词语里,在语言的细微颤动里去发现文本的奥妙。奥楚蔑洛夫这个警官其实是个小公务员,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有难度的概括训练。

【投影展示】

奥楚蔑洛夫

一个装腔作势官气十足的公务员

一个____________的笨警官

一个____________的两面派

一个____________的狗奴才

一个____________的马屁精

一个____________的荒唐鬼

生:他是一个不知好歹的警官。

生:他是一个愚蠢的警官。

生:他是一个见风使舵的两面派。

生:他是一个欺贫附势的警官。

生:他是一个媚上欺下的警官。

生:他是一个昏庸、荒唐十足的警官。

生:他是一个不可一世的荒唐鬼。

生:他是一个老奸巨猾的警官。

师:“老奸巨猾”,这个词语很多参考书上都用。通过我们刚才咬文嚼字的研究,同学们有异议吗?

生:从诸多细节看出来,他处理这个事情其实处理得很笨拙,丑态百出,他还不够狡猾。

生:这个人作为一个基层的小官员,他还谈不上老辣。

师:我也有同感。我以前跟我的学生讨论过一个问题,如果将军亲眼看见了这个事件,他会给奥楚蔑洛夫的表现打多少分?同学们争论很大。大家也可以下去想想这个有趣的问题。老师的意见大家可以作为参考。作为成年人,我认为将军不会欣赏,也不会喜欢奥楚蔑洛夫。他拼了命地要站在将军一方,但他的表现,既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更损坏了将军的尊严。他是个没头脑的笨警官。大家长大了再读《变色龙》,也许你就不会用“老奸巨猾”这样的词语了。继续说。

生:他是一个忠心耿耿的狗奴才。

生:他是一个厚颜无耻的狗奴才。

生:他是狡猾多变的两面派。

生:他是一个自欺欺人的坏警官。

师:同学们概括得不错。老师也梳理了一下,我们来看,一齐读!

【投影展示】

奥楚蔑洛夫

一个装腔作势官气十足的公务员

一个大脑僵硬行为拙劣的笨警官

一个厚颜无耻见风使舵的两面派

一个欺软怕硬媚上欺下的狗奴才

一个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马屁精

一个徇私枉法色厉内荏的荒唐鬼

(生读,“色厉内荏”不认识)

师:老师教大家一个新词,“色厉内荏”,就是表面上很厉害,内心却很虚弱,奥楚蔑洛夫在普通百姓面前的表现,就完全是这个样子的。请记笔记!

(学生记笔记)

第四部分 总结延伸

师:还有一点儿时间,我们回到最开初的那个问题上去:既然奥楚蔑洛夫荒唐到这个地步,他被嘲笑就是天经地义的。可是大家居然都只嘲笑赫留金。除了一位同学已经提到的他是警官,大家惧怕有权力的人以外,你觉得还有什么原因呢?

生: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大家都害怕将军,跟将军有关的事儿,都不敢嘲笑。

师:有这个可能。狐假虎威嘛。小说中很多细节已经暴露了当时老百姓是很惧上的,他们害怕掌握权力的人,比如连赫留金都知道用什么威胁独眼鬼?

生:当宪兵的兄弟。

师:对,当个宪兵都不得了,更何况将军?

生:从小说开头来看,俄国社会当时很贫穷,老百姓都很无聊,可能他们已经麻木了,对媚上欺下这样的事情司空见惯了。

师:这个见解很深刻。开头有一个比喻,大家要注意。契诃夫描写商店和饭馆的门像什么?

生:像许多饥饿的嘴巴。

师:这是一个非常耐人寻味的比喻。饥饿的嘴巴是要吃人的哟!你想想谁被吃进去了?其实谁都逃不了!

生:我觉得在那样的社会,可能大家觉得奥楚蔑洛夫这么做太正常了,趋炎附势被大家认为是合理的现象,所以就懒得嘲笑他了。

师:嗯,深刻。在一个畸形的社会中,各种道德评判标准也是混乱的。嘲笑弱者成了本能,胡作非为的“强者”反而被忽略,被认同。这就是社会的荒诞。

师:我想问一问,如果你在场,你会嘲笑奥楚蔑洛夫的荒唐吗?

生:我会。这家伙像个跳梁小丑,想不笑都难。

生:我也会。这种人最讨厌了,基本的是非标准都没有。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这种人也还是有的。

生:我可能不会。我也许被同化了,麻木了,随波逐流,没有判断力了。(众笑)

师:他很诚实啊!确实,社会是个大染缸。身在其中,不知不觉被改变,也是可能的。《变色龙》不仅是在讽刺像奥楚蔑洛夫这一类的人,也在讽刺把他们变成这个样子的社会。

生:我觉得我可能也会麻木,不去嘲笑奥楚蔑洛夫。如果大家都觉得某个现象是正常现象的时候,大部分人不太可能和社会抗衡。我可能不太勇敢。(众笑)

师:老师年轻时候读《变色龙》,对这个小说中的所有人物都充满了厌恶。后来年龄渐长,这些年,慢慢有所改变。其实,我们如果换个角度看奥楚蔑洛夫,他虽然可恨可鄙,但也可怜。他的全部所做所为,站在他的角度,也不是完全不能理解的。比如,他夏天还要穿军大衣,有可以理解的地方吗?

生:他想穿得体体面面的,也是人之常情。

生:他新升职为警官,特别开心,这件新的军大衣,是他向大家报喜呢。

师:是啊,他可能觉得熬了这么多年,改变自己和自己家庭命运的机会终于来了,他穿上了军大衣,就舍不得脱。王老师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呢。

师:又比如,最开始处理赫留金事件,他的嚣张的夸夸其谈很让人不喜欢,但通过他的语言,我们还是可以感受到在他的心中,是有一个好警官的标准的。你能从他的语言中读出来吗?

生:雷厉风行。

生:不畏惧权贵,公正无私。

生:为民做主。

……

师:对,道理他是懂的。可是,一旦进入真实的生活场景,他就忘记了,变为了一个跳梁小丑。所以,《变色龙》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让人讨厌的生命,也让我们思考,这个生命从本性上应该并不想成为这个样子,到底是什么,让他成为了这个样子呢?这就是小说更深层次的意义。最后,让我们重读结尾。

【投影展示】

“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生读)

师:故事结束了,奥楚蔑洛夫离场了,他一边走一边还在恐吓赫留金。但是,我们其实能够看到,真正充满恐惧的,是——

生:是他自己!

师:对,他侮辱损坏了赫留金,但也侮辱损坏了自己。被他裹紧的,仅仅是军大衣吗?同学们,经典是永远读不尽的,未来的日子里,继续思考吧。下课。

(结束)

课堂鉴赏

主题型文本语用学习的两重境界——王君老师《变色龙》课堂实录鉴赏

王君老师说,主题型文本侧重于文学教育,其“语言训练”,是隐性的、柔性的,课堂目标是直接指向思想启蒙和情感熏陶的。对于一些经典耐读、角度多元的主题型文本,其思想启蒙与情感熏陶是显性的,但语言训练往往是隐性的。如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将主题型课堂的主特质与附属特质兼顾,王君老师的《变色龙》一课为我们提供了较好的范本。

首先,以关键词撬动文本,抵达文本深处。运用关键词解读法是王君老师解读主题型文本、驾驭主题型课堂常用的心法。基于对文本的熟读精思,高屋建瓴,能抓住突破文本的切入口。将“荒唐”二字作为课堂核心,一步一步带领学生去发现奥楚蔑洛夫穿衣方式荒唐、行动方式荒唐、应变方式荒唐,通过“荒唐”二字去探究奥楚蔑洛夫思维与内心。作为主题型课堂的一个方法抓手,撬动关键词进行文本侦破,能剑指内核,抽丝剥笋,层层深入,通过对人物荒唐的解读去感知这荒唐背后的深层意义。带给学生哲理性的思考、社会性的探索,是主题型文本的责任与担当,而运用关键词进行文本侦破,有助于凸显主题型文本的特质。

其次,以语言点开掘文本,凸显课堂抓手。主题型文本虽然是将课堂的立足点定位于挖掘文本的人性特质与思想特质,引导学生思考生命,启迪他们领悟文本的精神内核,但是这个课堂目标的实现与达成,需要借助一定的路径和抓手。在语言中出生入死,在语言的咂摸里领悟作家意图,探究作者意旨,也应该成为主题型文本最终达到教学成效的显性的教学追求。本节课里,王君老师紧紧咬住“奥楚蔑洛夫微微向左一转”这个奥楚蔑洛夫的动作描写,带领学生沉入文字,一步一步分析出奥楚蔑洛夫刚刚走上警察岗位,其实不过是个不起眼的小角色,却硬要显出一副耀武扬威的样子,明明内心虚弱,却要靠这样的动作来掩饰。如此带领学生深入研究这句话背后的深层意蕴,而不是穿靴戴帽地标准化解读,这样依靠语言,代入语言,将语言情境化的抓手和方式,令人眼前一亮。这样来看,主题型文本的主题价值的深入探究,必定要借助直观而显性的语言形式来体现。

最后,以语用点整合文本,发现文本奥秘。如果我们从词语运用的角度来窄化语言,文本里许多同质性的词语往往可以承担表情达意的巨大作用。只要我们敢于发现,善于发现,就会从这些同质性词语中挖掘出文字背后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意。王君老师深谙此理,因此,她在教《变色龙》一课时,将“我绝不轻易放过这件事!”“我要拿点颜色出来给那些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人看看。”“我要好好地教训他一顿!”并列整合在一起,一次一次带领学生朗读表演这三句话,并且将“我”放大,再放大,带领学生仔细体味这“我”字背后的人物心理,“我”那么霸气外漏,那么神气活现,那么顶天立地,将这些同质性的词语整合在一起的时候,视觉与思维同步,对文本主题的认识无疑会产生助力。

综上所述,王君老师熟稔地将语用点渗透于主题型文本,将课堂的主特质与附属特质巧妙融合,为我们如何找到主题型课堂的抓手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借鉴。如果前者是术,那么后者就是道,有道的修行,有术的渗透,课堂就会成为自成长与共成长的在场。

(司艳平 浙江省永康外国语学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